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思考的定義

在文檔中 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 (頁 15-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想像思考的定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想像思考測驗」。本章將先論述想像思考的定義,其次 探討想像思考的認知作用,接著說明想像力與創造力之關係。最後,針對想像思 考的相關評量方式進行分析與評述,並歸納想像思考的認知因素,以做為測驗設 計之依據。因此,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想像思考的定義」,第二節為「想 像思考的探討」,第三節為「想像力與創造力」,第四節為「想像思考的相關評量 方式」。

第一節 想像思考的定義

想像力的定義一直以來眾說紜云,並沒有單一正確的定義方式 (Finke et al., 1992)。在心理學領域中,對於想像的定義也略有分歧,張氏心理學辭典定義「想 像」為「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張春 興,1989)」。心理學大辭典中的定義則認為,「想像」是在大腦中對已有的表 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朱志賢,1989) 。以上對 想像的共通點在於,認為想像過程係將腦中已有的經驗或意象 (imagery) 進行重 組以形成新的產物,涉及心理的動態歷程的運作。其不同的是前者所著眼的是對 於既有的意象進行綜合整理,而後者的解釋則更為具體指出想像歷程尚包含對已 有的意象進行重新加工、重組或予以改造 (教育部,2011)。由此可知,想像指 的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

「思維活動」。因此,「想像」本身為一認知性的動態運思歷程,「想像力」則為 從事此運作之能力,兩者的本質一樣,都是一種思考活動,只是前者著重想像的 歷程或表徵(representation),後者則著重想像的能力或動力。關於 “imagination”

一詞,本研究將以「想像」與「想像力」兩詞交互使用。而本研究所指稱的「想 像思考」則是指個體運用想像力所進行的思考活動。以下針對想像思考的運作進

一步分析其可能特性:

壹、想像的創造性

既然想像本身為一認知性的動態運作歷程,那麼此一歷程有何特性呢?許多 學者依據想像力的特性加以分類,董奇(1995)認為想像依其內容的獨立性、新 穎性和創造性可以區分為兩種型態。其一為「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將以往經 驗加以整理組織使之重現在記憶之中,因為它只限於記憶活動,故也稱為記憶想 像 (memory imagination),例如:複述聽過的故事。其二為「創造想像」,張春 興(1989)認為創造想像是在意識中重組以往經驗,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以產生 新 的 構 想 。因 它 是對舊 問 題 的 新構 想 ,故而 也 稱 建 構性 想 像 (constructive imagination),此種想像帶有創造性的成份,例如:改編或編造一個故事。此等 看法與 Mckellar (1957) 類似,其將想像區分為「回憶心像」 (memory images) 與

「想像心像」(imagination images),前者指的是對既有記憶的提取,這些心像的 形成泰半來自學習、經驗或來自於生活週遭所得;而後者所指的是針對不存在的 心像加以創造與想像 (Finke et al., 1992) 。例如將手機與相機概念結合,想像出 製造「照相手機」的點子。

由此觀之,第一類的想像不論是再造想像、記憶想像或回憶心像,均不涉及 任何的創新,僅是藉由「提取」技巧,將記憶中的心像原封不動的呈現。而第二 類的創造想像、建構性想像或想像心像則具有新穎、獨特的創造意涵在內。此想 法正如 Singer (1999) 提出的創造想像之想法,其指出想像力為一特別的人類思 考屬性或形式,意指個體從基本感官衍生出的原創心像能力,並反應在個體記 憶、幻想 (fantasies) 或未來計畫的意識中。這些衍生的圖像可能被重新的改造 (reshaped) 與重新結合成新的圖像或未來的作品,如未來的社會互動、創意的科 學、文學及藝術等。此外,邱發忠等人(2011) 也認為想像力並非現存知識的腦

7

中再現,而是個體在大腦中進行運作 (如利用聯結技巧將樹木與人結合,而形成 樹人的概念或圖像),而生產出的原創性事物。

此外,張春興(1989)將想像的歷程按其功能分類,除了以上兩類,另外增 加「預期想像」,即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或是想像如何達成預期的目的。

例如:排練、為即將來臨的工作面試或其它社會互動的實用計劃。

綜上所述,廣義而言,想像力是一種心智活動,它可以是僅為個體過去經 驗的重現,並無創造力內涵在內 ( Vygotsky,2004 );也可以是源自於個體腦中 能夠利用、連結記憶或經驗中元素的能力,具有創造性的內涵;更可以是包含考 量未來的一種運思能力。然而,依據上述分析,研究者發現多數研究都傾向於將 想像力視為一種帶有創造性成分的心智活動,大部分研究所指稱之想像力,均包 含一種欲產生新穎或獨特產物之意圖。因此本研究所認為之想像力即指此類包含 創造性成份之想像,而本研究所指稱之「想像思考」,係指「創造性想像」,亦 即,想像思考的結果同時具有創造性及想像獨有的特性。

貳、想像的超越現實性

想像既然具有創造性,又該如何與創造力 (creativity) 區分? 研究者認為可 以從思考運作的結果加以區分。創造力是一種生產出兼具新穎 (novel,例如原創 的、出人意表的) 和適當 (appropriate,例如有用的、能夠配合工作的限制而進 行調整)產品的能力 (Lubart, 1994;Ochse, 1990;Sternberg, 1988;Sternberg &

