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心智繪圖與寫作表現的關係

寫作表現包含了「撰寫」與「創作」,前者是外在技能表現,後者是內心思維 的歷程。每個人的生命際遇都不相同,感受有別,所寫出來的文章意境就有高下 之分。近代古文名家林紓主張「文必己出」,人人各有體會,各自書寫其心的歷程,

寫作表現便有創造性。

壹、寫作表現的定義

早期的寫作教學「重視結果」,也就是只看文章呈現的成品;現在的寫作教 學注重學生的思考歷程,以過程導向為主。研究者依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設計 出符合學生需求,也就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的主題,學生的寫作動機便可增 強,寫作文就變得更為容易( 呂秀瑛,2009)。個體對事物經認識、辨別、理解而 獲得新知識的歷程就是學習,在歷程中思惟必須是由個體對環境中事物的認識與 瞭解才能產生,個體如對事物不認識其關係,不理解其意義,縱有多次練習,亦 無從產生學習。因此 Flower & Hayes(1981)認為寫作歷程以彈性的、非線性的方 式進行著,兩人所主張的寫作歷程,主要有三個階段:

一、計劃(Planning):包含產出、組織、目標設定。從長期記憶提出相關資訊,組 織訊息成為篇章內容,安排段落與文句。

22

二、轉譯(Translating):寫作者在產生計劃之後,再寫出作文內容,並將想表達的 看法轉譯出來。

三、回顧(Reviewing):檢查作文是否有錯,修改文中不滿意之處,重新檢視句子 的安排與章法結構等細節。

寫作活動是複雜的心理歷程,結合認知、技能、情意完成寫作活動,此歷程 並非直線前進,而是交互進行。「計劃」給予文章的骨架,「轉譯」填補其中血肉,

「回顧」即是再次修改。

本研究採用的國文科心智繪圖教學,擬以心智繪圖規劃出寫作的架構,將文 章的目標與內容規劃出來;運用心智繪圖特有的關鍵字,提醒寫作者順利表達該 出現的向度與文句;最後的回顧,除了修改作文內容,還可以檢查是否與心智繪 圖的聯想內容互相配合。

貳、寫作表現之相關研究

早期的寫作研究主要偏重於外顯的寫作活動,後來漸漸注重寫作時內在的認 知歷程。寫作歷程的特色是「寫作前構思、提筆寫作、修改文章」等步驟,國外 研究者 Britton,J.(1978)、Applebee,A.N.(1986)曾進行過寫作歷程相關研究;在臺 灣關於寫作歷程的探究,主要著重於三個層面,分別是「寫作前」、「寫作中」與

「寫作後」。「寫作前」的活動著重於對作文題目的審題、立意、取材;「寫作中」

著重在文句的表達,也就是寫作的行動;「寫作後」探討修改文章與自我校正,使 文章的用語遣詞更加正確,過程取向的寫作者優於成果取向的寫作者,過程導向 最能增加寫作的質與量,陳弘昌(1991)、王萬清(1997)、羅秋昭(1991)等人的 著作亦從事寫作歷程的研究。

23

近年有關國文寫作的研究,大多與創造思考方式有關,與九年一貫基本能力 所強調之「欣賞、表現與創新」、「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不謀而合,據此培養學 生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 習慣。目前課程的重點強調學生是主體,寫作活動由學生支配,重視計劃、轉譯、

修改等過程,教師僅提供從旁協助的角色,提供鼓勵正向的寫作環境,使學生樂 於寫作,享受整個思考與文字產出的歷程。由寫作相關文獻所得的啟示如下:

一、創造思考學習模式提升寫作表現

透過創造思考學習模式進行寫作教學,可以看到學生們寫作表現的進步,「概 念繪圖」可以聚歛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語文的類比與歸納能力;透過「心智繪 圖」則可以強化學生的擴散思維,訓練學生的聯想力,以增加寫作的的質,提升 寫作的量。創造思考學習模式的心智繪圖教學有助於提升寫作動機與寫作態度(鄭 琇方,2006。周文君,2002)。學生的寫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適度介入引導,

