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步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第二節、研究步驟

一、分析對象

本研究以八個研究個案的敘事文本做為分析對象,先到群眾募資平台

(flyingV/嘖嘖 ZecZec/FOCUS 焦點募資)上的專案頁面(如【圖 3-1】所示),

下載頁面的專案內容,如【圖 3-1】黑色粗框內所示,共八篇「專案內容」。

另外,本研究也分析專案內容中的「個案故事」。八篇專案內容中,只有雨 揚慈善基金會沒有個案故事,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則有四則個案故事,總共有 十一則個案故事。

整體而言,個案故事篇幅不長,約150 至 300 字左右,僅以一至兩個段落呈 現。其中,台北家扶中心〈小鳳的故事〉篇幅較長,約莫500 字左右,共有三段,

並交錯在專案內容中而變成五段。第一段為小鳳敘述母親養育全家的辛勞;第二 段為兒少貧窮庫調查及餐食料理調查數據,社福組織提出弱勢兒童長期食用隔夜 菜,導致營養不良問題;第三段為敘述小鳳是個內斂穩重的孩子,不但分擔母親 家務且維持課業成績,讓母親感到欣慰;第四段為小鳳自述未來志願,賺大錢幫 助家裡的經濟;第五段為餐食料理調查,社福組織強調弱勢家庭沒有電鍋能烹調 食物。就上述五段敘述顯示,〈小鳳的故事〉為第一、三、四段,交錯在專案內 容中,因此,為了單獨研究個案故事,選取這三段合併後再進行分析。

最後,由於過去社福組織的募款計畫僅以文字(語言)敘事,即可完整地表 達目的及訴求。換言之,一篇募資專案計畫在故事的內容表現上,文字(語言)

已經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並清楚表達指涉的內涵意義。因此,本研究將 僅針對文字進行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3-1: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上募資專案頁面示意

資料來源:截圖自〈天燈進化論_創造文化與環境的平衡點〉,2018 年 2 月 22 日,《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取自 https://www.flyingv.cc/guid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二、分析架構與步驟

經文獻檢閱,本研究以Chatman(1978)對敘事結構的二分法為基礎,將專 案計畫分成兩個面向─「故事」及「論述」,並以分析架構擬定步驟。

(一)故事分析

如【圖3-2】所示,故事分析架構分為故事主題類型、專案內容、個案故事。

關於主題類型,包含:基本故事、創辦人或組織故事、個案故事、服務方案或商 品的故事、連結社會議題的故事。

接著,關於專案內容分為故事結構及角色功能。如【圖3-2】中間所示,援 引Aristotle(n.d./陳中梅譯注,2001)的故事三段結構─「起始」、「中段」與「結 尾」分析專案內容;並探討計畫項目,包含:「團隊介紹」、「計畫背景」、「計畫 行動方案」、「計畫經費運用」、「募資方案與回饋品」、「組織聯絡方式」、「媒體報 導」在結構中的位置。在角色分析上,援引 Greimas( 1887;轉引自 Cohan &

Shires, 1988/張方譯,1997)角色概念,分出六種角色功能。

最後,關於個案故事,如【圖3-2】右上方所示。個案故事是社福組織故事 的重要組成,單一的個案故事就能涵蓋事件變化、角色功能及特質等元素,因此,

本研究以 Chatman(1978)的敘事結構,包含事件序列(核心事件/衛星事件)

及存在物元素(角色特質/場景)進行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圖3-2:故事的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1. 主題類型

分析專案中的故事主題類型,理論來源自王麗晶(2013)、莊文忠(2016)、

張俊明(2016)、黃光玉(2006)、黃光玉與陳品伃(2009)、Martens(1996;轉 引自莊文忠,2016)。主題類型包含:基本故事、創辦人或組織的故事、個案故 事、服務方案或商品的故事、連結社會議題的故事,上述五種故事素材涵蓋組織、

商品、服務及組織內外關於人們的故事。

(1) 基本故事:講述組織目的、理念、使命、定位、文化、願景。

(2) 創辦人或組織故事:講述創辦人創辦的過程、創辦人的心路歷程、創 辦人行動過程、組織創辦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的生命故事(歷史)、 組織的成功事蹟或失敗經驗。

(3) 個案故事:講述個案親身故事,或個案與組織夥伴的互動過程。

(4) 服務方案或商品的故事:講述服務方案的內容及特色、個案參與服 務過程、服務方案研發過程。

(5) 連結社會議題的故事:講述連結社會議題的組織事件故事。

2. 專案內容

(1)敘事結構:理論來源取自 Aristotle(n.d./陳中梅譯注,2001,頁 75)

結構,以及Field(2005/曾西霸譯,2008)對三段的解釋。分析敘事結構,包含

「起始」、「中段」、「結尾」三段。「起始」是故事主題說明、故事前提或背景、

情境鋪陳、角色介紹、問題顯現;「中段」為確認角色的任務及目標、描述行動 過程,行動中會遇到阻礙及困難,即衝突及轉折;「結尾」為困境及問題已被解 決,故事結局、交待角色後續狀況。

(2)複雜情節,分析專案內容的發現、突轉及苦難。「發現」為事件從不知 道到被讀者知道的變化;「突轉」為事件或行動的發展情節突然有了轉彎或很大 的變化;「苦難」即故事角色遭逢死亡、痛苦或受傷的情形,令讀者感受角色的 幸運或不幸,以上能引發憐憫或恐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計畫項目,理論來源為許志明(2017)、 黃筱茵與王泰俐(2013)、Daly

