•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下班之後,便是黃昏了 偶爾也望一望絢麗的晚霞 卻也不再逗留 因為你們仰向爸爸的小臉 透露更多的期待

加班之後,便是深夜了 偶爾也望一望燦爛的星空 卻也不再沉迷 因為你們熟睡的小臉 比星空更迷人

阿爸每日每日的上下班 有如你們手中使勁拋出的陀螺 繞著你們轉呀轉

將年輕激越的豪情 逐一轉為綿長而細密的柔情 就像阿公和阿媽 為阿爸織就了一生

綿長而柔密的呵護

孩子呀,阿爸也沒有任何怨言 只因這是生命中 最沉重 也是最甜蜜的負荷

吳晟 負荷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 養育子女,是甜蜜?還是負荷?

教養子女固然辛苦,生養子女的喜悅也不容忽視陳富美、利翠珊,2012) 行政院主計處(2006)社會發展趨勢調查顯示,將近95%的夫妻擁有生育子女的經 驗。在這之中,孩子未滿6歲者約佔五分之一,相當於每一百對家長中就有20對家 長育有6歲以下的子女。孩子的出現,確實會對家庭生活帶來重大的改變,沉浸在

為人父母的歡樂與滿足的同時,也必須面對養育子女的壓力與挑戰。幾次參與國 科會計畫「工作-家庭的衝突與互利:測量工具的建構」焦點團體的機會,言談中 聽見受訪者表示家庭對他來說絕對不是阻力,反倒是助力,一股領著他在工作上 拼命向前衝的助力,尤其當孩子出生以後,這股信念更加堅定。同時,團體中的 其他受訪者們也有志一同地認為孩子不但是他們在工作與家庭衝突間最佳的潤滑 劑,更是在職場上與同事、主管搭建情感關係的良好橋樑;例如,碰上孩子生病 或難以管教而感到心情沮喪時,簡單幾句來自擁有相似背景同事的鼓勵話語或者 經驗分享,便會感到相互支持的溫暖。

陳富美、利翠珊(2012)針對幼兒貼心行為舉動對父母福祉作用影響研究便 發現,子女對父母付出關心的行為與頻率能對父母知覺自身幸福感達到有效預 測,且父母也不會因生活上的負荷過重就無法感受到子女的貼心行為;也就是說,

當工作與家庭撞擊在一塊兒時,父母除了承擔傳統的工作角色之外,亦可以扮演 好家庭角色。另外,有研究也指出養兒育女對大多數的父母親來講是甜蜜與負擔 相互參雜在一塊,但甜蜜的元素還是勝出(陳富美,2013)。

可見,孩子不僅是父母的親職壓力來源也是幸福感的來源(陳密桃、陳玲婉,

2006)。因此,父母履行親職角色時所感受到的喜悅與負荷確實值得深入探究。

二、 兼顧工作與家庭產生哪些衝擊?

在台灣,過去強調「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價值使得外出「工作」角 色大部分由男性擔起,女性則多待在家中相夫教子;如今,在社會急速變遷、勞 動市場轉型、傳統價值觀念逐漸式微、家庭結構轉變以及經濟需求增加等現象之 下,不但大幅提升女性就業比例,亦促使雙收入型態的家庭數量大舉增加。

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99年針對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台灣地區 15至64歲已婚女性在結婚之前有工作者比例高達83.85%;從結婚至調查時期(民

國99年)止有工作者比率為54.47%;而從婚前便持續有在工作至調查階段結束者 則佔全體的54.19%。除此之外,直至民國101年為止更是有半數以上的已婚婦女 投入就業市場當中(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

由此可見,女性大量投入就業市場的情況不僅造成夫妻婚後雙方仍各自保有 其工作者的比例越來越高,也使得雙收入家庭成為目前社會中常見的家庭型態。

由於雙收入家庭逐漸成為常態,個體在家庭中的角色亦跟著產生變化,關於家人 照顧、子女教養與家務分工等問題,過去以「性別」二元分立的家庭角色配置方 式早已不復見,現代男性除了工作角色之外也開始被要求分擔傳統屬於女性的家 務工作,而女性更必須同時回應來自家庭、配偶與職場的需求(張婷婷、陸洛,

2009)。因此,這些來自工作與家庭雙向的要求對大多數已婚男女的生活來講也造 成深遠的影響。

如同過去研究顯示,經由工作與家庭所產生的衝突與壓力對個體來講,不論 是在生活、婚姻、家庭與工作之滿意程度上均可見顯著的負向關聯,並特別指出 家中子女年齡越小,父母親所感受工作與家庭衝突程度則越大(王恩惠,2006;

周麗端,2012;陸洛、黃茂丁、高旭繁,2005;張婷婷、陸洛,2009;Carlson, Kacmar

& Williams, 2000;Grandey & Cropanzano, 1999;Grzywacz, Frone, Brewer &

Kovner, 2006)。

面對此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連結真的只有衝突嗎?

