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能量的光術,在短極的時間內放出能量,對組織產生熱作用造成選擇性破 壞。雷射產生單一波長的強烈光束,其強度和脈衝時間可隨意調整,也決定 用途,比方說除毛雷射、除皺雷射等(灣皮膚雷射美容中心,2008)

三、 台灣醫學美容發展沿革

美容醫學的發展乃全球趨勢,然而,在台灣的發展背景略述如下:

(一) 1980 年代後期,當時健保制度尚未實施,許多皮膚科及整形外科醫師結合 醫學診療與美容,提供消費者之醫美需求。對當時之醫學美容市場產生衝 擊,更因美容師規範不足,故有美容師跨界執行關於美容的醫療業務。

(二) 1992 年,肇因於瘦身與美容糾紛頻傳,政府將美容師納入法律規範中,並 舉辦「美容技術士」資格鑑定考試,惟未對從事美容醫學的醫師進 行資格考 核。

(三) 1995 年,健保制度之實施對於醫療環境產生衝擊影響,許多醫師紛紛進入 至美容醫學領域中。

(四) 2002 年,政府實施健保總額制度,對於醫療院所的財務造成危機,為提高 經營績效,眾多醫療院所紛紛投資成立醫學美容中心,至 2004 年已有超過 半數的皮膚科或整形。外科診所更陸續成立醫美中心,因此,許多產業開始 投資醫美相關產品。

(五) 2003 年,美容醫學會推動「護理美容師」之設置,並鼓勵許多不同專科醫 師接受再教育訓練轉行至美容醫學領域。是以美容醫學會的醫師會員 2005 年後,成長速度倍增(張惠雯,2008)。

第二節 微整型醫學美容之發展

一、 微整形之意涵

微整形,其最大的特徵是不需動刀,比起傳統的整形手術較不疼痛且不腫 脹,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且術後恢 復快速,甚至沒有恢復期,效果自然顯著。

係屬非侵入式整形,乃運用注射針劑、施打填充物以及 利用光、熱原理的醫療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器,包含雷射美容項目,來進行改變眼睛、鼻子、下巴、太陽穴等五官微調,臉 形、胸型調整,以及淡化皺紋、緊緻肌膚、美白除斑、胸部下垂等問題,為一種 全新的美容整形方法。操作此類簡 易手術的專門性無需像一些傳統整形美容手術 那樣需要專業的訓練。

二、 微整形之種類

(一) 電磁波:常用適用項目為電波拉皮。

(二) 雷射:常用適用項目為飛梭雷射、淨膚雷射、柔膚雷射、脈衝光等。

(三) 注射填充物:常用適用項目為有肉毒桿菌、膠原蛋白、玻 尿酸、雅得媚、微 晶瓷。

三、 微整形之特點

微整形之特點有低侵入性、恢復期短、安全性高等。包括雷射、脈衝光、施 打肉毒桿菌素、玻尿酸等。微整形就是採用細微精緻的醫療技術、不需開刀、短 時間就能變美的特性,可取代過去的整形外科手術(張惠雯,2008)。

四、 微整形之沿革

「微整形」是由多元的服務項目集合而成的新名詞,以下就各微整形服務項 目的發展沿革與應用,來推估微整形產業的沿革:

(一) 電波拉皮

電磁波(磁輻射)由相同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 移動,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可有效的傳遞能 量和動量。電磁 波可以依照頻率來進行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包括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 線、可見光、紫外光、X-射線和伽瑪射線等。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約在 380 至 780 奈米之間,稱為可見光。

1865 年電磁波率先由詹姆斯•馬克士威研究提出,而後由德國物理學家海 因里希•赫茲於 1887 年至 1888 年間在實驗中證實存在。馬克士威推導出電磁方 程式的波動形式,清楚地顯露出電場和磁場的波動本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電磁波藉由電流通過皮膚組織產生電阻作用產生熱能,使電能轉換成熱能。

電波拉皮係採用 Monopolar 單極容積式的發送方式,以 6MHz,每秒 6 百萬次震 盪的電磁波進入人體皮膚後,探頭中的 冷卻系統,可同時冷卻保護表皮。利用人 體本身對於電流來說是不良導體,因此發出的電波會與皮膚組織摩擦後會形成電 阻產生熱能,可讓人體膠原組織遇熱產生收縮、緊實的效果。

(二) 雷射

雷射是種可以激發出特定波長或顏色的電磁波,為輻射激發的放大光束,由 於此特性,遂使 雷射在醫療及外科手術上,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雷射原理最早 在 20 世紀初期因包爾理論(Bohr's theory)以及光學共振原理而開始被研究探討。

