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挫折的產生及學生運動員挫折經驗來源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二節 挫折的產生及學生運動員挫折經驗來源

一、挫折的定義

張春興(2006)在《張氏心理學辭典》指出,挫折是指個體動機 性行為造成障礙或干擾的外在或內在的情境。產生阻礙的外在情境可 能是人或是物,也可能是自然環境;內在情境可能是個人能力、經驗 等本身的條件。另一種是指本身在挫折情境中,因追求目標無法達成 所產生的情緒性困惑、焦慮等心理狀態。馮江平(1991)認為挫折包 含三種涵義:(一)挫折情境,即使個人的需要不能獲得滿足的內外 在阻礙或干擾等情境狀態或條件,例如考試成績不佳,比賽成績不佳 等;(二)挫折認知,指個人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知和評價;(三)

挫折反應,當個人的需求不能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例如焦慮、憤怒、躲避、緊張或攻擊等。假若挫折情境、挫折認知、

挫折反應一併存在時,此時便構成心理挫折。

二、挫折的產生

構成學生挫折的因素很多,以下分為客觀因素即環境的因素,與 主觀因素亦即個人自身的因素來進行探討(李海洲、邊和平,1995;

黃立賢,1996;張振成,2003):

(一)客觀因素

1.社會因素—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遭遇到各種人為所造成的限 制和阻礙,其影響層面極廣,包括政治、經濟、種族、道德、

宗教及風俗習慣等。

2.自然因素—由非人為的力量造成的時間、空間限制,以及個 體無法預測的天災地變,其影響較少,常會隨著時間流逝而 減少挫折感。

3.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在家庭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活動場 所,但目前學校教育偏重智能培養,智育掛帥的結果,卻忽 略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成長,造成孩子的心理上的挫折。

4.家庭因素—家庭是塑造個人情感、性格、品德的重要場所,

人們的心理挫折追溯其根本皆可發現家庭的影響。

5.人際因素—人是群居的動物,如何與人交往原本就是一門深 奧的學問,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時會產生磨擦,致使人 際關係的挫折產生。

(二)主觀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致使個體不能隨心所 欲,產生自卑心態,這樣的挫折往往會內化成人格的缺失,

除非個體能接納其缺陷,朝其它方向努力,乃有機會獲得成 功。

2.個人動機衝突—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往往會為一個 或一個以上的目標而同時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當動 機因種種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全部滿足時,就會造成動機衝突 的心理現象。

3.期望與實際間落差—當人對事物的期待不如預期,與現實情 形有所差距時便會產生挫折,一般而言期望越高,挫折感 越大,反之期望越低,目標越容易達成,挫折感也較小。

4.人格挫折—佛洛依德認為本我與超我之間產生衝突,亦為挫 折成因。

5.存在挫折—在青年時期,許多學生會思考存在的本質與意 義,雖然會嚐試去尋找,但往往徒勞無功,也因此產生挫折 感。

綜合上述的看法,挫折是個人向目標邁進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 困難和阻礙,不管是內外在因素、環境因素、課業與家庭因素,並在 此過程中產生焦慮、緊張、躲避等情緒和行為反應。產生挫折的原因 眾多且複雜,若能正面正視問題及分析挫折的原因,有助於個體克服

困難、勇敢的正視困境,進而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三、挫折反應

根據研究,將挫折經驗引起的反應分成以下兩類(蘇建文,1981;

陳永和,2003;黃堅厚,1992;張春興,2006):

(一)破壞性的反應 1. 情緒上的反應

(1) 焦慮:焦慮是指一種存在性、象徵性、不確定性的短暫威 脅。適度焦慮可增進工作和思考效率,焦慮過高則會使工 作效率降低。

(2) 生氣和憤怒:當自尊受到威脅或與自身意願、期望相違反 時,憤怒會激發當事者的「動員反應」,把大量的能量引 導出來,希望藉由此種方式克服當前的障礙,達成原來的 期望,以圖獲致滿足。

(3) 悲傷和沮喪:含有失望、抑鬱、悲傷的成分,通常是當事 者遭遇較強烈的挫折,因傷害性過高,一時間尚未找到應 付的途徑而陷入情緒低潮,個人會漸漸失去信心,勇氣和 希望。

2. 行為上的反應

(1) 攻擊行為:Dollard 和 Miller(1939)提出「挫折-攻 擊」理論,意指失敗的經驗和攻擊行為之間有固定不移 的關係,他們認為失敗必將引起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 個體遭遇挫折的結果。Berkowitz(1982)主張攻擊是挫 折所引起的是一種未分化的喚起狀(undifferentiated arousalstate),認為由於認知線索的引導,引發個體的反 應,但並不是所有的挫折都會引發特定形式的反應,個 體的反應強度取決於挫折引發的喚起程度。上述理論之 後雖然經過修正,但是攻擊行為仍被認為是失敗後多種 反應中極為重要的一項。

