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健康相關變項及其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性健康相關變項及其研究

性健康的相關概念,則包括了以下:

一、性知識、態度、行為

學者晏涵文指出,性知識應包括性心理、生理、倫理及法理等層 面,其目的是為了瞭解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與行為,並且教導個人 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男人或女人。然而,性知識也是指對於性方 面的正確瞭解程度(林秀娟,1999)。因此,性知識充足與否,對個人 日後的兩性交往態度和行為有不少影響。早期有研究針對台灣地區的大 學生進行性知識調查,結果知識得分皆普遍較低,顯示性知識程度明顯 不足,近年則有改善(方韻,2014)。

態度是個人學習所得之人格特質,包含情感、認知與行動三部份,

對人格生成、行為與社會發展具有影響力(蔡秋桃,1992)。而關於性 態度則是指性別次間特定的親密關係與性愛模式所持之好惡傾向,及社 會化之過程結果(謝旭洲,2000)。尤其近年大學生的性態度呈現逐漸 開放,更需正視性教育與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某大專生性教育介入效 果研究中,透過實驗組與對照組接受五週的性教育教學活動後,結果顯 示學生的性態度越正向,則採取延遲婚前性行為意向越高(陳曉佩,

2003)。

23

二、性教育與其發展現況與運作

早期研究調查中,國內大學生的性經驗不算高,約在一成至三成之 間,但有逐年呈現增加。而在性教育領域的文獻中,傾向使用sexuality education來表示性教育,顯示性教育的內涵早已擴展至人格發展的層 面。又如在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性教育所下的定義:性教育之目的是 人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的統整,培養健全的人格,增進人際間 的溝通與愛(WHO, 2009)。台灣性教育分之為萌芽期、推展期、性教 育課程設立期。國中階段的性教育的課程於1986年至1997年的「健康教 育」進行課程修訂,其中包含有1993年的「道德與健康」課程,皆使其 更具有「性教育」內涵,1998年訂定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 國小及國中性教育併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於2006年高中職性教育課 程規劃「健康與護理」則是延續國中性教育(林燕卿,2010),到了大學 階段,最早則是1979年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以「性教 育」放進課程,至今已41年的歷史。

放眼全球關於性教育的努力,瑞典於1933年成立「瑞典性教育協 會」(Riksförbundet för Sexuell Upplysning,RFSU)機構,推行性教育二 大趨勢:一、「安全性教育」模式,二、守貞直到結婚「貞潔教育」模 式。而瑞典早在1942年就在義務制學校中開展性教育,以往他們偏重於 生理教育,之後逐步增加性道德、性評價等內容,更是世界上第一個推

24

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國家。在1955年在中小學全面實施以「避免懷孕」與

「罹患性病」為基礎的安全性教育。並且依照課程針對7歲到16歲兒 童,安排學校教導的安全性教育內容為:7-10歲,教導關於月經、自 慰、性交、避孕、授精、懷孕以及生育。而10-13歲,教導關於青少年 身體的發展、同性戀、性病、戀童癖等。到13-16歲,教導有關愛撫、

不同的性別角色觀點、婚前性關係、婚姻與家庭,更包括不生育的文 化、墮胎、賣淫、色情、愛滋病、安全的性及可以得到更多資訊的場 所。美國1960年代實施「安全性教育」模式的經驗,發現「婚前性行 為」、「未婚懷孕」、「墮胎」、「性病」持續增加,因此1980年代晚期,美 國也開始修正性教育為等待到結婚的「貞潔教育」模式(Clint &

Greenberg, 2008)。

相較於國內性健康素養發展情形;美國學者發展出性教育相關量 表,研究發現態度對評估教學方法很重要,因為它們與人類行為有關,

以及該方法是否有助於他們改變對不負責任的性健康行為的態度 (Haruna,H.et al, 2019)。

近年研究指出,曾經有性交經驗的大學生約佔三成到四成,可見我 國大學生的性經驗有愈趨增加之情況(詹昭能,2003;林英豪,2006)。

相較於國外的大學生性經驗較為普遍,美國大學生的平均性交經驗比例 約為五成至八成(Bernard I, 1979)。

25

三、性相關生活技能

根據 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生活技能乃是「適應和積極行為 的能力,個人有效地應對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挑戰」。也就是生活技能是使 個人準備獨立和高效生活的技能,其中包括了解如何努力工作,了解他人 何以特定方式行事,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生活技能更可透過父 母和愛人模仿和教導我們日常工作。個人則可以通過反覆試驗的方式完 善自己的技能,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無法透過生活技能去理解或 觀察一些人,而只是努力學習這些技能。為了確保所有人都理解並灌輸年 輕人生活技能,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室裡教授生活技能,並以此幫助準備 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取得成功。以技能為基礎的舉措的核心技能集,旨在 促進年輕人的健康和福祉包括:(i)決策解決問題;(ii)批判性與創 造性思維;(iii)溝通人際關係;(iv)自我意識與同理心;(v)應對 壓力及情緒。

在如今恐怖情人等社會案件頻傳下,使我們省思是否單純的性教育 是不夠的,更要融入全人教育以玆改善現況;高松景教授在2011年針對高 中「全人發展」之生活技能為主的性教育進行介入研究,回朔學校實施的 性教育主要目的是為維護學生的「性健康」,而該「性健康」卻是消極的 降低青少年危險性行為以及缺乏保護的性交行為,進而預防少女罹患愛 滋、其他性病與懷孕。迨至1990年之後,遭受到公共衛生第二次革命思潮

26

的影響,性教育的目標做法轉為較積極、正向的「性健康促進」。而其所 謂的意涵是指:使自己更有能力與異性做情感溝通與表達;能接受有性衝 動是自然的事,且能在現實情況的考量下,依據自我建立出正確性價值觀 及性態度,並且學會擁有表現性健康行為所需的 「生活技能」,進而發 展與維持有意義的兩性關係並在將來成為好的父母(Chilman, 1990;Beitz, 1998)。在2007年由黃久美教授與郭鐘隆教授等針對新北市270位國中生 之性教育相關生活技能現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初探研究中,也顯示出家庭 功能在生活技能中的表現最為顯著(黃久美等,2007)。

還有許多的研究已證實,有生活技能的訓練後,可以使青少年學會技 巧後,做更有益健康的正向選擇,減低危險的健康行為。以性教育領域而 言,目前已有不少強調以生活技能介入為基礎的性教育,已經證實可減少 導致懷孕或感染愛滋病及其它性病的高危險性行為(高松景、晏涵文、劉

潔心,2011)。

綜觀以上影響性健康素養的相關因素及歷史沿革得知,羅馬不是一 天形成的,相對地,性健康素養的觀念內化也是需要不停的革新及反覆的 測試,才足以診斷國內大學生的素養程度及需求。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