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政府專業團隊動態觀察

4.3 核心人物專業團隊觀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核心人物專業團隊觀察

核心人物之專業團隊,即從特定的政治人物的角度,觀察和特定人物合作較緊密之 核心成員,核心人物之專業團隊可視為核心人物之班底;利用官員職務異動,以找出班 底的實驗,過去也曾經被研究過[1],我們利用動態社會網路更進一步分析專業團隊隨時 間變化的狀況。

在實驗設計上,我們選定一位核心人物及和核心人物合作較緊密之 30 到 50 位官員,

分別利用共同異動網路及共事網路分析資料。本研究中我們選定了二位中華民國總統馬 英九、陳水扁做為核心人物。

以馬英九為核心,選擇之核心幕僚成員條件為:與馬英九共同出現在新聞上的次數 最高者,且曾與馬英九共事超過 180 天至少一次,並挑選前 35 位官員,其名單如下:

蕭萬長、劉兆玄、歐晉德、詹春柏、吳育昇、林正修、白秀雄、蘇起、黃玉振、陳威仁、

吳秀光、吳清基、李述德、鄭村棋、賴幸媛、曹壽民、沈世宏、李錫津、王進旺、陳皎 眉、李鴻基、蔡輝昇、林志盈、廖了以、陳清秀、王清峰、許志堅、邱正雄、邱淑媞、

范良銹、毛治國、陳武雄、尹啟銘、孔文吉。

以陳水扁為核心,選擇之核心幕僚成員條件為:任職於臺北市政府

(1994/12/25-1998/12/24)的 13 操作職等以上之官員,其名單如下白秀雄、吳英璋、李玉 麟、李作復、李逸洋、李鴻基、沈昆興、卓藤、周弘憲、林文淵、林全、林俊義、林逢 慶、林陵三、林嘉誠、林錦昌、姚秋旺、洪德生、高正尚、涂醒哲、張富美、張景森、

許仁舉、許瑞峰、郭生玉、郭吉仁、郭瑤琪、陳水扁、陳正次、陳哲男、陳師孟、陳發 身、陳菊、陳進陽、陳寶輝、賀陳旦、黃廷雄、葉盛茂、廖正井、劉世芳、濮大威、謝 維采、羅文嘉,共 43 人。

4.3.1 共同異動網路實驗結果說明

實驗參數為時間區間為 2 年和 4 年,分群群組數為 1,事件門檻值 k 為 20%及職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共同異動天數 90 天。

(1) 以馬英九為核心

時間區間 2 年的結果如圖 4.19,共 10 個時期,從群組大小分析,S1 時期為 12 人,

S2 時期略增為 14 人,S3 時期減少為 10 人,S4 時期為 13 人,S5 時期增加較多為 22 人,S6 時期減少為 4 人,S7 時期增加為 19 人,S8 時期群組消失,S9 時期為 10 人,S10 時期增加為 20 人,群組事件 S1-S5 依序為 Continue、Shrink、Continue、Expand,S6-S9 之間沒有事件發生,S9-S10 為 Expand。

圖 4.19: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馬英九,時間區間 2 年,90 天內職務共同異動) 時間區間 4 年的結果如圖 4.20,共 5 個時期,各時期群組皆為 1 個,S1 時期群組 人數 17 人,S2 時期略減為 16 人,S3 時期增加為 25 人,S4 時期減少為 19 人,S5 時期 增加為 24 人,群組事件 S1-S5 依序為 Continue、Expand、Shrink、Expand。

圖 4.20: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馬英九,時間區間 4 年,90 天內職務共同異動)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各成員的任職紀錄,以時間區間 2 年為例,馬英九平均職務異動 為 2.9 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7 年、法務部部長 3.2 年、臺北市市長 4 年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任二次、總統 1.6 年5),他在 1998/12-2006 年連任二次臺北市市長,臺北市政府的官員 也續任臺北市政府官員居多,因此 2004-2005 年(S8)間,並未有群組產生,而且 2000-2008 年政黨輪替,為民進黨執政,有些官員如蕭萬長和劉兆玄在此時期並未有任職紀錄,因 此若只單以職務異動分析資料,無法反應繼續留任原職務的官員,但這些人實際上在群 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若只考慮職務異動時,當時間區間選擇太短,無法正確反應 實際的狀況。

