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歷程理論被視為研究人類生活脈絡的一種理論取向,提供了另一 研究社會路徑、發展軌跡和社會變遷連結的研究架構(Elder, Johnson,

& Crosnoe, 2003),若以生命歷程理論探討繼母的生活狀況應可更加了解 繼母過去不同的經驗對其成為繼母的影響,也可以更全面地看到繼母生活 的全貌,因此本研究擬以生命歷程理論為理論基礎。

一、關於生命歷程理論

起源於北美的生命歷程理論從一開始就是跨學科的發展,舉凡人類 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都對年齡和人口老化過程感 到興趣並研究,是以這些學科對生命歷程理論的發展都有所貢獻。

Riley(1979)強調個人生命歷程的變化會改變其周遭的社會文化環 境,個人生命歷程老化過程深受社會環境影響,而新型態的生命歷程亦會 造成社會變遷。而真正成功應用的第一個經驗研究學者是 Glen H. Elder, Jr.。Elder(1974)運用 Oakland Growth Study(1920-21 出生世代)長 期性資料,嘗試著瞭解在 1930 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情況下,所得大幅減 少的生活世界對當時處於青少年期、中年期的個體以及其家庭發展產生什 麼影響,從而將後者放在歷史脈絡中去理解這些變化的軌跡及理由,進而 確立了生命歷程理論的典範。

Elder(1994)所提出的生命歷程理論,主張個人的生命發展受個人 (human agency)、人際連結(linked lives)、歷史與文化(location in time and place)、時機點(timing)四個要素影響,說明如下(引自黃亦 寧,2012;蕭佩珊,2011)。

(一)個人:個人受社會環境、時間、社會網絡所影響,但個人仍擁有自我 的行動與決策能力,依照個人的特質與喜好選擇與規劃自我的生命歷程。

21

(二)人際連結:這是一個動態性的循環,個體依賴與環境中的系統相互互 動,人與人的連結產生人際網絡,而也會影響個人的生命歷程的規劃。例 如:經濟與景氣不佳,許多人都去參加公職考試,這時候我們就可能受影 響而去參加考試,將它視為生命歷程中的一個目標。

(三)歷史與文化:個人在經歷歷史與文化中的不同事件而對生命歷程的影 響。例如:戰爭的年代,因為必須躲避空襲而無法專心上課或中斷學業,

使那一年代的人文盲者較多,又或是因為日本的統治,使在這歷史與文化 下的青少年接受了日本的教育。

(四)時機點:相同的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下進行,往往對個人會有著不同 的影響,每一個生命階段的轉變與銜接,勢必影響下一階的生命歷程。例 如:生育孩子或是進入婚姻。

生命歷程理論的特色關注焦點於個人的經驗、選擇的時間點,以及構 成個人發展路徑的階段或事件的先後順序。例如:多數人都會經歷結婚、

生子、為人父母的生命事件。但若將排序改為結婚、為人父母、生子,則 尚未生子便為人父母的影響與生子後再為人父母的影響大不相同。

社會將人們的生命劃分成各種階段,而賦於階段任務並期待人們去完 成,而這些階段形成生命歷程(life course),它是一種角色與地位的承 繼,也是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在特定社會中經歷相當可預期的模式(葉肅 科,2000)。雖然人們的生命歷程會受到社會脈絡的影響,但生命歷程觀 點也強調人的能動性,在一定的社會體制規範下,個體仍保有主動性,能 選擇自己的前進方向。

二、生命歷程理論相關研究

生命歷程是個人和社會結構互相作用的過程。學者特別注意個人生命歷 程中的階段變遷對於後續歷程的影響,尤其強調有些轉捩點(turning point)

22

的重要性大於其他變遷(Abbot, 1997)。而這樣以個人生命歷程轉變為焦點 卻忽略了制度面的安排,制度面的安排同樣對個人的生命歷程有決定性的 引導效果(Marshall & Mueller, 2001)。如此,雖然可以解釋特定個人生 命歷程變遷的來龍去脈,卻無法適當解答為何不同國家中個人生命歷程的 型態有所差異。在這點上,歐洲的生命歷程理論彌補了缺口而進一步和福利 國家研究扣連起來,並且成為社會政策學門中的新興領域。

