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上述的研究動機,研究者進行問題解決教學法施於國小三 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透過實務與理論的反覆驗證解決教 學問題,並設計以問題解決教學法為主之課程設計,並利用此教學 法改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歷程,且由研究歷程中分析學生問題 解決能力的改變。基於此,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欲達成的研究 目的如下:

一、探討資深教師對於社會學習領域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法的意願與 困難。

二、瞭解問題解決教學應用在國小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提升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探討問題解決教學法之教學策略應用於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時,

會遇到的困難與可行之實施方式。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釐清的問題有下列:

一、資深老師對於對於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法上實施意願與困難?

二、問題解決教學法運用於國小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對提升學 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成效?

三、問題解決教學運用於國小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的困境與可行 之道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 壹 壹

壹、 、 、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

自民國九十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社會學習領域便取代以 前的社會科。而成為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之一,社會學習領 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教 育部,2003)。人的環境包括:自然的物理環境,屬於「生存」層 面,與自然科學和地理有關;人造的物質環境,屬於「生計」層面,

與歷史、經濟有關;人造的社會環境,屬於「生活」層面,與政治、

法律、社會有關;自我與超自然的精神環境,屬於「生命」層面,

與哲學、道德、宗教、藝術有關。

貳 貳 貳

貳、 、 、 、問題解決教學法 問題解決教學法 問題解決教學法 問題解決教學法

問題解決教學法即是設計一個以問題為中心的情境,讓兒童在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考、理解、解決問題等智能。兒童能發 展出一套有效而理性的運思模式,就能表現出合乎社會要求的行 為。兒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成主動建構知識的目的(黃政傑,

1997)。

本研究的問題解決教學法是由教師設計以問題為中心的情 境,並運用不同於學生舊經驗的觀點切入以引起學生動機,且在過 程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其覺知自我的學習歷程也習得獨 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行動研究的歷程共13週,以三年級一個班級學生為研究範 圍,運用三上康軒版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第二單元進行教學設計,研 究者先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並在課程進行時 將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揭示,一開始的問題設計要以能引起學生舊經 驗或是衝擊其舊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然後再用小組合作討論 的方式引導學生嘗試找到問題的答案,並討論可行之解決方式,最 後成為學生新的觀點。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行動研究係以高雄市一所公立國民小學的一班三年級學

生為研究範圍。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一班三年級學生。

三、就研究內容

本研究僅以研究者於高雄市任教的一班三年級學生在問題 解決能力的提升與教師如何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法融入教學設計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三方面分述之:

一、就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一班國小三年級學生,並透過實際 教學情境進行研究,因此所得之結果將會視教學現場不同而有差 異,故只適用研究者個人教學改進之依據,或提供類似研究作為參 考,不宜用此推論於其他班級。

二、就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探討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中問題解決的能力的提升 與教師如何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法發展出有效的教學設計,因此在社 會學習領域課程內涵未做深入的探討,而影響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表 現的因素甚多,本研究僅觀察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課堂的外顯行為 表現,並輔以班級導師對於學生平日表現之訪談,在教師教學策略 的發展則透過教學情境不斷修正教學流程並與協同研究者相互討 論,故在資料的解釋與結果的完整性上可能受到限制。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為更瞭解本研究問題,本章針對社會學習領域概述以及問題解 決教學法的意涵進行文獻探討,藉由相關文獻使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更為扎實。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概述 社會學習領域 概述 概述 概述

本節將探討社會科教學轉變為社會學習領域的脈絡與趨勢,並 進而探討九年一貫課程中社會學習領域的意涵、目標與教學方式。

壹 壹 壹

壹、 、 、 、從 從 從 從社會科 社會科 社會科 社會科到社會學習領域 到社會學習領域 到社會學習領域 到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科的課程趨勢與社會變遷、課程觀念的轉變息息相關,因 此,從「六十四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八十二年新課程標準」

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賦予社會科教學的使命也有所 差異。

過去社會科課程著重民族精神的提倡與愛國心的培育為重 心,教育部於民國六十四年公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以著重生 活教育發揚民族精神並以達到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為 準則,重視傳統倫理與犧牲奉獻的精神。課程目標為:「養成兒童 良好的生活態度、行為和習慣,培養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能,以奠定 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基礎,實踐我國優良倫理道德。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國家意識型態的政治內 容幾乎快從78年以後的國小社會科教材中消失了,而增加學生對一 般政治學(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基本知識的了解(劉信成,

教學的變革,民國八十二年九月二十日頒布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規 定,我國小學社會科課程總目標共有四大項:::(教育部,1993) :

1.培養兒童適切的自我觀念,建立和諧的群己關係,養成良好的生 活習慣,以 發展健全的人格。

2.輔導兒童了解其生活環境及本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培養其 愛鄉土、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操。

3.輔導兒童了解世界大勢,擴充其視野和胸襟,以培養平等、互助、

合作的世界觀。

4.培養兒童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奠定適應民 社會生活的基礎,並發展積極的人生觀。

然而教育思潮的改革與日俱進,對於學生學習的要求也從知識 性的追求、道德的培養轉變為重視個人多元發展,此時也引起國內 教育改革的浪潮,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與世界各國之教改脈動,

政府必須致力教育改革,期以整體提升國民之素質及國家競爭力。

(教育部,2008)

教育部依據行政院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進行國民教 育階段之課程與教學革新,鑑於學校教育之核心為課程與教材,此 亦為教師專業活動之根據, 乃以九年一貫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為首 務。(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是「以學生為本位,以生活為 重心」為目標,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出,「社會科」將用「社會學習 領域」來代替,以領域來替代科目的用意,係因為過去學科數目多 而複雜,使學生的學習極易流於瑣碎(秦葆琦,2000)。現行九年一 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發展小組把「社會學習領域」界定為:它是統 整人與環境間之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經驗性知識的一個學習領域(黃 炳煌,2003)。

現階段社會學習領域改以學生為本位的社會生活能力目標,培 養學生在認知、情意與技能方面的知能,以達成總綱綱要中的基本

理念—教育是發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環境的歷程。(吳

課程內涵 課程範圍均設定

貳 貳 貳

貳、 、 、 、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 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 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 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

一 一 一

一、 、 、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之內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之內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之內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 涵 涵 涵

以下資料依據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整理。

(一)基本理念

跨世紀的九年一貫課程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 力、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 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在國民。(吳宗立、

陳國彥,2002),故其基本內涵為瞭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 同文化,著重統整能力,具鄉土情懷、國際意識,自我表達、獨立 思考、與人溝通、團隊合作等,以及終身學習。

(二)課程目標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目標便是幫助兒童認識生活的環境,瞭解 生活的方式,擴充社會生活經驗,養成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 識、技能以及良好習貫與態度,而成為國家健全的公民(李進成,

2003),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如下:

1.了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2.了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 育和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3.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培養了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發展積極、自信與開放的態 度。

7.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三)基本能力

社會學習領域基本能力 1.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力、情緒、需求與個性,愛護自我,

養成自省、自律的習慣、樂觀進取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並能 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 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

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