三、 當正向思維注入工作與家庭互利帶來哪些改變?

近年來,受到Seligman提出之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觀點興起的 影響,認為透過快樂、樂觀等正向特質與情緒的均衡發展,將有助於個體獲得真 實的快樂與美好的人生(引自賴英娟、路偉明、董旭英,2011)。其主張個體應 維持正面、積極的價值信念與正向的思考邏輯,儘可能地在身體和心理各個層面

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於是,許多學者紛紛嘗試將此觀點融入工作與家庭領域等 相關議題進行一系列的探究與詮釋;特別是拋下過去所建立的衝突思維,從正向 心理學角度來審視工作對家庭以及家庭對工作雙向之間相互替彼此帶來了哪些有 益的影響與幫助,重新提出「互利」(facilitation)、「增強」(enrichment)與

「正向溢出」(positive spillover)等相互增益之概念,也逐漸讓工作與家庭是 能夠相互增強的正向思維在學術界上受到重視與鼓勵。

隨後,相關研究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但證明了個體在工作上獲得較高的 滿意與成就感確實會對其知覺家庭經驗有正向的影響,更發現當個體對工作與家 庭正面評價越高,其展現對組織之承諾與工作表現也越佳;相對的,從家庭與工 作上獲得的資源及支持越健全,越能幫助個體投入工作與家庭之中,情緒上也越 容易感到愉悅和富足(張妤玥、陸洛,2013;Carlson, Grzywacz & Zivnuska,

2009;Grzywacz & Marks,2000)。

除此之外,有感於已婚婦女就業率逐年增加,工作、家庭成為每個人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2012年聯合國大會替「國際家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設立的主題即為「確保工作與家庭的平衡」(Ensuring work family balance)(United Nations [UN], 2012)。強調家庭是組成社會最小的單位,所以 值得特別關注,不論是個人心理層面的看待,或者公司組織行政措施的實行,還 是各國政府福利政策的制定,如何幫助人們保全兩者絕對有其必要性。此舉恰巧 呼應了工作與家庭互利相關研究結果,唯有當工作與家庭雙向之間達到穩定的平 衡狀態時,才能有效舒緩家庭與工作兩種角色之間的壓力與衝突,並且保持雙方 共利共存的效能(周麗端,2012;Baral & Bhargava, 2010;Ilies, Wilson &

Wagner,2009;Van Steenbergen, Ellemers & Mooijaart,2007)。

反觀國內工作與家庭正向連結發展現況,以互利、平衡觀點進行研究者少之 又少,僅有幾篇以角色理論與資源保存理論解釋工作與家庭之間所呈現的增強關 係,探討工作與家庭資源對個體工作與生活滿意度的正向影響,認為個體在工作

中耗費的時間與精力會轉換成不同形式的資源,好比能力、經驗、成就感等,進 而使家庭生活受惠,反之亦然(周麗端,2012;張妤玥、陸洛,2013;張婷婷、

陸洛,2009;張火燦、劉嘉雯、黃名楊,2010;張婷婷、陸洛、潘君鳳,2012)。

故,國內對於工作與家庭互利的研究仍需更多關注及討論。

四、 工作與家庭對育兒感受的影響?

綜覽國內外實徵研究,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及互利與其相關後果變項之研究 已有相當數量,有些關注於工作與家庭對個體婚姻、生活與家庭滿意程度的影響,

也有些重點為釐清工作與家庭影響個體之工作滿意度、工作表現與職業倦怠等壓 力情況與狀態,更有些旨在瞭解工作與家庭衝突與互利的影響是否連帶造成個體 知覺其個人幸福感指數的多寡 (周麗端,2012;陸洛、張婷婷、張妤玥,2012;

高旭繁、卓可欣,2013;張婷婷、陸洛、郭靜宜,2012;張婷婷、陸洛、潘君鳳,

2012;溫金豐、崔來意,2001;Baral & Bhargava, 2010;Ilies et al., 2009)。

由此可見,在眾多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與互利相關研究之中,討論工作、家 庭以及生活滿意感受指數者不下少數,卻罕見文獻談及親子雙方互動歷程與彼此 之間關係的親密程度是否也會受到工作與家庭衝突與互利影響而有所差異。

因此,鑒於現有文獻的缺乏,本研究欲從工作與家庭互利觀點切入,以正向 信念探討家有學齡前階段兒童之雙收入家庭家長知覺工作與家庭互利對育兒感受 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