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紹理教授.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郭立婷. 2010 年 7 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係接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贊助完成.

(3) 摘要 本研究以日本所帶來之「菓子」 (在臺灣相應之食品為糕餅、蜜餞)為中心, 即常稱之零嘴(食) 、點心等食品為範疇,也就是非正餐而食用的食品,從飲食、 製菓產業等角度分析,勾勒菓子所帶動的新味覺飲食文化。 首先,討論清代臺灣之糕餅、蜜餞與日本「菓子」等食品在用途之差異,與 「點心」之間的關連,以及在飲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地位,並探究清末開港通 商與日本明治維新,對於糕餅與菓子產生的影響。再者,以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 業為核心,分析在臺日人製菓產業與臺灣糕餅、蜜餞業之概況,以及日本製菓會 社在臺灣經營,並探討戰爭時期臺灣製菓業的發展動向,以拼湊日治時期臺灣製 菓產業之實況。最後,從廣告宣傳、展示、餽贈與人際網絡、營養保健等面向,. 政 治 大 綜合上述的討論,日治時期新式菓子食品之所以逐漸融入臺灣的飲食生活, 立. 觀察菓子食品所帶來的味覺文化。. ‧ 國. 學. 近代傳播媒體的廣告宣傳,實為功不可沒。無論是在產品宣傳或是保健衛生的傳. 播,皆是透過廣告媒體在有意無意之間,傳達給民眾知悉,這也使得菓子食品不 只擁有「精緻化」與「嗜好化」的飲食特點,更包含重視菓子的保健與衛生,近. ‧. 代醫學知識滲透進入菓子的飲食生活。另一方面,日治時期以來,在臺灣糕餅製. y. Nat. 作上,仍延續清代的糕餅特色,除此之外,也融合日本製菓技術,研發出具有水. n. al. Ch. engchi. 關鍵字:菓子、糕餅、蜜餞、製菓業、廣告. er. io. 合臺灣風味與日本製菓技術的「臺灣菓子」新食品。. sit. 果風味的臺灣菓子,將臺灣的水果盛產與多樣化之特點融入菓子製造,創造出結. i n U. v.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2. 第二章. 從慎終追遠到品茗雅伴 第一節. 清代臺灣之糕餅、蜜餞…………...………………………...........................15. 第二節. 菓子在日本………………………………………………………………......26. 第三節. 臺、日之間「點心」的「嗜好化」與「精緻化」(1860-1895)…….......34. 第一節. 在臺日人製菓產業與臺灣糕餅、蜜餞之發展概況………………… …….41. 第二節. 製菓會社在臺灣發展實況…………………………………………………..59.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臺灣製菓業………………..........................................................94. 治 政 小結……………………………………………………………………………………..39 大 立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製菓業 ‧. ‧ 國. 學. Nat. 第二節 第三節. sit. al. v i n Ch 「品味」甜味:菓子多樣化用途…………………………………………132 engchi U. 琳瑯滿目的廣告宣傳……………………………..………………………..107. n. 第一節. er. 新味覺文化的浸透. io. 第四章. y. 小結…………………………………………………………………...…………….....104. 隱形的健康殺手:菓子的衛生與保健…………………………………....154. 小結……………………………………………………………………………………168 第五章. 結論…………………………………………………………………………………169. 附錄............................................................................................................................................175 參考書目………………………………………………………………………………………192.

(5) 表次 表 2-3-1、清代經營糕餅、蜜餞店…………………………………………………………….38 表 3-1-1、臺灣菓子商(至 1912 年止)…………………………………………..………….43 表 3-1-2、香蕉肉、香蕉粉、香蕉乾、米、甘藷、燕麥、馬鈴薯的營養成分(單位: %)………………………………………………………………………………….51 表 3-2-1、明治時代菓子進口額(單位:円)…………………………………..…………...62 表 3-2-2、日本菓子製造業生產額(單位:1000 円)………………...…………………….74 表 3-2-3、森永製菓、明治製菓的市場佔有率……………………………………………….75 表 3-2-4、1916-1942 年臺灣菓子的工廠數量、職工數與生產額……………..…………….93. 治 政 表 3-3-1、砂糖配給用途(單位:千噸)…………………………………………………….96 大 立 表 3-3-2、臺灣菓子工業組合員……………………………………………………………...102 ‧ 國. 學. 表 3-3-3、臺灣菓子配給組合員……………………………………………………………...103 表 3-3-4、各製菓會社戰時的生產配額……………………………………………………...104. ‧. 表 4-1-1、「森永牛奶糖藝術」募集活動臺灣得獎名單…………………………………….117. Nat. sit. y. 表 4-1-2、日治時期日本國內歷屆菓子飴大品評會………………………………………...129. al. er. io. 表 4-1-3、第 7 屆全國菓子飴大品評會臺灣得獎記錄……………………………………...132. v i n Ch 附錄、臺灣糕餅、蜜餞與製菓工廠(1930-1940 e n g 年)…………………………………......175 chi U n. 表 4-2-1、昭和 10 年(1935)臺灣島內重要菓子………………………….........................148.

(6) 圖次 圖 3-1-1、臺灣製菓株式會社廣告……………………………………………………………..46 圖 3-1-2、新高製菓香蕉牛奶糖…………………………………..……………..…………..…47 圖 3-1-3、森平太郎畫像(左)與一六軒本店(右)………………………………………..48 圖 3-1-4、新高風船口香糖廣告……………………………………………………..…………49 圖 3-1-5、東陽製菓部與製品…………………………………………………………………..57 圖 3-2-1、森永製菓在辻利茶舖的寄店販售廣告(左)與森永スタ-(右)…………..…66 圖 3-2-2、森永薄荷口味牛奶糖(左)與牛奶糖(右)…………………………………..…67 圖 3-2-3、演藝館前的天勝一行…………………………………………………………..…....69. 治 政 圖 3-2-4、森永製品臺灣販賣株式會社………………………………………………..………70 大 立 圖 3-2-5、明治製菓牛奶糖(左)與明治菓子廣告(右)…………………………….…….73 ‧ 國. 學. 圖 3-2-6、グリコ的紙盒裝牛奶糖(左)與ビスコ禮盒(右)……………………………..77 圖 3-2-7、森永位於臺東阿塱衛農場與屏東農場所栽植的可可豆、阿薩母紅茶…………..84. ‧. 圖 3-2-8、臺北森永糖果商店(左)與臺南森永糖果商店(右)……………….………….87. Nat. sit. y. 圖 3-2-9、1899-1939 年菓子的生產額與移入額之比較………..……………………………..90. al. er. io. 圖 3-3-1、菓子生產配給系統圖………..………………………………..……………………101. v i n Ch 圖 4-1-2、末廣衛生飴(左)與岡女庵龍眼肉飴、龍眼肉煎餅(右)廣告………………110 engchi U n. 圖 4-1-1、末廣蕉實煎餅(左)與三日月堂蕉實飴(右)廣告……………………………109. 圖 4-1-3、森永製菓在《臺灣日日新報》第 1 則廣告…………………………..…………..111 圖 4-1-4、森永牛奶糖在《臺灣日日新報》第 1 則廣告………………………………..…..112 圖 4-1-5、江崎グリコ廣告(左)與豆廣告(右)………………………………..………..113 圖 4-1-6、新高製菓商會廣告 2 則……………………………………………………..……..114 圖 4-1-7、參訪明治製菓臺北支店舉辦之自由畫展覽會…………………………………....118 圖 4-1-8、森永牛奶糖藝術展覽會(左)與明治自由畫展覽會(右)廣告……………....119 圖 4-1-9、日德義親善圖畫募集全版廣告 2 則……………………………………………....121 圖 4-1-10、森永名流競技展演會(左)與森永東京名人會(右)廣告………………..…123 圖 4-1-11、森永マンナ(左)與森永母親日活動(右)廣告………………………..……125.

