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各節主要閳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 與名詞解釋,並說明本研究之限制與範圍。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走在二十一世紀的時空中,在豐富多元的社會環境之下,知識 爆炸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特色,多元主義是二十一世紀的主流(黃炳 煌,2004),現在的孩子們將遭遇許多新的價值觀挑戰,甚至在面 對不同意見聲音時所產生的徬徨與價值混淆,因此學校有義務協助 學生學會如何去做正確的選擇,如何去解決未來生活中所可能面對 的問題,而學校是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環境,在這環境之中,教師 要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有效的學習,已成為大家最關 心的課題。(張新仁,2006),九年一貫課程自民國90學年度在國中 小全面實施(教育部,1998),根據教育部所公佈的十大基本能力 指標,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地研判問題,

並能有效解決問題與衝突」是重要項目之一,因此,教導學生學會

「發現問題、界定問題、解決問題」,即是中小學教育須協助學生 培養的能力。有鑒於國小學生處於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中的具體運 思期和形式運思期,老師可運用學生自學取向的教學策略,使學生 在教師引導下發現學習,在合作學習中追求新知(張春興,1999),

透過「問題解決教學法」應用真實情境的探討來協助學生做學習遷 移,不但可經由情境問題引起學習動機,也能連結生活知識使學生 學以致用,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此外,在問題討論的過程中 學生能不斷地辯證反思,進而培養其研究精神和多方面的思考方 向,以期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面對未來多元的挑戰。

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提出,社會學習領域是以教材統整為

其教學的目標,透過統整以符合多元文化教育來臨,要培養社會領 域的能力,就不能再依循社會科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方式(吳宗立、

陳國彥,2002),然而在研究者任教的小學之中,有超過六成任教 社會領域的教師還是以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方式為主,而採用這種教 學法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認為備課簡單,在課程進行中換課也會較順 利所致,但是,面對新課程目標的來臨,從民國 90 年九年一貫課 程暫行綱要實施以來已過了九個年頭,在這段課程演變過程中因為 政策的鼓勵與要求,所以有些老師們投入了創新教學,然而在政策 不再如此積極之後,所謂的創新教學似乎又慢慢沉寂,光只有改革 課程內容是不夠的,教師的教學策略必須同時加以變革和創新,才 能真正達到教改的目的(張民杰,2002),故以創新教學研擬以活 動代替死背的知識傳授方式,才能讓社會領域課程目標順利達成。

(吳宗立、陳國彥,2002),有鑑於此,研究者試著探討問題解決 教學法應用在社會領域的教學策略上能讓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法 更貼近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這是本研究動機之一。

教學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是教師教學時有計畫地引 導學生學習,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所採行的一切方法,是一種教學取 向(張春興,民 88),而問題解決教學法是以一個問題為出發點,

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進而啟動一連串的學習歷程,在這個學習歷程中 學生能學會意識自我學習的過程與發展(黃政傑,1997),長久以 來,社會科甚至於現行的社會領域都給予人以學科知識導向為主的 印象,現行中小學教科書內容多是過去事實的呈現,而不是現在或 未來事件的反應與預測(洪秀玲,2003),以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來 說,每次社會領域段考的試題範圍不離課本內容,學生只要強記課 本裡的例子就能得高分,但社會領域的學習除了「認知」之外亦須

習完一整個單元後所學習到只是零星的知識,甚至於與自己生活毫 無連結的「標準答案」,然而教導學童如何用更多元的面相去認識 自己的家鄉甚至國家,如何透過反思能力去建構個人的知識,這才 是能培養讓孩子帶著走的能力,故研究者在閱讀許多相關文獻後對 於建構主義為出發點的問題解決教學法產生莫大的興趣,也希望能 運用在研究者任教的三年級學生之社會領域當中,利用行動研究 法,透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去驗證問題解決教學法對於學童在課程 內容的「認知」「情意」「技能」的學習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此外,九年一貫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以學生為本位,以生活為 重心」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有能力面對國際化的挑戰與多元文 化的衝擊,中外學者對社會領域教學目標的見解只有一個,那就是 強調社會領域本身的實用性,亦即希望國中小學生在學完社會領域 學習後,更加適應當前的社會生活(吳宗立、陳國彥,2002),因 此,透過行動研究,老師可以更貼近教學現場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法 協助學生發展新基模,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發展成有效的教學 策略。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探討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生 問題解決的能力現況與影響因素,以利教師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法社 會學習領域之未來規劃與實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