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志第八十四

在文檔中 志第七十三 (頁 164-179)

           

宋史      ·1983· 

     

志第八十四   

乐六   

  光宗受禅,崇上寿皇圣帝、寿成皇后暨寿圣皇太后尊号, 

寿皇乐用《乾安》,寿圣、寿成乐用《坤安》,三殿庆礼,在当  时侈为盛仪。寻以礼部、太常寺言 :“国朝岁飨上帝,太祖肇  造王业,则配冬飨于圜丘;太宗混一区宇,则春祈谷、夏大雩、 

秋明堂俱配焉。高宗身济大业,功德茂盛,所宜奉侑,仰继祖  宗,以协先儒严祖之议,以彰文祖配天之烈 。”乃季秋升侑于  明堂,奠币用《宗安》之乐,酌献用《德安》之乐,并登歌作  大吕宫。及加上高宗徽号,奉册、宝以告,用《显安》之乐。 

  绍熙元年,始行中宫册礼,发册于文德殿:皇帝升降御坐  用《乾安》之乐,持节展礼官出入殿门用《正安》之乐。受册  于穆清殿:皇后出就褥位用《坤安》,至位用《承安》,受册宝, 

用《成安》,受内外命妇贺就坐,用《和安》,内命妇进行贺礼, 

用《惠安》,外命妇进行贺礼用《咸安》,皇后降坐用《徽安》,  归阁用《泰安》册、宝入殿门用《宜安 》。宋初立后,自景祐  始行册命之礼。元祐纳后,典章弥盛,而六礼发制书日,乐备  不作,惟皇后入宣德门,朝臣班迎,鸣钟鼓而已。崇宁中,乃  陈宫架,用女工,皇后升降行止,并以乐为节。至绍兴复制乐, 

             

宋史      ·1984· 

 

以重祎翟,诏执色勿用女工,令太常止于门外设乐。隆兴册礼  时,则国乐未举,淳熙始遵用之,而绍熙敷贲旧典,于此特加  详备。绍兴乐奏仲吕宫,仲吕为阴;绍熙乐奏太簇宫,太簇为  阳:用乐同而揆律异焉。 

  明年郊祀,太常耿秉奏 :“致敬鬼神,以礼乐为本,乐欲  其备,音欲其和。今所用雷鼓之属,正所以祀天致神,而皮革  虚缓,声不能振应;登歌、大乐乐器及乐舞工人冠服,有积岁  久而损弊者,宜葺新之。太常在籍乐工,不给于役,召募百姓, 

罕能习熟。郊祀事重,其乐工亲扈乘舆,和乐雅奏,期以接天  地、享祖宗,请优其日廪,以籍田司钱给之,乐艺稍精,仍加  赏劝。其缘托权要、送名充数者,严戢绝之。”又言:“大礼前  期,皇帝朝飨太庙,别庙内安穆、安恭皇后二室,前此系大臣  分诣行事。今既亲诣室稞,其酌献、升殿所奏乐曲,恐不相协, 

宜命有司更制 。”皆从之。 

  宁宗即位,孝宗升祔,祧僖祖,立别庙,礼官言 :“僖祖  既仿唐兴圣立为别庙,遇袷则即庙以飨,孟冬袷飨日,合先诣  僖祖庙室行礼。其乐舞欲依每岁别庙五飨设乐礼例,于僖祖添  设登歌乐。如僖庙行礼,就庙殿依次作登歌乐,其宫架乐则于  太庙殿上通作 。”诏从之。 

  既而臣僚言 :“皇帝因重明圣节,诣寿康宫上寿举乐,仰  体圣主事亲尽孝之志,俯遂臣子尊君亲上之忱,此国家典礼之  大者也。检照典故,天申节赐御筵,在上寿次日。今乃于前一  日赐文武百僚宴,重明上寿,用乐攸始,而臣下听乐乃在君父  之先,义有未安 。”遂命改用次日。凡奉上册宝于慈福、寿康  宫者,再备乐行礼,一用乾道旧制。寻御文德殿制册皇后,有  司请设宫架之乐,依仪施行。庆元六年瑞庆节,金使至,以执  光宗、慈懿皇后丧,诏就驿赐御筵,并不作乐。 

             

宋史      ·1985· 

 

