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後續討論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若以社會排除觀點來檢驗桃園市都市原住民其階級位置當中,藉由資源親近性 的角度檢視空間隔離與其生活機會之間關係,的確藉由資源分布狀況,可以看到居 住隔離所帶來的風險並非僅限實質地理上的隔離,更包括物質上的取得以及他族互 動上的隔離,同時也呼應 Kronauer(1997)以及 Beall and Piron(2005)認為居住 空間上的排除,或是因社會接觸與受限的社會空間確實是社會排除其中現象。因 此,本文藉由與個人或社會福祉有關等代表性資源分布,也可初步描繪出桃園市原 住民其居住空間對於生存機會相當重要的樣貌存在,由見政府多年來亦透過提供經 濟補助、教育補助等福利政策方案(例如:原住民購屋利息補助、租金補助、修繕 房屋補貼、原住民學生學費減免以及原住民微型經濟活動補貼等方案),以協助原 住民於日常生活之需求,極力著手改善原住民於社經地位層面等等不利處境,但其 成效似乎有限。另藉本研究也發現進入到都會區謀生或改變生活條件的原住民仍

「再次」受到居住地理以及資源取得之阻礙隔離,如此現象更呼應在階級位置與生 活機會之間,其中隱含的機制看似是個人機會背後所蘊含的天賦位置,也就是這種 具有自然共享血緣群體之重要性。整體而言,進入都會區的原住民不僅在勞動的生 產體系中邊緣化,於居住、教育、醫療,以及消費等資源上的取得皆有遭受到剝奪 之情況存在。

第三節 後續討論建議

本研究對象主要以桃園市原住民為主,不僅彌補過去較少對於桃園市原住 民、以及鮮少聚焦於居住隔離之相關研究,另外,有鑑於過去相關研究大多以縣 市、鄉鎮市層級為行政界線上的計算,似乎無法貼近個人真實生活狀況,因此,本 研究於分析單位上則運用村里層級為空間統計單位,並以各里為中心創造生活圈之 範圍,希冀能夠劃設出個人日常生活活動之範圍,並配合資源分布以彰顯桃園市都 會區原住民於主流社會中所面臨的真實生活境況。然而,儘管本研究已致力於呈現 桃園市原住民因居住隔離所承擔風險與其生存機會於空間分布上有所不均之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由於資料取得等限制,無法系統性地完整論述研究問題,如下為本研究提出三點 可供未來研究在進行相關議題時可加以參考。

一、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取得不易

本研究所使用人口統計資料分析主要以村里為分析單位,優點在於可更細緻描 繪原住民人口於空間上之分布模式,對於隔離指數各層面的計算也可以更加精確,

也有助於運用地理資訊系統以呈現原住民於桃園市都會區居住模式。但是,有鑑於 社會經濟資料庫對於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雖然有村里層級為單位,截至目前具原住 民人口統計村里層級資料僅有民國 97 年 3 月至民國 105 年 3 月,無多年之統計資 料,因此無法做長期的縱向比較以彰顯原住民於不同年代居住分布之變化,建議未 來研究可在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蒐集完整時,針對原住民人口分布抑或是居住隔離 現象進行較長期的比較研究與分析。

二、資源指標之選取

於居住隔離測量中,本研究以多層面詳細計算桃園市都會區原住民居住隔離之 樣貌,於後日研究建議可將研究範圍擴至都市原住民人口逐漸增長之區域,例如:

台中市、高雄市等區域。另外,有關於資源分布之統計指標選取,除了可納入基本 人口資料,例如:土地人口、婚育概況、勞動就業以及教育文化等範圍外,建議在 資料蒐集完整情況下,亦可更擴充至多元領域以利突顯具有增進或損害個人社會福 祉之資源,例如:每人享有綠資源面積,檢視其分布狀況。另外,本研究於財富指 標中對於收入之測量,有鑑於桃園市於 103 年底升格,而目前官方政府資料提供僅 限以 101 年度綜稅所得總額供民眾使用,因此於村里層級行政區有所調整,不易做 到里層級的家戶所得分析與比較,但儘管如此本研究尚可以視覺化呈現桃園市收入 分布不均之狀況,期待後日研究於資料蒐集完整許可下進一步改善,使得相關研究 更臻完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居住隔離與資源之連結

