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態度之涵義

態度(attitude),是一種透過經驗組織而呈現的一種心理和神經的準 備狀態(Allport,1935)。態度的字義意涵則具有合適(fitness)以及使適 應(Adaptedness)之意(Pettv et al,1981)。

張春興(1998)認為態度中含有情感與認知兩種成分,故而在對人對 事的表現上也有積極的態度(他認為是對的,他喜歡,故而支持)與消極的態 度(他認為是錯的、他不喜歡,故而不支持)的分別。張春興對於態度的釋義 如下(1889):

一、 係指個體對人、對事、對週遭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與持 久性的傾向;此傾向可由個體外顯行為(behavior)去推測,但態 度的內涵卻不單只限於外顯行為,尚包括情感(affection)與認知

(Cognition)。

二、 態度必有其對象,態度的對象可為具體的人、事、物,也可為抽 象的觀念。

三、 態度具有類化的傾向,對某一單獨對象持正面態度者,對同類對 象也傾向持正向態度。

四、 態度的形成與文化傳統、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有關。

洪蘭(2001)認為態度是社會化的產物,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情境 和他人如何反應,頗受他人影響,所以如果知道一個人對某修事物有怎 樣的態度,就能預測其反應如何。近代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一種穩度的 新制狀態,代表對一些理念、物體或人的看法。

周文欽、賴保禎、歐滄和(2003)認為態度是個人對其生活環境中 的問題、政策、團體的看法或意見,一個人對某些事務的好惡,是由於

53

制約學習所促成的,如俗語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就是制 約學習的結果。

金武昌(2004)狹義的態度是指內蘊的心理歷程,廣義的態度除了包 含心理歷程外,也包含外顯行為。其包含以下概念:

一、 態度是一種行為趨向。

二、 態度必須有對象,可能包含人、事、物。

三、 態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

四、 態度是有組織的,組成份包含認知、情感、行為。

由上述可知態度具有測量性、學習性與改變性,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 性的特徵,屬於一種內在的心理傾向,其內涵可分成認知、情感與行為(邱 佳椿,2003),並且是透過後天學習而得的,社會化的結果。學習態度或 是則是有關學生學習方面所抱持的態度(金清文,2002)。心理學家認為 學習態度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金武昌(2004)認為態度具有以下特質:

一、態度的產生有其對象,對象包括人、事、物。

二、態度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習慣性、一致性與屬於個體組織的內在 心理反應。

三、態度是一種內在的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必須藉著個人外顯行為 而推知。

四、態度是一種行為傾向,會導向偏好反應,可以經由心理測驗加以 量化了解的。

五、態度是在社會情境中經驗累積逐步學習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

在適當的條件下亦可能有所改變。

54

六、態度是一種信念的組織體系,包括認知、情感與意向。

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有三個成分:情感、認知與行為,態度更是由學習 中所獲得,個人對於週遭的人事物,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出一種相當持 久的行為傾向。學者認為其構成成分有下列三種(王文科,1991﹔張春興,

1998﹔Katz & Scotland,1959):

一、 認知成分:與表達情境和態度對象之間的關係概念和命題 有關,及個人對事務的看法和了解。

二、 情感成分:它與伴隨命題或概念的情緒有關,即個人對主 題(人、事、物)的好惡程度。

三、 行為傾向成分:它與行為的預先安排或準備有關,及個人 對主題或刺激發動某種反應的行為傾向。

態度的三種成分間關係環環相扣,Rosenberg & Hovland(1960)提出

「態度概念圖解」,可明確看出三者間的關係,如圖 2-3-1 所示:

貳、學習態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學習態度,顧名思義就是有關學習方面的認知、行為與情感。國外學 者 Rzzi(1984)認為態度是決定個體思想的動力,也是個體表現外在行為 的先期指標,學生的學習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國內學者對學習態 度所下的定義,如表 2-3-1 所示。而針對學習態度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則表列於表 2-3-2。

55

圖 2-3-1 態度概念圖解

(資料來源:潘詩婷,2002)

刺激(Stimulus)

個人、情境、社會問題、

社會團體及其他態度對象

態度

(attitude)

行為

(behavior)

認知

(cognition)

情感

(affect)

外顯行動有關行為 的語言表現

知覺反應信念 的語言表現

交感神經反應情感 的語言表現

56

表 2-5-1 研究者對學習態度所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發表年代)

