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製菓業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臺灣製菓業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臺灣製菓業

進入 1940 年代的二次大戰時期,菓子食品移入臺灣已不若過去順遂,使得臺灣的 菓子市場開始面臨供需危機。除此之外,被視為菓子最重要的砂糖原料,因配給制度 的實施,打擊製菓產業的發展。為了化解上述危機,並配合國家政策之需求,部分日 本製菓業者,將生產事業轉移至臺灣,換言之,菓子從原料供給到製造加工,皆是在 臺灣完成,這是臺灣製菓業發展的重要關鍵。本節首先討論製菓業者欲將事業轉移至 臺灣發展的背景與經營實況,其次則說明戰時體制下臺灣總督府對菓子食品的統制政 策。

(一) 戰爭時期製菓會社在臺灣經營

中日戰爭之前,日本政府已經因為大規模擴張軍備的緣故,導致軍事費用急速膨 脹,隨著軍需物資輸入的增大,政府開始逐漸對經濟進行國家的統制。中日戰爭爆發 後,隨著戰爭的長期化,強化經濟統制、實施對應「總體戰」的國家總動員體制,乃 成為當務之急。而所謂的「總體戰」是 20 世紀戰爭的新概念,戰爭不僅是依靠精良的 士兵與新銳的武器裝備,更涵蓋國家動能、國民生活全部的領域。昭和 15 年(1940)

4 月 1 日,日本內閣公佈〈國家總動員法〉,並於 5 月開始實施,根據這條法令,日本 政府掌握極大的權限,以勅令逐步進行國民動員、產業動員、財政動員或精神動員等,

為了是確立戰時的經濟統制體制。同年 7 月 7 日,為中日戰爭爆發 3 周年,日本內閣 依據〈國家總動員法〉,要求全國「一律禁止製造、加工或販買不急不用物品、奢侈浪 費物品、規格外物品之製造」,這就是所謂的「七七禁令」,而七七禁令實際上就是奢 侈浪費的禁止令,8 月 1 日,臺灣全島開始實施〈奢侈品等製造販賣制限規則〉,177並 在臺灣商工會議所主催之下,舉辦「奢侈品限界展覽會」,178希望透過展覽會,建立民 眾對奢侈品的概念,以配合日本政府所欲達到的「禁奢」需求。

隨著戰事的激烈化,加上軍需物資的迫切需求,嚴重壓迫民需物品的供應,日本 政府不得不開始限制民生物資生產與流通的自由,將大部分的民生物資予以統籌收 購,再按戶或按口分配給民眾,為「配給制度」。而臺灣早在昭和 13 年(1938)起已 針對鋼鐵、皮革、舊銅、鐵蟹、絲、肥料實施配給,昭和 14 年(1939)10 月 7 日公 佈實施〈米穀配給統制規則〉,179開始對民眾的主要糧食-米採取配給制度。昭和 15 年(1940)8 月 15 日實施〈砂糖配給統制規則〉。180砂糖配給的實施,對於製菓業者

177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 106 號,1940 年 7 月 31 日。

178 楠井隆三,《戰時臺灣經濟論》(臺北:南方人文研究所,1944),頁 230。

179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 110 號,1939 年 10 月 7 日。

180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 93 號,1940 年 7 月 11 日;〈砂糖の切符制 愈よ來月十五日から〉《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而言,無疑是產業發展上的重大打擊。其實早在昭和 14 年(1939)日本商工省已宣布,

對於製菓等砂糖加工業的砂糖供給量,自 10 月以降之供給數量,與昭和 13 年(1938)