(7) 圖 4-1-12、一六軒(左)與森永(右)飾窗裝飾……………………………………..…...126 圖 4-1-13、明治的飾窗裝飾 3 則 …….....................................................................................127 圖 4-1-14、明治製菓(左)與新高製菓(右)廣告祭宣傳……….....................................128 圖 4-1-15、第 7 屆全國菓子飴大品評會宣傳海報…………………………………….……129 圖 4-2-1、森永乾麵包廣告……………………………………………………………….…..137 圖 4-2-2、一厘堂主人製作大煎餅之情景(左)與臺灣八景十二勝煎餅廣告(右)…...139 圖 4-2-3、勉強堂臺灣八景煎餅之圖樣……………………………………………………...140 圖 4-2-4、臺灣風景意匠菓廣告 2 則………………………………………………….……..141 圖 4-2-5、鹿田菓子店(左)與菊水堂(右)生蕃煎餅廣告…………………….………..142. 政 治 大. 圖 4-2-6、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的森永特設館……………………………….………..144. 立. 圖 4-2-7、日治時期惠比須屋獲頒贈錦旗、獎牌(左)與餡子芋的香茅草包裝樣式. ‧ 國. 學. (右)……………………………………………………………………………….145 圖 4-2-8、明治製菓臺北喫茶店外觀與內部擺設……………………………………….…..153. ‧. 圖 4-3-1、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的衛生室平面圖……………………………….……..164. y. Nat. 圖 4-3-2、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的口腔診察表與通知書…………………….………..165. er. io. sit. 圖 4-3-3、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的牙齒診療書…………………………………….…..165 圖 4-3-4、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內的齒牙治療情景………………………….………..166. n.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許多人回憶裡,應有這樣的經驗,在柑仔店前面,玩抽抽樂拿獎品,獎品通 常是小孩最喜愛的糖果和餅乾,還是,在炎熱的夏季,呼朋引伴一起吃枝仔冰、 喝著彈珠汽水,享受清涼消暑,或是看著金柑仔糖、泡泡糖、牛奶糖、王子麵、 象皮糖、巧克力等琳瑯滿目的糖果餅乾而流連忘返,可以說柑仔店是小孩的心靈 樂園;只要有親戚要來拜訪,一定少不了伴手禮,而這些伴手禮中糖果餅乾的禮 盒也是小孩的最愛,小孩吃著這些零嘴、點心相當過癮,將糖果含在嘴巴,不會. 政 治 大 孩味覺上的口腹之慾。另外,業者瞄準小孩的市場,往往將食品與玩樂結合,在 立 食品中附贈玩具,希望更吸引小孩的目光。大人則是在品茶時,嘴邊吃著茶點, 一口咬碎,而是盡情享受甜甜滋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些糖果餅乾滿足了小. ‧ 國. 學. 或是閒話家常時,端出糕餅、點心來享用。可以說,這類在三餐以外所食用之零 嘴、點心等皆是休閒玩樂的最佳良伴,而且在現代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處處可. ‧. 見。除了將視覺焦點放在零嘴點心上之外,柑仔店內外的廣告招牌也是一大焦 點,經常看到許多鐵牌或產品海報,最常見的鐵牌,如黑松、菸酒等,而海報的. Nat. sit. y. 特點,則是將食品名稱、特色或代言人物表現出來,藉由廣告招牌與海報的張貼,. er. io. 加深顧客對品牌的印象,而達到廣告的效果。以上,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 說明,雖然這類食品並不是我們一天三餐中主要的食品,但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n. al. Ch. i n U. v. 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因而引發筆者思考:糖果、餅乾、零嘴、糕餅等,這些我們. engchi. 常稱之為「點心」食品,是何時開始在臺灣出現?而透過廣告來宣傳「點心」食 品又是從何時開始? 臺灣人的飲食習慣,除了每日三餐之外,尚有食用點心的習慣,也就是非正 餐時間所食,因此經常可以見到在路邊、街道上,有銷售食品的小販,吸引不少 民眾佇足流連。這種現象在日治時期即以為日本人所注意,如東方孝義即稱臺灣 人的飲食習慣,向來有「定食」與「點心」之分,而「點心」的種類亦相當廣泛, 主要有粿、饅頭、餅、花生、醃漬物以及家畜的五臟六腑等。1受到臺灣盛產水 1.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 (臺北:南天,1997) ,頁 18、28。東方孝義,日本石川縣人,1913 年 來到臺灣後,擔任警察一職,1918 年轉任臺灣總督府法院通譯,1923 年任臺灣總督府警察官與 司獄官練習所教官,1927 年後至臺中地方法院檢察局服務。除了在政府中擔任要職外,並利用 公務餘瑕之時,致力於臺灣語的研究,蒐集臺灣社會的相關紀錄,因此,對於臺灣社會上之習俗 有一定的觀察。其出版《臺灣習俗》一書,主要目的在了解臺灣風俗變遷的軌跡,以資移風易俗。 出自《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0) ,頁 96;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 (臺北:南天復刻㎏,1997) ,自序。由於他對於臺灣民情風俗有相當之觀察,故採取東方孝義.

(9) 2.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果之故,連橫《臺灣通史》稱:「臺灣果子最多,盛出之時,其價甚賤。而臺又 出糖,故各處多制蜜餞,如新竹之萌薑,嘉義之梅李,鳳山之鳳梨糕,尤馳名。」 2. 因此往往將水果加入蜜餞與糕點,不僅增添些許風味,使得臺灣的糕餅種類更. 為豐富,種類更形多元。清代時期臺灣的糕餅,除了在傳統上多用在冠婚葬祭之 外,也成為吃「點心」的最佳選擇。至日治時期,隨之而來的日本食品,增加臺 灣人對飲食生活的選擇, 「菓子」3即是其中一,而從文獻中發現,日本人將臺灣 的餅與饅頭等視為臺灣的「菓子」 ,4另外,從《臺灣農民生活考》中的農家日用 雜貨品分類看出,該書作者將臺灣的糕餅與日本的牛奶糖、餅乾歸於「菓子」類, 5. 說明在日本人眼中,其將臺灣的糕餅皆等同視之為「菓子」。 「浴室內有『賣店』 ,出售飲料、餅乾、糖果等,如當時盛行的森永牛奶糖。」. 6. 上段引文是出自林衡道對日治時代北投溫泉的回憶,而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高. 政 治 大. 騰蛟回憶 1935 年臺灣總督府在臺北市所舉辦臺灣始政 40 周年紀念博覽會的情 景,「這麼大規模的博覽會,為臺北市帶來人潮,商機隨之而至,甫於前一年創. 立. 業的義美,正好深受其益。在父親的指揮之下,義美上上下下,足足忙一個月,. ‧ 國. 學. 連我們兄弟姊妹也要幫忙。從包裝到各種打雜工作,有時甚至忙到深夜一、兩點 鐘,我還記得當時參與用蠟紙包裝雞蛋卷,再裝入鐵盒的過程。許多到臺北參加. ‧. 博覽會民眾,回程需要伴手,順便購買義美的雞蛋卷、綠豆糕、鹽梅糕、芭蕉飴、 鳳梨酥等產品。」7以上兩段回憶,明白地顯示日治時代的臺灣已有「菓子」 、糕. y. Nat. 餅的販售,亦能夠從中比較日本和臺灣製作食品過程的差異性,森永牛奶糖是由. sit. 日本的森永製菓株式會社所製造,在《臺灣日日新報》的全版廣告上,見到其強. al. er. io. 調食品是透過近代化設備、大量生產的方式,並對品質的要求相當重視,8反觀. n. v i n Ch 生產與經營方式,如此一來,對臺灣民眾來說,是否會影響對臺、日食品接受度 engchi U. 臺灣的糕餅業仍是採用人力包裝的手法,顯而易見,臺灣與日本是採取不一樣的. 上的差異呢?. 新穎的「菓子」要如何吸引人們的目光呢?如上述提到 1935 年的臺灣博覽. 之說法。 2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頁 686。 3 「菓子」是以穀類為主要原料,並加上砂糖等其他調味料,是為符合大眾嗜好之目的所製造, 而使用傳統日本既有的食材為原料所製作而成,稱之為「和菓子」;明治維新以後,採用歐美原 料及製作方式,稱之為「洋菓子」 ,一般來說如巧克力、糖果、餅乾等,均屬於「洋菓子」 ,但有 別於它們的製造過程是為了大量生產而採機械化所製成的,因此將此類機械化製品,稱為「一般 菓子」。參考小林彰夫、村田忠彥,《菓子の事典》 (東京:朝倉書店,2000),頁 3、15-17。惟 因日本菓子種類甚多,因此本研究將僅探討日治時期出現在臺灣的日本菓子。 4 宮川次郎,《趣味の臺灣》(臺北: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1941),頁 47。 5 梶原通好,《臺灣農民生活考》(臺北:緒方武歲,1941),頁 145。 6 林衡道口述、秋秀堂整理,《臺灣風情》(臺北:聯經,1996),頁 17。 7 高騰蛟口述、盧世祥執筆,《做餅的人生 明天有夢》(臺北:遠流,2001),頁 38-39。 8 廣告,《臺灣日日新報》,1915 年 9 月 15 日,4 版。.

