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壹 壹

壹、 、 、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的等級

為了讓科技在教學的應用更有效率,Rieber和Welliver(1989)提出五 個層級的科技融入教學演進過程。希望教師能在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 過程中,瞭解自己的教學實施情形,並探討教學中資訊科技的各種運用 方式,以及可以改進之處。資訊素養融入教學這五項層級分別為:

一、熟悉(familiarization) ; 二、使用(utilization);

三、整合(integration);

四、新方向(reorientation);

五、進化(evolution)。

前三個層級,被歸類為傳統的科技教育觀點,如重視科技本身的功 能、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後兩個層級則被歸為現代化的教學,重視學習 者主動建構知識。表2-1為較詳細的描述。

49

資料來源:Rieber, Loyd and Welliver, Paul.(1989). infus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mainstream educational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16(1),21-32.

Moersch(1995)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分為七個等級,其架構及 內容如下:

一、未用(no use)

50

教師的教學仍以傳統教具為主,未使用到任何資訊科技。

二、覺察(awareness)

教師和學生僅在電腦教室中使用及操作電腦軟、硬體。

三、探索(exploration)

教師以資訊科技為工具來補充傳統的領域教學,提供學生額外的資 訊或練習機會,例如讓學生瀏覽網際網路上的相關資訊,或使用課 程內容相關的指導式、練習式或遊戲式等CAI軟體。

四、注入(infusion)

針對學習領域內容的性質,教師安排讓學生利用資料庫、試算表、

繪圖、文書處理等軟體工具來分析、處理資料,或利用同步、非同 步網路通訊機制和其他學校、單位、同儕分享資料。

五、整合(integration)

教師讓學生針對一課程主題或概念衍生出真實問題,綜合利用各項 資訊科技(如「注入」等級中使用的)來輔助分析及解決問題。

六、擴展(expansion)

學生能主動(非教師要求下)利用資訊科技去解決課堂外的問,學習活 動能延伸到教室以外。

七、精進(refinement)

學生能於日常生活中充分且彈性運用各種資訊科技,進行資訊查詢、

資料蒐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作品發展、知識傳遞等,來完成 各種型態的學習及任務。

這七個層級明白描述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融入」的程度。陳美葉(2008) 藉由無線網路技術的成熟,讓傳統教室的教學可以延伸到不限時空的網 路末端,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有了不一樣的途徑,而以更多元、更有彈性 的混成式教學型態。

51

Wang L.Y.(2000)的研究中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分為五個等級:

一、無(等級1)

教學中沒有使用到任何的資訊科技。

二、分離(等級2)

資訊科技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資訊科技,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習領 域 或科目的課程內容沒有連結,其連結性與相關性很低。

三、補充(等級3)

師生偶爾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或學習,資訊科技在課堂中扮演補充 的角色。

四、支援(等級4)

在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都使用資訊科技來進行教學,資訊科技在教 學中扮演支援的角色。

五、整合(等級5)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習,

資訊科技被視作是一種工具、方法及程序,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見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等級愈高時,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 角,只是扮演著引導者、輔助者,甚至是諮詢者的角色,而學生角色轉 變成積極、主動和自我導向,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

劉世雄(2000)在其對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的研究中,也指出教師在 使用資訊科技的程度與模式上,並沒有一致的方式或標準,端賴於教師 對於資訊科技與教學策略結合的徹底瞭解。教材的不同、設備環境的不 同、使用的程度也會不同。底下為其所提出六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等 級:

一、單向式的資訊提供傳遞:

52

藉由資訊科技提供或傳遞訊息給學生,這個訊息通常是教師無法開 發、或教材本身較抽象,需經過科技的協助,傳遞給學生。

二、結合教學引導的訊息傳遞:

除了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呈現訊息之外,教師必須充分的引導、篩 選,可能是擷取兩分鐘的DVD影片,或是簡報式、投影片式的方式 呈現教材,吸引學生注意,結合教師教學的引導,仍屬單向模式。

三、具教學活動設計理論的應用: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已考慮到學習者的特性,例如:注意到所使 用的資訊科技教材是否造成學生多餘效應(redundant effect)或科技 迷失造成認知負載,忽略原有學習內容。在計劃過程中,隨時檢驗 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進而改變教學決定的過程,仍屬單向式。

