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復原力

壹、復原力的定義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主要在探索人們如何過最有價值的 生活(Seligman & Csikzentmihalyi, 2000),其中復原力(resilience) 為正向 心理學領域中頗受重視的研究主題,其字根源自於拉丁語,在牛津字典中 解釋為「一種能快速地自傷痛中進入感覺較好狀態的能力。」是一種個體 即使經歷了顯著的逆境,卻能夠成功地維持正向適應的動力運作現象

(Luther, Cicchetti, & Becker, 2000; Masten,2001)復原力構念包含了兩個重 要條件。第一、個體必須暴露於重大的逆境;第二,即使在逆境之中,個 體還能維持正向的適應(Luther et al., 2000) 。在本研究中,由於探討的 是「resilience」是否能讓校長的工作壓力得到紓解,能對工作壓力的傷害 或影響帶來調節的效能,使國小校長能再繼續面對外在強大的工作壓力,

而減緩其憂鬱行為的顯現。因此在本研究中著重其「調節與復原」的功能 性。

復原力是從逆境中被激勵與有策略回復的才能 (Walsh, 1998),乃個體 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中時,能發展出健康的因應 策略(蕭文,1999)。復原力是個體成功適應與勝任工作的能力;具有高度 復原力者,即使處在高壓力的環境或挫折情境,仍能運用內外在的資源化 解其困境,朝向積極正向的發展(Egeland, Carlson, & Sroufe, 1993)。

部分學者將復原力的定義,聚焦於個人的特質或能力,認為復原力是 一種對於不斷改變的環境以及其中可能突發的意外事件之策略性的適應 能力,亦即在情境的需求和行為的回應之間,能否適配以得平衡(Block &

Block,1980)。此外,有些學者則著重其歷程與互動的觀點,將復原力定義 為是個體雖歷經顯著的困境或災難,卻仍表現出正向適應的一種動態歷 程,認為復原力不只是一種人格特質或能力,也反映出當個體處於困境時 的一種正向適應的歷程,而此種正向適應可能是來自於個體內在因素、外 在環境因素或二者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Luthar & Cicchetti,2000)。

國內外許多學者曾對復原力進行相關研究,也為復原力訂下概念性定 義,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如表 2-8。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復原力」之定義

研究者(年代) 復原力的定義

Benard(1993) 復原力是形容個人身上的一組特質,這組特質能促使個人成 功的適應,並從困境或危機因應的過程中轉化力量。

Brooks(1994)

復原力是一種心理態度,是具改變性的心理特質。此種心理 態度是透過持續性、動態的過程而養成,取決於個人特質與 生活經驗互動關係。

Richardson &

Gray(1998)

復原力是一種能適應於混亂的、有機會的、富壓力的、充滿 挑戰性的或資訊化生活的過程或經驗,藉此可以提供個人在 面對混亂的狀況時,比之前更具有保護和因應的技術與知識。

Siebert(2006) 復原力是指在逆境頓挫發生時,可以從幾乎無法抵抗的狀況 中回復。

根據上述專家學者的意見發現,各研究的定義雖然略有出入,但仍可歸納 出下列幾項特徵:

1. 復原力是一種能力或特質。

2. 復原力是個體在挫折環境中顯現的正向能力。

3. 復原力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因應的過程。

依此,本研究擬以「個體在面對困境、遭遇挫折、承受壓力的環境中,

仍能透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維持平衡的身心狀態,並保持正向態度的一 種能力或特質」做為本研究「復原力」的概念型定義。

貳、復原力特質

Pak 與 Patterson(1996)認為復原力是一種能自疾病、憂鬱及困境等 狀態中恢復的能力。江志正(2008)亦將復原力定義為個體的某種心理特 質,具有這種特質的人會在遭逢變故時,從困境及低潮裡,快速恢復並彈 回常規。可見復原力是一種能強化個體本身,使之能成功適應環境變化的 能力。復原力究竟包含那些的特質呢?研究者將蒐集到的文獻整理如表 2-9:

表 2-9「復原力」特質整理一覽表

研究者(年代) 復原力的特質

Wolin &

Wolin(1993)

1. 幽默感。

2. 獨立性。

3. 洞察力。

4. 主動積極性。

5. 創造力。

6. 人際關係。

7. 道德感。

Warschaw &

Barlow(1995)

1. 對生命的承諾。

2. 自信。

3. 適應力。

4. 懂得獲取資源。

5. 責任感。

6. 心胸開放。

7. 專注力。

蕭文(1999)

1. 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2. 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做適度分離。

3. 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和控制環境的能力。

4. 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5. 具有向環境/壓力挑戰的能力。

6. 能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7. 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敗、無價值/無力感。

表 2-9「復原力」特質整理一覽表(續)

林清文(2003)