(10) 第一章 緒論. 3. 會,參與的店家會以特販店和廣告塔來加深遊客的印象,如森永牛奶糖特販店將 產品商標和標誌斗大的呈現出來,而明治製菓株式會社則將產品名稱印在旋轉遊 戲機上,讓小孩一邊玩樂,一邊可以看到產品的廣告,9說明日本製菓業者相當 注重廣告的包裝宣傳,並極具創意性。除了博覽會中廣告刊登外,日治時期的製 菓業者,採取什麼樣的廣告與宣傳方式,以吸引民眾的注意力呢? 清代臺灣的飲食生活中,以維生為主要目的「維生性」之基本食物,包括飯、 菜與點心10等,是人體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的重要來源。除了 維生所需的飲食之外,清代中、後期以後,在消費行為上開始出現有別於以往的 目的與意涵,包括為人際交流關係、彰顯社會地位、品味食物美感,而產生「非 維生性食物」消費,如餐宴、祭品、嗜好品(茶、煙草、酒、檳榔、鴉片)等。 1860 年代臺灣開港貿易,市場由原本的中國擴大至世界,大量華、洋百貨因而. 政 治 大. 進入臺灣,臺灣新興富紳階級為有別於其地位身分之不同,展現購買能力,取得 各式中外珍異食品,使得臺灣飲食生活上開始朝向「非維生性食物」的「精緻化」. 立. 契機。11因此本文研究主要是接續曾品滄所討論清代「食物消費及其發展」而來,. ‧ 國. 學. 臺灣在日本統治之前,已有接受外來食品的經驗,日本統治臺灣以後,日本食物 隨著統治階層而來,對臺灣人民而言,日本食物亦是一種「珍異食品」。究竟, 生性食物」中的「嗜好品」之「精緻化」消費特色?. ‧. 日治時期臺灣對外來食品之飲食消費行為,是否會承繼清代中、末期對於「非維. y. Nat. 由上述史料得知,日本人將臺灣的糕餅、蜜餞與日本「菓子」視之為同類,. io. sit. 說明「菓子」與臺灣常稱之零嘴(食) 、點心等,雖在範圍與定義上,有所不同,. al. er. 但仍有其重疊之部分,因此筆者欲就我們常稱之零嘴(食) 、點心等食品為範疇,. n. v i n Ch 蜜餞對照、比較,從產業經營態勢的角度,觀察兩者在臺灣發展之差異性,並探 engchi U. 也就是非正餐而食用的食品,以日本所帶來之「菓子」為中心,並與臺灣之糕餅、 討「菓子」在日治時代所產生的物質文化意涵,以及對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在此必須要說明的是,由於臺灣「點心」在定義上較為多元、廣泛,而「菓 子」與糕餅、蜜餞等食品,雖然在日治時代甚至劃歸為同一分類,但兩者仍存在 差異性。因此,基於研究之主體性,為了避免因詞語的使用而造成混淆,論文題 目使用日本詞彙用語「菓子」,而未使用「點心」、「糕餅、蜜餞」等用語,以限 9. 程佳惠, 《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 年魅力臺灣 SHOW》 (臺北:遠流,2004) ,頁 128-129、 144-145。 10 「維生性」食物中的「點心」,目的是為了彌補正餐的不足,而與前文中所提到的點心是有所 不同的。傳統社會因務農之緣故,相當耗費體力,因此會在農閒時間吃點心以補充體力。點心又 可稱為小食,是指「稍許吃些食物」之意。參考中山時子, 〈點心的飲食文化〉 ,收於中山時子監 修、木村春子等編著, 《中国食文化事典》(東京:角川書店,1988),頁 105-110。 11 相關研究詳見曾品滄, 〈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 第六章 品味的 形成-清代臺灣的漢人食物消費及其發展〉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 頁 167-226。.

(11) 4.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縮研究主軸在於「點心」中的「菓子」。而本研究乃以「菓子」為中心,並與臺 灣糕餅、蜜餞等比較,探討這類「非正餐所食用之食品」對日治時期飲食生活之 改變。.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以下擬從本論文所欲討論之飲食、製菓產業、廣告等主要面向,來分析既有 的相關研究成果。 (一). 飲食. 政 治 大 主要著眼於 1945 年以後,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來臺灣之影響,大陸各省的地方 立 飲食因而隨之進入臺灣,加之臺灣島內擁有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民族各具特色 目前臺灣飲食的相關研究,若以時間劃分的話,以戰後(1945 年)為多。. ‧ 國. 學. 的飲食,且又歷經日本統治 50 年之洗禮,因此戰後臺灣飲食文化顯現其多元、 多樣化的特質。另外,對於各地方小吃、特產以及傳統飲食習俗之介紹,成果亦. ‧. 相當豐富。12至於 1945 年以前之臺灣飲食研究,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 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為清代時期之代表,而日治時期的飲食研究,. Nat. sit. y. 仍侷限於傳統漢人飲食生活,然而,對於日本外來食物所帶來之飲食生活上的影. io. er. 響,則尚未有相關具體之研究。.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補足過去研. n. al. i n U. v. 究的不足,以清代為中心,鑒於之前研究將農業史與食物史分開探討,而食物史. Ch. engchi. 又容易淪為飲食史的討論之缺點,因此整篇論文重心將農業史和食物史相連,將 食物從生產、加工至餐桌上供人食用,也就是探討田畦到餐桌的過程。論述焦點 主要分為 3 項: (1) 「清代以前臺灣的農業發展」 :分析臺灣的環境特色、傳統原 住民的農業生產,與荷治至明鄭時期集約化的農業發展。荷治與明鄭時期的差異 在於荷治時期重視貿易利益,著重商品作物栽種,而明鄭時期則重視維生作物, 採取小農生產模式經營,奠定日後臺灣農業的主要發展形態;(2)「清代臺灣農 業生產與食物資源利用:旱地型、水田型、山地型」:探討受不同的土地性質影 響,清代時期的農業生產與食物利用也有地域差異。雖在生產與利用上有所不 12. 戰後討論臺灣飲食文化著作,如張玉欣、楊秀萍, 《飲食文化概論》 (臺北:揚智,2004)、鄧 景衡, 《臺灣飲食文化系譜》 (臺北:結構群文化,1995) 、 《黑飲、金食、繡鳥:臺灣飲食文化系 譜》 (臺北:田園城市,1997) 《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 (臺北:田園城市,2002); 林明德, 《彰化縣飲食文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2)、《臺灣民俗小吃》(臺北:漢光文化 1998)、林明德,〈臺灣的飲食文化〉 ,《臺灣風物》44:1(1994 年 3 月)等。.