四、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以一般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課後,允許學生提出 學習詢問或討論要求,對該教材內容或學習活動進行討論,學生藉 由資訊科技的特性提出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互 動。

五、善用媒體特性,建立教學網頁:

教師利用科技媒體的特性,將教材設計成教學網頁,不僅課堂上可 以融入使用,更將學習活動延伸至課後,或非上課地點。學生可以 藉著電子郵件、留言板、討論區、或及時聊天系統,與教師、同學、

甚至家長、大學生及社會人士進行同步與非同步的教學或學習活動。

六、善用學習理論建立學習網站:

教師利用電腦及個人Web Server等功能,建立班級教學網,包括課 程名稱、教學目標、教學資訊、教材資源呈現、學生討論區、學生 作業上傳、教師回饋、評量等網頁功能,是教師結合資訊科技設備

53

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進行的學習活動,屬多向式,可在線上學習。

以上六個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用模式,尚須教材內容、教師資 訊能力與教學環境、學生資訊能力等妥加配合,才能達成教學效果。

綜合上述專家的見解,可發現其融入教學的等級越高,代表使用資 訊科技的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見,資訊科技對於教學及學習具有正面的 助益。

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如(表2-2 轉引自白慧如,2003)。

表 表

表2-2 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 一、資訊課程專業能力

基本能力指標 指標內容

(一)能了解網路禮節 會管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了解使用電 子郵件的禮儀,了解使用電子通訊的禮儀。

(二)能尊重智慧財產權 了解所有權與著作的意義,尊重智慧財產 權。了解網路管理與電子簽章、不仿冒、不 翻製別人軟體。

(三)能了解資訊安全的 重要

了解電腦病毒傳染的發病原因,了解網路傳 送資料的安全性,知道防火牆的功能與網路 加密的重要性,能遵守網路安全守則、尊重 個人資料保護法。

(四)能了解電腦為一般 教學工具

了解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會電腦 操作、並利用電腦做教學活動,會利用電腦 分析學生學習成,會利用電腦工具做級務工 作之處理。

54

表 表表

表2-2 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續(續續續)))) 二、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能力

基本能力指標 指標內容

(一)會使用電腦輔助教 學軟體與網路資源

了解CAI 的效益與範圍,會評選課程相關 CAI,能安裝CAI 於電腦主機上,並做教學 使用,能利用CAI 做各種輔助教學活動,會 簡易上網操作,並使用瀏覽,會上網搜尋網 路上的補充教材,能下載、複製、編輯、存 檔所搜集的網路資料,能利用網路教材配合 各科做教學活動了解網路管理的重要性。

(二)會系統管理及學生 資料處理

使用電腦系統管理學生資料及學習資料,會 利用校務系統進行教學管理,並分析研判學 習成效,會使用校務系統出評量試題,進行 教學評量。

(三)會系統操作及相關 應用

會簡易軟體安裝、文書軟體操作,了解學校 電腦系統、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網路廣播系 統,會處理學生基本資料登錄、及學生輔導 資料追蹤。

三、各科應用網路教學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指標 指標內容

(一)能利用網路資源進 行個人教學活動

會簡易設定網路連結、以使資料快速擷取,

會利用簡報系統剪貼設計教學,利用網路配 合各科教學活動。

55

表 表表

表 2-2 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教師具備使用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指標(((續(續續續)))) 基本能力指標 指標內容

(二)能利用網路資源進 行參與互動式教學

會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網路學習,能與科任老 師配合協同教學活動,利用學校網頁做簡易 互動式學習活動,能利用電腦設備做班際、

校際之聯絡教學。

(三)能利用網路資源進 行遠距教學與活動

了解遠距教學之意義與所需設備,會操作遠 距教學所需週邊設備,利用視訊會議功能、

進行互動式遠距學習活動。

資料來源:轉引自白慧如(2003,pp.23)

由以上教育部希望教師具備的資訊科技能力指標看來,使用資訊科 技來進行教學活動是未來的趨勢,教師要教育現在的學生進入未來的生

由以上教育部希望教師具備的資訊科技能力指標看來,使用資訊科 技來進行教學活動是未來的趨勢,教師要教育現在的學生進入未來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