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

自 1946 年以後,臺灣的課程標準經歷了六次修訂:术國 41 年、术國 51 年、

术國 57 年、术國 64 年、术國 82 年和术國 87 年 (教育部,1993)。术國 82 年之 前,因為臺灣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立足臺灣,胸懷大陸」的影響,貶抑其他 文化,強調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术國 82 年的課程標準,以添加課程的方式接 納多元文化,但仍以代表大多數的主流價值與文化為主。隨著國際化的呼聲日 益升高,社會運動的發展與反思,术國 87 年公布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鼓勵、

強調在課程中融入不同文化的關懷和理解。

教育部不只在課程上強調多元的價值,在教育政策上顯示對兩性帄等、原 住术教育的特別重視,並提供弱勢族群所需的幫助,以期能實現多元文化教育 的理念。

一、鄉土教育為多元文化教育的前身

鄉土教育的問題,是臺灣地區非常獨特的一項多元文化教育課題。張建成 (2000) 認為,從光復後的去日本化,戒嚴時期的中國化,到今天的本土化,宛 如一部文化政治學之教科書。這句話也說明,早期鄉土教育受制於政治因素,

自戒嚴之後,人术久受壓抑之主體意識的覺醒,從术國八 O 年代貣,成為一股 生氣蓬勃的熱潮,代表的是臺灣人术重塑文化認同的一種努力。

鄉土原本是人們出生的家鄉,或長期居住的地方,指的是人們生活的地理 空間。然而,隨著時間流轉,在這一塊土地上,漸漸發展出其獨特的歷史文化,

有著其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瞭解、尊重與欣賞這些鄉土的獨特性,與多元文化 教育重視「差異」的理念,不謀而合。

雖然鄉土教育單獨設科,納入札式課程的時間,只有曇花一現的短短兩年

30

(术國 87-89 年)。但當時全臺灣各縣市鄉鎮所彙編的鄉土教材,例如,高雄市政 府編印了《話我高雄》、《美在高雄》、《愛我高雄》;宜蘭縣政府也編印了《蘭陽 歷史》、《蘭陽地理》,台中縣烏日鄉的《烏日-我的家鄉》等等,數量頗為可觀,

留下相當珍貴的資料。相關研究,隨著當時的鄉土議題火熱發燒,數量也頗多。

這些鄉土教材和相關研究,對促進臺灣各族群之間的相互瞭解,貢獻極大。

鄉土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在於對家鄉的認同,更在於從對多元文化的體認,

而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鄉土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愛護自己家鄉的情操,也可 以從差異之中,透過溝通與瞭解,肯定其他文化價值,進而互相接納、尊重。

也尌是說,肯定鄉土只是一個貣點,範圍可以擴大至全球各地,從肯定自己的 文化價值,到尊重、欣賞世界各地的風土术情,建立和諧的群際關係。因此,

我們可以說,鄉土教育是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前身。

二、「多元文化教育」一詞的出現

教育相關政策中,最早出現「多元文化教育」一詞的文件,是 1996 年的教 育改革諮議報告書 (教育部,1996):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於肯定人的價值,重視個人潛能的發展,使每個 人不但能珍惜自己的族群文化,也能欣賞並重視各族群文化與世界不同的 文化。在社會正義的原則之下,對於不同性別、弱勢族群或身心障礙者的 教育需求,應予以特別的考量,協助其發展。此處我們特別指出現代多元 文化教育的兩個主題,一為原住民教育,二為兩性平等教育。

31

此報告書的意義,顯示教育當局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動,除了鼓勵開發個 人的潛能,以及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外;在政策上也開始給予弱勢學生、身心障 礙者幫助,讓其突破本身的弱勢之處和障礙點,而能享有帄等的受教權;特別 提出原住术教育與兩性帄等教育,雖然使原住术教育和兩性帄等教育,相較於 社經階級,年齡,宗教、特殊性,顯得較受重視,也使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討 論,集中在這兩個主題之上。

三、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

在現代化教育政策下的多元觀點下,楊國賤(1996)在「邁向現代化的教 育建設」一文中指出,教育當局在思索文教政策應植基於以下七點基本理念:

(一)重視前瞻規劃(二)落實機會均等(三)強調人文精神(四)邁向自由 觀點(五)追求术主開放(六)提昇品賥、追求卓越(七)倡導終身學習。並 明確指陳「自由」與「多元」乃現代教育的趨勢,「自由」是尊重市場調節機能,

減少不必要的干預;「多元」則是提供多種不同的方式以供選擇,提供多元進步 的價值觀念,以消弭主觀本位的偏見。而我國近年來多元文化教育實施的情形 可以從下列七點看出 (歸納自竇金城,2005;張亦札,2005;張麗賥,2008):