(12) 第一章 緒論. 5. 同,但共同特點皆生產具有商品化性格的作物,且農業所生產的食物是構成臺灣 移民的主要糧食來源,證明清代時期具有相當高度地自給自足,與依賴農業生產 體系的特性,並且延續荷治時期所重視的貿易利益;(3)「品味的形成-清代臺 灣漢人的食物消費及其發展」:分析「維生性食物」-飯、菜、點心,探討該基 本食物在臺灣家庭飲食中所占的消費比率。另外,以人際關係交流、品味食物美 感、彰顯食物為目的,所謂「非維生性食物」的消費活動,開始在清代中、末期 漸漸出現,如餐宴、購買嗜好品,以及精緻美食的享用,而這樣消費行為產生的 因素有三:財富累積容易、對分享與炫燿的重視、保健與防瘴的需求,但由於大 眾性食物消費行為缺乏一種「標籤」,無法從中辨識個人的社會地位高低,因此 1860 年代臺灣開港通商後,因食物來源擴大、流通管道增加,外國物品得以透 過貿易進入臺灣市場,為了要與這些大眾性的「非維生性食物」區別,富有、具. 政 治 大. 有品味之特殊階級,發展出「精緻食物」消費,因而連帶地影響家庭食物的精緻 化與餐館消費的興起,促使臺灣食物的消費在清代中、末期邁向精緻化發展的契. 立. 機。. ‧ 國. 學. 曾品滄的研究清楚地呈現清代漢人從農業生產、食物加工以至消費行為的過 程,受到財富積累、開港通商等因素之影響,對「非維生性食物」的接受度增加,. ‧. 臺灣人民開始重視「品味」食物,開啟臺灣飲食邁向精緻化的契機。進入日治時 期以後,精緻化飲食型態是否得以延續或是有什麼樣的轉變?隨之而來,日本所 日治時期進入臺灣社會後,在臺灣飲食的定位是如何?. io. sit. y. Nat. 帶入的食物帶給臺灣飲食什麼樣的衝擊與改變?本論文所欲討論之菓子食品,在. al. er.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 n. v i n Ch 研究日治時期生活史的開端。根據本書研究,臺灣人日常生活之食物消費,包含 engchi U 13. 從城市史的角度出發,以臺北為中心,探討都市結構與日常生活的關連性,為. 每日三餐、副食與佐料類,除了漢人原有的食物消費外,並且針對日治時代臺灣. 食物消費變遷作一對比,其認為日治時代臺灣人傳統食物消費習慣,不至於因日 本的統治而消滅。1920 年代以降,因經濟好轉,刺激人們對新式食物的消費慾 望,日式食品因而大受歡迎,二次世界大戰之際,受到物資缺乏與管制之故,以 及臺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的影響,臺灣人被迫調整食物的消費習慣。葉肅科 的研究,著重在日治時代臺灣人的傳統食物消費特色和影響,而日本或是西洋等 外來食品,僅言及因經濟情況好轉,因而刺激這類外來食品的消費,除此之外, 並未具體深入地分析外來食品對臺灣飲食生活的影響。 王怡茹〈臺灣日治時期漢人米食生活之研究〉14使用日本官方、民間舊慣調 13. 葉肅科, 《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 (臺北:自立晚 報,1993),頁 205-219。 14 王怡茹,〈臺灣日治時期漢人米食生活之研究〉(臺北: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6.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查研究與民俗採集等史料,探究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在日常生活、歲時節令、生命 禮俗中食用、使用之米食。王怡茹的研究,說明米食在「維生性食物」和「非維 生性食物」所扮演的角色,對米食物的功能有概略性的了解。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差、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 15. 主要聚焦於「臺灣菜」概念的緣起,並從國家、階級、文化展演等視角,討論. 飲食文化的發展。在國家概念與菜餚的連結上, 「具有臺灣地方風味的菜餚」 ,此 概念是日治時期因為相對於日本料理、西洋料理而被凸顯產生,並呈現「從支那 料理到臺灣料理」的轉變,換言之,在日治時期所稱的「臺灣料理」,菜色實際 內容乃包含中國許多地方的風味。而「臺灣料理」主要為上層菁英宴飲時的菜餚, 與所謂的「臺灣菜」產生出階層性之區別。陳玉箴認為不論是「臺灣料理」或是 「臺灣菜」的稱呼,均是相對於一個相異的他者而被建立。. 政 治 大. 就目前有關日治時期飲食文化的研究來看,上述成果仍侷限在傳統漢人的飲 食生活上,對於日本統治臺灣後所帶來之外來食品,尚未有相關研究。然而,清. 立. 代後期,臺灣在開港通商後,臺灣人民已有接觸西洋食品之經驗,至日治時期,. ‧ 國. 學. 臺灣人民是否一如過去一般地接受日本食品,而面對外來食品之衝擊,對於日治 時期臺灣人民的飲食生活上,有什麼樣的改變與影響?本研究擬以日本「菓子」. y. Nat. 製菓產業. io. sit. (二). al. er. 不足。. ‧. 為主體核心,並與臺灣傳統糕餅、蜜餞等點心比較,補充過去對外來飲食研究之. v i n Ch 使得食物從田畦到餐桌的過程更具完整性。是故,菓子食品除了從飲食的脈絡下 U i e h n c g 探究之外,本論文欲擬從製菓產業角度出發,探究菓子與製菓產業之關連性。對 n. 曾品滄的研究方式,是將農業史和食物史結合,探討清代農業生產與消費,. 臺灣人而言,日本所引進的「菓子」是一全新的食品,製菓產業亦是一項新興的 食品加工業。日本統治初、中期(1930 年以前) ,日本的製菓株式會社主要是透 過貿易,將食品輸入臺灣,並陸續在臺灣成立分公司,當時亦有在臺日人在臺灣 設立製菓工廠,而後期(1930 年以後)受到日本對外軍事膨脹等因素的影響, 臺灣本身必須減少對日本母國的依賴,因此製菓株式會社開始有計畫地在臺灣生 產所需的原料與自家食品。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於糖業的政策,以獲取大量利潤為基礎,透過臺灣糖 業的開發,累積不少的資本,因此 1930 年代以降,利用糖業資本,將投資事業 2005)。 15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差、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 究》15:3(2008 年 9 月) ,頁 139-186。.

(14) 第一章 緒論. 7. 的觸角延伸至糖業以外的產業,進行多角經營。16由於砂糖乃製菓所需的原料, 因此,製糖與製菓產業的合作可謂相得益彰,17如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投資森永製 菓株式會社(1933 年)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投資明治製菓株式會社,以及大日本 製糖會社投資臺灣的三立製菓株式會社(1942 年),18之所以會將糖業資本投資 於糖業以外的事業,除了製糖資本必須配合軍事產業需要之時局考量外,尚且受 到日本國內財閥之影響。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各家製糖會社亦有本身的考量因 素,為了擴大在日本的砂糖商品市場,需要與日本國內的食品工業具有相當密切 的接觸與合作關係,如此一來,將有利於開發日本國內的市場。19 從凃照彥的研究來看,日本的製菓株式會社和臺灣的製糖株式會社具有密切 的關連性,臺灣的製糖株式會社為了考量日本國內市場,因此與日本的食品工業 有一定的合作關係,但是凃照彥的研究僅指出臺灣製糖產業有意在日本發展的企. 政 治 大. 圖,而臺灣製糖資本對外投資的結果,導致臺灣所累積的財富被移出島外,財富 轉移至日本。換言之,凃照彥認為日本不但對殖民進行投資,也從殖民地吸取資. 立. 金,可謂具有殖民意義存在。20然而,從日本的製菓會社角度出發,來看與臺灣. ‧ 國. 學. 的製糖會社的合作契機,這方面的討論則較少著墨。。. 除了凃照彥點出日治時期日本的製菓株式會社,曾與臺灣的製糖株式會社合. ‧. 作之外,目前臺灣學術研究,關於日治時期臺灣製菓業的研究仍付之闕如,因此 有必要參酌各家製菓的會社史。另一方面,日本學者對於製菓業的研究,亦可補. y. 主要著眼於日本製菓產業的經營行動,以及產業競爭的態勢為主要論述之中心. sit. 21. Nat. 臺灣製菓業研究不足之缺憾。日本學者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al. er. io. 思想,22以日本國內 5 大製菓會社-森永、明治、不二家、江崎グリコ、ロッテ. n. v i n Ch 開端至 1990 年代,本書之價值在於呈現日本製菓業的發展史,對於本研究所要 engchi U 為例,時間斷限從 1899 年森永製菓率先投入日本市場,著手洋菓子製造為論述 探討有關日本製菓產業之經營,助益甚大。. 《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第一章「森永製菓的稱霸與後起企業-從創 業至第二次大戰期」,23由於本章斷限與日本治臺時期相當,故列為討論之重點。 16.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臺北:人間,1991),頁 323-325 砂糖的出現,被認為對於菓子的製造與發展有了飛躍性影響,一直到現在,砂糖仍是菓子製 造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出自小林彰夫、村田忠彥, 《菓子の事典》 ,頁 2。 18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頁 328。 19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頁 329-331。 20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頁 335。 21 森田克德, 《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2000)。本書作者另有 一文〈マ-ケティング活動の先驅者-森永太一郎と鈴木三郎助-〉,收入宇田川勝編著, 《ケ- スブック日本の企業家活動》 (東京:有斐閣,1999)。 22 作者解讀為圍繞在製菓產業界競爭第一名的龍頭寶座,也就是製菓業界的霸權之爭。森田克 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頁 3-4。 23 分為 5 章,第 1 章「森永製菓的稱霸」、第 2 章「明治製菓的創業與相馬半治的『明治製糖中 17.

