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2. 我使用資料來判斷應爭取哪些社區資源。

3. 我使用資料來調整社區資源以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所裨益。

4. 我使用資料來評估學校與社區合作關係的效能。

5. 我使用資料來發展促進學校-家庭夥伴關係的有效策略。

6. 我使用資料來產生能反映社區及家長需求的決定。

第四節 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

郭昭佑(2001)指出指標的建構可分為質化和量化兩部分:質化方法包 括文獻探討法、專家判斷法、腦力激盪法、專業團體模式、提名小組、焦點 團體法及德懷術等;而量化方法所使用的統計包括描述統計、迴歸分析、因 素分析、AHP等方法。而為能周延建構指標,一般研究多採用二種以上的分 析方法。

壹、指標建構的分析方法

指標建構可分為指標發展階段和指標權重階段兩部分,前者為擬定指標 體系,後者為訂定各指標的相對權重,做為評定指標重要性的方法。本研究 工具主要是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而自編《國民中學校長資料導向決策層面 與指標量表》,以調查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對於指標及其權重值的看法,

本研究配合模糊德懷術和ANP法進行分析,說明如下:

一、指標發展階段 (一)德懷術分析

德懷術期望藉由不同領域專家多元化的觀點,在逐次問卷反映中瞭解其 他專家的意見,並修正自己的看法,經由集思廣益的回饋行為,以達到專家 群體具有共識性(consensus)的看法(鄧振源,2005)。

德懷術具有以下的特點(吳清山、林天祐,2007;鄧振 源,2005):(1)

可容納不同專業的觀點及利益群體的意見;(2)經由匿名意見的表達,可 以真實的表達專業意見;(3)藉由系統性的分析,可將不同的看法逐漸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小範圍而導向於共識;(4)專家有足夠時間對於問題作反應;(5)經由反 覆的回饋和徵詢,可瞭解其他專家的意見並修正自己的看法;(6)簡單易 行,不需大量樣本即可執行;(7)可以提供多樣和量化資料;(8)有助於 對未來事件做精確的預測。

德懷術有助於彙整專家共識,但在運用上也有其限制,例如研究時間過 久,當問卷反覆調查的次數增加,成員參與意願也會降低;缺乏面對面互動,

不易激發創意思考;參與成員對問卷不明確的提示,容易產生誤解。

(二)模糊德懷術

為改善德懷術的限制,結合模糊理論不僅解決需多次施測的困擾,也處 理人類思維中的不確定性,歸納主觀者所認定的模糊語意,尤其當面對複雜 度較高的議題時,可避免忽略其他重要訊息。此法最早於1985 年由Murray 將模糊理論結合德懷術,做為整合專家意見的方法。透過每位參與人員的偏 好判斷,建構個人模糊偏好關係,進而建立團體的偏好關係以獲得最佳方案 的選擇(鄧振源,2005;Hsu & Chen, 1996)。有別於傳統的問卷設計方法,

模糊德懷術採用模糊語意的設計,請專家對於五點量表的評估項目,給予一 個可能的區間數值,將語意措辭轉化成模糊評估值,以符合人類思維模式的 表達。此舉不僅合理呈現決策者的意見,更藉由模糊數隸屬函數的呈現,以 表達決策者偏好判斷的變化情形(吳政達,2002)。

德懷術在教育領域方面研究,是具有其實用性和可行性,此種方法所蒐 集到的資料,較具權威性(吳清山、林天祐,2007)。因資料導向決策之運 用,常涉及不同學校類型及校長決策的偏好關係,難以明確指出其層面的重 要程度,故利用模糊理論進行相關研究較為適宜。

二、指標權重階段

在建構指標層級架構或編製綜合指標時,權重值(weighting value)的分析 可用以判斷各項指標的重要性,藉以瞭解指標設立目的和用意,此階段以 AHP最常被採用(林筠諺,2011)。然而,AHP假設層級結構中,每一層級 的要素均具獨立性,此與複雜的教育決策情境明顯不符,此時若再使用獨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性的假設,則有可能過度簡化問題,致使評估結果產生誤差。因此,藉由考 慮元素相依及回饋關係的ANP法,可解決AHP的限制。以下說明AHP法及 ANP法的比較。

(一)分析層級法

分析層級法為Saaty於1971年所發展,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 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提供在經濟、社會及管理科學等領域處理複 雜的決策問題。AHP發展的目的,就是將複雜的問題系統化,由不同的層面 加以層級分析,並透過量化的判斷,覓得脈絡後加以綜合評估,以提供決策 者選擇適當計畫的充分資訊,同時減少決策錯誤的風險性(鄧振源,2005)。

AHP法其特色是透過每二個要素相互比較,藉由進行逐一成對比較(或 稱為兩兩比較)的方式,獲取成對比較資料,再根據所獲取的資料應用電腦 軟體進行特徵值與特徵向量的求取,以得到各項目和各待選方案的相對權重 值,同時根據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以確定各成對比較資料是否 符合邏輯一致性。

