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效率、技術缺口比率計算結果及分析

第四章 實證結果

第四節 技術效率、技術缺口比率計算結果及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技術效率、技術缺口比率計算結果及分析

4.4.1 TE、TE*、TGR 估計結果及分析

本研究採用 Coelli 教授提供的 Frontier4.1 軟體,以最大概似法進行技術 效率估計。估計結果發現七個區域之平均技術效率約介於 70%到 94%之間,

整體平均達 85.6%(詳見表 4-8)。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華東地區(涵蓋上海市、

江蘇省、浙江省),平均技術效率高達 94.07%,顯示該區域目前的生產量,

已達該區潛在產出之 94%以上。最低的華中地區(涵蓋安徽省、江西省、湖 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其技術效率則只有 70.45%,表示華中地區若能有效 利用該區現有技術,其生產量尚能提高 29.55%。

結合技術效率及共同邊界的估計結果,透過 TE𝑖𝑡 = 𝑇𝐸𝑖𝑡 × 𝑇𝐺𝑅𝑖𝑡 關係 式,分別計算各區域之技術缺口比率(TGR)及與共同邊界之相對技術效率 (𝑇𝐸)。由線性規劃法計算結果,TGR 平均介於 55.86%(華中地區) 與 93.42%(華東地區)之間。表示區域的生產邊界低於共同生產邊界,且華中地 區的生產量平均而言僅達到整個電子製造產業現有技術下之潛在產量的 55.86%;而華東地區平均而言則達潛在產量的 93.42%。若兩地區分別採用 電子製造業最先進的技術,則生產量平均而言可分別再提高 45.14%和 6.58%,

顯示兩區域之間存在極大的技術落差。

除華東、華中地區外,TGR 依序為西南地區 92.26%、東北地區 89.38%、

華北地區 79.05%、華南地區 78.95%、西北地區 70.80%。西南地區和華東地 區的技術落差不大,僅差距 1.64%。華北地區和華南地區的技術也非常相近,

差距為 0.1%。而非線性規劃法之下平均 TGR 則介於 55.86%到 93.42%之間,

最高及最低的區域亦同為華東地區與華中地區,其 TGR 的排序亦沒有改變,

表示使用線性、或非線性方法並沒有太大差異(詳見表 4-9 及 4-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邊界的偏離程度最大。如華中地區欲提升產量,除了促進區域內廠商的生產 效率之外,也應設法提高整個區域的生產技術,才能全面提高生產量,以更 接近共同邊界。

表 4-8 七大地區平均技術效率估計結果 地區 平均

技術效率 涵蓋行政區

西北 0.7849

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 自治區

西南 0.9396 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 東北 0.9194 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華北 0.8205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山西省 華中 0.7045 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

華南 0.8820 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 華東 0.9407 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2 實證結果與中國經濟發展情況比較

前述技術效率估計結果顯示,華東地區不僅區域內技術效率表現較佳,

技術落差也較小,而華中地區則在技術效率與技術落差的表現都較差。華東 地區涵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主要城市有上海、

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揚州、常州等,是中國最早發展的地區。

1992 年,中國政府提出以上海浦東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把 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做為目標,更是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 長江流域地區的發展。至 2006 年,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占全國 1%的土地面積,

創造了全國 22%的 GDP,以及 24.5%的財政收入和 28.5%的進出口總額。該 地區儼然成為中國最強而有力的經濟重鎮。加上該區之發展以機械、電子和 紡織為主導產業,使得該區一直是電子製造產業的領導地區與主要產區。

反觀華中地區,則是在 2006 到 2010 年之「十一五計畫」期間,政府積 極推動當地交通建設,才漸漸使該區之經濟發展腳步加速。因此在本研究之 中,華中地區生產效率及技術均明顯落後於其他地區。

TGR、TE*排名第二的西南地區,雖然屬於較晚開發的地區(平均開業年 數為七個區域內最低、開業年數高於 50 年的廠商比例最低、開業年數低於 10 年的比例最高),但是因為當地天然資源豐富,加上外資平均持股比例為 七區域內最高,達 88.13%。並從技術無效率模型估計結果中顯示,外資對 當地的技術效率有顯著的正面提升效果。因此,本研究認為西南地區係挾其 自然資源優勢,並在外資規模性的開發之下,使技術效率得以快速提升。

TGR、TE*排名第三的東北地區,同屬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當地礦產、

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發展最早、且規模最大的重工業區域。在良好的工業 基礎與政府政策支持之下(第一次五年計畫至第四次五年計劃期間),東北地 區對中國初期經濟建設有極大的貢獻。然而,後期卻因東北地區的傳統產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重過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使得經濟發展趨緩。直到「十一五」期間,

中國政府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該地區才又逐漸受到重視。

按本研究之技術無效率估計模型顯示,外資亦明顯為東北地區帶來技術效率 的正面提升效果。因此,本研究認為,東北地區是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 歷史悠久的工業基礎上(開業年數小於十年的比例為七區域內最低),輔以外 資的挹注,使其技術效率明顯提高。

4.4.2 實證結果與過去文獻比較

綜觀過去關於中國區位效率研究的文獻,白敏怡(2007)將中國區分為四 大區域,以共同邊界的方法衡量四大區域的創新體系效率,結果東部地區表 現最佳、亦是最接近共同邊界的地區,和本研究在評估電子產業效率上的結 果方向一致。而在 Chen ,et al. (2009)的研究中,也可獲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 的技術效率改變(Technology efficiency change)、規模效率改變(Scale

efficiency change)、一般化的共同邊界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generalized Metafrontier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在 1996-2004 年間,均優於中、西 部的結論。但由於本研究更進一步地把中國區分為七大區域,因此將技術效 率表現最佳的東部區域濃縮至華東地區,亦即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相 對的,效率表現較差及技術落差較大的區域可限縮至華中地區,涵蓋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省。

在技術無效率影響因素方面,本研究的實證結果顯示,政府的持股在各 地區都顯著和技術無效率呈現正向關係。此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獲得類似的結 果。然而,外資持股方面,本研究發現其對於技術效率的影響並非全然正面,

而是在持股比例相對較高的時候才有較佳的技術效率提升效果,如本研究中 的西南地區與東北地區。在台港澳資持股方面,則發現在中國電子製造業領 域對於技術效率的提升並不明顯,甚至在部分區域(西南、東北、華南、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一致的影響。從實證結果隱示,在中國之電子製造業領域內,學習效果在 初期確實可能存在,但是隨著開業年數的增長,學習效果帶來的優勢便漸漸 降低,隨時間增長,其影響甚至可能轉趨反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