(15) 8.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該書作者以森永、明治、江崎グリコ、不二家為例,將四家製菓從創業與產品生 產、販售等皆有相當完整的描述。森永製菓以紙盒入ミルクキャラメル(milk caramel,牛奶糖)揚名於 1914 年在日本所舉辦的東京大正博覽會,此後,牛奶 糖成為森永製菓之代名詞;241916 年成立的大正製菓為明治製糖的子公司,25爾 後與東京製菓合併,於 1924 年正式更名為明治製菓,受到明治製糖社長相馬半 治以「明治製糖中心主義」26為中心,使得製菓業發展並未如森永順遂;江崎グ リコ成立時間較晚,因此進入市場後,面對森永、明治之夾殺,選擇以三越百貨 店為販賣點作為知名度的基礎,但是仍不敵森永、明治廣告的促銷宣傳策略,因 此想出「風味袋」、「オマケグリコ」(附送贈品的方式)與「ビスコ」等另類的 行銷手法,希冀藉此能打開市場;27不二家以銀座為販賣中心,並採取與西洋料 理餐飲業結合的方式,來擴大消費市場,但整體而言,較缺乏經營系統。28可以. 政 治 大. 說本章對於 1895-1945 年各家製菓株式會社在日本的發展、經營背景有一概略性 的論述。. 立. 該書涉及臺灣與日本製菓界關係的討論,有三面向。首先,1924 年森永製. ‧ 國. 學. 菓財務危機事件,在該事件中,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曾給予經濟支援。臺灣製糖給 予金援的原因,是因面對明治製糖旗下產業-明治製菓,以及大日本製糖間的競. ‧. 爭關係下,為取得在臺灣糖業界擁有穩固地位,因此也加強與森永製菓的合作關 係,而森永製菓也認為與臺灣製糖相結合,對其產業發展是有利的。29因此兩者. y. Nat. 的合作,與凃照彥的研究相呼應,可謂臺灣的製糖產業和日本的製菓產業,皆是. io. sit. 為了本身市場與利益考量,互相尋求彼此合作的空間,以期擴大在異地的市場競. al. er. 爭性,但對於如何進一步在兩地的市場中尋求更大之利益空間,凃照彥與森田克. n. v i n Ch 其次,明治製菓的母企業-明治製糖, 受到「明 e n g c在臺灣糖業界已有相當基礎, hi U. 德均未深入探究,這也是本論文將嘗試探討的課題之一。. 治製糖中心主義」的影響下,臺灣的明治製糖與製菓的關係呈現什麼樣的互動模 式?而 1935 年江崎グリコ將「ビスコ」銷售至臺灣,獲得相當好評,且成為送. 給中國南部親戚冠婚葬祭的禮盒,而透過臺灣的關係,使得中國南部人們認識江. 心主義』」 、第 3 章「江崎グリコ的創業與『オマケグリコ』、 『ビスコ』」 、第 4 章「不二家的創業 與『ソーダ‧ファウンテン(Soda fountain)』的開設」 、第 5 章「小結:森永製菓的『ミルクキ ャラメル重點主義』」。 24 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頁 21。 25 明治製糖投資大正製菓的目的為增進砂糖消費。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頁 37-39。 26 明治製菓地位是放在「明治製糖中心主義」之下,也就是以有助於明治製糖的成長與擴大為 主要核心。森田克德, 《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頁 41。 27 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頁 43-51。 28 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頁 57-60。 29 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頁 32-35。.

(16) 第一章 緒論. 9. 崎グリコ這個品牌,也因此得到在中國設工廠的機會。30以上三點是該書提到與 臺灣相關的部份,但由於僅片面提及,未有深入地分析,因此將在本研究中加以 補充之。 整體而言,本書雖以日本的製菓產業為探討對象,但缺乏日治時期日本製菓 業對臺灣這塊殖民地的經營策略之論述,因此,本論文第三章「日治時期臺灣製 菓業」期能夠補充這方面之闕如。是故,若欲明瞭日本製菓業在臺灣的發展情況, 勢必得從日本製菓產業史發展脈絡下,具體比較臺灣與日本兩地產業發展的異同 性,與日本的製菓株式會社經營臺灣市場的方針,並探究菓子與製菓產業之關連。 (三). 廣告與其他文化意涵. 菓子若要在異地臺灣打響知名度,擴大食品的消費市場,必定得藉由廣告來. 政 治 大 廣告與宣傳活。有關臺灣廣告史的研究,以戰後(1945 年)的廣告史研究較為 立. 吸引民眾,以得到消費者認同其食品,因此業者會絞盡腦汁想出更為引人注目的. ‧ 國. 學. 蓬勃。然而「臺灣廣告史始於日治時代的報紙廣告」,31 近幾年來,日治時期廣 告史研究亦有多面向的成果。由於廣告的研究方式相當多元,因此,筆者挑選欲 使用廣告之研究方法,回顧相關研究文獻,期能從中對於「菓子」廣告與有所啟. ‧. 發。. y. Nat. er. io. sit. (1) 以平面媒體為媒介的廣告研究. 林惠玉〈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廣告研究〉32,以日本企業在臺灣的廣告活動為. n. al. Ch. i n U. v. 研究對象,透過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來分析來評價日本統治臺灣的正、負面. engchi. 影響。1895 年為日本企業進入臺灣之始,透過新聞媒體如報紙、收音機宣傳等, 將其廣告訴求滲透至臺灣社會各個角落。《臺灣日日新報》報紙廣告,以內容來 看,分為日語廣告、日漢語混合廣告、漢語廣告;以商品廣告來看,分為日本、 外國、臺灣三種商品廣告,而消費者主要以臺灣人與日本人為主,林惠玉從廣告 研究中發現,臺灣社會具有二重乃至多重之文化結構,並以食品、日用雜貨與小 賣業(百貨店)為例,觀察其廣告活動與銷售手法,配合歷史之演進,分析二次 大戰時期對臺灣廣告業之影響。 該文焦點主要以廣告所呈現之日本企業的銷售商品手法為核心,與廣告所達 30. 森田克德,《爭霸の經營戰略製菓產業史》 ,頁 50-51。 劉毅志、劉會梁, 〈臺灣廣告史-整理與回顧〉 ,收於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纂, 《中華 民國廣告年鑑 10》 (臺北:臺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1998) ,頁 44;鄭自隆, 〈廣告與臺灣 社會:戰後 50 年的變遷〉,《廣告學研究》13(1999 年 7 月),頁 20。 32 林惠玉, 〈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廣告研究〉(東京:一橋大學博士論文,1999)。. 31.

