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前已敘明原住民分布模式、居住隔離以及桃園市原住民人口結構與產業特性之 相關文獻研究,因此,本研究將討論範圍聚焦在設籍於桃園市地區,其資料來自於 2015 年 12 月社會經濟資料庫所公布之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 資料。並取得原住民 546,698 人及其相關人口統計資料,於該年就縣市別而言,原住民最大陣營為花蓮 縣佔 16.83%,以及台東縣 14.48%,以北部而言,就屬桃園市為最大原住民居住地 區,其中,設籍於桃園市的原住民為 67,748 人,佔全桃園整體人口 3.21%,佔全台 原住民人數 12.39%,並採用此作為本研究的觀察對象。本文另一研究討論重點則 以各項資源分布檢視生存機會之限制,因此,本文採用桃園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1

(http://www.data.tycg.gov.tw )所提供之資料集供應,以觀察各項資源於桃園市之 分布,並作為衡量生存機會之指標。另,本研究雖聚焦於桃園市原住民人口分布,

為顯示居住於都會地區原住民其分布與資源親近之關聯,本研究於第五章與第六章 之計算對象並未涵蓋桃園市唯一原住民區—復興區,但仍於附錄三針對復興區原住 民於概況介紹

第二節 資料處理方法

一、居住隔離計算方式

1 在雲端運算及行動服務時代來臨下,桃園市政府在資源有限下,整合運用政府開放資料, 以開放 透明、公民參與、共同協作的理念建置資料開放平台。共有 487 筆資料集,其資料目錄又分類為

「就醫」、「生育保健」、「老年安養」、「求學及進修」、「選舉及投票」、「服兵役」、「退 休」、「生活安全及品質」、「開創事業」、「求職及就業」、「婚姻」、「購屋及遷徙」、「出 生及收養」、「投資理財」、「交通及通訊」、「生命禮儀」、「休閒旅遊」、和「公共資訊」,

共有 18 大分類。詳見:

http://www.data.tycg.gov.tw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居住隔離指數亦是本研究於空間分析中,核心關切之一。居住隔離此名詞,早 於 19 世紀中葉成為社會學界熱門之議題,但對於其測量方式尚無一個明確方向。

有關於測量之面向居住隔離首先由 Dunc and Duncan 於 1955 年最早透過數學方式提 出隔離指標,加以界定歧異指摽,用以反映兩個群體分配差異程度,代表其中一個 群體必須重新分配的比重,數值越高隔離越嚴重,然而,卻也指出僅用歧異指標並 未能全然分析居住隔離此現象,也未考慮主流團體與少數團體於空間上之分布造成 之不足,因此應要納入空間分布上的考量。而許多學者也提出諸多意見,例如 Liberson 與 Stanely 在 1980 年代時,則指出考慮團體規模之大小地暴露程度,為較 合適之測量指標(Lee, 2014)。此外,隨著電腦分析更加複雜與精細,Massey and Denton (1988)系統性地整理並歸納出二十種測量居住隔離指標,並提出居住隔 離指標可歸納出五面向,分為以均質性(evenness)重新定位族群之間空間分布;

暴露性(exposure),即在城市地理範圍之內,少數團體與主流團體互動可能性、

進 而 衡 量 種 族 團 體 之 間 測 量 居 住 隔 離 或 空 間 上 之 孤 立 程 度 ; 集 中 性

(concentration)則為團體特定選擇居住於都市的中心區範圍之程度,除此,群聚 化(clustering)以及中心化(centralization)相當類似,為衡量在特定區域內,不 同團體的相對與絕對分布,以及空間內少數團體與他團體群聚之可能性,其中,中 心化此面向,關懷核心為某團體是否聚集於都市核心,此想法應與美國都市規劃

(例如:CBD 商業中心區設置)有關。然而,過去相關大多研究之測量,主要僅 以均質度(evenness)的指數加以計算,也就是為了達成人群居住均勻分布的可能 性,需要重新計算弱勢族群的空間定位,例如:少數族群—X 團體必須搬離多少比 例 的 成 員 , 方 能 達 成 全 市 族 群 組 成 的 勻 稱 。 另 外 , 歧 異 指 數 ( Index of Dissimilarity)多年來已被公認為最適當衡量隔離指標,原因包括不僅容易說明,

