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設計可分為研究前期、行動循環反思期及分享溝通三個 時期,分述如下:

ㄧ、研究前期(98 年 4 月至 98 年 9 月)

研究者自覺在社會學習領域的任教現場已落入某種窠舊,便決 定以改良問題解決教學法的相關教學技能,以突破教學困境。研究 者先進行相關文獻探討。探討內容又分為三,一、是針對九年一貫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進行了解;二、是針對問題解決教學法的理論基 礎、教學步驟、相關研究等進行了解;三、是探索問題解決教學法 應用於社會學習領域時,前人的經驗為何。

在對問題教學法進行相關文獻研究後,研究者在思考的問題 是:「問題解決教學法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會遇到何種執行上的困 難?」「若要實行問題解決教學法老師們必須做何種教學準備以提 升其教學成效?」研究者因此以文獻分析與對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 資深老師訪談的方式,歸納問題教學、合作學習等議題常遭遇的困 境及提出初步解決建議。

為使獲得的資料增加可信度及效度,依據研究者事先擬好的訪 談大綱,深入訪談本校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資深老師

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資深老師訪談大綱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資深老師訪談大綱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資深老師訪談大綱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資深老師訪談大綱

1、您認為在進行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時,除了常用的講述法外,您 對於使用問題解決教學法之看法為何?

2、您覺得使用問題解決教學法教學時有什麼優點?

3、您覺得使用問題解決教學法教學時有什麼缺點?

4、您覺得進行問題解決教學法有沒有困難?

5、您覺得有什麼配討措施可以協助解決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法之困 難?

二、行動反思期(98年9月至98年11月)

研究者經過研究準備期的澄清情境與問題後,對將問題解決教 學法應用於社會學習領域已形成教學構思,在本期中便開始擬定行 動策略,於教學現場中施行,並於過程中蒐集回饋資料或觀察,並 將資料分析與自我省思後,再與學生、專家教師、原班導師等人不 斷對話,並再反省,而後據以清情境中的問題及修正行動策略。如 此,持續進行計畫、行動、觀察省思、修正、再行動等行動研究的 螺旋循環歷程。

在此時期中,研究者研究的重心有二:一為問題教學法應用於 三年級學生的教學流程是否順暢有效,是否因為家庭背景、年齡等 因素而需調整教學法。二是關心社區環境的內容如何設計、轉化為 適合問題解決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因為九年一貫社會課程著重多元 創新的思考能力,漸少記憶的背誦,因此,老師對於教學內容的自 主性明顯增大,值得重新探索社會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解決教學教 學設計的形式。本期,研究者所使用的合作學習方式以STAD(學生 小組成就區分法)為主,社會教學內容則以「小組報告」為主。行 動循環其為期十三週。

此外,同樣地為讓獲得的資料增加可信度及效度,依據研究者 事先擬好的訪談大綱,深入訪談本校三年戊班學生。

三年戊班學生 三年戊班學生 三年戊班學生

三年戊班學生訪談大綱訪談大綱訪談大綱訪談大綱

1、 在進行「地名大搜查」的作業時,你覺得跟小組成員一起找 答案最有趣的地方在哪?

2、 在尋找「地名大搜查」答案的過程中,你有沒有遇到困難?

如果有,你又是如何克服?

3、 實施完「地名大搜查」的活動,你覺得自己找答案跟老師直 接告訴你答案有什麼不同?

4、 如果下次你遇到不懂的問題,你認為可以透過哪些方式來解 決問題?

5、 在嘗試自己去找到問題的答案之後,你覺得以後如果你再次 遇到不會的事,你有沒有信心可以找到答案?

三、分享回餽期(98 年 11 月至 99 年 2 月)

行動研究的成果必須透過紀錄、反思的過程,方能將研究者 的內隱知識變成為外顯知識,也唯有誠實地將整個行動研究過程詳 細的公開呈現,方能引起專業社群的共同思考與批判性對話,而彼 此獲得深入理解與啟發。

研究者撰寫論文發表前,也希望透過高雄市教師行動研究發表 會,獲得他人意見及啟發,讓後續的行動方案能漸漸趨近完美。

根據研究設計,本研究的流程如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