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指數成分股調整效應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二章 理論綜述與文獻回顧

第二節 指數成分股調整效應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為什麼有效市場假說從 1980 年代貣受到很強的挑戰,與之前 60、70 年代受 到追捧截然不同呢?有觀點認為 80 年代以前有效市場假說在金融學術領域占統 治地位,一些反對它的論文不太容易得到發表的機會,但是這個理由似乎沒有很 合理,因為當時金融期刊的競爭就已經非常激烈,各個期刊都期望發表出據有新 觀點的文章。Summers(1986)給出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1980 年代之前技術層 面還不夠支撐對市場無效的研究。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現在普遍接受的觀點是 市場並非是有效的,而隨著對有效市場假說理論的挑戰越來越多,行為財務學也 應運而生。「行為財務學」係以心理學上的發現為基礎,輔以社會學等其他社會 科學的觀點,嘗試解釋無法為傳統財務經濟理論所解釋的各種紛亂與異常現象。

本篇論文所研究的指數成分股調整效應就屬於行為財務學領域。

第二節 指數成分股調整效應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指數成分股調整通常根據公開的市場訊息,例如股票的市值、流動性、公司 以往的經營業績等,一般不包含新的資訊。但是指數調整時往往會出現調入指數 的股票(調入股)和被調出指數的股票(調出股)股價的異常現象,因而指數成 分股調整效應通常被認為是對有效市場假說的違背。從 80 年代開始就有諸多學 者對指數調整效應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並給出相關理論解釋。

1、 價格壓力假說和不完美替代假說

上一節說過,半強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股票價格反映了一個公開可獲得的有用 資訊,因此只要可以讓其他投資人相信你沒有內部資訊,你就能以接近市價的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格大量買進或賣出股票。也就是說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證券相互之間是接近完全替 代品,證券的需求曲線是極具彈性的,大量交易並不會對證券價格產生影響。與 有效市場相反的是,有學者提出另外兩個假說,認為即使是在沒有新資訊產生的 前提下,大量的賣出(買進)股票也會造成股價的下跌(上漲)。這兩個假說就 是價格壓力假說(Harris and Gurel, 1986)和不完美替代假說(Shliefer, 1986)。

所謂價格壓力,是指大宗股票的買入或賣出,將引貣股價的上升或下降。股 價變動是對願意提供流動性投資人的交易成本或承受風險的補償,補償源自於股 價異常之後又回復到調整之前的水準。例如願意提供流動性的股票買者是受到股 價大量拋出後股價下跌的吸引,當之後股價回到應有水準時,他們購買股票為市 場增加流動性的做法就得到了補償。價格壓力假說與有效市場假說有一致的地方,

就是二者都認為股票的長期需求曲線是完全富有彈性的。不同之處在於價格壓力 假說認為短期沒有包含資訊的量能造成股票需求改變是有成本的,所以短期股票 需求曲線並非完全富有彈性。

不完美替代假說是指,如果不同的股票不能完全替代,則股票的長期需求曲 線是也不是完全富有彈性,這意味著由於對股票的過度需求,導致股價上升,對 股票過度拋售則可以讓股價下降,並且股價也不會反轉,因為新的價格反映了股 票持有者之間新的平衡。

Harris and Gurel(1986)提出 S&P500 指數成分股變動帶來的股價和成交量 效應可以解釋價格壓力假說。作者對 1978-1983 年期間被納入 S&P500 指數的股 票進行研究,發現在指數成分股調整的第二天,新被調入的股票成交量顯著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加,股價也明顯上漲。但是,之後股價和成交量會逐漸迴歸到本來的水準,這就 意味著股票被納入指數並不包含可以長期改變股價的有用資訊,短暫的股價變動 驗證了價格壓力假說的存在。Mase (2007) 通過研究 1992-1999 期間 FTSE100 的指數成分股效應,也支持了價格壓力假說。

Lynch and Mendenhall(1997)對這個現象做了更加仔細的分析。1989 年 10 月之後,S&P500 指數成分股調整公告會提早一周發佈。作者用 1990-1995 年間 的資料,發現新被調入(調出)的股票從公告日到執行日的一周內都有正(負)

的異常報酬。作者認為這反應了指數基金用較少成本實現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引貣的價格壓力導致了這個市場無效率的現象,也驗證了不完美替代假 說。Blume and Edelen(2001)也提出因為指數基金要買調入指數的股票來最小 化追蹤誤差,指數成分股的調整會創造超額需求,如果調入指數的股票存在完美 替代品,那麼這超額需求也不會使股價變動,反之,如果指數調整產生了異常報 酬,在沒有別的解釋的前提下,就驗證了不完美替代假說以及向下傾斜的股票需 求曲線。Kaul et al.(2000)用多倫多股票交易指數 TSE300 得出相似的結論。1996 年 8 月 6 日,加拿大證交所發佈公告,對―float‖重新定義,並從 11 月 15 日正式 實施。TSE300 指數中因此有 31 檔股票的權重上升。這些股票在 11 月 15 日那一 周獲得了 2.34%的超額報酬,且之後沒有發生價格反轉。在買賣價差沒有發生改 變,也就是流動性沒有變好的情況下,Kual 認為這永久的超額報酬支持了股票 曲線向下傾斜的理論。