且簡單計算(Lee, 2014;柯瓊芳,1992;胡志平、陳皇仁,2011)。為能更深刻掌 握以不同視野下居住隔離的樣貌,本研究將計算歧異指數、互動與孤立指數、集中 指數以及群聚指數,並依據表 3-1 計算桃園市原住民居住隔離程度,並運用統計軟 體 R 與 QGIS 以圖像化呈現原住民於空間分布現象之差異,以及透過各項指數描繪 並評析出不同族群之間的隔離程度及空間模式。為更加突破過去以往僅計算鄉鎮市 區之隔離程度,並突顯出各村里之隔離指數隨之帶來的風險,因此,為了更加準確

計算,本文援引原由 Hoover(1941)提出後經由 Duncan, Cuzzort, and Duncan

(1961)修改過後所提出 Duncan’s Delta Index,其特性可看作為歧異指數在納入佔 據地理空間比例的考量下有進一步的擴展(Massey and Duncan,1988)。其中,𝑥𝑥𝑖𝑖

為各村里原住民人口數、X 則為各村里其生活圈原住民人口數;𝑎𝑎𝑗𝑗 為各村里土地面 算相對群聚指數(Index of Clustering),指數小於 1 代表則意味著該族群之聚集傾 向點狀、散落於各區域中;等於 1 則代表著村里中並無明顯分化;大於 1 代表弱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首先,𝑃𝑃𝑥𝑥𝑥𝑥為計算各村里中心點與其生活圈範圍每一村里原住民與原住民之間 空間距離親近程度,而𝑃𝑃𝑥𝑥𝑦𝑦則為以各村里為中心點與其生活圈範圍每一村里原住民 與非原住民空間距離親近程度。其中,大多公式與上述公式雷同,而於兩式中𝑋𝑋 為 各村里、j則為涵蓋為各村里生活圈每一村里、X 為每村里生活圈中原住民總人口 數、Y 為每村里生活圈中原住民總人口數、T 則為每村里生活圈中總人口數,𝑥𝑥𝑖𝑖 以 及𝑦𝑦𝑖𝑖則為各村里原住民、非原住民人口數,而𝑐𝑐𝑖𝑖𝑗𝑗為距離函數,其特性為負指數:

𝑐𝑐𝑖𝑖𝑗𝑗 = exp ( − 𝑑𝑑𝑖𝑖𝑗𝑗),而在此𝑑𝑑𝑖𝑖𝑗𝑗為各村里生活圈與其範圍內每一村里的中心距離,

而針對於𝑑𝑑𝑖𝑖𝑖𝑖的估計為 0.6𝑎𝑎𝑖𝑖× 5 (𝑎𝑎𝑖𝑖 則為各村里生活圈其土地面積),並依序計算 其值。

𝑆𝑆𝑃𝑃 = �𝑋𝑋𝑃𝑃𝑥𝑥𝑥𝑥+ 𝑋𝑋𝑃𝑃𝑦𝑦𝑦𝑦�/𝑇𝑇𝑃𝑃𝑡𝑡𝑡𝑡

再者,依據上述兩式分別計算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其平均距離,進一步計算空間 親近指數,其中(如上式)。

(五)中心指數

中心指數主要探討某團體、族群於特定區域中居住於都市中心範圍的程度,計 算公式分為相對中心指數以及絕對中心指數。其中,相對中心指數主要測量某族群

(X)與另一族群(Y)於中心點空間分布狀況,其值介於 1 至-1 之間,值越大代 表相對於 Y 族群,X 族群距離市中心較近,其算式如下:

𝑅𝑅𝐴𝐴𝐴𝐴 = �(𝑋𝑋𝑖𝑖−1𝑌𝑌𝑖𝑖) − �(𝑋𝑋𝑖𝑖𝑌𝑌𝑖𝑖−1)