(2) 以陳水扁為核心

時間區間 2 年的結果如圖 4.21,共 10 個時期,從群組大小分析,S1 時期為 4 人,

S2 時期略增為 7 人,S3 時期增加為 31 人,S4 時期減少為 14 人,S5 時期分裂成 2 個小 群組(3 人、6 人),S6 時期再合併為一個大的群組(18 人),S7 時期略增為 20 人,S8 時 期減少為 15 人,S9 時期減少為 9 人,S10 時期群組消失,群組事件 S1-S4 沒有事件產 生,S4-S9 依序為 Split、Merge、Expand、Shrink、Shrink,S9-S10 之間沒有事件發生。

圖 4.21: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陳水扁,時間區間 2 年,90 天內職務共同異動) 時間區間 4 年的結果如圖 4.22,共 5 個時期,從群組大小分析,S1 時期為 11 人,

S2 時期增加為 42 人,S3 時期減少為 23 人,S4 時期略增為 25 人,S5 時期減少為 9 人,

群組事件 S1-S5 依序為 Expand、Shrink、Continue、Shrink。

5 本研究之資料時間為 1990/1/1 至 2009/12/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22: 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陳水扁,時間區間 4 年,90 天內職務共同異 動)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各成員的任職紀錄,陳水扁在 1994 年以前,並未擔任公職,於 1994/12-1998 年任職臺北市市長,在他任職臺北市市長期間,其小內閣成員穩定,職務 異動不多,1998 年因競選連任失利,其政治影響力中斷,在 2000-2008 年任職中華民國 總統,在總統任職期間共更換六任行政院院長,內閣改組頻繁,在 2008 年卸任後,政 黨輪替,政治影響力再度中斷,不論時間區間長度,其群組大小在陳擔任臺北市市長時,

群組人數最多,之後隨時間增加群組人數減少,最後消失,整體而言,與陳水扁的政治 權力活躍程度與群組人數變化趨勢類似,陳水扁連任兩任總統職務,其間有多位官員,

如羅文嘉、郭瑤琪,留任內閣,以職務共同異動網路分析資料,無法反應留任官員原職 務的的狀況。

4.3.2 共事網路實驗結果說明

共事異動網路實驗結果顯示只單以職務異動分析資料,無法反應繼續留任原職務的 官員,而這些人在群體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以共事網路分析資料,實驗參 數為時間區間為 2 年和 4 年,分群群組數為 1,事件門檻值 k 為 20%及共事天數為 180 天。

(1) 以馬英九為核心

時間區間 2 年的結果如圖 4.23,共 10 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是一個群組,從群組大 小分析,S1 時期為 12 人,S2 時期略增為 14 人,S3 時期減少為 10 人,S4 時期為 13 人,S5 時期增加較多為 23 人,S6 時期略減為 18 人,S7 時期為 23 人,S8 時期為 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S9 時期為 23 人,S10 時期為 22 人,整體而言,人數 S1-S4 時期,人數較少在 15 人以下,從 S5-S10 時期人數增加,介於 18 到 23 人之間,群組事件依序為 Continue、

Shrink、Continue、Expand、Shrink、Continue、Continue、Continue、Shrink。

圖 4.23: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馬英九,時間區間 2 年,180 天共事)

時間區間 4 年的結果如圖 4.24,每個時期都是一個群組,從群組大小分析,S1 時 期群組人數為 17 人,S2 略增為 18 人,S3 時期增加為 25 人,S4 時期略減為 23 人,S5 時期群組人數最多,為 33 人,群組事件依序為 Continue、Expand、Continue、Expand。

圖 4.24: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馬英九,時間區間 4 年,180 天共事) 由以上實驗可看出,利用共事網路分析資料,確實可解決職務共同異動網路的問題

-無法反應留任原職務官員,例如陳皎眉在 1999-2008 年任職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在職務共同異動網路中,陳皎眉並未出現在 S4 時期,而在共事網路中,陳皎眉在 S4 時 期的群組中存在。