使創造思考學習的討論過程聚焦,讓學生有條理的編排寫作內容與架構,並引導 出更多的想法,使寫作表現呈現更豐富的意涵。

二、心智繪圖增進學生寫作內容

學生習得心智繪圖的方法後,在語文創造力的流暢性、變通性與獨創性有所 改變,學生在繪製心智繪圖的進步歷程是由圖的架構、圖的分支開始改變,之後 漸漸地在分層與關鍵字等內容有所精進(林佩玲,2009。王春苹,2007。涂亞鳳,

2006)。心智繪圖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強化思維素質,訓練歸納與統整 能力,使腦中想法清楚呈現,教師使用多元的教學模式(非傳統講述教學),能增 進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陳鳳如,2007。涂亞鳳,2006。周文君,2002)。

心智繪圖本身是擴散性、圖像式的思考訓練法,因此可以訓練學生在面對一

24

種主題時,聯想多種答案的思維。在相「同」的主題內尋求個人「異」見,「同中 求異」可使思維產生獨創性與流暢性的見解,與作文教學的目的不謀而合,提升 學生創作能力乃希望學生們可以在相同的主題裡抒發不同的看法,檢視並批判自 己(莊景益,2008。劉佳妏,2007。涂亞鳳。2006)。

由此得知: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的確可行,但是要立足在紮實的文學根基,

外在教學形式的創新,的確給學生耳目一新的學習感受,無論使用歸納法或是演 繹法,都要符合學生的需求,除深入淺出,旁徵博引,更要言之有物且言之有序,

根據學生的前導知識進行課程安排,才能有效提升寫作動機與寫作表現。

參、寫作的評分方式

關於寫作之評分方式,目前最簡單的分類法是 Cohen(1994)所提出的,Cohen 的分類法主要為下列四種:

一、成果評量:自然情境下,以半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寫作。挑出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依標準化常模,參照成就測驗予以評量。優點是適用於大樣本與總結性評量,

缺點是無法有足夠的診斷訊息。

二、整體評量:受過訓練的評分者在讀完整篇文章後,依照整體印象,再依據計 分或評分表所敘述的特徵,給予一個分數。優點是符合省時與省錢之經濟效益,

適用於大樣本,缺點是不適合個別化教學方案。

三、主要特質評量:先確定文體的類別,再依據該文體特徵進行整體判斷。優點 是適用小樣本評量,計分方式清楚不複雜,缺點是會有計分標準與效度問題。

四、分析評量:通常以一個量表或檢核表作為主,該表列有評分寫作的明顯特徵,

例如寫作的標點符號、文章的組織、想法等等。優點是適用於個別學生,缺點是

25

計分複雜費時。

除 Cohen 之外,尚有 Arnold(1991)提出寫作評量的四項特質,分別為:(一)文 章中對讀者知覺的組織與陳述,(二)對文詞、句子與結構的特質,(三)對文章所呈 現出的前後連貫的個人觀點與表達能力,(四)個人的遣詞與創作。

目前我國的寫作評分方式,也多以整體計分方式為主,也就是教師將全篇文 章看完後,依據教師自己的標準,給予「級分制」或是「百分制」的分數,很少 有依據各向度的細項單獨給分再加總 (柯志忠,2000)。但在近二十年的文獻看到,

寫作評分類型多以「分析型」為主,主要的評分向度為內容取材、組織架構、文句修 辭、基本技巧。曾提出這些評分向度的研究者有呂秀瑛(2009),柯志忠(2000)。

本研究依文獻整理結果,並參考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寫作之評分標準,自編 作文評分表(附件四 ),亦以「分析型」為主。評分向度為:切合主題(切合題旨,

選材適當,見解獨到,闡述清楚、描寫生動)、結構組織(首段創新,段落分明,組 織完整,轉折流暢,結尾有力);遣詞造句(善用各種句型,成語名言佳句,精於修 辭摹寫,正確使用語彙,文句通順、錯別字);標點符號與寫作格式(字體工整,無 錯別字,寫作格式正確,標點符號正確)。 為了方便計分,本百分制評分方式不再 換算為級分制,只依評分四向度各二十五分進行成績加總,以作為該篇作文成績,

不再就各向度內的子向度進行細目計分。

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