  嘉定二年,明堂大飨,礼部尚书章颖奏 :“太常工籍阙少, 

率差借执役。当亲行荐飨,或容不根游手出入殿庭,非所以肃  仪卫、严禁防也。乞申绍兴、开禧已行禁令,不许用市井替名, 

显示惩戒,庶俾骏奔之人小大严洁,以称精禋。”臣僚又奏:“郊  祀登歌列于坛上,簉于上龛,盖在天地祖宗之侧也。宫架列于  午阶下,则百神所同听也。夫乐音莫尚于和,今丝、竹、管、 

弦类有阙断,拊搏、佾舞,贱工、窭人往往垢玩猱杂,宜申严  以肃祀事。”皆俞其请。至十四年,诏:“山东、河北连城慕义, 

殊俗郊顺,奉玉宝来献,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实惟我  祖宗之旧 。”乃明年元日,上御大庆殿受宝,用鼓吹导引,备  陈宫架大乐,奏诗三章:一曰《恭膺天命》,二曰《旧疆来归》,  三曰《永清四海》,并奏以太簇宫。 

  理宗享国四十余年,凡礼乐之事,式遵旧章,未尝有所改  作。先是,孝宗庙用《大伦》之乐,光宗庙用《大和》之乐; 

至是,宁宗祔庙,用《大安》之乐。绍定三年,行中宫册礼, 

并用绍熙元年之典。及奉上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册宝,始新制  乐曲行事。当时中兴六七十载之间,士多叹乐典之久坠,类欲  蒐讲古制,以补遗轶。于是,姜夔乃进《大乐议》于朝。夔言: 

  绍兴大乐,多用大晟所造,有编钟、镈钟、景钟,有特磬、 

玉磬、编磬,三钟三磬未必相应。埙有大小,箫、篪、笛有长  短,笙、竽之簧有厚薄,未必能合度,琴、瑟弦有缓急燥湿, 

轸有旋复,柱有进退,未必能合调。总众音而言之,金欲应石, 

石欲应丝,丝欲应竹,竹欲应匏,匏欲应土,而四金之音又欲  应黄钟,不知其果应否。乐曲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  义;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黄钟奏而声或林钟, 

林钟奏而声或太簇。七音之协四声,各有自然之理。今以平、 

入配重浊,以上、去配轻清,奏之多不谐协。 

             

宋史      ·1986· 

 

  八音之中,琴、瑟尤难。琴必每调而改弦,瑟必每调而退  柱,上下相生,其理至妙,知之者鲜。又琴、瑟声微,常见蔽  于钟、磬、鼓、箫之声;匏、竹、土声长,而金石常不能以相  待,往往考击失宜,消息未尽。至于歌诗,则一句而钟四击, 

一字而竽一吹,未协古人槁木贯珠之意。况乐工苟焉占籍,击  钟磬者不知声,吹匏竹者不知穴,操琴瑟者不知弦。同奏则动  手不均,迭奏则发声不属。比年人事不和,天时多忒,由大乐  未有以格神人、召和气也。 

  宫为君、为父,商为臣、为子,宫商和则君臣父子和。徵  为火,羽为水,南方火之位,北方水之宅,常使水声衰、火声  盛,则可助南而抑北。宫为夫,徵为妇,商虽父宫,实徵之子, 

常以妇助夫、子助母,而后声成文。徵盛则宫唱而有和,商盛  则徵有子而生生不穷,休祥不召而自至,灾害不祓而自消。圣  主方将讲礼郊见,愿诏求知音之士,考正太常之器,取所用乐  曲,条理五音,隐括四声,而使协和。然后品择乐工,其上者  教以金、石、丝、竹、匏、土、歌诗之事,其次者教以戛、击、 

干、羽、四金之事,其下不可教者汰之。虽古乐未易遽复,而  追还祖宗盛典,实在兹举。 

  其议雅俗乐高下不一,宜正权衡度量: 

  自尺律之法亡于汉、魏,而十五等尺杂出于隋、唐正律之  外,有所谓倍四之器,银字、中管之号。今大乐外有所谓下宫  调,下宫调又有中管倍五者。有曰羌笛、孤笛,曰双韵、十四  弦以意裁声,不合正律,繁数悲哀,弃其本根,失之太清;有  曰夏笛、鹧鸪,曰胡卢琴、渤海琴,沉滞抑郁。腔调含糊,失  之太浊。故闻其声者,性情荡于内,手足乱于外,《礼 》所谓 

“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者也。家自为  权衡,乡自为尺度,乃至于此。谓宜在上明示以好恶。凡作乐 

             