觀察以馬英九為核心之專業團隊成員組成的模式(Pattern),我們以時間區間 4 年資 料做分析,馬英九於 1991-1993 年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3-1996 年任 職法務部部長,之後連續擔任二任臺北市市長(1998/12-2002/12、2002/12-2006/12),2008 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我們選擇觀察的名單中,連續二個時期出現在同一個群組 1 次到 4 次的人數分佈為 5、15、2、6,其中連續二個時期出現在同一個群組 2 次以下的人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超過一半的成員,也就是說馬英九的專業團隊成員,大多透過重新召募,成員間的合作 關係持續性較低,我們再進一步觀察專業團隊的成員組成的模式,表 4.5 為核心人物專 業團隊之代表性成員之職務歷程,我們歸納五種成員組成之模式[17],詳細說明如下:

 主管轉任部屬(Superior-turn-subordinate):馬英九 2008 年任職總統時,蕭萬長 為副總統,劉兆玄為行政院長,他們二人在 S1 時期,三人都是擔任行政院部 會首長,在 S2-S3 時期,蕭萬長和劉兆玄操作職等較馬英九高,在 S4 時期,

蕭萬長和劉兆玄因 2000-2008 年政黨輪替,並未有任職紀錄,而馬英九此時連 續擔任二任臺北市市長(1998/12-2002/12、2002/12-2006/12),當 2008 年總統大 選時,馬英九選擇蕭萬長為副總統人選,他當選後,任命劉兆玄為行政院院長,

這也顯示在選舉對於取得政治權利是高風險、高報酬,而且在取得政治權利的 初期時,常倚重政黨內部資深或有威望的人。

 組織內部招募與留任(Recruitment and retainment):沈世宏和李述德在 S1-S2 時 期,任職 12 職等,較馬英九低,在 S3、S4 時期,由馬延攬進入臺北市政府團 隊,在 S5 時期,進入內閣,分別任職環保署署長及財政部部長。

 組織外部召募和離開組織(Outside recruitment and departure):鄭村棋,在進入 臺北市政府之前並沒有擔任政府官員經驗,在 S3、S4 時期,進入臺北市政府 團隊,當馬英九離開臺北市政府後,並未擔任何職務。

 具重要影響的組織外部召募(Significant outside recruitment):賴幸媛,在過去並 未和馬英九有合作經驗,在 2008 年後,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也 顯示馬英九廣納賢才,知人善任。

 隱性的緊密連結(Emerged-submerged association):蘇起,在馬英九任臺北市市 長時期,雖沒有加入市府團隊,但在當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卻能能進入權力的最 核心,顯示他必為馬英九高度信任的人員之一。

(15)(since 1998/12)

C4:臺北市市長 (15)

C5:臺北市市長(15) (before 2006/12);

總統(17) (since 2008/5) 蕭萬長 C1:經濟部 部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以陳水扁為核心人物

時間區間 2 年的結果如圖 4.25,共 10 個時期,群組人數介於 4-36 人之間,S1-S2 時期,陳水扁未擔任公職,因此並未出現在 S1-S2 時期,在 S3-S5 時期,任職臺北市市 長,群組人數最多,介於 33-36 之間,事件連續二次 Continue,在 1998 年底,競選連任 失利,其政治影響力中斷,在 2000-2008 年任職中華民國總統,在總統任職期間共更換 六任行政院院長,內閣改組頻繁,群組人數由 30 人減少為 20 人左右,在 S10 時期,政 黨輪替,政治影響力中斷,群組消失。

圖 4.25: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陳水扁,時間區間 2 年,180 天共事) 時間區間 4 年的結果如圖 4.26,每個時期都是一個群組,S1-S5 群組大小為 11、42、

38、29、22,群組事件為 Expand、Continue、Shrink、Shrink,群組事件和群組大小也 可觀察到與時間區間 2 年相似的狀況,班底人數由最多 42 人到群組消失。

圖 4.26:核心人物專業團隊政治群組事件圖(陳水扁,時間區間 4 年,180 天共事) 觀察以陳水扁為核心之專業團隊成員組成的模式,我們以時間區間 4 年資料做分析,

陳水扁於 1994/12-1998 年任職臺北市市長,2000 年後連續兩任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2000-2004 年、2004-2008 年);我們選擇觀察的名單中,多數成員原本都並未擔任公職,

連續二個時期出現在同一個群組 1 次到 4 次的人數分佈為 7、11、18、3,其中連續二個

連續二個時期出現在同一個群組 1 次到 4 次的人數分佈為 7、11、18、3,其中連續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