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 秦 夢 群 博士. 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 學效能之關係研究. 研究生: 莊 明 宜.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2) 謝. 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雖然每次提著一小 部分不成熟無地自容的論文與恩師會面,忐忑之心情,總在恩師秦夢群博 士無微的關懷、無盡的付出、不捨晝夜的指導之下,迎刃而解,恩師對於 學生勉勵之情,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讓我體會「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的情境,這點點滴滴的累積,以不僅於文章的經營,每常於與恩師會晤之 時,總有新的人文見解與躍進,足堪細細品味;不僅有文本資料的精隨不 吝釋出,更有透視人生價值的精闢看法傳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以及未來 處事方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對於我最敬佩的口委教授,因為我對所學未能精進,而有諸多無知與 粗糙文筆,成為心中永遠悔痛與難安。但我真誠感謝賴文堅博士與濮世緯 博士,於論文口試期間不辭辛勞地仔細審閱,並不吝指導與提出許多寶貴 建議,賴文堅教授以專業且淵源學養,斧正我未能釐清的錯誤理論觀念。 以精準的邏輯思維,啟發我深陷模糊的觀念。感謝濮世緯教授不遠千里而 來,對我論文缺陷之指津。並對我藝術相關理論之導引與啟示。教授們所 提寶貴意見,都使我茅塞頓開、獲益良多,並使論文更趨於完備。僅在此 對指導老師秦夢群博士與口試委員賴文堅博士與濮世緯博士致上最深的 謝意。 感謝許多師長與同窗好友,謝謝所有師長們於這三年中在學習上的指 導與生活上的鼓勵,也謝謝研究室裡學長姐們在研究與學習上諸多的幫助 與鼓勵,並且感激宗盛、振良、玉美校長、添唐與正榮,於論文寫作期間 給予極大的幫助與指點。也感謝諸多學長姐、同窗與學長、學姊、學弟妹 們,在於這三年的研究生活上增添了不少的快樂,使得三年的研究生活順 利完成。並且,也要感謝系辦的助理與學長、學姊們,在各項行政事務上. I.

(3) 的協助,如果能再一次選擇,政大依然是我求知的最愛。 最後,感謝我敬愛的父親、內人與家人多年來默默的支持與關愛,使我在 研究之外的生活能自在輕鬆,隨時擦亮光環;活力再現。作為我心中最強 而有力的依託,成為我完工的最大的動力,在此至上深深的謝意,同時感 謝所有關心及我關心的人。 莊明宜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II.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 關係,主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之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 在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乃以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為主,抽樣34 所 公立國民中學189 位教師,調查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薛菲事後多重比較法、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 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獲致下列結論: 一、藝術與人文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整體是屬於「中高」程度的表現。 二、藝術與人文教師教學資訊素養因教師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藝術與人文教師教學效能因教師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教師教學資訊素養及教學效能各層面具有高度正相關。 五、教師教學資訊素養愈高,其教學效能愈佳。 六、藝術與人文教師教學資訊素養對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具有高度的解 釋力。 七、 教師教學資訊素養對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具有主要的預測作用。. 關鍵字:藝術與人文領域,資訊素養,教學效能。. III.

(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mong the field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by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are 189 teachers of 34 junior high schools locating in the Taoyuan city.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frequency,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cheffé method , multiple stepwise 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have above average scor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2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noticeable differentiated by the varied cause of teacher individual variables. 3.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noticeable differentiated by the varied cause of teacher individual variables. 4.There are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hole and every dimension ofteachers’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ones of teaching ffectiveness. 5.The higher the teacher’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better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6.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higher explanation of the whole and every dimension of teaching efectiveness. 7.The teacher’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an make prediction of the whol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the field of Arts and Humanities, effectiveness.. VI.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師資訊素養之探討……………………………………. 9.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分析……………………………………. 32. 第三節 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關係……………………….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及教學效能 之現況分析………………………………………………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藝術與人文教師資訊素養的差異情形 VII. 73.

(7) 之現況分析………………………………………………. 7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藝術與人文教師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 之現況分析………………………………………………. 87. 第四節 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各層面及整 體與教學效能各層面及整體之相關分析………………. 97. 第五節 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背景變項對教學效能 之預測情形及資訊素養對教學效能之預測情形……….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份……………………………………………………………. 117. 英文部份……………………………………………………………. 126. 附錄 附錄一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129. 附錄二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 係之調查問…………………………………………………. VIII. 130.

(8) 表. 次. 表2-1 Rieber和Welliver的層級…………………………………………. 49. 表2-2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 標…………………………………………………………………. 53. 表3-1桃園縣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問卷收發統計表…………………. 65. 表3-2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67. 表4-1桃園縣國中藝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問卷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 表…………………………………………………………………. 74. 表4-2桃園縣國中藝文領域教師教學效能問卷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 表…………………………………………………………………. 75. 表4-3不同性別之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的t 考驗摘要表…. 77. 表4-4不同年齡之教師在整體資訊素養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78. 表4-5不同學歷之教師在整體資訊素養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79. 表4-6不同年資之教師在整體資訊素養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80. 表4-7不同職務之教師在整體資訊素養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81. 表4-8不同科目之教師在整體資訊素養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82. 表4-9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整體資訊素養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84. 表4-10不同學校城鄉差別之教師在整體資訊素養差異的F考驗摘要 表…………………………………………………………………. 85. 表4-11 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在資訊素養各 層面及整體之差異情形及事後比較綜合摘要分析……………. 86. 表4-12不同性別之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的t 考驗摘要表……………. 88. 表4-13不同年齡之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及各向度F考驗的差異摘要 表………………………………………………………………… 表4-14不同學歷之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IX. 89 90.

(9) 表4-15不同年資之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91. 表4-16不同職務之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92. 表4-17不同科目之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93. 表4-18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差異的F考驗摘要表…. 94. 表4-19不同學校城鄉差別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及各向度差異F考驗 摘要表……………………………………………………………. 95. 表4-20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在教學效 能各層面及整體之差異情形及事後比較綜合摘要分析表……. 96. 表4-21桃園縣國中藝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相關摘要表…. 98. 表4-22資訊素養其各向度預測「教學準備」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9. 表4-23資訊素養其各向度預測「教學規劃」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24資訊素養其各向度預測「教學實施」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25資訊素養其各向度預測「教學評量」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26資訊素養其各向度預測「教學研究」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27資訊素養其各向度預測「整體教學效能」之多元迴歸分析摘. 103. 要表…………………………………………………………… 表4-28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對教學效能 之多元迴歸分析之綜合摘要表………………………………. X. 104.

(10) 圖. 次. 圖2-1需求層次論………………………………………………………. 37. 圖3-1研究架構圖………………………………………………………. 62. XI.