學習態度之定義

王福林(1990) 學習態度是學習活動上的一種心理準備,基於後天的學 習,使學習者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

秦夢群(1992) 學習態度可分為「對課業的學習態度」指的是學生的學 習動機與興趣,另一個則是「對學習環境的態度」,指 學生對於老師執教的態度、同學間的人際關係的看法。

鄭增財(1995) 國中技藝班學生的學習態度包括有:對接受技藝教育的 態度、對技藝課程的態度、對於教師的態度、對於技藝 教育學習環境的態度、對繼續就讀延教班的態度。

王志永(1997) 學習態度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運用與 創新。

官淑如(1997) 學習態度包括對學校教學的態度、對學校環境的態度、

學習動機、讀書習慣、讀書策略。

吳瓊汝(1998) 學習態度就是對學校課業的態度、終身學習態度。

臧俊維(2000) 學習態度就是學習方法、學習計畫與學習習慣、學習過 程。

劉燕饒(2001) 學習態度為學習認知、學習態度情感、學習態度意向、

多元入學考試、學校課程態度。

57

研究者

(發表年代)

學習態度之定義

金清文(2002) 學習態度可由態度的三成分來說明:情感的成分包含喜 歡或不喜歡的情感,認知成分包含對於學習的信念,行 為成分包含引導學習行為的方向。學習態度為學習方 法、學習動機、學習習慣以及準備考試等內涵。

秦夢群(2002) 學習態度係指學生在環境的影響下,對所學事物的內容 持正向或負向的評價。

金武昌(2004) 學習態度係指對於學習所抱持的一種持續且一致的看 法或傾向。也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能只是學生學習方 向,且是基於後天經驗學習得的,具有一致性或持久性。

王福林(1990) 學習態度是可以改變的,其形成與改變,與個人所在的 學習環境(包括教師、同學、教材、家庭社經地位背景、

文化背景及學校環境)有密切關係。

賴葆禎(1993) 其所編制的「學習態度測驗」量表,將影響學習態度 的因素分為八大項目:

1.學習方法。2.學習計畫。3.學習習慣。4.學習環境。5.

學習慾望。6.學習過程。7.準備考試。8.考試技巧。

潘詩婷

(2002)

學生對於學習英文的學習態度受到性別、學校以及家庭 社經地位有相關存在。

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58

至於學習態度的範圍十分廣泛,賴保禎(1976)認為學習態度應包含 以下三種類別:

一、 學習方法與技巧:包括學習方法、學習計畫、準備考試及考試 技巧。

二、 學習習慣:包括學習過程。

三、 學習動機:包括學習慾望。

張新仁(1982)認為學習態度是後天環境塑造的,是現象而非本質,

因此具有可變性,學校教育可透過適當的輔導措施,培養學生積極的 學習態度。

由表 2-5-1 中得知,學習態度為學生對於學習活動上的認知、行為與 情感,至於學習態度的範疇,可以歸納為下列幾個向度:

一、對於人的態度: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同儕。

二、對於課程設計的態度。

三、對於學習環境的態度。

四、個人的動機。

五、個人不同背景所抱持的不同態度。

六、學習方法與習慣。

七、對課業學習的態度。

八、學習興趣。

九、準備考試的態度。

成人學生的學習態度,討論社區大學學生學習態度的研究甚少,由 文獻中只發現研究者張春鴻(2003)在其「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學習 態度之研究」中,探討八所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有效樣本共 595 人,

其研究結果發現: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具有正向的學習態度。高級進

59

修學校成人學生學習態度影響因素,主要為個人變項與學校變項。其中 在個人因素方面,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性別、年齡,目 前工作狀況、就讀科別的滿意狀況之不同而有差異。在家庭因素方面,

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因家長之教育程度、家長之職業不 同而有差異。在學校因素方面,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的學習態度因就 讀年級別、就讀科別及就讀公、私立別之不同而有差異,而不因學校所 在地之不同而有差異。

經由以上文獻的歸納得知,學習態度為學習者對於學習相關人、事 物的看法,因本研究目的在探究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態度之分析,且因社 區大學場地多半以借用社區內之高中職為上課場地,在場地固定的情況 之下,學員對場地的態度就不是那麼地重要。據此,研究者將學習態度 的面向只考慮對人與事的態度,並歸納成以下三類:

1.自我之學習態度。

2.對課程的學習態度。

3.對教師的學習態度。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