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探究學習活動與科展製作

壹、探究的意涵

「探究」代表科學教育的本質(Keys & Bryan, 2001)。 Anderson(2002)指出「探 究」在科學領域延續十年之久,並是科學教育者持續重視的,將「探究」當作良好的科 學的教學與學習的特質,而透過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以下簡稱NSES),「探究」

被視為能發展能力和知識的好基礎。NSES中指出,促進「探究」是教科學的中心策略

(NRC, 1996)。

「探究」的定義是學生在活動中發展他們的知識和科學想法和理解,以及理解科學 家如何研究自然世界(NRC, 1996)。Anderson(2002)也指出「探究」的這個定義反 映出理解科學知識怎樣進行。另外,NSES內容還指出:

「探究」是一種多元的活動,包括做觀察,提出問題,研究書籍及其他 來源資料,看看什麼是已知的,規劃調查,審查什麼是已知的實驗證據,

使用工具來收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答案、解釋、和預測,與溝通結 果。探究需要定義假設,用批判和邏輯思考和考慮選擇解釋。(NRC, 1996, p. 23)

NRC在2000年特別出了「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一書,

指出「探究」是NSES的中心,「探究」結合「科學」和「教室」於科學教育中,期望 提高學習品質,讓學生建立好奇心、獲得探究技能、發展科學思想的知識和理解科學 家的工作。

也有學者說「探究」是密切調查在尋求發現,學生去瀏覽、比較、調查和重複他的 行動,試圖去發現,也就是發現的過程(Prairie,2005)。還有學者認為「探究」既是 一種思考的歷程,也是一種蒐集資料的過程;既是一種了解事務的過程,也是一種建 構內在知識體系的方法(洪文東,2007)。

學者Duschl(2004)更指出「探究」在科學教育的特性包括科學過程、科學的方法、

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和構想出問題並制定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與分析數據,且得出 結論,還有所產生的概念的理解、檢查科學解釋的限制、方法策略、知識作為「暫時真 理 」 、 實 際 工 作 中 尋 找 和 探 索 的 問 題 、 獨 立 思 考 、 創 意 發 明 能 力 和 實 踐 活 動

(Abd-El-Khalick et al., 2004)。

對於探究用在學習的方面,NSES中指出「探究」用在學習的內容:

學科科學包含廣義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太空科學,主要著 重在所有學生知道、理解和使用的科學事實、概念、原理、理論和模式。

探究是廣於「科學是一種過程」的,有學生學習的技能,例如觀察、

推理和實驗,而新的觀點則是包含「科學過程」,需要學生結合科學過程 和科學的知識,在他們要使用科學理論和批判的思考來發展他們對科學的 理解,在探究中幫助學生去發展:科學觀念的理解、評鑑在科學中我們所 瞭解的「我們如何知道」、自然科學的理解、技能必須變成有關自然世界 的獨立探究和在科學中支配使用技能、能力與態度聯結。

在教學的脈絡中,探究似乎被用在多種的方式,但不包括仔細的去區別差異,它被 視為兩者,一種是教學模式和一種是學習活動(Anderson, 2002)。我們可以這樣看,

當探究實施於教學脈絡中,以教師的角度來看,是探究教學活動,以學生的角度來

看,是探究學習活動。顏弘志(2004)指出「探究活動」是科學教學的中心策略,其目 的在強調科學能力的培養,而探究教學可以說是美國科學教育的新目標,並認為NSES 中指出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將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有力的手段,所以教師在與學生 互動時,應聚焦和支持「探究活動」。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和NSES的探究的意涵與探究學習內容標準,探究教學是一個 科學學習的情境,它也是一個教學或學習的策略,而探究學習包含三個層面:

(一)學習科學相關的內容:包含學生所應該知道的科學原理、知識內容與概念。

(二)學習動手做科學:從過程中學得過程技能、創新思考與推理能力。

(三)學習科學相關的態度:科學當作是人類活動、理解的方式。

貳、探究活動的歷程

Crawford(2000)認為以探究為基礎的科學活動與動手做實驗式不同的,因為以探 究為基礎的科學活動是在真實情境下進行的學習歷程。在成功的科學教室,學生常常 以探究開始一個新的活動,學生想出一些問題並設計出一些方法去解答他們的疑惑,

收集資料並決定如何去呈現它,他們組織資料並產生知識,且需驗證他們所獲得之知 識的可信度。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彼此解釋並論述他們的成果,以及學習去處理一 些問題,如儀器的限制,或是回應教師、同學所提出來的問題。學生評估他們努力的 成果,他們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鑑定、再次檢驗,如果有需要的話,就收集更多的資 料,歸納他們的發現並寫成報告。他們向班上其他同學報告計劃和發表研究報告,並 接受他人建設性的評論(NRC, 1996)。

有學者將探究活動的歷程分出幾個階 段,按照階段來進行教學,如Mintzes、

Wandersee 與 Novak(1999)以問題為探究的開始,將探究活動分為四個階段:

導入階段(Precursor Phase):提出與精煉問題

計畫階段(Planning Phase):發展計畫去回答問題 實行階段(Implementation Phase):分析資料

終止與延伸階段(Closure and Extension Phase):寫報告

而Palincsar、Magnusson 與 Vincent(2002)的研究指出探究應該是以引起學生興趣 開始,是一個不斷的循環歷程,共分為五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引起學生興趣開始

