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二節 從大選看政黨政治對陸配新聞之影響

從陸配新聞語料庫中篩選出包含「選舉」、「競選」、「大選」、「投票」、

「候選」五個關鍵詞中任何一者且位於總統大選日前三個月的新聞,並且計算三 次選舉新聞中詞語貢獻度(TC)最高的前十名,基本資料如表六所示。

表六 三次總統大選中陸配新聞的基本資料 時間 新聞則數 詞語貢獻度 TOP10

2004 48 兩岸、財力、投票、牽手、陳水扁 定居、遊行、民眾、境管、機場

2008 20 謝長廷、中國、外配、學生、申請 兩岸、外省、移民、共同市場、高雄

2012 28 人數、新移民、外配、立委、投給 最多、國民黨、爭取、宋楚瑜、台南

總的來說,陸配並不是三次總統大選中政黨操作的核心議題,新聞則數普遍 不高,2008 年更是低至 20 則,以當年選舉新聞總體體量而言,幾乎滄海一粟,

同樣用「選舉」、「競選」、「大選」、「投票」、「候選」五個關鍵詞搜索 2008 年選前三個月的四大報新聞,總共得到 17146 筆新聞,也就是說在 17146 筆選舉新聞中僅有 20 筆提及陸配,佔 0.1%,微乎其微。

但本研究並不關心陸配是否會影響新聞媒體對總統大選的報導,相反地,本 研究透過分析總統大選的陸配新聞想看的是政黨政治如何影響陸配新聞,因而數 量多寡並不要緊,要緊的是新聞內容、框架構成,看新聞是如何再現陸配與政黨 的關係,進而理解政黨對陸配議題的設定偏好。

那麼,從表六所示的貢獻度最高的關鍵詞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這三次選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陸配議題在新聞主題、論述主體和新聞價值三個方面都發生了轉變。

一、 2004 年:膠著選情,陸配首投族受關注

從報導量上看,2004 年大選是三次競選中陸配新聞報導量最高的一次,而從 代表性關鍵詞組成來看,最關切的主題有兩個「扁政府的施政失誤」(關鍵詞:

陳水扁、財力、定居、境管、機場)和「投票意向與動員」(關鍵詞:投票、牽 手、遊行、民眾)。對新聞進行人工內容分析後,發現有 23 則新聞批評了扁政 府施政失誤,佔 47.9%,而關注陸配「投票意向與動員」的新聞有 19 則,佔 39.6%,

而在這 19 則新聞中,直接表明陸配支持國親連宋聯盟的新聞有 13 則,佔 68.4%

(如圖十二所示)。

如果從當時的社會脈絡來看,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研究發現。

2004 年的總統大選,藍綠兩造民調膠著,雙方都得使盡渾身解數,錙銖必較 地積極動員,而這也是陸配第一次作為具有選票影響力的族群登上媒體舞台。

1992 年開放陸配來台,首年來台人數不多,而後漸漸增加,經過平均 8 年的入 籍途徑、獲得身分證、擁有投票權,於是 2004 年總統大選是陸配群體第一次以 數量可觀的選民團體的姿態在新聞媒體上集體亮相,「陸配首投族」成為一個新 鮮的新聞議題。在這 48 則新聞中,有 6 則新聞主題就是陸配的初次投票的體驗,

強調台灣的制度優越性及民主櫥窗的示範效果。

總統大選今天投票,對嫁來台灣的外籍或大陸新娘,首次有投票 權,她們收到投票通知單後,有些高興得睡不著覺;大陸新娘王菊說,

大陸人可以選台灣總統,在她們家鄉還是頭一位。(《聯合報》,2004 年 3 月 20 日,C3 版)

圖十二 2004 年新聞中的陸配投票意向分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就在如此敏感而膠著的關頭,扁政府又在陸配問題上犯了一個施政錯誤。

3 月 1 日頗具爭議的兩岸條例新制上路,陸委會(時任主委是 2012 年總統候選 人、2016 年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沒有提前公告和宣導的情況下(一說是擔心 影響選情),暗度陳倉新版《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 許可辦法》,新增五百萬財力證明(《聯合報》,2004 年 3 月 3 日,A1)及晚 間十點後不再面談(《中國時報》,2004 年 3 月 13 日,A11)等新規定,這意 味著陸配必須留置機場或過境旅館,等待隔天面談通過後才能入境,引起陸配家 庭、航空公司、支持團體的反彈。

執政黨的失誤就是在野黨的機遇,國親聯盟及泛藍媒體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 遇,高調地對陸配及新移民家庭進行選舉動員,尤其是在「三一三嗆聲換總統」

遊行活動中,泛藍媒體都將一部分焦點放在了大陸配偶身上,強調她們支持連 宋、拒領公投票,喊出了「兩岸家庭選二號連宋」的口號,同時也以此控訴民進 黨不尊重人權、製造族群對立,進行負面宣傳:

大陸配偶及在台家屬近三百人昨天全程參加台北市三一三「換總 統,救台灣」大遊行,呼籲「兩岸配偶家庭選二號連宋」。許多大陸配 偶是第一次走上街頭,也是第一次擁有投票權。他們說,要把神聖的一 票投給對他們友善的候選人…扁蓮不但沒有提出任何對大陸配偶友善 的政見,反而處處在掐大陸配偶的喉;行政院更是提出種種不仁道的保 證人或保證金制度,太不尊重大陸配偶的生存權。(《聯合報》,2004 年 3 月 13 日,A5 版)

