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 、 、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肆、 、 、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教育部於八十二年起即開始規劃執行「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育計畫」

及「電腦輔助教學發展及推廣計畫」等計劃,計畫中明確將資訊教育的 推展,延伸至國中、國小,使我國未來國民皆具備資訊素養。

並自課程、設備、師資、教材等各方面著手,為我國資訊教育的具 體落實開創先機並奠定良好基礎(杜愛葆、林秀慧,1998)。

民國八十六年, 教育部整合「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發展與推廣計畫」、

「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及「TANET 至中小學計畫」成為「資

18

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希望建立一個全方位的資訊教學環境,普及全 民資訊教育,並勾勒出全國各級學校及師生的資訊教育藍圖。在預期成 效中就點出了資訊融入教學的最終目標:「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使教 材、教法及教學媒體多元化,改善傳統教學模式與制度,建立啟發式、

互動式學習環境, 提升學習效益。」(教育部,1997)

同時期為了配合整體國家資訊網路的推動,推行了「國家資訊通信 基本建設(NII)人才培訓計畫」並且加強TANET網路骨幹建設及應資用 源, 規劃推動「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結合教育部終身學習理念及 全民資訊應用政策,推動「社會教育資訊網計畫」,以創造整體資訊化 社會教育改革環境(杜愛葆、林秀慧,1998)。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起,在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之中投入高達六十四 億元的經費補助國民中小學校的電腦資訊設備。除了硬體資訊設備採購 之外,對於一般非資訊科系畢業的教師進行資訊素養的訓練工作,推動 以電腦融入各科教學,期望能透過電腦的應用來改變既有的教學模式與 學習模式,以期落實資訊教學,並將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訂為教育部在推 動資訊教學的最終目標(杜愛葆、林秀慧,1998)。

民國九十年六月教育部公佈「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在總綱 的願景即為:

一、培養健全資訊社會之國民:學生能了解資訊與資訊科技的特色、結 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二、培養具備創新思考能力及溝通能力的國民:學生能具備運用資訊進 行判斷、組織、決策與處理的能力,並能創造新資訊,有效傳遞資

訊。

三、培養愛好學習、具備學習技巧、自我主動學習能力的國民:學生能 養成愛好學習、獨立學習的習慣,並能主動尋求資訊進行學習活動。

19

四、培養具備合作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的國民:學生不但能養成獨立學 習的習慣,並能在全球化的網路學習社群中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

培養健全的社會價值觀與開闊的世界觀。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所 提出的整體願景就是「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 識伴終生」。

(教育部,2001)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明確訂定四年指標以 做為施行之依據,其四年指標分別為:

一、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路。

二、教師(含新任及在職)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 20%。

三、教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資源(含素材 庫、教材庫等)。

四、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

五、建立600所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學特色。

六、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縮 短數位落差。

七、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教育部,2001) 在四年指標中的第二點細則中,特別註明「二、教師(含新任及在職) 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20%:透過各項培訓,讓 所有教師均具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專業能力,同時要求教師於教學活 動中,應用資訊科技佔其教學總時數應達20%,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 方法, 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品質。」闡明了資訊科技能力的 重要與未來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要求。(教育部,2001)

教育部自九十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現代學生具備 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並期望能成為終生 學習之健全國民。九年一貫在課程結構上,分為七大領域,六項議題。

20

雖然資訊教育為六大議題之一,但是依據課程綱要與內涵,並未將資訊 科技獨立成為一學習領域,而是強調將其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中,使得資 訊科技成為一個跨學習領域的重要議題。「資訊教育」議題基本理念就 表達得很清楚:

教育部規劃在民國九十四年以前,完成全國八萬多間普通教室裝設 電腦,以讓師生可隨時在原班級教室使用電腦與網路資源,達成「班班 有電腦」的目標(陳忠志,1999)。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教育部為了資訊融入教學,經由設備、師 資的提昇,而後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予以落實。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的 規劃中,特別強調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重要政策,未來教師無論是在課 程準備、教材、教法、甚至於評量,都必須與資訊科技相互結合,這也 將是未來教育的趨勢。而資訊時代的來臨,並非每一位教師的接受度都 一致,有些人感興趣,有些人無動於衷,促使研究者想研究資訊接受度 的差異是否與年齡、性別或其他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