本研究發想主要來自於過往研究已知原住民大多居住於邊陲、工業區地帶,在 此基礎上,本研究藉由資源分布之觀點發現,居住於桃園市都會區的原住民所處隔 離程度較高之村里,對於正向資源取得傾向困難、有所不易問題。有鑑於本研究尚 以 QGIS 與 R 繪圖以利視覺化問題之所在,建議後續研究可藉此為開端,在衡考量 社會經濟條件下,應進一步計算原住民與漢人於資源可及之平均距離,以避免區位 謬誤之問題,以此加強隔離指標與各項資源之連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eall, Jo, and Piron, L. H. (2005). DFID Social Exclusion Review.URL:

https://www.odi.org/sites/odi.org.uk/files/odi-assets/publications-opinion-files/2301.pdf.

Charles, Z. C. (2003). The Dynamics of Racial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9: 167-207.

Duncan, O.D .(1957).The Measurement of Population. Population Studies 11:27-45.

Duncan, O.D ., Duncan,B.(1955).A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Segregation Indices.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20:210-217.

Duncan, T. D., Kawachi, I., Kum, S., Aldstadt, J., Piras, G., Matthews, A. S., Arbia, G., Castro, C.M., White, K., Williams, R. D. (2014). A Spatially Explici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ocio-Demographic Inequality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s across Bostion Neighborhoods. Spatial Demography, 2(1), 1-29.

Fossett, M. (2005). Urban and Spatial Demography. In Poston, Dudley L and Michael Micklin(eds.), Handbook of Population(pp. 280-524).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Fossett, M. (2005). Urban and Spatial Demography. In Poston, Dudley L and Michael Micklin(eds.), Handbook of Population(pp. 280-524).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Kaufmann, V., Bergman, M. M., & Joye, D. (2004). Motility:Mobility as Capit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8(4), 745-756.

Kramer, R. M.(2016).Race, Place, and Space: Ecosocial Theory 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Pregnancy Outcome. In F.M. Howell, J. R. Porter & S. T. Matthews (eds), Recapturing Space: New Middle-Range Theory in Spatial Demography

(pp275-300).Switzerland: Springer.

Kronauer, M.(1997).Social Exclusion and Underclass–New Concepts for the Analysis of Poverty. In Andress, H.J. (1998). Empirical poverty research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rookfield, Vt.: Ashgate.

Madanipour, A. (1998). Social Exclusion and Space. In A. Madanipour , G. Cars and J. Allen (eds.),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an Cities: Processes, Experiences and

Responses (pp. 75-91).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Mason, P. and Trollope, A.(2005).Chapter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Inequality. In Mager, M. N(ed.),Social Inequality: Patterns & Processes(pp1-24).NewYork:McGraw-Hill.

Massey, D.S, and Denton, N.A.(1988).The dimensions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Massey, D.S, and Denton, N.A.(1993). American Apartheid: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dercla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Massey, D.S, and Rothwell, J., & Domina, T.(2009).The Changing Bases of Segre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626), 74-90.

Ohnmacht, T., Maksim, H., and Bergman, M. M. (2009). Mobilities and inequality.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Park, R. E and E. W. Burgess.(1924).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rter, R. J, and Howell, M. F.(2012). Geographical Sociolog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Location.

Switzerland: Springer.

Quillian, L. (2012).Segregation and Poverty Concentration: The Role of Three Segreg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77(3): 354-379

Saunders, P.(1981).Social Theory and the Urban Question , New York: Holmes &

Meier Publisher, Inc.

Sparks, P. J., Sparks, S. C., and Campell, J.J.A(2013). Poverty Segregation in Nonmetro Countries: A Spatial Exploration of Segregation Patterns in the US.

Spatial Demography, 1(2): 162-177

Van Kempen, Eva T. (1997). Poverty Pockets and Life Chances: On the Role of Place in Shaping Social Inequalit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1(3): 430-449.