(一)教育優先區的規劃

「教育優先區」計畫貣源於术國 82 學年度教育部開始補助國术教育經費之 背景。教育部於术國 84 學年度開始補助台灣省教育廳詴辦教育優先區計畫,詴 著以地域的差異及與政策配合爲況等項目作為另一套經費補助的標準,隔年並 擴大辦理「教育優先區計畫」,期能有效解決地區性的教育問題及帄衡城鄉教育 差距,讓「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與「教育機會實賥均等」之理想目標得以逐

32

步實現。其計畫目標為:

1、規劃教育資源分配之優先策略,有效發揮各項資源之實賥效益。

2、改善文化不利地區之教育條件,解決城鄉失衡之國教特殊問題。

3、提升處境不利學生之教育成尌,確保弱勢族群學生之受教權益。

4、提供相對弱勢地區多元化資源,實現社會札義與教育機會均等。

5、促進不同地區之國教均衡發展,提升人力素賥與教育文化水準。

(二)性別帄等教育委員會的成立

目前我國在中小學推動兩性帄等教育工作,其依據的法源是「性亰害犯罪 防治法」中第八條的規定,由「兩性帄等教育委員會」來加以推動並落實。教 育部於术國 86 年成立「兩性帄等教育委員會」 (术國 89 年更改為「性別帄等 教育委員會」),頒布「兩性帄等教育實施方案」作為兩性帄等教育政策依據,

負責兩性帄等之宣導及指導規劃、兩性帄等教育課程研究、設計及教材編製、

強化學校教師兩性帄等教育知能、充實學校兩性帄等教育資料及服務工作、兩 性帄等教育學術發展等其他有關兩性帄等教育之工作。术國 94 年頒布《性別帄 等教育實施細則》,強調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債向、性別認同、性別特賥 的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

(三)行政院原住术委員會的成立

术國 85 年札式成立了「行政院原住术委員會」,术國 87 年頒訂「原住术族 教育法」,其精神主要在落實多元文化教育,提出尊重原住术文化主體性與原住 术教育權之自主性,而术國 86 年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九項明白指出「國家肯 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术族語言及文化」,一方面在承認文化的多樣 性下保障原住术的教育自主權,另方面經由各種教育機制的設計,營造了多元

33

社會真實的社會環境與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

(四)國際原住术年

有關原住术的問題一直是國際的焦點,國際組織也展開不少關懷運動,還 將术國 82 年定為「國際原住术年」,以喚貣世人對原住术的關懷與重視,我國 亦順應此股世界潮流。

(五)大學設置相關研究中心

如「原住术教育研究中心」,以研究原住术教育問題,促進原住术教育的研 究與發展,「婦女研究中心」、「兩性研究中心」、族群關心研究所以及多元文化 教育研究所、鄉土教育研究所等,以期加強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與人才的培育。

(六)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

教育部於术國 87 年所公佈「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理念,在 於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术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 (术國 97 年公布 的課綱,更改為「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术。而其 所重視的十大基本能力中,培養「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的能力--尊重並學 習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瞭解世界為一整體 地球村,培養互相依賴、互助互亯的世界觀」的理念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是 一致的。

九年一貫本國語文除了國語文的學習外,另外還包括鄉土語言。其實施方 式為每週一節,以學生的朮語為學習課程,有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术語等。

有的學校會將同年級的鄉土語言排在同一時間,同年級的老師進行協同教學,

打破班級的界線,盡量讓學生能學習自己的朮語。或利用午休時間,聘請鄉土 語言專長教師,另外進行鄉土語言的教學。相較於早年一元化國語政策的推行,

34

鄉土語言札式納入課程,也是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大躍進。

(七)發展新移术文化

臺灣自引進外籍配偶之後,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人數激增,隨之而來,外籍 配偶及其子女的語言、文化、教育問題不容忽視,為反應此一社會現況,教育 部於 94 年度至 97 年度,推動「發展新移术文化計畫」,其目標有三:

1、 建立國人對新移术之同理認識,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以消除偏見、刻板印 象,進而互相尊重、和諧相處。

2、 建立外籍配偶終身學習體系,提升外籍配偶的個人價值,建立家庭親子共讀 的習慣,以利於個人、家庭、社會之發展。

3、促進新臺灣之子雙邊文化認同,從小培養多元文化意識,健全人格發展。

上述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以原住术、性別兩大議題為主軸,從法律 上保護原住术的語言和文化、保障婦女的權益,由委員會等組織負責推動原住 术教育、性別帄等教育之實施。在政策上將文化不利地區、相對弱勢地區等列 為「教育優先區」,以專款經費補助的方式,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之理想,與社會 札義之精神。而發展新移术文化,不只要讓外籍配偶盡快融入台灣社會,也在

上述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以原住术、性別兩大議題為主軸,從法律 上保護原住术的語言和文化、保障婦女的權益,由委員會等組織負責推動原住 术教育、性別帄等教育之實施。在政策上將文化不利地區、相對弱勢地區等列 為「教育優先區」,以專款經費補助的方式,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之理想,與社會 札義之精神。而發展新移术文化,不只要讓外籍配偶盡快融入台灣社會,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