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摺紙教學

一、摺紙的貣源與發展

摺紙(origami)是一種將紙張摺疊出各式各樣形狀或物品的紙張摺疊藝術,通常只需 要些許的摺疊步驟就可以組合出多樣化的作品。摺紙藝術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隨處可 見,從小孩子玩遊戲時所摺的紙飛機、居家放置垃圾的紙盒、室內裝飾用的擺飾等,都 能夠發現摺紙其實早已廣泛的融入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Kobayashi, 1998; Okamura, 1999; 吳明富、謝政廷,2010)。摺紙可以說是一種遊戲,也可 以說是一門藝術,在眾多紙藝技巧當中,最容易入門的大概就屬摺紙,只要有一張方形 紙,不需要利用任何工具的切割黏貼,透過雙手的摺褶,便可以隨時隨地創作。

摺紙的歷史悠久,已難考究。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中,摺紙早已與日常生活結合(Lister, 1995)。一般相信,自從有了紙張的產生,摺紙的歷史就已經開始。因此,摺紙的歷史 可以追溯至東漢時代蔡倫改良了造紙的技術,使得紙張得以普及使用。當時的紙張除了 被人們用於書寫、記事與繪畫之用,同時也被當作摺紙的媒材,不僅被用於祭祀當中,

更成為兒童進行消遣娛樂的一門傳統藝術。然而,雖然摺紙是源自中國,但是卻是在日 本才真正得到發展(香港摺紙社,2009)。

二、摺紙教學的相關研究

今日摺紙雖然普遍於世界各地,但最普及的地方還是日本。日本人把摺紙當成國 粹,在中小學開設必修的摺紙課程。在日本人看來,摺紙有利於培養藝術素質和創造力。

孩子在摺紙的過程中,一定會不斷地發揮其創造力,想出更新穎的玩法,這就是孩子的 本能。在幼兒智能發展歷程中,手眼協調是幼兒獲得知識經驗的重要媒介,透過與幼兒 遊戲活動或手部運動給予適切的刺激,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力,提高腦活動的水準(林 風南,2002)。摺紙講究對稱並且需要高度的耐心,藉此培養孩子的幾何對稱性及空間 的立體感。在完成作品的瞬間,將一定會看見在孩子們的眼中閃耀著無比的成就感(游 韻馨,2010)。摺紙活動與幾何及空間概念有著密切的關係,近年來在教學上常被應用

28

29 的摺紙步驟(謝政廷,2011)。根據學者McGee(1979)的觀點,空間能力是指個體能在心 中以想像的方式來旋轉、移動圖像,同時圖像不因著改變方位而造成個體的混淆。他認

30

為空間能力可分為視覺化和空間導向兩種。評量視覺化的測驗都包含心中以想像的方 式,將心像所呈現的刺激物加以旋轉、翻轉或扭曲等的能力。在這樣的能力之下,心像 似乎包含對一個內在組成部分發生變動的輪廓,進行再認、保留、與回憶等處理過程;

或是再認、保留、與回憶一個三度空間中被操作的物體,譬如摺紙的折疊與展開的能力。

兒童心理學家Jean Piaget提出「認知發展論」,他認為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 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其中,具體運思期正是七至十一歲的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此階段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具體經驗思維來解決問題,也就是當他 們面臨問題時,其推理思維能力只限於眼見的具體情境或熟悉的經驗(張春興,1996)。

個體的發展若邁進了形式運思期時,可以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來進行思考,而空間能力的 發展亦是由實物漸進到抽象的過程。因此在兒童年幼之際,若能給予摺紙、捏陶、幾何 木板等學習材料讓他們去具體地感覺,是相當重要的。以摺紙做為教學工具的幾何課程 中,可有效的培養學生發展空間視覺化能力及三維物體視覺化能力。而摺紙步驟是靠二 維物體圖示來說明的,所以看懂圖示間的轉換是摺紙的關鍵。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安排與設計時,可以運用具體化的教學輔助工具,使學生在學 習時得以透過具體的操作來幫助其思考,進而解決問題。本研究將電子書融入摺紙教學 活動中,期許學生可藉由平板觸控功能這種直覺式的操作動態視覺回饋介面,具體的摺 紙操作配合相關原理的運用,提高學習成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