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日之間「點心」的「嗜好化」與「精緻化」(1860-1895)

第二章 從慎終追遠到品茗雅伴

第三節 臺、日之間「點心」的「嗜好化」與「精緻化」(1860-1895)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而,至十八世紀末有學者發現,家畜飼料中甜菜的根含有糖份,並著手進行甜菜 品種的改良,終於歐洲國家找到適宜溫帶地區生產砂糖的作物。97由於在氣候這 點上,日本遇到與歐洲國家相同的問題,因此,日本自明治時期以來,取徑於歐 洲,開始在札幌、根室與東北地方試植甜菜,並自德國進口機械,在北海道成立 官營砂糖工廠,也是日本國內第一個洋式製糖所。98甲午戰爭後,臺灣成為日本 的領土,無疑是替日本找到一個砂糖供給的新來源,不僅為往後在製糖業奠定良 好的基礎,對於菓子製造,也就是新興製菓業而言,無非幫助甚大。根據統計在 大正年間,砂糖的消費額,其中的六分之一乃作為製菓原料。99可見得砂糖不但 是一種文明的象徵與指標,對菓子製造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原物料。

第三節 臺、日之間「點心」的「嗜好化」與「精緻化」(1860-1895)

以狹義的觀點來看,「點心」為食用量少的食物,而且沒有固定的時間與形 式,較為彈性,可自由選擇想吃的食物,而這樣的用途可區分為兩種,一種為補 充體力,尤其是在農事繁忙時,最為需要,這一種為了彌補正餐之不足,因此歸 類於「維生性食物」,另一種則是閒暇之時、滿足口腹之慾或是品嚐美食、調劑 身心所食用「非維生性食物」。

從第一節的討論可以看出,臺灣的點心種類相當多樣,不只侷限在糕餅,舉 凡粥、蜜餞、甚至是家畜的五臟六腑,都可以作為食用點心的選擇,而點心的用 途則依人食用目的而定,換句話說,是由人決定點心的價值為何,因而區分出「維 生性」或是「非維生」食物。反觀在日本,「點心」,主要是受到當時中國宋代所 傳入的茶道文化影響,使得室町時代茶道文化蔚為流行,因此將飲茶時所搭配的 菓子,稱為點心。另一方面,在江戶時代之前,日本的飲食習慣為一日兩餐,若 工作較為繁重或是需要體力時,會增加飲食的次數,而菓子也成為二餐時代的補 充食糧,為正餐與正餐間的「間食」,因此菓子等同於點心、間食的觀念,漸漸 延續下來。是以,日本在江戶時代以前,若要區分到底菓子屬於「維生性」或是

「非維生」食物,也得就食用者的目的來區別。至江戶時代以後,一日三餐漸漸 普及,菓子成為小孩食用點心的選擇之一。100

從以上討論可知,清代時期的臺灣和江戶時期以前的日本,食用點心目的,

到底是為補充正餐不足的「維生性食物」,或是以品嚐美食為目的的「非維生性

97 川北稔著、陳惠文譯,《砂糖的世界史》,頁 168-170。

98 朝倉治彥等編著,《事物起源辞典(衣食住篇)》,頁 162。

99 工學會,《大正工業史》(1925 年原刊)(東京:原書房,1994),頁 1263。

100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編,《日本人の生活文化事典》,頁 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食物」,得從食用者食用食物的目的來討論,而江戶時期以後的日本,受到一日 三餐普及的影響,點心的概念分成兩種,一種是在正餐與正餐之間所食用的「非 維生性食物」,另一種則是「茶食」、「茶子」,101也就是喝茶搭配所吃的菓子。

從日本人對於臺灣點心-糕餅的看法可以發現,日人將糕餅與日本菓子相提 並論。事實上,糕餅是從中國傳入日本,而日本的「菓子」之名乃是沿用中國唐 代對糕餅的稱呼。從菓子歷史發展來看,藉由與中國、西方交流,將唐菓子與南 蠻菓子傳入日本,唐菓子即是糕餅,而南蠻菓子則是屬於蛋糕、糖果類製品,日 本學習它們的製作方式,並加入本身獨有的風味,將外來菓子日本化,是以現今 和菓子的起源,乃是融合中、西方特色而成。至明治維新後的歐化運動,是一種 崇洋風氣的表現,對日本社會型態影響尤為顯著,102受到這股崇尚西洋風氣感 染,再度掀起菓子界另一波巨大變化,從而形成今日日本菓子區分為傳統和菓子 與西洋菓子兩大類別。

隨著日本文化的進展,不同於單就以營養補給為目的的主要食糧,菓子已有 其獨自的歷史發展。換句話說,菓子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過去做為料理使用 的材料,轉而成為以人類的嗜好性為主要目的,例如,砂糖的發現,使菓子的製 作有了飛躍性之發展,在這點上,是受到歷史的認可,也可以說,砂糖對於菓子 而言,扮演重要的指導性角色。103所謂的飲食生活,雖然是以滿足口腹感與營養 攝取為目的,但為了求得更為美味、合乎喜好的飲食,因而朝向「嗜好」之口感。