(11)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及其相關因 素之分析。本章共分五節, 依序呈現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 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目前我們所生活是在一個資訊科技領導人類活動的世紀,諾貝爾獎得 主(Armo Penzias)預言:「二十一世紀石油、水、土壤等資源都有別的物 質方法代替,只有陽光和資訊是無法取代的兩個資源。」資訊除了與生活 息息相關,對於現今與未來,更是影響至鉅。大眾使用資訊科技來處理與 編輯資訊或資料、檢索與一次傳遞大量訊息、表演的臨場感、運動技能的 改善、金融交易、網路教學、預購訂票、開會簡報、投票統計、商業交易、 交通控制、娛樂設備、網路購物交友等等,甚至資訊科技就是一項發揮潛 能、養家謀生的職業技術,比以往更快速,空間更擴大,效率更提高。「所 謂資訊科技即是結合「電腦」、「視聽」與「通信」的數位化科技」(楊 家興,2001),整個資訊科技的發展,不但促成了生活的巨大變革,更是 帶動了近代教育的改革。因此,身為教師更需要具備高水準的資訊素養與 教學效能,才能肩負教育樹人的重責大任。 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投資是教育,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關係國家、 社會發展至鉅,其中,國民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與根本,旨在培養一 個具備現代化知識的學生。所以培養成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 必須從國民教育做起,以建立學童基本的學習素養及適當的價值觀念。資 訊素養勢必成為現在與未來教師教學的基本條件,而教學效能亦再這股潮 流中,必須要有所提升與轉變,才能在高度科技化與資訊化的一個多元社 會裏,教育學生具有應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在未來教學方向,更是 1.

(12) 以教導學生具備終身學習、主動探索與研究為主要方針。不僅中央大力推 動教學數位化:教師專業社群計畫(教育部,2010)http://tepd.moe.gov.tw/, 各縣市地方政府也配合教育政策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 畫(教育部,2009)http://erp.moe.gov.tw/plan.執行教師資訊能力培訓研習, 可見政府推動資訊教育已不遺餘力。 七大領域課程中,雖未包含資訊科技教育,但資訊科技教育仍被列入 六大議題,直接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依據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各學 習領域應使用電腦為輔助學習的工具,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研究 的能力。教育部2003年頒佈的「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999年國 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及2001年的「中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明 白地揭示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為我國未來資訊教育的主軸,強調教師必須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九年一貫課程 中的資訊融入教學正是企盼教師藉由充實自我的資訊素養,達成有意義學 習所強調之多元思考、統整學習、合作學習、問題解決等的教育目標。 桃園縣的人口一直維持在接近兩百萬左右,近來人口結構又因新住民 而改變,為了提升文化,必須從加強教育著手,基本教育的七大學習領域 中,藝術與人文領域雖然不是基本學力測驗所要考的科目,然這個領域的 內容與生活實用層面食、衣、住、行、育、樂息息相關:例如穿著隨時得注 重色彩、比例、樣式與身份搭配;飲食講究色、香、味與餐具和場所的氣 氛(包括音樂情調);居家住屋強調光線、造景美感與周圍景觀諧調,並會 考慮噪音的問題;行的方面則考量交通能簡易識別與乘坐舒適感的追求; 育、樂更是少不了藝術的滋養,俗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從 看表演或從事表演的歷程中可以學得肢體的解放與人際關係的應對;以及 對文化歷史的紮根,更豐富了生活的情趣與素養…等等,因此馬斯洛人類 需求論中最上乘的需求,應是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所應倡導的文化,所以 2.

(13) 根據九十八年桃園縣教育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共有322位藝術與人文領域教 師(教育部,2009),其資訊素養對教學效能影響是值得探討研究的。 目前政府極力推行全國中小學至少二至三間電腦教室,學生則人人擁 有一個帳號,就是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網路教學資源,指導者則必須擁有 判斷好與壞的電腦輔助軟體及好的學習網站,落實教學整合資訊科技、提 高教學效能。促使研究者想要調查桃園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 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現況,此乃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一。 岳修平、林一鵬、蕭芝殷(2001)發現教師的熱心程度與本身具備資 訊教育的素養乃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要營造成功的資訊科技教學環境,教 師的資訊素養、活潑的資訊整合與正確的教育理念亦是成敗的關鍵因素。 綜合上述資訊素養對於現今與未來的重要地位,以及為了瞭解藝術與 人文領域教學結合資訊素養之情形如何等,而桃園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 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是否因為性別、年齡、學歷、年資、職務、 科目……等個人變項及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的城鄉差距的學校背景變項 有顯著差異,是本研究所想要調查研究的動機之二。 成功的資訊科技教學環境仰賴於學校與教師如何的使用與操作,僅有 足夠的資訊硬體與軟體設備,並不能保證會有成效卓越的資訊科技與學科 整合的教育成果,因為尚須配合教師足夠活潑生動的教學效能引導,才能 獲得資訊科技之於教育的最大助益。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資訊與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老師的教學也 不再只是書本、口述與粉筆,結合資訊科技的教學已是一股不可阻擋的趨 勢與潮流。張振成(2001)在九年一貫課程探討中提到:「未來人類面對 的,是一個急遽變遷的社會,一個腦力密集分工精細的時代,迎向新世紀 地球村的發展,無論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社會的和諧凝聚,自然環境的 永續發展,人文素養的提升與生活品質的改善,成功的關鍵都是在『教 3.

(14) 育』」,而教師在教育的改革過程中即扮演著推動的關鍵角色,資訊素養 豐富的教師是否能比一般資訊素養平庸的教師更能發揮教學效能?又是哪 些教學效能發揮較多?故探究教師資訊素養對教師的教學效能是否有相關 為本研就動機之三。 儘管大家都認同資訊科技時代的來臨,但電腦在各領域課程應用上仍 有加強空間,老師要如何加強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來贏得學生上課的青 睞,這是身為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所應倍加努力的方向,專業發展的促發 即為教師應不斷進修資訊科技知能,創新教學的方式及進行的多元評量, 其中重要的一項即是資訊科技融入領域教學之中,應用資訊科技提高學生 學習動機,提昇教師教學的效能。(吳明隆、林振欽,2005)。故調查藝 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如何善用個人資訊素養與以發揮教學效能來贏得學生 上課的青睞,也就是教師資訊素養對教學效能是否有預測力?此乃本研究動 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乃調查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的資訊 素養現況,並藉由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個人不同背景變項,統計是否對其 資訊素養有顯著差異性,此外,再加以探討現階段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 領域教師在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而本研究更希望從設計的問 卷中,瞭解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結合資訊科技教學的阻礙,進而作為改善 之參考,以期落實藝術與人文領域結合資訊科技應用的理念。 本研究結果希望能提供給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學校行政單位、教育 當處作為參考與改進的依據。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目的有五: 一、 瞭解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教學效能的程度。 二、 探討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不同人口變項(性別、年齡、最 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任教科目)及學校變項(學校規模、 4.

(15) 學校所在地)在資訊素養的差異情形。 三、 探討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不同人口變項(性別、年齡、最 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任教科目)及學校變項(學校規模、 學校所在地)在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 四、 分析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相關情 形。 五、 探討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是否對教學效能具有 預測力。 六、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國民 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校長、學校課程和教學規劃,及未來研究 者之參考。.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本研究根據研究之目的,針對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 養與教學效能作深入的問題與假設探討。 一、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之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程度為何? 二、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不同的人口變項(性別、年齡、學歷、 年資、職務、科目)與學校變項(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對其資訊 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性? 三、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不同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學歷、 年資、職務、科目、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對其教學效能是否有顯 著的差異性? 四、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相 關? 五、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對其教學效能是否具有預測 力? 5.