(二)分析網路程序法

AHP法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

在問題求解的過程中,AHP法假設決策模式中的各層級架構彼此相互獨立 (independence),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常存在相依(dependence)或回饋 (feedback)關係。ANP是Saaty ( 2010a, 2010b)為改善AHP所發展,ANP是考量 各要素間亦可能存在相依關係與交互作用(interdependence)和回饋機制

(feedback),因ANP解決各因素間交互影響的問題,較為趨近於現實的決 策過程,近來也逐漸採用於管理或教育領域的研究,如:衛萬里與張文智

(2005)的應用模糊德爾菲與分析網路程序法選擇最佳產品設計方案之研究、

衛萬里(2007)的應用分析網路程序法選擇最佳產品設計方案之決策分析模 式、蘇昭宏(2008)的國民小學補校績效責任指標之研究、李素禎(2009)

物業管理經理人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梁守恕(2009)以網路程序分析 法探討品牌經營關鍵成功因素、朱吉韋(2010)運用ANP模式探討消費者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購運動器材考量因素之研究、黃義忠(2010)在第三代行動通訊服務決策模 式以網路層級分析討論、戴貝珊(2010)的國民小學特色學校關鍵成功要素 之研究、嚴中健(2010)的桃園航空城發展之關鍵成功因素及優先順序之探 討、林筠諺(2011)的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等。

ANP係為AHP的延伸,而兩者的相異處在於AHP的層級結構為線性,而 ANP為非線性的網路結構。ANP法具相依性及回饋性,並透過超級矩陣計算 權重,兩種方法的差異如表2-2所示。

綜上所述,AHP的基本假定在於各層級要素間相互獨立,層級要素與可 行計畫間亦為獨立關係。然而在教育研究中,有許多決策問題不能只用單純 層級間的關係加以建構,各要素間的關聯,往往會影響決策的過程與運作。

具有相依與回饋觀念的ANP,不僅解決各層級要素間相互依賴的問題,也能 達到評估選擇方案的分析,較為適用於複雜的教育決策。尤其資料導向決策 的指標間具有相互依賴的概念。

因此,本研究期望藉由ANP,克服資料導向決策指標體系中各層面或指 標之間所可能產生的相互依賴以及回饋關係的問題。

表2-2

AHP法與ANP法之比較

性質 AHP法 ANP法

要素間關係 相互獨立

且假設影響方向 只能由上而下

可為相互依賴

結構特性 線性層級網路 非線性網路

回饋關係 無回饋 可存在回饋

權重計算 成對比較矩陣 超矩陣

要素比較基礎 最終目標 指定評估項目

資料來源: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第二版)(316頁)基隆市:運 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本研究以模糊德懷術整合專家意見,做為指標建構的方法,而資料導向 決策的層級指標間可能彼此關聯的情形,符合ANP的概念,故在量化分析部 分,以ANP探討指標的權重。

貳、ANP法的應用模式及程序

利用ANP法進行決策問題的評估,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建立評估的網路 層級結構、計算各層級要素的權重、計算整體層級的權重。

ANP問卷的設計模式和傳統讓受訪者在各選項中勾選單一數值的方式 不同,首先說明各指標的定義,以利填答者瞭解本研究的目的,填答者必須 針對兩兩群組相互比較,成偶比對一群組。ANP法的問卷設計評估尺度如同 AHP法,依照Saaty (2008) 建議,將重要性等級分為九級,如表2-3所示。

表2-3

ANP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重要程度 定義 解釋

1 同等重要(equal importance) 兩個指標的貢獻具同等重要性 3 稍微重要(weak importance) 經驗判斷顯示稍微贊同某一指標 5 頗為重要(essential importance) 經驗判斷顯示強烈贊同某一指標 7 極為重要(demonstrated importance) 實際顯示非常強烈贊同某一指標 9

2、4、

6、8

絕對重要(absolute importance) 相鄰尺度之中間值

(intermediate values)

有足夠證據肯定贊同某一指標 折衷值介於上述評估尺度之間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當應用ANP法處理較複雜的決策問題,同時利用多數專家對要素重要程 度進行判斷,並且採用事前偏好整合方式時,綜合Saaty (2001a, 2001b, 2004) 和鄧振源(2005)的論述,整個ANP法的實施程序可簡要說明如下:

一、界定決策問題

根據決策問題的本質及所處系統,將可能影響決策問題的要素均納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二、決策群體的組成

根據決策問題所涉及的領域和複雜程度,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以組成 決策群體。一般而言,專家人數不宜太多,以5至15人較佳。

三、建立問題之網路層級架構

由研究者整理與歸納決策問題的相關資訊,以提供決策成員參考,找出 影響決策問題的要素,包括目標、層面、準則、可行計畫或方案等。

四、ANP 問卷設計與調查

根據評估層級結構,每一要素在其上位要素做為評估基準下,由決策群

根據評估層級結構,每一要素在其上位要素做為評估基準下,由決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