(17) 10.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到的成效。研究分析指出,廣告實際上所達到之效果,與人民日語識字率,以及 報紙、廣播的滲透率有相當大的關連。筆者以為若要經由史料爬梳,藉此印證人 民確實是在「閱讀」廣告後,而引起慾望去購買食品的這點上,是有相當大的難 度,所以只能就識字率和報紙普及度來證明人民是有接觸媒體的機會,因此林惠 玉的研究也點出本論文在廣告研究上的侷限性。 呂美玲〈報紙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1898-1944)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 33.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將日治時期以日本天皇年號區分為 3 期,依照商品. 類別,將《臺灣日日新報》廣告分類,如食品類、服飾類、五金機械類等,透過 廣告所呈現的方式,包含商標、廣告設計、文案特色等,探討廣告與臺灣社會變 遷之關連。研究顯示 1920 與 1940 年代為廣告版面與風格轉變的重要時間點,而 發生改變的原因與當時臺灣政治、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在報紙廣告的版面變. 政 治 大. 化與風格上,日治初期的廣告一向是放在報紙末兩版,並未占報紙太多的版面, 至 1920 年代的報紙頭版,開始出現全版廣告取代新聞報導,顯見廣告量大增,. 立. 而且受到日本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情境式、漫畫式、寫真等有. ‧ 國. 學. 趣的設計手法,廣告風格也呈現多樣風貌,廣告業在此時已臻於成熟。1940 年 代受到戰爭的影響,不僅戰事的新聞報導壓縮廣告版面,廣告風格趨向保守,因. ‧. 此,廣告在設計上往往與戰爭結合,此時的廣告表現除了商品宣傳外,也能見到 日本國旗、戰士或是坦克車等戰爭的影子,穿插在廣告之中。研究結論指出,日. y. Nat. 治時期的廣告特色有三,1、 「廣告突顯日治時期臺灣進入現代化的社會」 ;2、 「廣. io. sit. 告呈現兩級文化移植」 ,此兩級文化為日本化與西方化;3、 「廣告受社會制約」。. al. er. 呂美玲採用商品分類的方式,藉由日治時代的政治、經濟之歷史發展,與廣. n. v i n Ch 是使用商品類別加以分析,分類項目較為粗略,導致每一類別之下的產品眾多, engchi U 告設計元素,探究各時代廣告的特色,從中比較同一性和差異性。由於研究方法. 往往只能就某一類別,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廣告來說明,這樣一來,反而忽略 每一種商品隨著時間的變化,所產生廣告風格的差異性,因此本論文研究將聚焦 在菓子食品廣告,比較不同製菓株式會社以及菓子店家廣告刊登之差異性。 相較以日本殖民政府御用報《臺灣日日新報》為研究媒介,龔柏崴〈日治時 期媒體中的自動車意象-以《臺灣民報》為例(1923-1931)〉34則使用臺人唯一. 的言論機關報《臺灣民報》分析,觀察 1923-1931 年間汽車廣告之變化,35並從 33. 呂美玲, 〈報紙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1898-1944) :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 (臺北:中國文 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34 龔柏崴, 〈日治時期媒體中的自動車意象-以《臺灣民報》為例(1923-1931)〉 , 《史苑》64(2004 年 7 月),頁 155-224。 35 該文作者認為 1923-1931 年為《臺灣民報》成熟期,也是日本殖民政府宣示在臺灣同化之開始 至二次大戰之前的背景。參考龔柏崴,〈日治時期媒體中的自動車意象-以《臺灣民報》為例 (1923-1931)〉 ,頁 156。.

(18) 第一章 緒論. 11. 廣告刊登情形,探究廣告是否有受到外在景氣影響,以及報紙媒體中的汽車廣告 所呈現之意象。 以上的研究皆使用報紙來探討日治時期的廣告發展,進而分析廣告與社會之 間的關連性,可以看出《臺灣日日新報》或是《臺灣民報》為日治時期民眾得知 消息的最佳管道,人民看報紙的同時,廣告亦被閱讀。因此,本研究欲藉由上述 研究方法所使用之《臺灣日日新報》為媒介,以菓子食品為中心,探討菓子食品 的廣告特色。 (2) 主題式廣告研究 梁瓈尹以藥品為主題,結合日治時期臺灣的醫療藥事為背景,以《臺灣日日 新報》為媒介,探究廣告包裝下的藥品形象,以及藥品廣告的用語。為了吸引消. 政 治 大. 費者的注意,經常見到使用誇大的用詞,強調其醫療的效果。廣告用語是業者用. 立. 來標示,欲以某種訴求引起消費者的共鳴,藉此達到消費的目的。因此,本研究. ‧ 國. 學. 除了探究菓子食品製造背景以外,另一方面,欲從廣告的行文,剖析製菓業者如 何推銷菓子食品。. ‧. (3) 相關文化意涵之研究. y. Nat. sit.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36從博覽會的角度. er. io. 出發,觀看與博覽會具有相同展示方式的文化。博覽會展示商品往往是不標明價 格,因此,消費機構的出現,透過百貨店展示商品,彌補博覽會中所無法呈現富. n. al. Ch. i n U. v. 裕生活之想像,以及滿足大眾的消費慾望。博覽會除了刺激新廣告的技術發明,. engchi. 更成為商品的品質保證之最佳代言人。博覽會具有宣傳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寓 意,然而百貨店、平面廣告與新聞媒體所訴諸是休閒娛樂的效果,因此亦可視為 另一種類型的「展示活動」。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 年魅力臺灣 SHOW》37以 1935 年「始 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為核心,由於博覽會之故,引來各地人潮聚集至臺 北,舉辦期間臺北餐飲業買氣都是比平日多出一倍的業績,而會場的賣店更是熱 絡,這是宣傳臺灣和日本商品的大好時機,業者、商家以廣告、「特別日」等宣 傳手法刺激買氣。博覽會舉行帶動消費活動,連帶地使得舉辦博覽會的城市之商 業活動更為活絡,因此,博覽會可以說創造出臺灣的休閒、旅遊以及消費網絡。 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作為本研究關於菓子之文化意涵的延伸探討,換言之, 36 37. 呂紹理,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 (臺北:麥田,2005) ,頁 316-341。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 年魅力臺灣 SHOW》。.

(19) 12.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筆者欲以過去的研究為基礎,專而探討菓子在博覽會、展示會所扮演的角色。另 一方面,本研究關於菓子的味覺文化,所涉及之層面較為廣泛,但因討論範圍僅 限於與菓子相關之課題,因此將不一一細究過往之研究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論文研究方式以日治時期「菓子食品」為主體,從飲食、製菓產業,以及 菓子所帶動的味覺文化三方面著手分析,除了從飲食的角度出發外,並試圖將食 品與產業連結,探究兩者間的關連性,進而食品是如何透過廣告以達到宣傳的功 效,以及在展示會與其他生活層面所引起的意涵。由於目前對於日治時期相關的 飲食研究,較為缺乏,史料的搜羅較為細瑣,因此本研究試圖透過對現有資料的. 政 治 大 了有關日本菓子書籍之外,由於臺灣的糕餅產業在清代已有發展,因此將會參酌 立 掌握,以期拼湊出日治時期菓子食品對臺灣的影響。在史料的收集及運用上,除. ‧ 國. 學. 百年糕餅老店的資料、清代地方縣誌等,試圖還原清代臺灣糕餅產業的面貌,分 析清代臺灣人對於「點心」的觀感。日本的製菓株式會社的相關資料,將會參考 其會社史,從中找尋經營理念與方針,以及有關臺灣經營的紀錄。此外,日治時. ‧. 期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總督府報》、雜誌、博覽會相關書籍、時人回憶與. y. 株式會社之新聞,亦一並參酌之。. sit. Nat. 自傳、照片,以及日治時期在日本所發行之《讀賣新聞》有不少相關菓子與製菓. al. er. io.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五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三章。第二. v i n Ch 「點心」之間的關連,以及在飲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地位;第三章以日治時期 U i e h n c g 臺灣製菓產業為核心,分為在臺日人製菓產業與臺灣糕餅、蜜餞業之經營概況、 n. 章介紹清代臺灣之糕餅、蜜餞與日本「菓子」等食品,討論其在用途之差異,與. 日本製菓會社在臺灣經營,並分析戰爭時期的臺灣製菓業,以探究日治時期臺灣 製菓產業之實況。第四章介紹菓子所帶來的文化意涵及其用途,文化意涵的探討 將集中於廣告宣傳、展示、餽贈與人際網絡、營養保健的改變。 本論文研究範圍,在時間上,以日治時期(1895-1945 年)為斷限,主要分 析面向有三:(1)從清代的「點心」中「糕餅、蜜餞」到日治時期的「菓子」, 此類食品的更迭,對臺灣飲食產生什麼樣的轉變,而外來食品中的「菓子」是否 會承繼清代末期對於「非維生性食物」中的「嗜好品」之「精緻化」消費特色? 而日治時期的菓子食品,形塑出什麼樣的味覺飲食文化特色?點心類的食品多半 需經過生產、加工而產生的,因此(2)討論日治時期臺灣製菓產業的型態,探 究臺灣與日本在製菓業上的經營方針與生產方式之差異性。對日本的製菓產業而 言,貿易輸入無疑是進入臺灣市場最方便的捷徑,除此之外,也有在臺灣的日本.