(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件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基於時間、人力、能力和 經濟等因素的考量,茲將範圍與限制分別論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桃園縣國中學擔任「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研 究對象,其中藝術與人文領域包括聽覺藝術、視覺藝術科及表演藝術共一 百八十九位教師。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旨在探討現階段桃園縣國中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校能現況, 並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做差異性比較等。由於 資訊素養的範圍廣泛,本研究僅針對研究對象在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 文」領域教師教學上所需的資訊素養進行推論。 (二)受試者以自願方式填答,但由於不易完全掌控受試者的真實反應, 故無法避免因此而產生研究結果的誤差。 (三)本研究以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對象,研究結果無法直 接推論至臺灣其它地區、其它類型或不同階段之學校。.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為了避免對本研究中重要名詞的意義產生混淆,茲將研究中所提到的 重要名詞, 按照概念型定義及操作型定義說明如下: 一、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Teacher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field at Junior 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 High Schools): 乃是指現職桃園縣立國中教師中,任教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師,包含 任教美術(視覺藝術)、音樂聽覺藝術)科教師及任教(表演藝術)之教師。「國 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明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 6.

(17) 音樂藝術、表演藝術三種藝術類型(教育部,2001)。 「視覺藝術」又稱「空間藝術」或「造形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 建築藝術、攝影藝術、工藝美術等。聽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均屬於時間藝術: 其觀眾或聽眾的感受會隨著表演者詮釋劇本或樂譜方式與時間的不同而 改變。聽覺藝術主要是透過學習音樂提高個人素養、陶冶情操為主要目的, 音樂教育往往與當代音樂文化特質有緊密的互動。表演藝術涵蓋了舞台 劇、地方戲曲、偶戲、歌舞劇、舞蹈、歌劇、街頭表演、雜耍、魔術、馬 戲團、民俗藝陣等類型 。 二、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 資訊素養 指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將資訊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所 應具備之資訊素養之分為六個向度定義為:資訊內涵、資訊認知、資訊應 用、資訊搜尋、資訊溝通、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者將「資訊素養」定義 為: (一) 資訊內涵:意指教師了解科技與資訊的原理和方法,目的和重要性 資訊內涵 等,利用資訊科技處理班級事務、簡易維修等技能。 (二) 資訊認知:能有效率地組織綜合有用資訊。分析並瞭解所獲得資 資訊認知 訊的價值與用途 。 (三) 資訊應用:將資訊轉化成為個人的能力、技術與態度,能利用所 資訊應用 整合的資訊解決相關問題。 (四) 資訊搜尋:在平時能將資訊分類儲存,有需求或問題時能夠迅速 資訊搜尋 搜尋所需資訊之來源。 (五) 資訊溝通:好資訊上傳與大眾分享交流,注重資訊應用倫理。 資訊溝通 本研究所指的資訊素養在「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 量表」上各層面之填答得分情形,得分愈高代表資訊素養愈好。 三、教學效能(Teaching Effectiveness): : 教學效能 7.

(18) 「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有計劃蒐集教材、組織教 材並擬定完善教學計劃,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行動,透過資訊科技媒體的 使用,並經由評量來檢視一連串完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此活動可促成學生有效學習並達成教育目標。而「教學效能」層面, 包括:教學準備、教學規劃、教學實施、教學評量、教學研究等。有關教 學效能五個層面的內涵,分述如下: (一)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為有效促使教學目標的達 準備 成,事先使用資訊科技媒體擬定教學計畫的能力。 (二) 教學規劃 教學規劃:是指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使用資訊科技媒體,並能配合教 規劃 學單元與學生程度,採用多元有效教學策略,增進教學效果,以達 成教學目標。 (三) 教學實施: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透過使用資訊科技媒體,能 教學實施 營造良好班級學習氣氛,引發學習動機與參與感,使班級學習氣氛 和諧融洽。 (四) 教學評量: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能夠依據教學目標及教學 教學評量 計畫使用資訊科技媒體,評量學生學習成,回饋反省教學實施的程 度。 (五) 教學研究: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能夠使用資訊科技媒體並 教學研究 依據教學目標及教學計畫,主動探索研究、專業成長進修、創新教 學的程度。 本研究所指的「教學效能」在「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教 學效能量表」上各層面之填答得分情形,得分愈高代表資訊素養愈好。.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旨在探討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教學時所應具備的資訊素 養與教學效能,故依一般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濃縮歸納而發展出桃 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以便調查 桃園縣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的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現況藝術與人文 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因此,在文獻探討方面主要著眼 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等部份。 而教學效能在林進材(2002)的研究指出:高效能教師所具備的特 質包括,清晰、有組織、學業導向、活潑有彈性、講授的內容有組織、 有系統,教學歷程中不斷接納學生的觀點。個人發現藝術與人文領域的 老師由於原先在該領域技法專研往往投入較深、較長時間,以致於一開 始教學時對於教學效能的掌控較吃力,本研究旨在調查國中藝術與人文 領域教師教學時所應具備的教學效能現況,以及結合資訊素養之後的改 善空間,藉此與現實生活接軌,找出該領域教師更上一層樓的階梯。. 第一節 資訊素養與藝文領域 資訊素養與藝文領域之 與藝文領域之資訊素養探討 資訊素養探討 有關資訊素養之意義與內涵,一直以來各學者的看法分歧,在此一 領域的學者其論點所強調處各有不同。以下茲就資訊素養之本質,加以 探討分析。. 壹 、 素養的定義 古今中外對於「素養」這個名詞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與解釋。不過, 大致上可由狹義與廣義來加以定義:由狹義的觀點著眼,literacy 一詞只 是指讀和寫的能力、識字的基本能力。另由廣義的觀點來看,素養可視 為個人洞悉或熟捻某一特定領域知識的程度及心態。 9.

(20) 「素養」二字,在國內社教翻譯為「識字」,是指十五歲以上的民 眾, 具有基本的讀、寫、算技能,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者(李德竹, 2000)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三十日台(八九)國字第八九0三九二一 九號函正式公告」的分段能力指標中,明確指出「素養」蘊涵於內即為 知識、見解與觀念;表現於外即為能力、技術與態度。實際上內外之分, 也僅係應陳述之方便而已。 李德竹教授(2000)將素養分成兩大類: 一、傳統所謂識字的意思:即個人具備讀、寫、算的能力,以適應生活 的需要。 二、功能性的素養(functiona1 literacy): 指個人擁有某些特定的技能, 並 依自己設定的目標,來順應在家庭、工作、社區等社會生活的角色扮演。 吳美美(1996) 定義「素養」是用來表示人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 需要的能力,但是這些所需要的能力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時代的變 遷而有不同。 李德竹(2000)也支持這種看法,認為功能性的素養應該會完全依照社 會環境的需要,來決定素養的內涵;也就是隨著社會環境的不同,個人 所需具備的素養也將隨之不同。所以素養的定義與內涵,完全視整體社 會環境的需要來決定。現今社會中literacy已被廣廣泛應用,常常會將將 藝術、人文、資訊等名詞加在literacy之前。為了符合現今變遷的社會環 境,因此應該賦予素養一個符合時代需求的新意義與新內涵。由以上文 獻研究,可將素養定義為個人具有搜尋、判斷和整合應用各種不同資源, 並應用在與外界作有意義、有價值溝通的能力。. 貳 、 資訊素養的定義 資訊素養的定義 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當時的美國圖書館與資 訊科學學會主席Zurkowski 於1974 年提出(吳美美,1996),主要是指個 10.