接著在 1917 年間,愛因斯坦(Einstein)提出誘發輻射理論;而在 1954 年蕭樂 (Schawlow)及道尼氏(Townes)則利用此理論描述了電磁波(maser);隔年佐敦 (Gordon)更是將電磁波加以運用;直到 1960 年才由邁門(Maiman)利用紅寶石激 發出可見光,產生第一道雷射光。

醫學美容早期多強調非常的破壞與非常的建設之美容觀念,亦即要改變肌膚 的問題,須透過 雷射磨皮,此種剝離破壞(ablative method)式的方法,先將皮膚角 質層或一部分真皮層破壞,以 刺激皮膚的再生(Regeneration),以達到皮膚更新的 目的,這樣的療程以雷射磨皮(Laser Resunfacing)為代表,但是在西方大受歡迎 的方式,在東方卻不被多數人接受,因返黑的問題,美白效果不好,因此許多膚 色偏黃的亞洲人均不喜歡。

醫學美容第二階段之進化,即是非破壞剝離式,其代表技術就是電波拉皮 (Thermage)與長波長銣雅各雷射(Long-pulse ND-YAG Laser),消費者坊間的柔膚 雷射,這些雷射在以不破壞表皮的原則下,將一定的波長的能量,直接透過皮膚 穿透到皮下真皮層,目的是加溫皮膚以達到真皮層加速新陳代謝的功用,如此一 來皮膚也會變得比較緊緻,膚質也會比較光滑,毛孔也會比較小。而隨著醫學美 容之發展,第三代為分層式微破壞(grational mini-mvasive method),亦即利用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次的方式,以局部漸進式來破壞某部位的表皮,並保 留大多數的皮膚角質層及真 皮層,以 利治療後的皮膚癒合及大多數的炎症色素改善症,這就是新型態第二代 的飛梭雷射。

(三) 脈衝光-第三代雷射的革命

脈衝光(Pulsed light \ Flashlamp)之研究始於以色列科學家艾克斯(Eckhouse) 博士,1990 年嘗試利用弧光燈作為光源,以高脈衝的方式輸出含有各種波長的 光線。脈衝光的作用光譜相當廣泛,大約是 550-1,200 微米波長的光線,包含可 見光與紅外線區間。

(四) 填充物之應用

注射性軟組織填充物的歷史源於十九世紀,早在 1893 年,一位德國醫師將 手臂的脂肪組織拿來填補病人臉部的凹陷處。1970 年代以後,來自動物或人體 的膠原蛋白及玻尿酸產生,組織填充劑全球使用最多的是以牛為原料所製作的膠 原蛋白,製造膠原蛋白的方式,是取自動物的皮膚及組織,磨碎後從其中萃取純 膠原蛋白。玻 尿酸一般是由動物組織,如雞冠、牛的水晶體、人體臍帶及鯨魚的 軟骨萃取出來,但因動物組織供應的玻尿酸不敷需求,轉由生物科技方法利用菌 種來生產玻尿酸。因此生物可分解性的軟組織填充注射劑開始走向主流。

高純度玻尿酸 1996 年上市,並於 2003 年 12 月通過美國 FDA 核定。應用生物技 術從細菌發酵中萃取出來,組織相容性高、穩定性高,不會產生過敏,故上市後 即漸漸取代膠原蛋白及自體脂肪填充市場。

2000 年英國及歐洲爆發狂牛症及人類變種蛋白質疾病,為預防可能的流行,

當時全球除了英國與歐洲共同市場以外都禁止使用以牛為原料所生產的產品,包 括膠原蛋白,當時師 都沒有可以使用的組織填充劑,所以玻尿酸正好問世,遂席 捲全球取代膠原蛋白的地位。

2008 年美國嬌生公司猪膠原蛋白通過歐盟及美國 FDA 許可,台灣 猪膠原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白通過台灣衛生署許可。此時長效型大劑 量玻尿酸「MACROLANE sub-Q」上市 。 新型鈣氫磷灰石組織填充劑通過美國 FDA 及台灣衛生署許可。

(五) 雅德媚(Aquamid)源起

17、18 年前蘇聯瓦解前就有的科技材料,後來丹麥專家發現它是材料科學 很重要的填充物,由 丹麥康杜拉(Contura)公司所研發出來的注射型除皺產品,醫 學美容與整形外科醫師拿來廣泛運用,成為現代微整形美容形成 Aquamid 不老 旋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