Lubart, 1992, 1995, 1996);而想像力是指能夠想出各種意念,並加以具體化,超 越現實限制的能力 (Williams, 1980;陳龍安,1995)。由此觀之,創造力與想像 力雖然都能生產出新穎、原創的構想,但創造力終究要符合現實性,而想像力因 為不強調思考結果的實用性,所以能夠超越現實的限制,進入一個無所不能的世 界。此外,Egan (2008)更進一步指出想像力是指能夠想到除了現狀以外,其

他可能的能力。因此,想像力為一種可能性的心智能力,想像思考產物之屬性,

則是一種可能性的思考,而非事實性的思考(White, 1990),探究可能是什麼(what might be),發現不同的可能性(discovering various possibilities)(Mellou, 1995)。

綜觀上述,具體而言,想像思考是一種可能性的思考活動,其顯著特徵即是「超 越現實」。

以下即針對想像「超越現實」的特性加以說明: Murray (1986) 指出,想像 並非僅限於整合已有的心像(image),對於不存在的實體(人、事或物)加以 整合亦屬於想像的範疇。由此觀之,想像的範圍並不侷限於個體已有的知識經 驗,而可被拓展至未發生、未經驗的任何實體領域。在實徵證據上,邱發忠等人 (2011) 以實徵方式來檢驗其想像力定義模式裡的超越現實概念,研究操弄超越 現實和控制組二個狀況。在超越現實想像組部分,要求參與者在進行 Ward (1994) 的概念延伸畫圖作業 (conceptual expansion drawings) 時,儘量能夠以超越現實 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畫出外星球的動物;而控制組則僅是要求參與者畫出外星球的 動物。結果發現,參與者被誘發超越現實思考後,在想像思考的表現得到提升,

因此,超越現實的想像力構念得到支持。

如同 Dewey(1910)所述,想像能讓人們超越現實見聞而看到未知,能補 充人們的幻想,深化人們的觀察,解除人們的邏輯束縛,也如同 Passmore (1985)

的觀點,想像力是形構有別於我們實際所見、超乎我們既有經驗的意象之能力。

因此,所謂「超越現實」即包含「超越經驗」和「超越既存知識」的能力,前者 是指想像思考的運作超越個人經驗的再現(representation),後者則指想像思考 的產物脫離現存知識或概念的範疇。整體而言,想像思考的運作是超越時空限制 的,它源自經驗、知識與邏輯,但也嘗試超越經驗、知識與邏輯。

此外,在創造想像的認知機制裡,個體運用什麼技巧想像出具超越現實的事 物呢?White(1990)指出富有想像力的人能夠在思考、知覺及感覺上富饒彈性。

9

個體進行創造想像時,經由改造、重新組合、連結原有的經驗與記憶,進行概念 延 伸 (Conceptual expansion) (Ward, 1997) , 個 體 藉 由 想 像 新 的 領 域 例 子 (envisioning new domain instances) 而 延 伸 (extend) 現 存 知 識 領 域 的 範 疇 (existing conceptual domains)(Ward, 1994; Ward & Wickes, 2009)。由此可見,想像 力核心為擴散性思考(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正是這種 擴散性思考,讓我們擴大思考的可能性,能夠以非傳統或新奇方式來進行思考

(Stevens, 1951; Egan, 1992; White, 1990)。

綜合以上論述,研究者認為個體思考能否超越現實及知識範疇實為想像思考 的重要特徵之一。

叁、想像的表徵形式

想像力除了具有創造性、超越現實性,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則是想像 的表徵型式為何? Reichling(1990)認為想像的重要特徵是圖像性(symbolic),

White (1990) 更進一步指出想像力並非只是指涉心像,富有想像力不只是能有生 動和多樣的心智圖畫。富有想像力的人能夠在思考、感覺及知覺上富饒彈性。再 則,根據 Paivio (1971) 的雙編碼理論 (dual coding theory),他提出人類是根據

「圖像」和「語言式」的編碼表徵。這兩種編碼方式可以將訊息加以組織、儲存、

結合及應用等。依照 Paivio 的看法,心像是個體在環境中觀察到的物理刺激的 類比式 (analogue) 編碼,如:大象,其保存了被表徵對象的主要知覺屬性。而 另一為以語文的心理表徵的符號式編碼,這種表徵型式則不具知覺屬性,如以數 字表示時間。可見想像活動為操作心智表徵的材料,任何表徵的形式都應是想像 的材料,因此,個體想像思考的表徵除了圖像式的表徵,還包含了語文性質的表 徵,或者,也包含了視覺以外的感官,如:味覺、觸覺等。

除此之外,在創造性認知中,Finke 等人 (1992) 提出的「生產探索模式」

(Geneplore model) 也提到關於想像力表徵形式的論述。此模式的前發明結構為想 像產品的內在前兆,其表徵形式包括:1.視覺形態 (visual patterns) 及物件形態 (object forms); 2.心智混合 (mental blend);3.類別範例 (category exemplars);4.

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s);5.語文結合 (verbal combination)、音樂形式和行動基 模等,這個論點與 Singer (1999) 提出想像力包含味覺、嗅覺、視覺、觸覺及聽 覺等管道相符。綜合上述可知,有可能想像力即包含了圖像、語文、各種感官及

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s);5.語文結合 (verbal combination)、音樂形式和行動基 模等,這個論點與 Singer (1999) 提出想像力包含味覺、嗅覺、視覺、觸覺及聽 覺等管道相符。綜合上述可知,有可能想像力即包含了圖像、語文、各種感官及

在文檔中 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 (頁 15-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