(21) 人具有找出、評估、與利用各種不同資訊的能力。有資訊素養的人是 「擁 有一些新技能的人,包括有效的找到所需的資訊,使用資訊以解決相關 問題」(Berhens, 1994, 轉引自王裕德、王淑如, 2001)。 而有關於資訊素養的解釋,中外學者各有其不同的見解, 茲分述如 下:Kuhlthau(1987)認為「資訊素養」應該要與功能性素養有緊密的關聯 性,包含日常生活閱讀與使用資訊的能力、能知覺個人的資訊需求、主 動尋求資訊來做決定以及學習新科技與知識的能力(Kuhlthau,1987,轉 引自王裕德、王淑如,2001)。 Doyle(1992)集合全美各地 136 位受訪者的意見,將資訊素養定義為 個人具有從龐大資源中蒐集、評估和利用資訊的能力,並分為以下十種 能力: 一、能認識自己的資訊需求。 二、能瞭解完整正確的資訊和明智決策之間的關係。 三、能有效地陳述資訊問題,表達資訊需求。 四、知道有哪些可用的資訊資源。 五、能擬訂妥善的資訊檢索策略。 六、能使用印刷式及用各種科技儲存的資訊資源。 七、能評估資訊的相關及有用程度。 八、能組織資訊予以利用。 九、能整合新資訊成為自己原有知識的一部份。 十、能將資訊應用於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問題。 美國圖書館學會將資訊素養定義為四種能力, 即能「確認、評估、 尋找、使用( to identify, to evaluate, to locate, and to use )」各種資訊的能 力。對資訊素養的解釋為,資訊素養是在資訊時代中一種生存的技能。 一位具有資訊素養的人,不管他所選擇的資訊是來自於網路、書籍、報 11.

(22) 章雜誌、政府機關、影片,或是任何其它的來源,他都知道如何去發現、 評量和有效地使用它們,他有解決一個特殊問題或是做出一個決定的能 力。 陳仲彥(1996)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能夠解決資訊問 題的能力,主要涵蓋了四種的素養:一、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 二、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三、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四、 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而這四種素養彼此環環相扣,而資訊素養 則是這四種素養之核心,也是這四種素養之結合。 一、傳統素養: 傳統圖書館之利用教育,其涵蓋的項目與內容有認識圖書館環境、 圖書館的類型與功能、圖書資料的類型與功用、圖書資料的分類與排架、 圖書館的目錄組織、讀書或研究報告的撰寫。 二、媒體素養: 自從圖書館的館藏資料類型從紙本書籍資料擴大為非書資料以後, 對於一些不屬於文字印刷型式之館藏資料的利用,就構成了媒體素養的 本體,其涵蓋範圍有認識各種媒體資料的特性如:能區分唱片、錄音帶、 錄影帶、微縮片等媒體所包容的資料形式及特性; 且明瞭必須透過何種 媒體工具才能讀取、瀏覽及欣賞。)、操作各種媒體工具的能力(如:能夠 有效操作電唱機、錄放音機、錄放影機、微縮片閱讀機、微捲片閱讀機 等)。 三、電腦素養: 在資訊化時代裏,有許多的事情是藉由電腦來完成,因此有關電腦 操作的素養與基本能力也是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其涵蓋內容為資訊處 理的演進、電腦的硬體與軟體、資料的表示法、程式基本概念、軟體系 統、數值計算、基本資料處理、電腦繪圖、中文資訊處理等。 12.

(23) 四、網路素養: 網路素養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培養網路素養的能力, 除 了要具備基本的電腦素養之外,還應包括網路之基本概念、網際網路與 地區網路之緣起、發展與現況、網際網路的功能、網路資源的類型、全 球資訊網之介紹、檢索資訊之步驟、檢索策略。陳美葉(2008)指出網 際網絡促進全球社群、地球村的形成,更帶動了二十一世紀數位學習的 新風潮。在網路盛行後,網路教學逐漸被重視,對於網路教學的學習環 境建置和教師使用意願之關係成為重要議題。 林美和(1996)認為資訊素養應該包含有五項的能力: 一、獲取新資訊的能力。 二、擬定研究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各種媒體檢索資訊的能力。 四、尋找、選擇、評估、組織、利用與創造資訊的能力。 五、批判過程與評鑑結果的能力。 李隆盛(1996) 認為「電腦素養」在20 世紀被提及的次數和頻率 比資訊素養更多,因為電腦是現今資料處理的核心,因此就目前狀況而 言,「資訊素養」可以狹義地被定位為「電腦素養」。 張一蕃( 1997)認為資訊素養是個人利用資訊及其載具與外界作合 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來討論: 一、 情意面:要能體認資訊的價值和力量,並能判斷其正當性。 二、 認知面:要了解資訊的本質以及其形式的多樣性, 熟悉尋求資訊的 方法,並具備評估、解釋、組織及綜合資訊的能力。 三、 技能面:要具備操作資訊檢索、處理及傳播的工具與系統,包括電 腦、媒體系統和網路的基本能力。 黃世雄(1997)提出美國許多專家對於指導資訊素養有以下的共識(轉 13.

(24) 引自康春枝,2002) 一、是擴充使用者教育的目標,利用多元化的教材與教學方法。 二、是廿一世紀知識工作者必備的條件。 三、其範圍涵括全球的資訊資源;為使用者對其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四、應不分年齡隨時指導其資訊的查檢與使用的技能。 五、界定在培養獲取資訊、解決問題、決策訂定以及評估資訊的能力。 六、培養使用者獨立思考及搜尋資訊應具備的行為與步驟。 張雅芳、徐加玲(1998)認為資訊素養就是在資訊時代中,一般人 必須有能力和資訊社會的環境作合理的溝通。 劉淑娟(1998)認為所謂的資訊素養,是指一個人有能力自各種資訊中 檢查、評估與使用資訊。包括認知資訊需求、陳述資訊問題、辨識、查 詢、檢索、分析、判斷、組織、評估、與綜合運用資訊的能力。 李德竹(2000)提出資訊素養是培育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 時能有效率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而透過瞭解 與利用這些資訊系統, 培養資訊價值的覺知與使用的習慣,從而使資訊 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各學者對於資訊素養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研究者發現各學者的定 義主要因為時間性、空間性、生活化、網路化的變異,而產生了不同的 資訊素養定義。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 研究者將「資訊素養」定義為: 一、 資訊內涵 資訊內涵:意指教師了解科技與資訊的原理和方法,目的和重要性 內涵 等,利用資訊科技處理班級事務、簡易維修等技能。 二、 資訊認知:能有效率地組織綜合有用資訊。分析並瞭解所獲得資訊 資訊認知 的價值與用途。 三、 資訊應用:將資訊轉化成為個人的能力、技術與態度,能利用所整 資訊應用 14.