(20) 第一章 緒論. 13. 人嘗試在臺灣設置製菓工廠。然而製菓產業對臺灣而言,是一新興之食品加工 業,日本製菓產業進入臺灣後,會採取何種經營策略,另一方面,又會對臺灣本 地的糕餅、蜜餞業者產生什麼樣的影響?(3)日本「菓子」對臺灣人而言,尚 屬陌生,因此如何進入臺灣消費市場,成為日本製菓產業首要的課題。無庸置疑 的,藉由廣告是能夠吸引人注意的方式。是故,透過報紙的靜態平面廣告,以及 動態廣告宣傳、商業活動,觀察日本製菓業者如何介紹、推銷食品,來打動消費 者的心。 由於臺灣的「點心」和日本的「菓子」種類眾多,無法逐一細究,本論文將 集中討論那些出現在時人回憶、日記、廣告、博覽會、報紙等史料中,較常為人 所提及「菓子」作為代表,以免使論文的主軸流於瑣碎。此外,用語的不同,往 往會造成所指涉之食品對象的差異,為解決此一問題,在本論文中食品的名稱,. 政 治 大. 若能夠翻譯成中文,將會以中文代替,並附上英文,而無法譯為中文者,以英文 補充或直接以日文呈現,以避免因翻譯而造成之混淆。就飲食文化而言,時人食. 立. 用「菓子」後的觀感,也就是食品與人的互動,可顯現出人對食品的好與惡,是. ‧ 國. 學. 相當重要的,但就筆者目前所爬梳的史料文獻來看,由於飲食觀感較為細瑣,因 此並非能夠完全掌握。另一方面,就實際層面來看,刊登廣告究竟能夠帶來多少. ‧. 的消費,亦是很難估測,從識字率(日語)、閱讀率等來分析並非完全準確,而 時人回憶錄與日記中也缺乏類似的紀錄,因此本研究擬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觀察. y. sit. io. n. al. er. 觀感之不足。. Nat. 「菓子」,如:餽贈與人際網絡、營養保健的改變等,藉以彌補上述對「菓子」. Ch. engchi. i n U. v.

(21)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14. Ch. engchi. i n U. v.

(22) 第二章. 從慎終追遠到品茗雅伴. 漢人渡臺拓墾之前,臺灣原住民早已開始從事農業活動,種植可食用的植 物,並畜養家畜,以獲取食物來源。漢人來臺後,歷經荷治、明鄭、清治時期亦 復如此,說明傳統臺灣日常飲食行為之特點為「取之於斯,用之於斯」。因而, 不論是維生性或非維生性食物,從原料來源到製造,皆是由農產作物加工而成。 維生性食物,係人類賴以維持生命、獲取營養所需,非維生性食物,俗稱點心, 則隨著人類需求之不同,呈現多元化的用途。而點心中的糕餅,對臺灣與日本而 言,極為相似,雖然在稱呼上並不相同,日人稱為「菓子」,然而從日人以為所 謂臺灣的菓子,為餅、饅頭類食品,如中秋的月餅、冠婚用的赤餅(臺灣稱為紅 龜、紅桃)等,比較特別的是,農曆 12 月 16 日1所食用的潤餅,被視作是半菓. 政 治 大 食物之中的糕餅、蜜餞以及日本的菓子,從歷史脈絡下,探究其製造原因與特色, 立. 子的特別料理等,2加以觀察的話,可發現其共通之處。本章將側重在非維生性. ‧. ‧ 國. 與觀感。. 學. 以及在飲食生活所扮演的角色,藉以明瞭臺灣與日本在 1895 年之前對點心意向. 第一節 清代臺灣之糕餅、蜜餞. sit. y. Nat. er. io. 臺灣自荷治與明鄭時期,因貿易與食物的需要,採取集約農業栽培,奠定日 後臺灣農業主要發展型態。清代初期來臺開墾的中國移民,大抵是為求溫飽,在. n. al. Ch. i n U. v. 這樣的考量之下,清朝政府鼓勵種植稻米,另一方面,也栽植具有市場經濟價值. engchi. 的甘蔗,因此,清代臺灣農業形成以稻米、甘蔗為主要作物的農業生產體系。而 食物來源的取得,則與栽植的作物有相當密切的關連性,以下擬分別就清代維生 性之主食與副食,以及非維生性之點心加以述說,並探討點心中的糕餅、蜜餞, 在清代臺灣物質生活情況。 (一) 維生性之主食與副食 臺灣於清代以前,農業已先經歷一段由粗放式游耕,轉變成集約化的發展過 程,奠定日後農業發展的基礎。早在 16 世紀以前,臺灣的原住民已能善於利用 本地的自然資源與物種,發展游耕式農業,從中取得維生所必須的食物資源,並 1. 農曆 12 月 16 日,各舖戶商業及人家皆備牲醴以供神,名曰「做尾牙」 。參考佚名, 《安平縣雜 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52 種,頁 8。 2 宮川次郎,《趣味の臺灣》 (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41),頁 47-48。.

(23)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16. 且把握環境特色,發展出具有地區性差異的農業活動。至荷治與明鄭時期,隨著 外來殖民政權的建立,對貿易與食物有相當之需求,促使殖民者自臺灣島外引入 大量可供栽培、豢養的作物與家畜,以及相關生產技術等,並同時發展小農與大 農場的生產模式,建立臺灣集約農業多樣性發展的基礎。明鄭時期與荷治時期最 大之不同點,是在確立小農生產模式為臺灣日後農業的主要發展型態。從而,透 過更多作物種類和墾殖人口的移入,進一步強化小農生產的基礎。3 清代之前的農業發展歷程,臺灣不僅具有閩粵原鄉作物與家畜之豢養技術, 並加上臺灣本地原生與來自海外其他地方的農業物種,多樣化的物種及其相關生 產技術,結合多變化的自然環境,為臺灣農業發展提供絕佳的契機。 進入清代以後,臺灣受到島嶼地形特徵,對外運輸相對不穩定,此外,由於 中國大陸閩粵兩省山多田少,面臨極大的人口壓力,因此從兩省來臺的漢人移. 政 治 大. 民,自然對食物自給自足的要求較高。根據曾品滄的研究指出,清代臺灣主要依 賴三種農業體系維生,並以之構成食物消費模式的基礎。 (1)旱地型:為適應臺. 立. 灣南部高溫、旱季長的環境,選擇種植甘蔗和稻米作為主要栽培作物,此外,在. ‧ 國. 學. 此體系之中,次要作物多為雜糧作物,包括番薯、大小麥、芝麻、落花生和大小 豆等。至於家庭副業以及相關產業,主要有家禽、畜、魚的養殖,和蔬菜栽培等;. ‧. (2)水田型:此種農業型態主要分佈在臺灣中、北部平原與南部若干地區。由 於這些地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本來就有適宜水稻種植的環境因素,. y. Nat. 清雍正年間已降,臺灣米穀外運禁令取消後,稻米商品化。加上,康熙末年時移. io. sit. 民向中、北部移動之影響,進行水田化與稻米品種改良等兩大工程。水田型的次. al. er. 要作物主要有兩種:一是在晚季稻和翌年早季稻之間的冬季裏作蔬菜,如:芥菜、. n. v i n Ch 畜產和水產養殖方面,除了雞、豬之外,鴨的養殖更因與稻作相配合而發達。人 engchi U 油菜、蘿蔔、莢豌豆等,另一個是水稻田中播出部分土地兼種的番薯。另外,在. 們也善於利用兼具蓄水、灌溉功能的池塘,進行家庭式淡水魚類養殖,以鯇、鰱、 鯒、鯉、鯽等為主要養殖魚; (3)山地型:清末開港通商後,臺灣新興的農業生 產體系,以淺山地區為主要農作區域,因栽培地區之不同,一是在苗栗以北,以 茶為主要作物的茶作型,與臺中以南,以果樹、竹木、薑黃為主要作物之果樹作 型。4 從以上三種農業體系可觀察出,清代臺灣農業的特點有三: (1)皆種植具有 商品性格甘蔗、稻米、茶為主要作物,除了能夠作為臺灣島內流通之用,更可以 外銷至島外; (2)配合主要作物栽培之次要作物,這類具有低成本、低價值傾向 的作物不但適時適地栽植、生產,更扮演補充食糧搭配上不同之需求; (3)高度 3. 曾品滄, 〈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頁 20-33。 4 相關研究詳見:曾品滄, 〈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 ,頁 35-166。.