宋史      ·1987· 

 

制器者,一以太常所用及文思所颁为准。其他私为高下多寡者  悉禁之,则斯民"顺帝之则",而风俗可正。 

  其议古乐止用十二宫: 

  周六乐奏六律、歌六吕,惟十二宫也 。”王大食,三侑。”  注云:“朔日、月半。”随月用律,亦十二宫也。十二管各备五  声,合六十声;五声成一调,故十二调。古人于十二宫又特重  黄钟一宫而已。齐景公作《徵招》、《角招》之乐,师涓、师旷  有清商、清角、清徵之操。汉、魏以来,燕乐或用之,雅乐未  闻有以商、角、徵、羽为调者,惟迎气有五引而已,《隋书 》  云"梁、陈雅乐,并用宫声"是也。若郑译之八十四调,出于苏  祗婆之琵琶。大食、小食、般涉者,胡语;《伊州》、《石州》、 

《甘州》、《婆罗门》者,胡曲;《绿腰》、《诞黄龙》、《新水调》 

者,华声而用胡乐之节奏。惟《瀛府》、《献仙音》谓之法曲, 

即唐之法部也。凡有催衮者,皆胡曲耳,法曲无是也。且其名  八十四调者,其实则有黄钟、太簇、夹钟、仲吕、林钟、夷则、 

无射七律之宫、商、羽而已,于其中又阙太簇之商、羽焉。国  朝大乐诸曲,多袭唐旧。窃谓以十二宫为雅乐,周制可举;以  八十四调为宴乐,胡部不可杂。郊庙用乐,咸当以宫为曲,其  间皇帝升降、盥洗之类,用黄钟者,群臣以太簇易之,此周人  王用《王夏》、公用《骜夏》之义也。 

  其议登歌当与奏乐相合: 

  《周官》歌奏,取阴阳相合之义。歌者,登歌、彻歌是也; 

奏者,金奏、下管是也。奏六律主乎阳,歌六吕主乎阴,声不  同而德相合也,自唐以来始失之。故赵慎言云:祭祀有下奏太  簇、上歌黄钟,俱是阳律,既违礼经,抑乖会合 。”今太常乐  曲,奏夹钟者奏阴歌阳,其合宜歌无射,乃或歌大吕;奏函钟  者奏阴歌阳,其合宜歌蕤宾,乃或歌应钟;奏黄钟者奏阳歌阴, 

             

宋史      ·1988· 

 

其合宜歌大吕,乃杂歌夷则、夹钟、仲吕、无射矣。苟欲合天  人之和,此所当改。 

  其议祀享惟登歌、彻豆当歌诗: 

  古之乐,或奏以金,或吹以管,或吹以笙,不必皆歌诗。 

周有《九夏 》,钟师以钟鼓奏之,此所谓奏以金也。大祭祀登  歌既毕,下管《象》、《武 》。管者,箫、篪、笛之属。《象》、 

《武》皆诗而吹其声,此所谓吹以管者也。周六笙诗,自《南  陔》皆有声而无其诗,笙师掌之以供祀飨,此所谓吹以笙者也。 

周升歌《清庙》,彻而歌《雍 》诗,一大祀惟两歌诗。汉初, 

此制未改,迎神曰《嘉至》,皇帝入曰《永至》:皆有声无诗。 

至晋始失古制,既登歌有诗,夕牲有诗,飨神有诗,迎神、送  神又有诗。隋、唐至今,诗歌愈富,乐无虚作。谓宜仿周制, 

除登歌、彻歌外,繁文当删,以合于古。 

  其议作鼓吹曲以歌祖宗功德: 

  古者,祖宗有功德,必有诗歌,《七月 》之陈王业是也。 

歌于军中,周之恺乐、恺歌是也。汉有短箫铙歌之曲凡二十二  篇,军中谓之骑吹,其曲曰《战城南》、《圣人出》之类是也。 

魏因其声,制为《克官渡》等曲十有二篇;晋亦制为《征辽东》 

等曲二十篇;唐柳宗元亦尝作为铙歌十有二篇,述高祖、太宗  功烈。我朝太祖、太宗平僭伪,一区宇;真宗一戎衣而却契丹; 

等曲二十篇;唐柳宗元亦尝作为铙歌十有二篇,述高祖、太宗  功烈。我朝太祖、太宗平僭伪,一区宇;真宗一戎衣而却契丹; 

在文檔中 志第七十三 (頁 16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