同時期供給數量相較,減少 10%的砂糖供給量。181然而這項政策的施行,已對日後日 本國內製菓業發展投下不小的變數。受到戰事的波及,原物料的供需乃成為最大問題,

而菓子的組成中,砂糖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如果砂糖減量或者嚴重缺乏,製菓 產業等於是無法再行生產。日本國內砂糖的配給量,從表 3-3-1 觀察,與 1941-1942 年相較,1944-1945 年的砂糖生產量減少 30%,其減產理由在於,除了國內砂糖生產 量降低之外,過去砂糖最大的供給地臺灣,為了供應戰時日本糧食需求,將作物的耕 種由甘蔗轉換成米穀,加上肥料供應不足,且精糖的設備也有老朽化的跡象,而另一 項砂糖供給量減少的原因,乃是交通輸送能力不若往常,使得從臺灣輸往日本的砂糖 量漸趨減少,另一方面在 1943 年後,大量砂糖被分配作為生產航空機燃料的原料,都 影響到砂糖的原本配給量。182為了不讓製菓生產中斷,找尋原物料來源,成為各製菓 會社最重要的課題,如江崎グリコ製菓會社曾向臺灣的新興、興亞兩家製飴株式會社 購買麥芽膏等原料。183不但日本國內的砂糖配給出現困難,臺灣島內也難逃砂糖不足 的命運。七七事變後砂糖配給量呈現不穩定的現象,經營上遭受打擊菓子製造販賣業 者,為尋求解決之道,聯合製冰業者向臺灣總督府陳情,希望不被物資統制強化所影 響,能夠給予方便,增加砂糖配給量。184另一方面,北海道產馬鈴薯澱粉的移入,也 受到戰爭牽連被迫斷絕,而島內的新麥粉配給尚未確定,為了獲得原料來源,臺北各 菓子組合聯合向當局陳情,因而得到麥粉移入之許可。185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 與國際間之戰事亦趨白熱化,回復平穩的砂糖供應量,已是不可能的事,日本製菓業 者因而興起轉往砂糖產地-臺灣發展的念頭,若能直接前往砂糖產地的臺灣發展,不 但解決兩地往返輸送的不便利,應能夠降低砂糖供應不足的衝擊。

灣日日新報》,1940 年 7 月 30 日,2 版。

181 〈製菓業者への砂糖供給制限〉,《臺灣日日新報》,1939 年 9 月 27 日,夕刊 1 版;〈砂糖供給一割 減 十月以降製菓業も操短か〉,《臺灣日日新報》,1939 年 9 月 27 日,2 版。

182 池元有一,〈菓子製造業の企業整備〉,收於原朗、山崎志郎編著,《戰時日本の經濟再編成》(東京:

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頁 296。

183 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等訪問,《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

2008),頁 108-111。

184 〈砂糖配給增 菓子業者が要望〉《臺灣日日新報》,1940 年 4 月 12 日,7 版;〈砂糖配給方陳情 製 氷關係業及菓子營業用のみ〉,《臺灣日日新報》,1940 年 5 月 19 日,7 版。

185 〈製菓原料として 小麥澱粉移入許可 麥粉移入に就ても組合から陳情〉,《臺灣日日新報》,1941 年 9 月 2 日,2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 3-3-1、砂糖配給用途(單位:千噸)

用途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家庭用 274.8 297.1 267.4 185.4 0.5 業務用 168.2 179.8 98.2 6.4 3.4 菓子用 294.7 213.9 108.8 11.0 1.3 清涼飲料、罐頭 43.3 38.8 19.9 7.1 3.6 工業用、其他 5.6 13.7 33.9 6.1 37.3 合計 786.6 743.3 528.2 216.0 46.1

資料來源:日本精糖工業會編,《砂糖統計年鑑》(東京:日本精糖工業會,1957),頁 566,轉引自池 元有一,〈菓子製造業の企業整備〉,收於原朗、山崎志郎編著,《戰時日本の經濟再編成》,頁 296。

除了日本國內陷入砂糖缺乏危機之外,製菓相關的燃料、動力等供給亦陷入困難,

不僅如此,勞動力的不足,也使得工廠製造效率漸漸降低。另一方面,日本的製菓會 社為了配合戰局的變化,工廠多挪為軍事生產之用,如明治製菓自 1940 年代起,開始 接受軍用乾麵包的訂貨量,隨著軍用訂貨需求大增,而壓迫一般菓子食品的生產量。

