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於了解大學生社會人口學變項、與性相關變項與性健康 素養相關性,採學生自填問卷調查法。

本章節首先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次要說明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並針對研究名詞作明確的界定,最後說明研究的範圍。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時至今日,性健康儼然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高度關注

如何規劃改善性健康的有效策略,更要在實施該策略前充分了解當地流 行病學趨勢和文化背景(Charmaine & Muscat, 2017)。而健康素養(衛生界 稱之為健康識能)建置在包容且公平地獲得優質的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基 礎上,也是生命歷程中不斷發展的技能與能力的整合,而最重要的是透 過學校教育的養成(國健署,2016)。觀今社會,網路無遠弗屆,人手一 支智慧型手機,便利的交友軟體與速食愛情,隨著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推 波助瀾,國內大學生的價值觀與性文化開放,各種相關問題應運而生;

同時,更受到同儕性觀念衝擊,以及家庭結構影響大學生之性態度保守 抑或開放,同儕的影響甚至會高於家庭價值(古易儒,2001;林儒君,

2006;羅家倫等,2018)。

2

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中提到,青少年為性欲成熟的兩性期;大學生處 於青少年後期到成年初期的關鍵過渡階段,更為擇偶的準備時期(柯澍馨,

2003)。Erikson 於 1959 年所發表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此時期 之「親密關係的建立與學習」為重要發展任務,若該時期任務順利發展,

便有利於下一個人生階段,反之亦然,則容易產生「孤獨」的危機。由於 該階段之大學生無論在性心理與性生理的發展都已漸趨成熟,同時受到 開放的西方國家之性觀念、傳播新媒體與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對 於婚前性行為與愛情充滿好奇並採取較寬容的態度,因而衍生與性行為 有關的相關問題,例如:未預期之懷孕、草率結婚、墮胎、濫交及輟學…

等,對當事人皆會帶來許多醫療及身心理上的危機與負擔,影響其身心甚 鉅 (彭懷真,1998)。

放眼全球青少年的出生率雖從 1990 年的 65/1000 名下降到 2015 年 47/1000。儘管取得了這一全面進展,但由於全球青少年人口繼續增長,

預測到 2030 年全球青少年懷孕人數將增加。世界衛生組織也估計發展中 國家每年仍有 2100 萬之 15 歲至 19 歲的少女懷孕;而青少年原本生育率 年齡落在 20-24 歲之間的女性,結婚的比例在 18 歲以前已明顯上升 (WHO,2018)。

而在聯合國愛滋防治計畫(UNAIDS)的去年年度報告指出,目前 全球有3790萬人感染HIV,因愛滋病死亡人數由2017年的80萬降至去年

3

的77萬,凸顯愛滋病疫情自199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以來取得的重大改善 進展。而依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通報資料,近十幾年臺灣每年新診斷 的愛滋病毒感染者大約在1,000到1,440 人,不安全性行為更是愛滋病 毒感染最主要的傳染途徑;英國學者馬斯頓·西塞莉,埃莉諾·金在2006 年更發現全球超過一半新的愛滋病感染發生在15~24歲的年輕人中,因 此發起定性研究,探討社會和文化力量如何塑造了年輕人的性行為,並 進行了系統審查,回顧了青少年的定性實證研究(10至25歲)以英語發 布的性行為中分化出相關因素,研究顯示全球年輕人性行為相似,許多 年輕人因為「無知」、「避孕障礙」而不使用保險套來預防愛滋病。以往 HIV / AIDS是性專家的領域,現在更有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公共衛生 專家運用自身專業與方法來探究性行為,以期預防性相關疾病 (Cicely

& King, 2006)。

在多元文化與性氾濫催情下,網路色情資訊多具隱密性、匿名性、互 動性,且取得方便,導致時下年輕人能輕易接觸到這些資訊,進而產生偏 差的性觀念(羅文輝、林奐名、吳筱玫,2009),無論是國內外,對於仍然 處於人格發展期的大學生們,更容易受到周圍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關注 青壯年性教育等相關問題時,社會文化因素也是必須加以考量的重要關 鍵。

綜觀諸多社會問題的背景和根源,往往不是單一因素,而是複雜的多

4

種原因,同時包含人口、心理、社會的及文化的因素影響,而當以上因素 失調或變異時易產生社會問題(宋鎮照,1997)。也有研究認為社會文化因 素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所構成,包含傳統文化及大眾媒體兩 大面向(劉電之,2006)。國內大學生的年齡介在 18~22 歲之間,雖然已是 刑法上的成年人,但是亞洲父母的教育風氣多居於保守,加上大學生對於 性觀念尚未成熟穩重,又離鄉背井、生活自由、不受拘束,衍生許多婚前 性行為、未預期懷孕,甚有交往複雜者,感染性病。而上述 HIV 感染全 球有一半發生在 15-24 歲的年輕人中,因此改變這一群體的性行為對於 應對這一大流行至關重要。

民國 101 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處在民國 100 年的時候調查 發現,台灣 18 歲至 24 歲愛滋病是十大死因,也是愛滋病第一次進入十 大死因,引起全國專家學者的關注警惕,更開始認真進行此方面的研究與 研擬預防改善措施。2005 年陳品儒教授針對居住於台北市一千多名 20 歲 至 39 歲的民眾使用保險套來預防愛滋病等性相關疾病之情形,調查結果 學歷較高者愛滋病知識較高,推論出因其獲得愛滋病相關知識之管道較 為暢通,卻也意謂著即便已成年也相對有不少人對於愛滋病的預防知識 不足,導致無法運用知能來保護自己而產生了後續更多的社會與健康問 題。

5

過去無論在國內、外,不同求學階段皆有性相關知識,然而針對大學 生的性健康課程卻相對為增加,使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並未隨著年紀增 長而成熟。

目前許多學者針對性態度、性知識及性行為三者已有不少相關研究,

然而關於功能性(性知識)、互動性(預防懷孕、性病)、批判性(是否能有 婚前性行為)等研究相對貧瘠,除了該研究主旨相當符合Nutbean 的精神 原則外,加上少有性健康素養相關研究,因此萌發了開發性健康素養量表 的想法,唯師大團隊已發展相關問卷,故接續進行該問卷信效度測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