(2017/廖秉瑜譯,2017),觀察專案內容的「團隊介紹」、「計畫背景」、「計畫 行動方案」、「計畫經費運用」、「回饋方案」、「組織聯絡方式」、「媒體報導」。分 析上述項目在三段結構中的位置與關係。

(4)角色功能:分析專案內容中的角色是誰,以及代表的角色功能。理論 來源為Greimas(1987;轉引自 Cohan & Shires, 1988/張方譯,1997)。

A. 主體:為故事主體,執行動作、行動,圍繞一個問題或困境必須解決。

B. 客體:為行動對象,具有被影響或被尋求的角色功能。

C. 發送者:為引發或促動事件的角色功能。

D. 接受者:為從事件中受益的角色功能,或者標注事件的效果。

E. 反對者:為通過反對主體或與主體競爭,以延緩或阻礙事件的角色。

F. 幫助者:為通過支持或協助主體,推進或深化事件的角色功能。

接著,觀察專案內容的角色功能變化,分為「單一功能」:故事角色反覆產 生同一種功能;「變化功能」:故事角色因不同事件產生不同功能;「多重功能」:

當故事角色在同個事件產一個以上的功能。

3. 個案故事

(1)事件序列:分析故事中的事件序列。理論來源為 Chatman(1978)。

A. 分析行動與偶發事件。「行動」為事件中的「行動者」執行帶有目的 性的行動,包含身體動作、言語、想法、感情或情感,其陳述句為,

「某人」(主詞)做了什麼事(謂詞);「偶發事件」為發生什麼事,

並影響「受事者」,為自然發生現象,少數是人為造成,其陳述為「某 事」(主詞)發生,或「某事」對「某人」(受詞)怎麼了。

B. 分析核心事件及衛星事件,以及兩者組成之序列。「核心事件」發展 初期有不確定性,以解決問題來增強、引發和推進情節向前,朝著關 鍵問題推進;「衛星事件」為填充、修飾及延長核心事件,以擴充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列的輪廓。

C. 分析事件中的「懸疑」及「驚訝」手法。故事最初以預敘法顯示線索,

營造懸疑效果,事件最終以轉折收場,而帶來驚訝。

(2)角色:分析個案故事的角色為何,以及角色功能、特質。理論來源為 Greimas(1987;轉引自 Cohan & Shires, 1988/張方譯,1997)、Chatman(1978)。

A. 分析故事角色的角色功能,包含主體、客體、發送者、接受者、反對 者、幫助者。

B. 分析故事角色的特質。角色特質是為故事角色的屬性貼上標籤,並呈 現角色在故事中的想法、行動、嗜好或品味,在語句中以形容詞修飾 角色主體,以副詞修飾角色進行的動作。

C. 分析故事主要角色的特質,指主角對核心事件所抱持的某一立場及 態度於故事開端到結尾的變化。有可能特質從一開始出現,遇到某件 事出現,在整個故事都持續顯現,或被其他特質取代。

(3)場景:分析個案故事中的場景,與角色及情節故事的關係。

A. 分析場景時空設定,以情節重要程度區分,場景是相對於角色較不重 要的存在物。場景是角色所處的時間與空間,時間是指故事中事件所 發生的年代、日期、時間;空間是指故事中事件發生的場所。

B. 分析場景與故事、角色關係,理論來源為 Chatman(1978)。包含:

「功利主義」,場景簡單、低調,對情節的重要性最低;「具象徵性」, 場景是與行動有緊密的關係,這裡的場景具有行動力;「無關聯」,

角色與場景完全無關,角色也不會特別意識到場景的存在;「精神領 域的」,場景處在角色回憶的內心世界中;「萬花筒式」,外部實景 世界到內心世界的快速轉換。這些關係,對故事角色的行動有何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論述分析

【圖3-3】為論述分析架構,針對專案內容及個案故事,分為敘事者、敘事 觀點、敘事聲音、故事與論述時間之關係。關於敘事者,如【圖3-3】左方所示,

以Chatman(1978)提出的敘事者,探討敘事主體與對故事干預的手法,分為「無 或最少敘事者」、「隱蔽敘事者」、「公開敘事者」三種手法。

關於敘事觀點,如【圖3-3】右方所示,援引以 Genette(1980;轉引自呂妮 霖,2008)概念,分為無焦點、外焦點及內焦點,探討由誰的觀點詮釋與展現;

再以Genette(1980;轉引自 Stam, Burgoyne & Flitterman-Lewis, 1992/張梨美譯,

1997)的敘事聲音,分析專案內容中敘事者發聲位置及變化,包含:故事外或故 事內敘事者,以及在同質故事或異質故事中發聲。

關於故事與論述時間之關係,見【圖3-3】上方,探討時間安排關係與變化,

包含:「順序」、「長度」、「頻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圖3-3:論述的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敘事者

分析募資專案的敘事者,以及對內容干預程度、敘事手法。

(1)「無或最少敘事者」:「無敘事者」,即純粹模仿,如演員直接表演,包 含戲劇對白。「最少敘事者」類似有一個抄寫員只是紀錄,感受不到敘事者,又 分為書面紀錄(日記/信)、單純言說紀錄(對白/自白)、想法紀錄(內心獨白

/意識流)。

(2)「隱蔽敘事者」:明顯感覺有個人在講述故事,但隱藏在聲音後面。引 述故事角色的言說或想法,並針對角色做內心分析的敘事報告。多數使用第三人 稱敘事。

(3)「公開敘事者」:敘事者公開以自己的身份講述故事,多數使用第一人

(3)「公開敘事者」:敘事者公開以自己的身份講述故事,多數使用第一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