(25) 合的資訊解決相關問題。 四、 資訊搜尋:在平時能將資訊分類儲存,有需求或問題時能夠迅速搜 資訊搜尋 尋所需資訊之來源。 五、 資訊溝通:能將好資訊上傳與大眾分享交流,注重資訊應用倫理。 資訊溝通. 参、教學上所應具備之資訊素養 狹義之教學資訊素養為資訊融入教學,一般常指電腦融入教學、資 訊教育融入一般教學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等,亦即將電腦融入於課程、 教材、教學及學習中,使電腦成為教學環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國外 的專家常用電腦整合教學(computer. integrated. in. struction) 或科技整. 合(technology integraation)來強調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如 何使用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並且將科技整合列為課程統整 (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一項重要主題(王全世,2000)。. 黃政傑(1996)指出學科的教學活動,通常包了六個因素:目標、 學生、內容、環境、方法和教師;也就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學生特性, 配合教學內容、教學環境, 所採行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完成教學活動(王 曉璿,1999;吳青蓉,1999)。王全世(2000)由資訊科技的觀點來將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為: 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讓 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 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份,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 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陳建東(2009)未來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包括: 觀念思維的創新、教 學技術的創新、結果產出的創新、流程處理的創新、教學活動的創新、 學校文化的創新, 及特色發展的創新等。未來學校的創新經營是一個多 面向和全方位的經營, 不僅要有創新的思維, 更要有完善的資訊素養, 與充實的資訊科技設備。 15.

(26) 王全世(2000)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該具有三點概念: 一、資訊科技應與其他的領域充分整合,整合於課程、教材與教學活動 中。 二、資訊科技應被視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就像教師 手中的粉筆與黑板:學生手中的紙與筆。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重點是在教學不是資訊科技。 廣義之教學資訊素養為應用多媒體使教學活潑生動化。吳沂木 (1999) 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如下:在教學上以電腦為中心結合多 媒體的應用,在視覺上提供圖形、動畫、影像和文字等媒介,在聽覺上 則包括語言、立體音效和音樂等多樣化的媒介;資訊科技整合各項動靜 的媒體型式,提供多樣而豐富的資訊,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概念。 而且具有互動的特性,學習者可培養出主動、個別化的學習歷程,進而 達到個別化、因材施材的教育目標。 張國恩(1999)則針對九年一貫的十大基本能力來提出了電腦融入 教學的意義:老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上, 以培養學 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王曉璿(1999) 認為,資訊科技要應用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上,就是 要結合電腦與新傳播方式的優勢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而新的數 位傳播系統比過去的教學傳播媒介(如印刷媒介、口述傳播、傳統視聽 媒介)更增添了許多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 陳裕隆(2000)對「電腦融入教學」提出「工具導向」與「內容導 向」兩種不同的意涵,「工具導向」的電腦融入教學把電腦當作「教」 與「學」的媒介(computer as a meduim),將電腦科技運用於各學習領域的 教學活動之中,以輔助傳統教學工具之不足。而「內容導向」的電腦融 16.

(27) 入教學則是將電腦科技視為學科中的一部份(computer as an aspect),在各 學科的教學內容中適時地引入資訊科技的相關議題。 顏龍源(2000)則對「電腦融入教學」訂定出「操作型定義」為: 「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 的置入各科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指出電腦融入教學並不強調資 訊科技的結果與表現, 而重視融入的觀念、過程和科技的可用性。對於 學習應有其正面的助益,但是並非學習的主軸,而只是學習過程中過渡 的、基礎的片段。 蔡俊男(2000)指出我們可將資訊融入教學視為利用電腦與網路的 特性,來協助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與補救教學等活動的進行。也就是將 資訊科技應用在各領域教學活動上,結合電腦化或新的傳播方式於整個 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王曉璿,1999;吳青蓉,1999)。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點,教學資訊素養的真正含義應該為:教師應用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使學習更具多元化、個別化,在不造成教師教學及 學生學習的負擔之下,經由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同時習 得資訊科技的運用與處理能力,並養成利用資訊解決問題並輔助學習的 習慣,使學習效果更為提升。. 肆、我國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 教育部於八十二年起即開始規劃執行「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育計畫」 及「電腦輔助教學發展及推廣計畫」等計劃,計畫中明確將資訊教育的 推展,延伸至國中、國小,使我國未來國民皆具備資訊素養。 並自課程、設備、師資、教材等各方面著手,為我國資訊教育的具 體落實開創先機並奠定良好基礎(杜愛葆、林秀慧,1998)。 民國八十六年, 教育部整合「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發展與推廣計畫」、 「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及「TANET 至中小學計畫」成為「資 17.

(28) 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希望建立一個全方位的資訊教學環境,普及全 民資訊教育,並勾勒出全國各級學校及師生的資訊教育藍圖。在預期成 效中就點出了資訊融入教學的最終目標:「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使教 材、教法及教學媒體多元化,改善傳統教學模式與制度,建立啟發式、 互動式學習環境, 提升學習效益。」(教育部,1997) 同時期為了配合整體國家資訊網路的推動,推行了「國家資訊通信 基本建設(NII)人才培訓計畫」並且加強TANET網路骨幹建設及應資用 源, 規劃推動「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結合教育部終身學習理念及 全民資訊應用政策,推動「社會教育資訊網計畫」,以創造整體資訊化 社會教育改革環境(杜愛葆、林秀慧,1998)。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起,在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之中投入高達六十四 億元的經費補助國民中小學校的電腦資訊設備。除了硬體資訊設備採購 之外,對於一般非資訊科系畢業的教師進行資訊素養的訓練工作,推動 以電腦融入各科教學,期望能透過電腦的應用來改變既有的教學模式與 學習模式,以期落實資訊教學,並將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訂為教育部在推 動資訊教學的最終目標(杜愛葆、林秀慧,1998)。 民國九十年六月教育部公佈「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在總綱 的願景即為: 一、培養健全資訊社會之國民:學生能了解資訊與資訊科技的特色、結 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二、培養具備創新思考能力及溝通能力的國民:學生能具備運用資訊進 行判斷、組織、決策與處理的能力,並能創造新資訊,有效傳遞資 訊。 三、培養愛好學習、具備學習技巧、自我主動學習能力的國民:學生能 養成愛好學習、獨立學習的習慣,並能主動尋求資訊進行學習活動。 18.

(29) 四、培養具備合作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的國民:學生不但能養成獨立學 習的習慣,並能在全球化的網路學習社群中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 培養健全的社會價值觀與開闊的世界觀。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所 提出的整體願景就是「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 識伴終生」。 (教育部,2001)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明確訂定四年指標以 做為施行之依據,其四年指標分別為: 一、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路。 二、教師(含新任及在職)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 20%。 三、教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資源(含素材 庫、教材庫等)。 四、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 五、建立600所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學特色。 六、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縮 短數位落差。 七、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教育部,2001) 在四年指標中的第二點細則中,特別註明「二、教師(含新任及在職) 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20%:透過各項培訓,讓 所有教師均具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專業能力,同時要求教師於教學活 動中,應用資訊科技佔其教學總時數應達20%,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 方法, 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品質。」闡明了資訊科技能力的 重要與未來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要求。(教育部,2001) 教育部自九十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現代學生具備 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並期望能成為終生 學習之健全國民。九年一貫在課程結構上,分為七大領域,六項議題。 19.