故事的另一面是民進黨以快速止損的態度對這一危機進行冷處理,行政院於 兩天內緊急取消了五百萬財力證明的規定,政務官們彼此推諉、不直接回應。新 聞媒體上,唯一響亮的反擊來自《自由時報》,刊出一篇長篇社論,以「國家安 全」和「社福資源負擔」兩個角度論證陸配來台不利於台灣利益,但比起《聯合》

與《中時》高頻率、全方位的聲討來說,《自由》一次性的反擊則顯得孤立無援:

新辦法的要旨,一在確保中國配偶來台生活的最低保障,一在避免 低收入者藉由婚姻關係來台定居,造成台灣社會資源的沉重負擔,這些 政策考量,不管從政治、經濟或社會安全的層面而論,都符合台灣的整 體利益與安全。然而,此一新辦法甫出爐,卻在統派媒體的渲染,以及 社運團體的批判下,被帶上「意識形態治國」、「歧視大陸配偶」、「選 票考量」等多頂大帽子,行政部門又立刻妥協、退縮,無異政府的兩岸 政策防線有一次在保守親中勢力的壓力下撤守了…兩岸是現實上的敵 對國家,對岸擴張軍備,是台灣國家安全最大也是唯一威脅,所以如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無法避免、愈來愈多的兩岸通婚現象中,以審慎、務實、安全為政策 防線,確保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不會遭到腐蝕而崩潰,這是 任何執政者、黨派、政治人物都不能逃避的責任。(《自由時報》,2004 年 3 月 5 日,03 版)

簡而言之,2004 年膠著的選情和首投族的特殊性,提升了選舉新聞中「陸配 牌」的新聞價值,而「陸配牌」顯然更多地被媒體再現為是連宋的牌、藍營的鐵 票,它主要發揮著兩個功效:「負面攻擊」和「選舉動員」,且以「選舉動員」

為表,「負面攻擊」為裡,因而「陳水扁」的詞語貢獻度要高於連或宋,而「施 政錯誤」主題的新聞數也要多過「選舉動員」,強調扁政府的施政錯誤才導致陸 配支持連宋,而綠營的應對方式是冷處理。

二、 2008 年:民調懸殊時,陸配新聞低落

到了 2008 年,攻防雙方對調,綠營受到陳水扁弊案和現任政績影響選情低 落,國民黨勝券在握。在這個情況下,馬英九的動員策略對「擴張性」的強調要 勝過「固盤性」,而在議題策略上,則是以塑造正面性形象為主,不再強調負面 攻擊。這一轉變使得 2004 年「陸配牌」的兩大功效不再具有戰略價值,因而陸 配議題聲量降至三次競選的最低,從 48 筆下降至 20 筆。

擴張性動員策略指的是「『支持者』不是馬英九主要攻擊對象,『游離選民』

和『反對者』才是馬英九的作戰焦點」(范凌嘉,2010,p.106),因而馬英九 將動員的重點放在了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這些游離選民和反對者上。因 此,早已被定位為藍營鐵票且數量不多的陸配不再是動員的重點對象。除此以 外,陸配與中國因素緊密關聯,勝券在握的馬英九小心翼翼地處理統獨問題,不 但小心避免被貼上統派的標籤,更是努力營造出馬是綠營可接受的候選人的形 象,將造訪綠營人士定為行程的第一順位,以此來爭取游離選民和反對者(范凌 嘉,2010)。

為了避免被抹紅,馬英九也避免了和陸配在新聞中直接連結。在這 20 筆新 聞中,僅有 4 筆提到陸配群體的「投票意向」,而和 04 年截然不同的是,沒有 一則新聞將陸配直接再現為馬英九的支持者。就連競爭對手謝長廷失言說出「查 甫找嘸工,查某仔找嘸尪(台語,男人找不到工作,女人嫁不出去)」和「不要 豬哥貪中國查某俗(台語:不要貪色以為娶中國女人比較便宜)」這樣帶有歧視 色彩的言論時,藍營也不似上一次那樣高調反彈,從數量上看,共有 8 篇批評謝 長廷失言的新聞,但只有 1 篇展現了國民黨對此的批評,其他抗議主體均是公民 團體或個人。此時的馬英九,已經站在一個與 2004 年作為台北市長及在野黨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員時截然不同的位置上,政治機會結構變了,使得同類型的議題不在具有同等價 值,因而馬英九也不再會像 04 年那樣高調參演行動劇、慨然批評陳水扁歧視陸 配了,他更多選擇地是不批評與迴避,因而過去被泛藍陣營慣性用作負面攻擊牌 的陸配議題也就不再像前次選舉那般被大做文章。

簡而言之,2008 年選情明朗,在新聞媒體上,藍營無心對陸配進行投票動員,

也無心使用陸配牌對對手謝長廷進行負面攻擊,使得陸配新聞曝光率降至歷次選 舉最低,新聞中對謝長廷失言的批判也都來自黨外團體與個人。不僅如此,陸配 為民進黨所用成為反對一中市場、學歷認證的反動員新聞素材。

三、 2012 年:再次回到舞台的關鍵少數

走過沉寂的 2008 年,到了 2012 年,藍綠雙方在支持率不相上下的情況下開 始了競選活動,陸配在選舉新聞中的曝光量又再次上漲,並且是以一種矛盾而健

走過沉寂的 2008 年,到了 2012 年,藍綠雙方在支持率不相上下的情況下開 始了競選活動,陸配在選舉新聞中的曝光量又再次上漲,並且是以一種矛盾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