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 、視覺藝術教 視覺藝術教 視覺藝術教 視覺藝術教師 師 師 師之資訊素養 之資訊素養 之資訊素養 之資訊素養

二、 、 、 、視覺藝術教 視覺藝術教 視覺藝術教 視覺藝術教師 師 師 師之資訊素養 之資訊素養 之資訊素養 之資訊素養

1980年代前運用電腦來進行藝術創作,操作需要學習程式語言,表 現形式也不吸引人,圖像表現往往單色又出現鋸齒邊緣,作品不夠精緻、

加上器材昂貴,並無法吸引多數藝術家投入Youngblood, M. S. (1988)。

26

近年來,由於軟硬體價格逐漸平民化以及操作人性化,各式各樣的藝術 軟硬體,不論電腦繪圖、影像合成、三D 動畫或多媒體剪輯紛紛出籠,

其表現的精緻、多樣性,儼然成為另一種美感與表現形式,已經普遍出 現在商業設計或一般民眾的生活娛樂中。

運用電腦從事創作有許多特點,例如:

(一)允許反覆錯誤嘗試、輔助傳統創作:

Mathews(1997)表示使用電腦與相關周邊創作,提供大量特效與 圖庫,允許錯誤嘗試與回復,帶來創意實驗的樂趣。李堅萍(1999)和 李樂華(2000)都指出電腦可以輔助傳統的創作表現。李堅萍(1999)

發現電腦軟體擁有強大擬真效果,可以模仿油畫、水彩、拼貼的效果,

老師可以借用此功能,迅速向同學解釋傳統創作的表現方式。李樂華

(2000)以教學經驗表示,師生利用電腦試驗一些視覺效果,例如色彩 選擇、形象拼合與構圖整理等,學生可以很快看見試驗成果,提高創作 興致,老師將同樣視覺形象,用不同形式角度展示,可以刺激學生創意,

引發擴散性思維。

(二)過度強調數位藝術特性而導致傳統藝術形式的衰微:

有鑑於電腦科技提供新媒材創意,也可以輔助傳統創作,許多學者

(李堅萍,1999;李樂華,2000;劉得紹,1997)都表示由於能夠豐富 藝術創作的表現與內涵。不過學者們也提醒運用電腦來創作可能因為軟 硬體設備影響創作與作品呈現效果;過度使用與依賴會減少生活實際環 境的接觸的經驗,產生疏離感。電腦科技融入藝術教學要兼顧傳統創作 與電腦藝術表現。電腦提供藝術創作的嶄新媒介,但是缺乏傳統藝術表 現的語彙訓練與創意思維,作品仍然是貧乏沒有吸引力。探討數位化時 代的美術教育,換句話說數位化並不代表教育問題的解決,長期從事電 腦藝術創作,作品可能畫面單調缺乏層次;反而是經傳統藝術教育磨練

27

者,其作品之角度、內容與感覺都略勝一籌。呂筱晴(2002) 探討數位 科技對於藝術教育的衝擊時,指出著重數位技術的應用而忽略藝術的感 性價、強調數位藝術特性而導致傳統藝術形式的衰微以及缺乏美學認知 而造成創作內涵貧乏等,皆顯示其過度使用科技可能陷入技術與制式泥 沼,而在教學上使用CAI教學,有可能學生對於遊戲的偏好大於知識的追 求,偏離了真正的教學目的。

(三)資訊蒐集與欣賞教學:

藝術教學不僅限於創作表現,學習賞析對於大多數學生也非常重 要。畢竟大多數人,並非專業藝術家,而是欣賞與消費者。如何去觀賞、

有評析思考的能力,將藝術美感融入生活,是欣賞教育的重點。

欣賞領域,需要大量的觀賞作品,限於教學時數、教室空間,無法 參觀美術館,以圖片、影帶、幻燈機解說,受限各種操作的轉換費時。

反之電腦一機整合聲光影多媒體,輕薄光碟片可以儲存大量訊息,又可 以透過網路連結,不限時空瀏覽訊息,與他人交換意見。整合多媒體、

顧及個別需求、超連結符合人類跳躍思考、輕薄短小、經濟方便,確實 減輕老師教學負擔,也引發學生學習動機。West, Susan E.(1998)就指 出由於電腦科技在多媒體、非線性閱讀、人機互動、儲存大量訊息的特 性,常應用於藝術史、藝術欣賞教學。

(四)遠距教學與欣賞教學:

電腦以網路交流,拉近訊息傳送的時空距離,以往老師帶領學生參 觀美術館或者藝術家工作室,礙於秩序管理與交通安全理由很少成行,

透過網路可以近距離參觀數位美術館例如故宮博物院、羅浮宮,也可以 透過視訊會議、網路聊天室、留言版和藝術家溝通進行遠距教學,或者 和教室以外的網友們分享藝術經驗與看法。師生也可以透過網頁展現個 人藝術作品,交流心得,藝術教學得以延伸到校園外與下課後。近來人

28

類世界新的致命病毒不斷困擾我們(H1N1),教育部也開放六大學習網 站,讓停課學校之學生一樣有機會藉著網路學習!