1. 面臨不順遂的情境能積極主動採取因應方式。

2. 成長歷程中能使他人對自己有正向的關注。

3. 於逆境時能微笑以對,樂觀面對。

4. 能有能力創造正向價值的生活。

5. 反諸求己不靠他人的自主能力。

6. 勇於嘗試新事物。

7. 自我調整的能力佳。

黃寶萱(2007)

復原力乃因應負向情境而生,沒有危機因子就沒有復原力。

復原力是指個體具有或學習到的特質或能力,能有效幫助個 體在發展階段上達到正向適應的結果,甚至超越危機前的水 準。

江志正(2008)

復原力係指個體的一種特質及能力,具備這種特質與能力能 夠讓個體從環境的變動及挫敗中迅速恢復,以穩定的情緒及 適當的思考來面對當前的狀況,並能從中再度學習而強化自 我未來的環境因應能力。

鄒家芸(2011)

1. 作情緒的主人、經常彈性思考、抱持樂觀態度。

2. 有同理心並體貼他人。

3. 有求知慾望,主動尋求協助。

4. 勇敢挑戰自我並相信自己有掌控能力。

5. 有自信且自我感覺良好。

王淑女(2011)

1. 「我有」:知道自己可使用的外在資源為何,包括家庭、

學校、宗教等,在面對挫折困境逆境時,能尋求適當資源 以度困境。

2. 「我是」:是正向自我概念部分,屬於個人內在的力量,

能減緩負向情緒所帶來的衝擊。

3. 「我能」:是社會人際的技巧,包括創造性,堅持,幽默,

溝通,問題解決,衝動控制,尋求信任關係,社會技巧以 及智能技巧等,藉由人際溝通、自我控制,學習相關社會 技巧,獲得解決事情的能力,增強自我能力與掌控感。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所言,復原力可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徵:

1. 能在逆境中以正向的態度面對,而得以渡過困境。

2. 能運用人際關係,正向的面對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3. 適時主動地尋求協助,相信自己、認同自己的能力。

參、教育工作人員復原力概況

復原力是當個體面對挫折情境或受到壓力時,為克服困境而產生的正

育人員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復原力是指當教育工作人員在面對教學環境中

2011),但亦有研究發現復原力達到中高程度(邱惠娟,2010)。至於復原力

在各層面的表現上,王淑蓉(2009)及邱惠娟(2010)均研究發現「社會資源」

復原力的強度最高;但王鴻裕(2011)及鄒家芸(2011)卻獲知強度最高的 為「家庭團結」復原力。

這些研究結果的不一致,究竟國內教育工作者復原力概況如何?研究 者認為有再探討的必要。且綜觀過去的相關研究,專門針對國小校長相關 的研究卻相當缺乏,而改制後之新北市不只為直轄市之一,亦擁有最多的 學生數與班級數,轄內學校型態眾多,有都會型的額滿學校,亦有偏鄉的 迷你小學,然而似乎並無專門針對新北市國小校長進行探究,因而無法得 知新北市國小校長復原力的概況,是否足以面對壓力愈來愈大之行政現場 的工作。因此本研究擬針對新北市國小校長進行探究,以瞭解其復原力概 況。

肆、背景變項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根據過去探討國內教育工作者復原力的相關文獻顯示,研究者常會針 對受試的個人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行政年 資、婚姻狀況及學校規模……等,探討對其復原力表現的影響。在本研究 中,基於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研究者較感興趣的為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擔任校長年資及學校規模等為背景變項。將分別統整他們對新北市國 小校長不同變項對復原力影響之過去研究發現:

一、性別與復原力

性別不同之教育工作者的復原力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有些學者曾針 對此變項進行研究,謹將研究發現整理如表 2-11。

表 2-11「性別」與復原力的研究發現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王淑蓉

(2009)

臺北縣市國小教 師

1. 性別不同之國小教師的整體復原力有顯 著差異存在。「女性」教師的整體復原力 顯著高於「男性」教師。

2. 「女性」教師的「家庭團結」、「社會資 源」的復原力皆顯著高於「男性」教師。

邱惠娟

(2010)

中部六縣市公立 國中教師

性別不同之國中教師的整體復原力有顯著 差異存在。「女性」教師的整體復原力顯著 高於「男性」教師。

表 2-11「性別」與復原力的研究發現一覽表(續)

表 2-12「年齡」與復原力的研究發現一覽表 芸,2011;梁寶苓,2011)。然因可用以參考的研究資料不多,再加上現有 研究結果的不一致,研究者認為年齡不同教育工作者復原力間的差異性,

表 2-13「服務年資」與復原力的研究發現一覽表

2011;梁寶苓,2011)。因為可用以參考比較的研究資料並不多,亦無法針 對年資不同校長的復原力表現作比較實有繼續探討的必要。因此本研究擬

表 2-14「學校規模」與復原力的研究發現一覽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