第二階段:進入預備探究階段,包括解釋與設計、確定問題、方法與材料 第三階段:進入探究階段,探究完後在小組內溝通分享、與預備報告 第四階段:當小組有了共識之後,再提出主張與證據

第五階段:進行報告,向全班進行解釋與其經驗間的關係

Lee, Buxton, Lewis 與 LeRoy(2006)為支援學生探究學習,為使探究過程明確,允 許在探究中開放讓學生決定,以促進學生主動性和為自己學習的責任感,依探究學習 歷程提出探究架構,如表2-1-1所示。框架中的圖作為參照點,幫助學生思考和組織自 己的探究。

表 2-1-1 探究架構 形成問題

(Questioning) 確定問題

什麼是我想要找到的?[寫下問題的形式]

做假設

我想到什麼將發生?

設計計畫

(Planning) 做一個計劃說明這些問題[思考、說明、寫下]

什麼資料是我所需要的?

什麼程序或步驟將使我取得正確的資訊?

我將如何觀察和記錄結果?

執行 (Implementing) 搜尋資料

執行我的計畫,需要什麼資料?

接著[續]程序

執行我的計畫需要什麼步驟?

觀察[查看]和記錄結果

在我執行我的計畫後發生什麼?

我觀察到什麼?

我如何顯示我的結果?[用圖、圖表、表]

寫結論 (Concluding) 畫出結論

我發現出什麼?

我的證據支持我的假設嗎?

報告 (Reporting) 分享我的結果[非正式的]

我想要告訴其他人什麼活動?

產生報告[正式]

記錄我做什麼是其他人能學的 考慮不同方式去表示我的知識[信息]

探究學習除了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還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進行探究學習的歷 程。依照探究活動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與探究歷程階段來看,探究起源 於問題,為了尋求問題的答案而設計計畫,實作而得知數據資料分析後,分享與呈現 報告,綜合上述,整理NSES和研究者所提出的探究歷程階段,如表2-1-2所示。

表2-1-2 探究架構整理表 NSES(NRC, 1996) Mintzes、Wandersee

與 Novak(1999)

Palincsar、Magnusson 與 Vincent(2002)

Lee、Buxton、Lewis 與LeRoy(2006)

以探究開始一個新

發現Lee、Buxton、Lewis 與 LeRoy(2006)所提出的形成問題、設計計畫、執行計 畫、寫結論和報告的五個階段能符合NSES所描述的學生的探究學習歷程,也涵蓋所列

活動去解決問題。Colburn(2000)對探究活動的分類是食譜式探究:提供問題、方法和 結果;結構式探究:提供問題、方法;引導式探究:僅提供問題,其他開放,或開放 式探究:將問題、方法、結果都開放。Herron(1971)依Schwab的三層次科學探究活 動,再提出在基礎階層之前的零階層,也就是研究問題、方法步驟和答案都提供給學 生。而國內學者洪振方(2003)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他提出的探究活動分類,不僅將探 究問題的開放性以師生導向來論,過程和結果的開放性以開放性與否來論,更提出是 否給學生引導或鷹架的新思維--有結構性與否,共三維分類:第一個向度是教師導向相 對於學生導向,分別與程度在於探究問題的提出是教師或學生;第二個向度是開放式 相對於封閉式,分別在答案與解題的路徑只有一個就是封閉式,有很多可能的答案與 解題的路徑就偏於開放式;第三個向度是非結構式相對於結構式,分別在是否給予學 生引導與設計好具有組織的活動。因為所選擇每一向度的導向不同,教師的教法就會 受到影響。研究者依據Schwab對探究活動的分類,整理其他學者所提出的,將探究活 動的歷程依開放程度來分出探究不同層次,零階層為等級「0」,基礎階層為等級「1」,

中間階層為等級「2」和高層度階層為等級「3」,並以是否提供問題為「形成問題」,

方法為「設計計畫」,步驟為「執行計畫」,結果為「結論」,再以師生互動中是以教 師或學生為主為「師生互動」整理如表2-1-3:

表2-1-3 探究活動的開放層次

等級 形成問題 設計計劃 執行計畫 結論 師生互動 名稱 0 給予 給予 給予 給予 教師 食譜式探究 1 給予 給予 給予 開放 教師 結構式探究 2 給予 開放 開放 開放 師生 引導式探究 3 開放 開放 開放 開放 學生 開放式探究

參、科展製作與探究活動

澳洲學者Treagust 在 2001 年國際科學教育會議中指出探究最好的例子是「科學展 覽」(science fair)這種的科學競賽(Abd-El-Khalick et al., 2004)。而科學展覽專題活動

(science fair)是在科學教室中最常見的開放式探究活動(Colburn, 2000; Bell, Smetana

& Binns, 2005)。在國內,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於民國四十五年創建,負責推動中小學 及大眾科學教育之工作,自民國四十九年創設「中小學科學展覽」,是重要的科學競賽

& Binns, 2005)。在國內,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於民國四十五年創建,負責推動中小學 及大眾科學教育之工作,自民國四十九年創設「中小學科學展覽」,是重要的科學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