(30) 雖然資訊教育為六大議題之一,但是依據課程綱要與內涵,並未將資訊 科技獨立成為一學習領域,而是強調將其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中,使得資 訊科技成為一個跨學習領域的重要議題。「資訊教育」議題基本理念就 表達得很清楚: 教育部規劃在民國九十四年以前,完成全國八萬多間普通教室裝設 電腦,以讓師生可隨時在原班級教室使用電腦與網路資源,達成「班班 有電腦」的目標(陳忠志,1999)。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教育部為了資訊融入教學,經由設備、師 資的提昇,而後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予以落實。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的 規劃中,特別強調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重要政策,未來教師無論是在課 程準備、教材、教法、甚至於評量,都必須與資訊科技相互結合,這也 將是未來教育的趨勢。而資訊時代的來臨,並非每一位教師的接受度都 一致,有些人感興趣,有些人無動於衷,促使研究者想研究資訊接受度 的差異是否與年齡、性別或其他因素有關。. 伍、資訊融入領域教學的影響與成效 現代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學習的過程由靜態的被動接受,進 一步提升為動態的主動探索學習。透過資訊科技的輔助,過去平面教與 學的單純聯繫,已能更有效的轉化為立體多元的情境學習。使教與學的 觀念由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轉成師生、同儕、與學習環境間雙向或多 向互動的知識建構(楊昭儀、徐新逸,1997)。並結合資訊科技與教學 設計應用, 有效地的加強教與學之間互動回應的程度,並強化課程教學 結構設計,彈性配合學習者的回饋需求(王曉璿,1998)。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教學從傳統的教室裡老師單純運用黑板授、 學生聽課的互動教學,進而利用視聽器材輔助教學,希望藉由多媒體聲 光的刺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直到目前資訊科技的發展,再 20.

(31) 一次的改變了教學的方式。電腦多媒體科技的應用將「教」與「學」變 成師生雙向的互動、有聲有色、滿足個別化需求、寓教於樂且活潑的教 學活動(張豔華,2000)。 許多研究發現,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後,教學的型態會有所轉變。 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而是扮演著引導者、輔助者、諮詢者的角 色。學生轉變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可以適度地決定所要學習的內容與進 度。課程、教材、教學策略等均會轉變成為以學科為中心的分科課程到 以學生為中心的統整課程。從以學科為體系的循序式教材到以問題為基 礎的生活化教材;從講授式的教學策略到建構式的教學策略(王全世, 2000)。 古淑美、朱延平(1999)的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實地教學之研究結 論中提到:實施資訊融入教學,利用電腦的特性從事教學,可以提昇學 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成績進步。大部份的學生都喜歡電腦,並且表示 使用電腦學數學後,覺得數學比以前快樂,也比較有把握。老師可以利 用學生喜歡用電腦學習數學的特性,把電腦當成教學工具,將資訊融入 教學,以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大多數老師都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功能持正面看法,但是適當的 教材軟體及教育訓練的缺乏,形成實施上的障礙,而大大降低實施的效 率。 在張瓊文(2000)的電腦融入國語科教學提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中,得到的結論:電腦融入國語科的教學活動提升了學習興趣,讓學生 獲得較多的知識與更容易產生學習效果,學生因而對國語科產生學習興 趣,在情感上能夠喜愛,心理充滿好奇,並表現想要學好的態度。實施 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提升了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成果。 張宏明(2001)提到資訊科技的確有助於學習,但對不同的年齡層 21.

(32) 以及受試者的貢獻並不一致。其針對個案的研究顯示資訊科技的正向結 果, 如增加學習動機和注意力,但也發現了一些阻礙資訊科技運用的因 素, 如教師缺乏軟體的知識以及背後運用的原理、學生不能有效的合 作、學習使用軟體對學生而言是困難的、要能有效使用資訊科技,須先 達到一個起碼的門檻。綜合上述專家學者的研究,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 成效方面,學習成績並不一定有明顯提昇的現象, 但是在學習興趣與效 率而言, 卻有相當明顯的提昇。由此可以了解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學 模式,對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雙方面而言都是有所助益的。而為了要 使資訊融入教學達到最好的成效,教師本身的資訊素養將會有相當大的 影響。 陳 美 葉 ( 2008 ) 認 為 在 網 路 教 學 環 境 中 , 教 師 必 須 由 " 說 書 " (Presenters) 角 色 , 轉 變 為 學 習 過 程 中 的 輔 導 者 (Facilitators) 、 伙 伴 (Collaborators)和學習資源提供者(Brokers of Learning Resources)。教師將 在未來網路教學環境中扮演更多元的角色。然不同性別教師的教學表達 方式不同,不同性別教師對資訊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其差異性又在哪 方面較顯著?成為研究者好奇與探討的項目. 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之資訊素養 一、聽覺藝術教師 聽覺藝術教師之資訊素養 科技與音樂的結合,早在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後就展開,當時的人利 用各種科技工具來製造樂器或進行聲學的研究,一直到1950年代中期以 後,大型的主機電腦被應用到音樂的教學上,用以作為聽力訓練、音高 判斷及輔助教學。隨著電腦科技的逐漸進步,運用資訊科技工具於音樂 的教學的內涵也快速的發展,各種錄音、創作、記譜、聲音合成、伴奏、 互動教學的軟硬體相應而生;近年來各種音樂相關網站有如雨後春筍般 22.

(33) 相繼建置,更為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的素材提供了許多可能性與便利 性。 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的形式包羅萬象,端看音樂教師在教學上的 需求,決定資訊科技使用的種類與時機,資訊科技運用在音樂教學的實 施策略各有不同。 本研究依據多位學者(王曉璿,1999;黃嘉勝,2003;饒桂香,2003; 曾佩宜,2003;林品岑,2004)的說法並加以修改後,歸納為四種教學策 略並說明如下: ﹙一)運用「硬體設備」策略: 1.電腦 2.影碟機 3.大螢幕單槍投影機 4.印表機 5.掃描器 6.攝錄影機 7.數位影像剪輯器 8.數位聲音剪輯器 9.立體音喇叭擴大機 10.錄放音機 11.光學數位式唯讀光碟機,CD-ROM 12.錄影機 13.立體音效語音卡 14.數位音響鍵盤 15.數位電子白板 16.電子虛擬白板 23.

(34) 利用現代化之科技硬體來輔助教學之進行,如電腦教室廣播系統之 應用、單槍投影機之應用、光碟機及燒錄機之應用等。另外運用個人電 腦或notebook結合視聽媒體(如教室電腦配合數位電視)、手提cd 錄音 機、vcd/dvd 錄放影機等作為輔助教學工具。 ﹙二)運用電腦「應用軟體」策略: 一般音樂教師可運用電腦文書軟體來設計教案、製作書面講義、教 材、測驗試卷、建立及管理相關教學資料,如利用word 來製作學習單; 用Finale、Encore 製作樂譜;以Nero Wave Editor 來編輯音樂,應用 PowerPoint 簡報軟體進行多媒體教材製作、理解抽象意念,以及使用網 頁軟體建立課程討論平台、製作課後互動型式評量練習、網路教學公布 欄等;也可以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如主題報告、資源搜尋、個人聲音 檔案建立、音樂剪輯等,讓學生透過這些應用軟體來學習。這樣的教學 活動,學生不僅學習音樂科的相關內容,同時也可學習如何使用各種相 關的電腦軟硬體設備,如:聲音編輯軟體、簡報軟體、掃描器、投影設 備等。 以下列舉一般音樂教師可資運用且較易學習的電腦軟體: 1. 樂譜製作與編曲軟體:包括了中文化的「超級音樂家」、Finale 、 Encore 、Cakewalk 、Band-in-a-Box。 2. 文字編輯軟體:Microsoft Word、Window 上的記事本。 3. 影像編輯軟體:Ulead PhotoImpact 6、Photoshop、Flash、會聲會影 等。 4. 聲音的製作與編輯:Window 上的錄音軟體、Soundedit、Nero Wave Editor。 5. 播放軟體:WinAmp 、RealPlayer 、音樂駭客與MusicMatch Jukebox 。其中MusicMatch Jukebox 是一個全功能的音樂軟體, 24.