Wilson, J. W.(1987). The truly disadvantage: the inner city, the underclass,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內政部。歷年。《人口統計資料彙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徐翠玲(2014)。加油站 MTBE 超標,居民要求中油遷站。臺灣大紀元時報。

取用日期:民105 年 4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tw/n105198/%E5%8A%A0%E6%B2%B9%E7%A

B%99MTBE%E8%B6%85%E6%A8%99-%E5%B1%85%E6%B0%91%E8%A6%81%E6%B1%82%E4%B8%AD%E6%

B2%B9%E9%81%B7%E7%AB%99.html

桃園MIT 網(2015)。產業大觀–桃園環境介紹。桃園 MIT 網。取用日期:民 105 年 4 月 20 日。取自:http://vsip.tycg.gov.tw/list.aspx?pid=25

劉夏君(2014)。千萬別買!10 大嫌惡設施宅出列。YAHOO!奇摩房地產。取用 日期:民105 年 4 月 20 日。取自:

https://tw.house.yahoo.com/news/%E3%80%90-%E9%80%B1%E5%A0%B1- %E3%80%91-%E5%8D%83%E8%90%AC%E5%88%A5%E8%B2%B7-10%E5%A4%A7%E5%AB%8C%E6%83%A1%E8%A8%AD%E6%96%BD%

E5%AE%85%E5%87%BA%E5%88%97-160606795.html

劉媛(2004)。家住加油站旁易患白血病?。新華網。取用日期:民 105 年 4 月 20 日。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4-08/26/content_1886847.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附錄一 原住民地區按縣市別

縣市別 三十個山地鄉 二十五個平地鄉

新北市 烏來區

宜蘭縣 大同鄉、南澳鄉 桃園市 復興區

新竹縣 尖石鄉、五峰鄉 關西鎮

苗栗縣 泰安鄉 南庄鄉、獅潭鄉

臺中市 和平區 嘉義縣 阿里山鄉

高雄市 茂林區、桃源區、那瑪夏 區

屏東縣 三地門鄉、霧臺鄉、瑪家 鄉

泰武鄉、來義鄉、春日 鄉、

獅子鄉、牡丹鄉

滿州鄉

臺東縣 海瑞鄉、延平鄉、金峰 鄉、

達仁鄉、蘭嶼鄉

台東市、成功鎮、關山鎮、太麻 里鄉、大武鄉、卑南鄉、東河 鄉、長濱鄉、鹿野鄉、池上鄉

花蓮縣 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 花蓮市、光復鄉、豐濱鄉、瑞穗 鄉、吉安鄉、壽豐鄉、鳳林鎮、

玉甲鎮、新城鄉、富里鄉 南投縣 信義鄉、仁愛鄉 魚池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資源分布

藉由下表於本研究相關資源於復興區之分布,可以發現較多資源 分布與集中在平均所得較高的羅浮里,以及人口密度傾高且平均所得 較高的華陵里以及澤仁里,其中重要資源包括醫療、教育以及警政等 相關重要資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享有較多資源的澤仁里以及華陵 里其互動指數較高,分別為36.32%以及 27.8%,高於復興區 21.52%,

說明這些地方相較於同復興區其他村里,與非原住民人口互動可能性 較大。

四、 復興區各村里資源分布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詳見附錄四。

里名 復興

區 三光 華陵 高義 奎輝 長興 三民 霞雲 澤仁 羅浮 義盛

人口 人口密度

(人/km) 31 31.3 14.1 13.3 44.1 29.9 187.4 27.72 140.1 89.2 17 家庭 平均戶數 373 236 522 261 223 246 802 232 537 415 251

不動產仲介 1 0 0 0 0 0 0 0 0 1 0

醫療 醫院 0 0 0 0 0 0 2 0 3 1 0

教育 學校 1 1 1 1 1 1 1 1 2 1 1

所得 平均所得 661 638 695 553 658 662 684 573 682 678 646

就業 工廠 0 0 0 0 0 0 0 0 0 0 0

住宅環境

全聯 0 0 0 0 0 0 0 0 0 0 0

ATM 1 0 0 0 0 0 0 0 1 0 0

加油站 1 0 0 0 0 0 0 0 1 0 0

機車定檢站 1 0 0 0 0 0 0 0 1 0 0

公共安全 警政駐點 11 1 2 1 1 1 1 1 1 2 0

竊盜點 2 0 0 0 0 0 1 1 0 0 0

文化與休閒 公益彩券店 1 0 0 0 0 0 1 0 0 0 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