(2) 防衛性行為:失敗產生時,當事人感覺到自己的名 譽、尊嚴、地位等受到損失,為使自身不受損並減少焦 慮感,就會形成防衛性行為。

(3) 退化行為:指個人遭受挫折後,追求目標之動機喪 失,同樣情境再出現時,以較幼稚之依賴行為應付困境。

(二)建設性的反應

Clifford(1984)提出「建設性失敗理論」(Theory of Constructive Failure),若個人在遭遇失敗時,能產生積極、努

力的反應,則失敗反而有助於個人的成就動機,進而增進行 為表現,所以挫折也可能是一種磨練,讓人在逆境中更加堅 強並成長。綜上所述,挫折經驗是一體兩面的,可能會導致 個體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焦慮、憤怒、沮喪等)及行為表 現(攻擊、防衛、退化行為),也可能激發個體越挫越勇的 精神,勇於接受生活中的挑戰,運動員常見當臨場表現不佳,

往往會出現過度的憤怒與沮喪,此時教練們會適時的加以輔 導,安撫運動員恢復該有的表現。

四、運動員挫折經驗來源

運動員要達到完美良好的成績表現,心理能力、技術能力和身體 能力三個因素息息相關,隨著訓練的科學化與競賽的激烈化,運動員 在身體能力的訓練,幾乎已達人類生理極限,在運動技術的訓練也已 達到穩定熟練的狀況,只有在運動員的心理訓練與心理能力的提昇,

是屬於一可開發之研究領域(李淑玲,2003)。然而運動員兼具學生 的雙重角色和身分,往往承受了比一般學生更多的壓力,因而造成許 多的挫折,根據研究文獻顯示,運動員的挫折經驗來源大致有:

(一)入學適應困難:

張宏亮(1996)的研究指出,運動員主要困擾來源是程度的問

題、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問題、考試問題以及需要更多的指導與 關懷的問題。

(二)運動競賽與訓練問題:

選手經年累月的從事各種艱苦的訓練,面對一次又一次無法預 知的比賽結果,背負著外界與家人們的期望,可以想像運動員在競技 場上時,往往面臨著許多的困境及壓力(李淑玲、馮麗花,2004);

運動員在面對運動競賽所受到的心理壓力困擾除了影響運動成績表 現外,甚至危害運動員身心健康,更可能導致運動員受傷與提早退休

(季力康,1996)。

(三)人際關係的困擾:

由於學生運動員分屬不同的運動團隊,在運動訓練上花費時間 很長,因此較少有閒暇與同學相處及發展適當的人際關係,造成社交 圈的狹窄(季力康,2000);當運動員在訓練時,未能與隊友建立良 好的人際關係,常會使他們感到沮喪(黃永賢,1998)。

(四)運動傷害的挫折:

當挫折情境造成壓力過大時,無助與絕望的情感即流露無遺;

希望自己沒有受傷或傷害會馬上恢復的期望破滅後的自暴自棄,即是 挫折後的反應;復健過程中,復原的速度不理想,亦會造成挫折感(康

翠籃,1998)。

(五)生涯規劃的問題:

運動員在過了巔峰時期之後,假設未能獲得合理的報酬,也會 使他們產生沮喪(黃永賢,1998);培育運動選手的過程中,除了須 重視選才、育才外,更應為選手提供未來生涯規劃輔導機制,解決運 動選手生涯發展中所面臨之困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訓練,並留住 優秀運動選手,對我國競技運動才能有長遠且良好的發展(陳逸政、

李欣靜、陳建樺,2009)。在運動比賽情境中,輸贏與成敗是運動競 賽後必然的結果,失敗的經驗往往難為人所接受,卻是不可避免的,

特別是運動員,除了本身參加比賽未能獲勝而有挫折經驗之外,從小 到大各種不同的考試皆可能成為挫折經驗的來源。另外,人是群居動 物,人際挫折經驗亦可能產生,而這些挫折經驗是否會影響運動員的 表現,已成為研究運動員心理狀態的課題之一(李淑玲,2003)。根 據李淑玲(2003)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愈高,失敗反應 愈具建設性。學生運動員面臨上述諸多挫折,若能建立高挫折容忍 力,有助於其以正向思考態度面對失敗,愈挫愈勇,增進遭遇失敗或 挫折時的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