(35) 可以撥放音樂與影像、錄製MP3、管理音樂資料庫、燒錄音樂CD、 尋找與下載音樂。http://www.music match.com/ 6. 多媒體呈現:PowerPoint多媒體簡報Macro media Dreamweaver、 Microsoft FrontPage 網頁編輯、Flash 互動式多媒體製作。音樂 教師若能熟悉愈多相關電腦軟體,了解各種軟體的優缺點,就 更能靈活運用、相互整合。 (三)運用「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策略: 電 腦 輔 助 音 樂 教 學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 簡 稱 為 CAMI),就是將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運用在音樂教學上。音樂教學輔助 光碟軟體即所謂的 CAI,它可以讓學生依照自己的學習狀況調整學習進 度,藉由多媒體的效果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教學輔助光碟軟體包 含了教育機構或學術界所開發的光碟與商業公司研發的軟體。國內在市 場量需求不高,使用人口較少的情況下,自行開發的光碟並不多,中文 化軟體也不是十分充裕。 電腦輔助軟體若以應用範圍區分,則主要分為: 一、 CAI (附錄一)音樂教學軟體,例如:阿毛的Do、Re、Mi是依學 習者程度與興趣發展出來的自學音樂教學軟體。 (一)製譜(Notation)軟體 (二)編曲/混音/自動伴奏軟體 (三)音樂基礎訓練(樂理、音感)軟體 (四)欣賞輔助學習軟體。. 二、視覺藝術教師 視覺藝術教師之資訊素養 1980年代前運用電腦來進行藝術創作,操作需要學習程式語言,表 現形式也不吸引人,圖像表現往往單色又出現鋸齒邊緣,作品不夠精緻、 加上器材昂貴,並無法吸引多數藝術家投入Youngblood, M. S. (1988)。 25.

(36) 近年來,由於軟硬體價格逐漸平民化以及操作人性化,各式各樣的藝術 軟硬體,不論電腦繪圖、影像合成、三D 動畫或多媒體剪輯紛紛出籠, 其表現的精緻、多樣性,儼然成為另一種美感與表現形式,已經普遍出 現在商業設計或一般民眾的生活娛樂中。 運用電腦從事創作有許多特點,例如: (一)允許反覆錯誤嘗試、輔助傳統創作: Mathews(1997)表示使用電腦與相關周邊創作,提供大量特效與 圖庫,允許錯誤嘗試與回復,帶來創意實驗的樂趣。李堅萍(1999)和 李樂華(2000)都指出電腦可以輔助傳統的創作表現。李堅萍(1999) 發現電腦軟體擁有強大擬真效果,可以模仿油畫、水彩、拼貼的效果, 老師可以借用此功能,迅速向同學解釋傳統創作的表現方式。李樂華 (2000)以教學經驗表示,師生利用電腦試驗一些視覺效果,例如色彩 選擇、形象拼合與構圖整理等,學生可以很快看見試驗成果,提高創作 興致,老師將同樣視覺形象,用不同形式角度展示,可以刺激學生創意, 引發擴散性思維。 (二)過度強調數位藝術特性而導致傳統藝術形式的衰微: 有鑑於電腦科技提供新媒材創意,也可以輔助傳統創作,許多學者 (李堅萍,1999;李樂華,2000;劉得紹,1997)都表示由於能夠豐富 藝術創作的表現與內涵。不過學者們也提醒運用電腦來創作可能因為軟 硬體設備影響創作與作品呈現效果;過度使用與依賴會減少生活實際環 境的接觸的經驗,產生疏離感。電腦科技融入藝術教學要兼顧傳統創作 與電腦藝術表現。電腦提供藝術創作的嶄新媒介,但是缺乏傳統藝術表 現的語彙訓練與創意思維,作品仍然是貧乏沒有吸引力。探討數位化時 代的美術教育,換句話說數位化並不代表教育問題的解決,長期從事電 腦藝術創作,作品可能畫面單調缺乏層次;反而是經傳統藝術教育磨練 26.

(37) 者,其作品之角度、內容與感覺都略勝一籌。呂筱晴(2002) 探討數位 科技對於藝術教育的衝擊時,指出著重數位技術的應用而忽略藝術的感 性價、強調數位藝術特性而導致傳統藝術形式的衰微以及缺乏美學認知 而造成創作內涵貧乏等,皆顯示其過度使用科技可能陷入技術與制式泥 沼,而在教學上使用CAI教學,有可能學生對於遊戲的偏好大於知識的追 求,偏離了真正的教學目的。 (三)資訊蒐集與欣賞教學: 藝術教學不僅限於創作表現,學習賞析對於大多數學生也非常重 要。畢竟大多數人,並非專業藝術家,而是欣賞與消費者。如何去觀賞、 有評析思考的能力,將藝術美感融入生活,是欣賞教育的重點。 欣賞領域,需要大量的觀賞作品,限於教學時數、教室空間,無法 參觀美術館,以圖片、影帶、幻燈機解說,受限各種操作的轉換費時。 反之電腦一機整合聲光影多媒體,輕薄光碟片可以儲存大量訊息,又可 以透過網路連結,不限時空瀏覽訊息,與他人交換意見。整合多媒體、 顧及個別需求、超連結符合人類跳躍思考、輕薄短小、經濟方便,確實 減輕老師教學負擔,也引發學生學習動機。West, Susan E.(1998)就指 出由於電腦科技在多媒體、非線性閱讀、人機互動、儲存大量訊息的特 性,常應用於藝術史、藝術欣賞教學。 (四)遠距教學與欣賞教學: 電腦以網路交流,拉近訊息傳送的時空距離,以往老師帶領學生參 觀美術館或者藝術家工作室,礙於秩序管理與交通安全理由很少成行, 透過網路可以近距離參觀數位美術館例如故宮博物院、羅浮宮,也可以 透過視訊會議、網路聊天室、留言版和藝術家溝通進行遠距教學,或者 和教室以外的網友們分享藝術經驗與看法。師生也可以透過網頁展現個 人藝術作品,交流心得,藝術教學得以延伸到校園外與下課後。近來人 27.