𝑁𝑁 𝑖𝑖=1 𝑁𝑁

𝑖𝑖=1

值得注意,於公式中的 N 應依序距離研究所定義市中心加已排序,也就是說 N 越小代表離市中心越近,再加以計算相對中心指數(RCE)。

𝐴𝐴𝐴𝐴𝐴𝐴 = �(𝑋𝑋𝑖𝑖−1𝐴𝐴𝑖𝑖)

𝑁𝑁 𝑖𝑖=1

− �(𝑋𝑋𝑋𝑋𝐴𝐴𝑖𝑖−1)

𝑁𝑁 𝑖𝑖=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絕對中心指數(ACE)主要測量某族群於特定地理城市中心點空間分布狀況,

算式如上,於此𝑋𝑋𝑖𝑖代表 X 族群為每村里(普查區)的累加百分比、𝐴𝐴𝑖𝑖則是各村里生 活圈範圍內,每村里面積其累加百分比。值越大則彰顯出該族群存在居住於市中心 距離較近的傾向。

然而,有鑑於中心指數需要明確各村里層級之重要、中心村里,但本研究目前 受限於以各村里為中心點,有待後續研究中找出符合類似重要中心點(CBD 商業 中心區)等村里,為避免論述繁複,因此,本研究目前則未計算中心指數,僅集中 於歧異指數、孤立指數、集中指數以及群聚指數,此部分可待日後資料完整,進一 步研究。

三、生存機會測量方式

晚近研究指出因種族等不特性的鄰里組成,同時也會影響與社會福祉息息相關 公共設施的配置,特別又是在都會地區容易看到該類情形發生(Duncan et al., 2014)。為了能有效突顯出這群生存於桃園市原住民由於其居住地等結構性因素是 否處於不利處境。本文將援引我國於民國 68 年由主計總處依聯合國「社會及人口 統計系統(System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SSDS)」架構加以蒐集各 社會領域資料,並依此編報「社會指標統計年報」以提供整體綜合性社會統計。爾 後,於民國 92 年參酌國際上社會統計成功經驗,並於民國 94 年修改為 9 個個別領 域及社會安全輔助領域理論作為架構,加以了解社會變遷趨勢與民眾需求(主計 處,2006)。9 個主要領域聚焦於人類一生福祉息息相關領域,以助於政策之規 劃,包括人口、家庭、健康、教育、就業、所得與支出、住宅、公共安全、文化與 安全以及社會安全等輔助領域,有鑑於上述社會指標皆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福祉基本 需求,本研究將參考主計處於 2006 年發行《社會指標系統理論》。針對 9 大領域 之定義,選取代表性資源,並運用 QGIS 軟體檢視其分布情況、及運用軟體 R 進行 繪製,說明資源於各村里之間是否有主要聚集或分散之狀況,並於第五章加以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討論,又如何形塑出原住民的生存機會,其中有關於復興區人口概況與其資源配置 狀況將於附錄中加以說明其特殊性。

本研究所採用資料主要有三種來源,分別為由國土資訊系統的社會經濟資料 庫、桃園市政府資料開放資料平台以及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為主要資料來源,其餘資 料則主要依據其官方網站詳細加以蒐集,詳見表 3-2。

資料時間點採取範圍,以桃園市原住民人口基本分布主要以 104 年 12 月人口 數資料為主(包括人口密度以及戶數),而大多相關重要資源(竊盜點 2、房屋仲 介店、警政機關、加油站、機車定檢站、工廠、公益彩券店、醫療院家數、學校 數、郵政 ATM 全聯福利中心門市)其蒐集時間選取大致落於 105 年 4 月底,其 中,於所得資料中則依據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所發布 101 年度綜稅所得總額資料為 主,並依村里層級為分析單位。表 3-2:本研究資料來源

指標 資料來源

人口數 社會經濟資料庫

戶數 竊盜點

桃園市開放資料平台 房屋仲介店

警政機關 加油站

所得資料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機車定檢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

工廠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工廠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