(24) 第二章 從慎終追遠到品茗雅伴. 17. 仰賴農業生產體系,以及具有相當濃厚的商貿性格。 人們將這些從農業生產體系的食物資源加以應用,轉化成為賴以維持生命所 需、補充營養之「維生性食物」,或者是品嚐美食、調劑生活而食用之「非維生 性食物」 。俗語: 「取之於斯,用之於斯」之道理即是如此。因而,若要觀察臺灣 的飲食生活,必需由栽植作物、種類著手,以形構出臺灣飲食之最基本輪廓。 飲食,即滋養生命與身體,並給予味覺,以某種刺激性物體進入體內之行為。 飲食物則是指這一行為對象之物體,包括液體、固體乃至氣體。在傳統漢人生活 中, 「飲」可分為喝與抽、吸等 2 種, 「食」則是指吃,吃分為吃飯和吃點心等二 種類別。5因此,飲食常被認為是食用食物的一種過程。吃飯的對象,概分為飯 (主食)與菜(副食)兩大類,這類食物即是以維持生命所需、補充營養為目的 之「維生性食物」。. 政 治 大. 從飯的種類來看,中國大陸有一諺語: 「南粒北粉」 ,指稱南方習慣食用粒食, 為食用穀物的顆粒,這種粒食以米飯為主,而北方則是食用粉食,將穀物研磨成. 立. 粉,這種粉大多以小麥製成的麵粉為主,粉食種類包括麵類、餅類、饅頭類、糕. ‧ 國. 學. 類與粉類等,這類食物本應納入點心之範疇,不過在中國大陸的北方,粉食十分 流行,因而成為吃飯時的主食。6另外,明末番薯被引進中國後,在稻米中加上. ‧. 番薯或薯簽,乃成為飯之普遍內容。7. 在吃主食的飯之同時,還有副食的菜,而這類的菜分為筵席菜、家常菜、小. y. Nat. 菜、醃菜等四類。筵席菜是指筵席上的菜餚,而在上菜之間常會加入甜菜、甜湯,. sit. 其用意是來改變食味,以刺激與增進食慾。比起筵席菜而言,家常菜通常在製作. al. er. io. 方式和原料上較為簡單,口味清淡。8而上述這些副食的「菜」,並非單指蔬菜,. n. v i n Ch 這種「飯」與「菜」語意上的多層次變化,似乎反映出漢人飲食生活之中, engchi U. 包括魚、肉或是許多加工食品皆可以「菜」稱呼之。. 主食品是以大麥、稻米做成的乾飯為主要形式,而蔬菜是所有佐餐副食品最重要. 的內容。而使用豆腐、醬菜等是為了使菜肴富於變化,而魚、肉、蛋則是配角, 非絕對必要,端看經濟狀況而定。 清代臺灣人民如何調理「維生性食物」呢?連橫《臺灣通史》記載:「臺灣 產稻,故人皆食稻。自城市以及村莊,莫不一日三餐,而多一粥二飯。富家既可 自贍,貧者亦食地瓜,可無枵腹之憂。」9如前述所言,臺灣稻米不僅作為商品 5. 中山時子,〈中国人の飲食体系〉,收於中山時子監修、木村春子等編著,《中国食文化事典》 (東京:角川書店,1988),頁 71-72。 6 中山時子,〈中国人の飲食体系〉,頁 72。 7 明代萬曆 30 年(1602) 〈東蕃記〉已可見到臺灣產有蕃薯之紀錄。而蕃薯傳播到臺灣的途徑之 相關討論,詳見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頁 18-19。 8 中山時子,〈中国人の飲食体系〉》,頁 71-72。 9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頁 684。.

(25) 18.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作物,也成為人民日常飲食生活的主要來源,反映出清代臺灣飲食生活形態乃以 粒食為主,所食用的即是稻米。另一方面,「地瓜之種,來自呂宋,故名番藷。 沙坡瘠土,均可播植,其價甚賤,而食之易飽」,10 由於地瓜易於栽種,且價格 低廉,又容易飽足,因而成為貧困人家代替稻米的食糧。而日人東方孝義在所著 《臺灣習俗》對臺灣傳統生活慣習有深刻地描述,雖說其時間點為日治時期,但 對於瞭解臺灣習俗仍具有相當參考價值,恰可補充清代方志與史料之不足。對於 臺灣飲食生活,東方孝義有如此的觀察:「臺灣人的主食物為米與甘藷。一般而 言,一日三餐飯,然而需要付出相當多勞力的工作者,特別是農家繁忙時期,一 日會吃四至五餐。」11除了稻米外,臺灣的雜糧產量多,且種類豐富,番薯、大 麥、小麥與各種豆類皆可作為主食品的代用品,番薯尤為重要。一日三餐為臺灣 人基本固定的用餐習慣,而農家則為補充工作體力之所需,因而增加用餐量。而. 政 治 大. 三餐所食為何呢?主要是以乾飯和粥為主,東方孝義則有更為精細地觀察,「粵 族三餐皆食飯。閩族,若是上流家庭,早餐為粥,中、晚餐為飯,而生計較為困. 立. 難的閩族,則三餐皆食粥。另外,在海岸與山間地方的貧民部落,則出現食用混. ‧ 國. 學. 和米、甘藷的粥或是食用甘藷粥之情形。」12因此,若以族群來區分,粵族大多 食乾飯,而閩族則是早餐食用稀飯,中、晚餐食乾飯;以經濟能力來看,富有的. ‧. 人家大多食乾飯,而貧苦人家只吃稀飯,甚至沒有米,只有甘藷的稀飯可裹腹。 上述為臺灣人主食中的飯食用之情形,至於,副食的菜如何調理?「臺灣的. y. Nat. 副食物為菜,就是所謂的料理,其原料的範圍甚廣,家畜、家禽、野獸、野禽、. sit. 魚類、蔬菜類等,皆可稱為料理,若以廣義的定義來說的話,天地之間的所有食. n. al. er. io. 材,不管調理方法為何,以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為最佳狀態。」13可見得臺灣人. i n U. v. 民在平時對於菜的調理上,並沒有太多的侷限性,食材的汲取,較為隨性,以符. Ch. 合、滿足個人口感為最佳原則。. engchi. 綜上所述,清代臺灣漢人飲食中的「維生性食物」,主食乃以飯與粥為維持 生命所必須,而副食中的菜則較為隨性所至、彈性。那麼,當時清代臺灣為數不 少原住民,所食用「維生性食物」為何呢?原住民大多以農耕兼漁獵為主,食物 大致上來說,主食以粟、薯芋、甘藷為主,但根據住居地之不同,會有所變動。 住在高地的原住民以粟為主食,居住在平地以及接近平地地區的原住民,則以米 為主食,有時也會將粟與米混和食用,而薯芋、甘藷則扮演補充穀類(粟、米) 重要的重要食物,相傳粟為原住民的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而米則是從漢人所取. 10 11 12 13. 連橫,《臺灣通史》,頁 684。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頁 18。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頁 18。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頁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現代測繪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地籍測量所用之儀器與方法

• Merriam-Webster (Gustafson & Branch, 1997)所定義的教室內涵- -班級同學相遇之處,曾是社會大眾普遍認同之一社會派點.. • 工業化時代的產出成果是 靜態知識

• cY 代表因所得水準不同而產生的誘發性消費 支出(induce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

1.名冊各欄位如申請單位名 稱、編號、姓名、性別、國 籍或地區、出生日期、護照 號碼、申請聘僱期間、最高 學歷、每月薪資或酬勞、職

走過 2020 年,臺灣的硬技術與軟實力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不僅

(2) 工作人員若有肺炎或出現發燒(耳溫≥38℃或額 溫≥37.5℃)、呼吸道症狀、嗅覺味覺異常或不 明原因腹瀉等疑似 COVID-19

學生有異議,須於兩週 內提出相關證明文件向 負責助教辦理銷假或更 正作業。.

學生已在 2000 年版小學數學課程學習單位 4N4「倍數和因數」中認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