基於上述的理由,學者們也紛紛主張將電腦科技引入審美教學(李 樂華,2000;張恬君,1995;Girardi,1998;Keifer-Boyd,1997;Koos&

Smith-Shank,1997; West,1998;)。不論CAI、多媒體、網路或遠距 教學等方式,都發揮電腦儲存便利、多媒體互動呈現和網路交流等長處,

大大改善審美教學運用傳統媒體的不便,也得以拉開藝術交流的視野。

藝術欣賞課程,藉由多媒體和網路,可以讓學習更生動多元,吸引 學生注意力,但是過度依賴科技,學生可能忽略親身經驗與人際互動的 可貴。高士瑛(2001)檢討多媒體在欣賞教學應用的限制時,點出多媒 體教材開發耗時,需要相當人力與物力;教學時師生互動少,老師可能 限於科技操作的焦慮,學生可能迷失於龐雜多媒體資訊,造成師生教與 學的困擾。

(五)電腦科技提升藝術學習興致與信心:

電腦特點就是效果功能特多,剛開始使用電腦可能因為要記憶眾多 功能,感到不知所措;而當逐漸熟悉電腦操作,開始懂得駕馭他,會發 現許多探索不完的功能與效果,對於兒童學習,這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利用電腦來創作藝術,由於相關軟硬體提供大量特效與圖庫,畫圖能力 不佳的學生,可以輕鬆創作滿意的畫面。藝術欣賞,也可以透過多媒體 CAI 或者網路瀏覽,自我操控欣賞的方向,也可以與他人交流。這對於 以往欣賞課聽老師滔滔不絕,感到無聊的同學,提供了一自由探索的機 會。

Mathews,J.C. (1997)和Girardi, S.K.P.(1998),說明電腦結合藝術教學 的理由時,不約而同指出電腦帶給學生參與藝術學習的信心與樂趣。

Mathews(1997)表示可能有助於學生提早熟習視聽影像的能力,各年

29

齡層的兒童,面對電腦都有額外的親切感,老師可以藉此來吸引學生上 藝術課。Girardi(1998)也表示電腦提供不同的創意空間,與孩子生活上熟 悉的事物接軌,可以增進孩子藝術創作的信心,以及增加學生進入中學 後,選修藝術課程的機率。

傳統教學都是以老師為主,透過課本、黑板或者簡單的教具,幫助 老師在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課,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可是這樣「講光抄」

的教學方式,似乎無法幫助學生應付未來知識多變、講求創意思考與合 作行動的生活。因此教育界在檢討老師主導的教學方式時,發現其實學 習並不是單靠知識灌輸可以達成的,還必須讓學生有親身經驗、動手操 作、用腦思考、合作發表的機會,才能幫助學生建構內化活用的知識,

才能培養多樣化而且持久的學習能力。電腦科技由於聲光影多媒體呈 現,可給予學生更具體的經驗,透過相關軟硬體的使用也可以幫助學生 動腦思考;再由於網路交流、搜尋知識,讓學生跳脫由老師和課本壟斷 的知識學習,使教學不再侷限於教室或校園內,電腦可能成為改變教學 結構的契機。

藝術教育界(Gregory,D.C.,1997;Manifold,2002),也體認教育 思潮改變、新科技對於學習型態的影響,而分別主張透過引入電腦,強 調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和知識建構的精神,幫助學生學習藝術。

電腦在藝術教學應用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在建構與合作式的學習 情境下,整合電腦科技於視覺學習領域,電腦科技將成為學生主動探索 研,打破時空限制,彼此溝通、討論分享,自我表達、認識藝術、社會、

文化的媒介,因之藝術學習不僅能創作出富視覺美感的作品,更能觸及 哲學、美學、社會背景等更廣之議題。

綜合上述想法,一方面提出兩者結合的理由與作法,一方面也省思 結合的限制,強調藝術學習的主體與思考。傳統將科技與藝術用理性和

30

感性二元分立,拉開兩者距離,在科技環繞的當代生活,電腦在藝術上 應用越來越便利、多元,科技與藝術的界線趨向模糊,二元對立恐會導 致簡化的判斷。誠如Villeneuve, P.(2002)所言,視覺藝術教育結合電腦 科技「並不是放棄創造視覺藝術,也不是要傷害優秀的視覺藝術教師,

而是因為科技能夠幫助學生以更適當、有意義的方式學習」。接納新科 技,並不代表與傳統說再見,而是站在既有的根基上,延續傳統培養學 生適應嶄新未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