(38) 類世界新的致命病毒不斷困擾我們(H1N1),教育部也開放六大學習網 站,讓停課學校之學生一樣有機會藉著網路學習! 基於上述的理由,學者們也紛紛主張將電腦科技引入審美教學(李 樂華,2000;張恬君,1995;Girardi,1998;Keifer-Boyd,1997;Koos& Smith-Shank,1997; West,1998;)。不論CAI、多媒體、網路或遠距 教學等方式,都發揮電腦儲存便利、多媒體互動呈現和網路交流等長處, 大大改善審美教學運用傳統媒體的不便,也得以拉開藝術交流的視野。 藝術欣賞課程,藉由多媒體和網路,可以讓學習更生動多元,吸引 學生注意力,但是過度依賴科技,學生可能忽略親身經驗與人際互動的 可貴。高士瑛(2001)檢討多媒體在欣賞教學應用的限制時,點出多媒 體教材開發耗時,需要相當人力與物力;教學時師生互動少,老師可能 限於科技操作的焦慮,學生可能迷失於龐雜多媒體資訊,造成師生教與 學的困擾。 (五)電腦科技提升藝術學習興致與信心: 電腦特點就是效果功能特多,剛開始使用電腦可能因為要記憶眾多 功能,感到不知所措;而當逐漸熟悉電腦操作,開始懂得駕馭他,會發 現許多探索不完的功能與效果,對於兒童學習,這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利用電腦來創作藝術,由於相關軟硬體提供大量特效與圖庫,畫圖能力 不佳的學生,可以輕鬆創作滿意的畫面。藝術欣賞,也可以透過多媒體 CAI 或者網路瀏覽,自我操控欣賞的方向,也可以與他人交流。這對於 以往欣賞課聽老師滔滔不絕,感到無聊的同學,提供了一自由探索的機 會。 Mathews,J.C. (1997)和Girardi, S.K.P.(1998),說明電腦結合藝術教學 的理由時,不約而同指出電腦帶給學生參與藝術學習的信心與樂趣。 Mathews(1997)表示可能有助於學生提早熟習視聽影像的能力,各年 28.

(39) 齡層的兒童,面對電腦都有額外的親切感,老師可以藉此來吸引學生上 藝術課。Girardi(1998)也表示電腦提供不同的創意空間,與孩子生活上熟 悉的事物接軌,可以增進孩子藝術創作的信心,以及增加學生進入中學 後,選修藝術課程的機率。 傳統教學都是以老師為主,透過課本、黑板或者簡單的教具,幫助 老師在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課,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可是這樣「講光抄」 的教學方式,似乎無法幫助學生應付未來知識多變、講求創意思考與合 作行動的生活。因此教育界在檢討老師主導的教學方式時,發現其實學 習並不是單靠知識灌輸可以達成的,還必須讓學生有親身經驗、動手操 作、用腦思考、合作發表的機會,才能幫助學生建構內化活用的知識, 才能培養多樣化而且持久的學習能力。電腦科技由於聲光影多媒體呈 現,可給予學生更具體的經驗,透過相關軟硬體的使用也可以幫助學生 動腦思考;再由於網路交流、搜尋知識,讓學生跳脫由老師和課本壟斷 的知識學習,使教學不再侷限於教室或校園內,電腦可能成為改變教學 結構的契機。 藝術教育界(Gregory,D.C.,1997;Manifold,2002),也體認教育 思潮改變、新科技對於學習型態的影響,而分別主張透過引入電腦,強 調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和知識建構的精神,幫助學生學習藝術。 電腦在藝術教學應用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在建構與合作式的學習 情境下,整合電腦科技於視覺學習領域,電腦科技將成為學生主動探索 研,打破時空限制,彼此溝通、討論分享,自我表達、認識藝術、社會、 文化的媒介,因之藝術學習不僅能創作出富視覺美感的作品,更能觸及 哲學、美學、社會背景等更廣之議題。 綜合上述想法,一方面提出兩者結合的理由與作法,一方面也省思 結合的限制,強調藝術學習的主體與思考。傳統將科技與藝術用理性和 29.

(40) 感性二元分立,拉開兩者距離,在科技環繞的當代生活,電腦在藝術上 應用越來越便利、多元,科技與藝術的界線趨向模糊,二元對立恐會導 致簡化的判斷。誠如Villeneuve, P.(2002)所言,視覺藝術教育結合電腦 科技「並不是放棄創造視覺藝術,也不是要傷害優秀的視覺藝術教師, 而是因為科技能夠幫助學生以更適當、有意義的方式學習」。接納新科 技,並不代表與傳統說再見,而是站在既有的根基上,延續傳統培養學 生適應嶄新未來的能力。. 三、表演藝術教師 表演藝術教師之資訊素養 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日本及其他侵略國家認為美 國沒有能力馬上加入戰場,而美國再短短一個月之內利用影帶教學,使 美國大兵以神速學會槍械彈藥的使用,這個例子可以驗證:動作的學習 若有詳細分解動作的模仿學習、反覆訓練,是可以加快學習速度及修正 細微動作,因此資訊素養融入表演藝術教學的第一個功能便是提供多次 的視覺模仿經驗。以下是資訊素養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應用: (一)傳統表演藝術在影音效果處理上,其剪輯及錄製以影帶式都比較粗 糙費事,不易保存且效果不佳!目前進入數位化時代,可以精準的擷取 所需要的部份,且處理機器所佔空間相對減少,對於表演藝術的教學更 有莫大的助益。 (二)表演藝術在欣賞教學部份,藉由資訊科技的進步,可同時搜尋相關 的資訊(包括不同時代版本內容,歷史典故與道具考究)藉以比較出以往所 未發現的細節差異未見的佈景或場景效果。 (三)由於多媒體的合作,可以重現再組合過的身歷其境效果,也可以更 換替代背景,減少某些表演的真實危險性,例如先以藍色背景錄影,再 以其他錄製好的逼真危險外景更替,對於表演藝術教學所能展現的範圍 更加擴充。 30.

(41) (四)由於傳播媒體的發達(MOD),再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可以欣賞教 學,記錄,與分享討論同一個表演劇情,引起共鳴,例如實況轉播。 (五)編寫網頁教材,嘗試結合電腦和戲劇進行「藝術與人文」之統整式 鑑賞教學。雖然學者呼籲、國定課程也確立欣賞教學的重要性,可是國 內藝術教學,仍以初步欣賞為主流,深度賞析比較教學,由於師資、教 材資源等因素,始終無法普遍落實(葉玲瑤,2000)。至於國內數篇結 合電腦和藝術教學的研究(王俊岦,2000;黃彥碩,1998;周碧玲,1997; 羅恆俊,1997;林純純,1994),也多從簡單欣賞出發,設計多媒體或 網頁式CAI教學系統,仍有發展可造空間。 總而言之,藝文領域教學大致分為兩項重點:一是技能的訓練;二 是欣賞能力的培養。但無論哪一項都需要資訊媒體的多元啟發,故運用 資訊素養以發揮教學效能是必然趨勢。但畢竟藝術與人文領域的三大科 目,其間的內容差異性頗大是無庸置疑的,到底哪一科對於資訊素養的 需求與發揮較多?是值得研究者探討的問題。.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Schools should foster parental understanding of e- Learning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about the school holistic e-Learning policy to address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rojects that require students to evaluate, extract, organise and synthesise information and idea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create new idea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school recommended?. What is the suggest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hours across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