明治製菓旗下的所有工廠,隨著戰局的緊繃,陸續成為日本宮內省、陸軍省、海軍省、

農林省、各府縣等指定糧食製造工廠,以確保軍用糧食與國內防衛糧食的供應,作為 民需營養源調製的主力。186在戰爭統制之下,日本製菓業自然無瑕顧及臺灣市場,因 此臺灣的製菓業唯有邁向自給自足之途,才能降低因戰事之故所衝擊到自日本移入到 臺灣的菓子市場。

自昭和 16 年(1941)6 月起,從日本來到臺灣發展製菓的業者明顯增多,而日本 製菓業者頻繁進出臺灣的理由,無非是希望找尋砂糖原料的機會,不只砂糖,臺灣亦 擁有豐富的樹藷(cassava)、甘藷等天然原料,對於製菓事業發展具有加分的作用。

但為了確保臺灣島內食糧供應無虞,臺灣總督府開始限制樹藷以及甘藷澱粉的移(輸)

出。另一方面,為了不讓日本國內製菓產業發生危機甚至中斷,將部分製菓生產轉移 至臺灣,更進一步地希望能夠以臺灣為跳板的地利之便,輸送至南支南洋。187顯見受 到戰爭影響之故,擁有豐富砂糖,以及適宜栽植熱帶作物的臺灣,對日本製菓業者而 言,處於如此緊張之戰時體制下,能夠自給自足的原料供給,無非是最優越之天然條 件,因而吸引他們前往臺灣發展製菓事業。

另一方面,戰前已在臺灣發展的日本製菓業者,更利用其所具有的地利之便與發 展經驗,將臺灣島內所生產製菓原物料充分發揮,如與臺灣關係相當緊密的森永製菓,

186 明治製菓社史編集委員會編,《明治製菓の歩み:創立から 50 年》,頁 55-56。

187 楠井隆三,《戰時臺灣經濟論》(臺北:南方人文研究所,1944),頁 115;〈製菓業者の臺灣進出頻 リ 理由は飴原料を狙って〉,《臺灣日日新報》,1941 年 6 月 14 日,2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鑑於事變以來局勢的變化,以及作為食品會社所應擔負的使命,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激 化,往返兩地的輸送船舶明顯不足,加上日本方面在製菓的原料、材料以及人手上漸 漸短缺,因而導致生產減量,日本對於臺灣的菓子類補給,幾乎陷入斷絕的狀態。而 森永在臺灣所經營的製菓工廠,不再單純只是作為製菓之用,轉而朝向以「代用食」

為目標,頗有協力國策的意味。188昭和 16 年(1941)10 月森永收購位於臺南的臺灣 製菓會社工廠,並從日本引進新式機械,增進製菓的能力,主要製品為餅乾、牛奶糖、

糖果、乾麵包等,並計畫利用臺灣特產物-熱帶果實類為原料,來製造菓子和飲食料 品,以供應島內需求充足為其第一要務。除此之外,並計畫與同社直系森永臺灣殖產 會社取得聯繫,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以開拓南支、南洋販路作為經營方針。189誠 如傍系東海製菓取締役伊藤次郎所言,當時日本的製菓界,受到原料和材料分配困難 的影響,對於臺灣的供給特別需要考慮清楚,但由於臺南工廠的設置乃是作為南進的

糖果、乾麵包等,並計畫利用臺灣特產物-熱帶果實類為原料,來製造菓子和飲食料 品,以供應島內需求充足為其第一要務。除此之外,並計畫與同社直系森永臺灣殖產 會社取得聯繫,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以開拓南支、南洋販路作為經營方針。189誠 如傍系東海製菓取締役伊藤次郎所言,當時日本的製菓界,受到原料和材料分配困難 的影響,對於臺灣的供給特別需要考慮清楚,但由於臺南工廠的設置乃是作為南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