2、流動性假說

後來有學者把事件研究期間拉長,發現雖然在執行日後的幾天調入股的股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會發生反轉,但是在執行日後更長的時間裡,例如兩個月或者半年,發現指數調 整對股價和成交量的確存在長期的影響,尤其是對被納入指數的股票而言。

Hedge and McDermott(2003)就通過研究 1993 年 1 月到 1998 年 10 月期間 91 檔調入 S&P500 指數的股票和 27 檔被調出的股票,發現指數成分股調整兩個 月後,調入股的成交量和日交易頻率都增加,與成交量相關的直接交易成本會下 降,而調出股的直接成本會上升。調入股的成交量平均上升 27%,日交易頻率的 中位元元數也從 126 上升到 178,而調出股的交易頻率則從 64 下降到 50。作者 認為這驗證了股票被納入指數後,其長期的流動性會上升,從而驗證了流動性假 說。

從這個意義上說,流動性假說是指,股票加入指數後,成交量和交易頻率的 上升將降低買賣價差,從而降低了直接交易成本,使得股票的流動性增加。因流 動性增加造成的股價上升是不會發生反轉的。

但是 Takeuchi(1990)卻認為股票納入指數後的價格異常不能用流動性增加 來解釋。他發現當股票被納入日經 225 指數後,股票被指數基金持有的比重增加,

而指數基金傾向買入-持有的策略(buy and hold),這樣市場上流動的股數就明 顯減少,流動性降低。

3、 資訊假說

儘管指數成分股調整依據的是市場上的公開資訊,但是資訊假說認為股票被 納入指數這個事件包含了對這檔股票有利的正面資訊,例如它反應了這檔股票存 續期間較長,或者反應了這檔股票在其產業中居於龍頭地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Dhillon and Johnson(1991)研究了調入股所在公司發行的其他類型的證券 產品,例如選擇權和債券。如果股票調入指數這件事沒有產生新的資訊,那麼這 些相關證券的價格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是作者發現這些證券也存在顯著的超額 報酬。從而驗證了資訊假說的存在。

但資訊假說也同樣受到了挑戰。Chen, Noronha and Singal(2004)對 1962-2000 年期間 S&P500 指數的調整做了研究分析,發現在 1976 年之前,股票被 調入指數後幾乎不存在股價異常報酬現象。他們認為如果指數成分股調整的確包 含新的資訊,那麼被納入指數的股票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應該產生超額報酬。從而 認為資訊假說並不能成立。

4、投資人意識假說

Chen, Noronha and Singal(2004)主要研究了調入股和調出股股價反應的不 對稱性。他們發現,股票被納入 S&P500 指數之後,股價上漲是長期的,但是當 股票從指數中剔除導致的股價下跌是卻是暫時且會反轉的。作者認為這種不對稱 的現象無法用股票需求曲線向下傾斜、流動性假說或資訊假說來解釋。作者因而 引入了投資人意識假說。當股票被納入 S&P500 時,它被更多的投資人知道並關 注,但是當股票從指數中剔除時,投資人並不會因此就對該股票失憶。

投資人意識假說是從 Merton(1987)的投資人認知假說中發展而來。在 Merton 的分隔市場模型中,投資人被分為資訊充分和資訊不充分兩類,投資人只交易他 們有所瞭解的證券產品。所以在分隔市場模型中,投資人持有的投資組合是沒有 完全分散非系統風險的。資訊不充分投資人因為投資組合沒有完全分散化,所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他們要求的均衡回報率會高於 CAPM 計算出的報酬,因為後者是建立在非系統 風險被完全分散的基礎上。而這兩個回報率之間的差額就被 Merton 定義為「影 子成本」(Shadow Cost)。

Merton(1987)將資訊不充分的影子成本表達為下式:

λk = δζk2xk(1−qq k

k (1)

其中,δ 是總體風險厭惡值;ζk是證券 k 收益的變異數;xk是 K 公司與整體 債券市場相比的相對規模;qk是相對潛在投資總人數,k 公司實際投資人的相對 值,當qk=1 時,代表 k 證券的資訊被所有人認知,投資人數為潛在充分投資人 數;當qk < 1時,代表 k 證券的資訊存在分隔,只有瞭解它的人投資該證券,投 資人數小於潛在充分投資人數。影子成本和證券 k 期望報酬的關係為:

E Rk − E Rk = λkE RRk (2)

其中 E Rk 是當 q<1 時,即資訊不充分時證券 k 的期望報酬; E Rk 是 q=1 時,

即資訊完全情況下證券 K 的期望報酬;R 是無風險收益率。

這個公式後來被 Kadlec and Mcconnell(1994)進一步發展。他們從 Merton

這個公式後來被 Kadlec and Mcconnell(1994)進一步發展。他們從 Merto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