104

從嗜好這個意義來看,代表對某一對象抱持好感的態度,但嗜好不單單只是 味道的問題,乃是頗為複雜的思維。一般而言,可能會有兩種考慮的方向,首先 為外國製品與本國製品之一般嗜好,如選擇食用和菓子或是洋菓子;其次,則是 針對某種品牌或對於嗜好品的嗜好來選擇。就嗜好品的嗜好來考慮,一般會先選 擇對味覺的喜好,如酸、甜、苦、辣等口味,另外一種,則是以對象來衡量,例 如:有名氣的菓子或是特產,當然會成為優先考慮的食用之對象,而不問其口味 如何。105學者認為造成日本味覺與嗜好體系的背景因素,主要是受到米的影響。

米不僅是日本的主食,更是日本飲食味覺的基礎。因此,味噌、醬油等調味料,

以及作為調味用的酒,皆與米麴關係甚深,菓子自然也不例外。歐美與西亞國家,

受到氣候影響,有利於適合乾燥氣候生長的小麥,並結合以畜牧為主的肉、乳製 品,建構其味覺與嗜好的基礎,因此菓子中的餅乾與蛋糕更是代表著一種麥與乳

101 金澤庄三郎,《廣辭林》,頁 1371。

102 坂本太郎著、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日本史》(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8),頁 458-459。

103 小林彰夫、村田忠彥,《菓子の事典》,頁 2。

104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編,《日本人の生活文化事典》,頁 66。

105 芳賀登、石川寬子監修,《日本の食文化 第 6 卷 和菓子.茶.酒》(東京:雄山閣,1996),

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飲食文化。因此可以說,味覺與嗜好,除了與個人喜好相關聯之外,若從宏觀 的角度而言,也深受各地風土氣候的影響。106

菓子對日本來說,它不但是代表一種對米作製品的味覺享受之外,在後期受 到砂糖的普及應用,與品茗文化之影響,也使得菓子漸朝向「嗜好」的口感來發 展,也就是說,不但注重菓子的外表包裝,原料、內餡亦不得馬虎,人們以欣賞、

品味角度去觀賞菓子、食用菓子。

臺灣自清代以降,即善用農業體系所生產的農作物,以取得食物製造的資 源,並考量本身環境條件與最佳生產利益下,將食物資源有效地分配、利用。因 此,臺灣的糕餅,在原料方面,並不倚靠進口原物料,而是取自本地農產作物,

如稻米、小麥、粟、雜糧等,且利用砂糖與水果盛產的優勢,加以應用在糕餅製 作上。但相較之下,臺灣糕餅的發展不若日本菓子歷史來得長久,由於清代臺灣 屬於移民社會,從中國大陸的移民,尚需適應臺灣的環境,自然無暇顧及三餐以 外的需求,因而以追求溫飽為主要的飲食訴求。

如第一節討論所言,清代臺灣糕餅向來以自行製作為主,幾乎很少倚賴進 口,但這樣的情形,到了咸豐 10 年(1860)發生重大的變化。由於天津條約的 簽訂,1860 年臺灣正式開港,西方商貿勢力進入臺灣。過去以中國大陸貨品為 主要消費品的臺灣,開始出現西方商品,商品來源不僅擴大,流通管道也增加。

而西方商品進入臺灣市場的結果,促使過去臺灣上層社會的消費行為發生變化,

其特點有二:(1)外來品的消費;(2)追求「時尚」的現象。這兩種特點代表臺 灣人民的消費型態在「量」與「質」兩個方面皆產生相當程度的轉變。107從《清 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發現,各種西洋食品在開港後輸往臺灣,包括西洋餅乾、

糖果、麵包、煉乳、香檳等,麵包以美國麵粉為原料所製造,並且相當受到士兵 的歡迎,而購買這類西洋食品者,為具有財力的臺灣人所獨占。108麵包能獲得軍 隊的青睞,推斷可能與行軍作戰有關,由於麵包攜帶方便,隨時皆可補充食糧,

彌補三餐無法正常食用之窘境。然而以實用需求的層面來考量,畢竟甚為少數,

大部分皆是被其所具新穎性、奇異性所吸引,除此之外,也能夠與臺灣本地食物 產生區別。而有財力購買這些西洋物品者,為開港通商後,成為臺灣社會新貴的 買辦與豪紳。109這些買辦與豪紳與一般人相比,較易接觸到西洋商人與傳教士,

106 伏木亨編,《味覚と嗜好》(東京:ドメス出版,2006),頁 233-234。

107 1860 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之故,使得西方商品進入臺灣市場,使得臺灣民眾消費行為發生變 化。關於此一部份的討論,參考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2(2005 年 12 月),頁 55-60。

108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 VolumeⅡ》(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 史硏究所籌備處,1997),頁 679。

109 由於茶、樟腦為臺灣對外貿易重要的出口品,因此當茶業與樟腦業崛起於北部臺灣山區時,

最先前往經營這兩種產業的往往是擁有武力的豪紳,因為經營這兩種產業之前,必先做「撫番」

的工作,經營茶、樟腦既帶給豪紳財富外,其「撫番」的行為往往受到政府的嘉許而授與官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而頻繁交流的結果,助於其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以及瞭解商品流通管道,而西 洋人來臺,也可能將西洋生活方式與物質消費風氣帶來臺灣,商品本身具有新 奇、少量的價值,擁有它像似領先於其他人,無疑也是一種時尚的表徵。臺灣豪

而頻繁交流的結果,助於其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以及瞭解商品流通管道,而西 洋人來臺,也可能將西洋生活方式與物質消費風氣帶來臺灣,商品本身具有新 奇、少量的價值,擁有它像似領先於其他人,無疑也是一種時尚的表徵。臺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