Kohli (1986)以歷史的角度告訴我們西方現代社會中生命歷程是一種 發展漫長的路徑。在現代化的歷程中,透過社會結構的變遷,個人的生命歷 程將有系統的區分成為個別化的標準階段,以符合工業組織的運作。個人生 命歷程有四個主要共同運作的結果:1.時間化與紀年化:隨著平均壽命的增 加,個人能預期規劃的生命歲數增加。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代化前,西方家 庭型態較複雜,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短促使家庭成員組成變化較大,難以形成 標準化的家庭型態。這點在現代化歷程中有了很大的轉變,因為個人的生命 歷程在家庭所經歷的事件與時間逐漸接近一致,使家庭生活型態變成個人 生命歷程中可預期的階段。3、年齡界線的確定:國家透過法律的規定設定 了個人參與社會組織的年齡,對於就學權、選舉權以及兵役義務都訂定具體 的規範,相對的賦於個人生命歷程的階段性責任。4、主觀生命時間的浮現:

生命歷程是一種行動的內化過程,透過外力的強制規範,個人視其為常態,

並將其社會時間用來規劃自己的生命歷程。

從生命歷程理論的角度來看,社會政策尤其對於個人生命歷程的階段變 遷有關鍵性的影響:家庭和伴侶關係、教育進修和工作及退休等階段之間的 轉折順利與否,和個人周遭福利制度所能提供的資源機會息息相關。

三、在生命歷程理論中的性別化

生命歷程有許多不同的學派針對它提出討論,其討論的焦點也有所不同,

所以很難有一個全面性與完整性的界定。從生命的連結(linked lives)觀 點來看,可從中發現「性別」對於生命歷程具有「雙重」的影響(Moen, 2001)。

23

因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被認為應當擔負起家庭中子女與年長長輩的照顧責 任,又另一方面,假使相同的事件對於男女仍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當女性承 擔其家庭成員照顧責任時,往往女性會提早離開勞動市場,但男性則是延後 退出勞動市場,即便他仍須負擔照顧責任。

Krüger(1995、1999、2001)認為,Levy 將生命歷程視為多重社會參與 的結果,雖然將結構與文化對於個人認知的影響納入考量,但是其焦點仍然 停留在個體的微觀層面,並未考慮到制度與個人生命歷程的連結,以及制度 對於男女兩性的不同影響(引自 Bird,2003)。制度雖然也反映出社會的變 遷,但其反應是緩慢的,因此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仍持續延續著傳統的性別分 工。雖然在規範上、在社會期望中,對於兩性的看法比起以往已有相當大的 不同,然而在制度上的改變仍不甚明顯,使得男女兩性無論在家庭內或社會 上,還是傾向於維持傳統的性別關係。

現階段生命歷程議題的討論往往針對單一問題進行探討,經常忽略在生 命歷程中,早期的生命歷程經驗與晚期的生命歷程有著重大的關聯性。例如:

學童期的學習可能影響成年後的就業,而成年後的就業狀況將進一步影響 老年期的經濟狀況。然而成年期的工作狀況出了影響老年期的經濟安全,也 相對影響子女可使用的資源,又或則會成為子女的負擔。但這種生命歷程的 相互影響性,我們在現階段現有的研究中是看不到的。另外,現階段文獻雖 有提及女性時常因未必須配合他人的需求進而調整自己的選擇,在理論層 次上未深入進行探討,這是文獻較不足的地方。再者,目前大多數的研究對 象都聚焦於「個人」,往往忽略個人處在環境中,受其制度與國家政策所影 響,以致於個人生命歷程往往與上述兩者脫節。

生命歷程理論的制度性觀點取向,強調福利國家透過結構化、整合和規 範性的形塑,建構與界定典型的生命歷程,一方面關注當代典型生命歷程的 鬆動對制度改革產生的壓力(張世雄,2006)。而這樣的制度性關懷在我們 現有的文獻中是缺少的。假使能有一個更全面而整體(holistic)的生命歷

24

程的思考,應該能對女性獨特的生命歷程有更好的掌握。

總觀上述,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影響要素是環環相扣的,生命的歷程 可是一種流動的過程。熊同鑫(2001)指出生命歷程重視時間與空間及經驗 因果順序的建構,透過生命改變的描述、預測、評估來瞭解個人在社會脈 絡下所採取的行動與決策,強調人處於情境中與時間互動的過程。以繼母 的生命歷程研究來看,女性的早期生命歷程對後期的生命歷程有直接的影 響性,因此我們從女性早期的家庭經驗及所處的社會脈絡中,試圖找尋女 性選擇進入婚姻成為繼母的生命歷程。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者本身的家庭經驗,對探索繼母在進入繼親家庭的抉擇與歷程有 其深度的好奇與興趣,究竟研究參與者為何選擇進入繼親家庭,受到哪些 情境或因素影響?歷程為何?遭遇哪些問題?結果為何?對自我的期許為 何?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理論與觀點作為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 與解釋。本章將說明本研究的方法、研究對象的選取、資料蒐集與分析方 法、研究的嚴謹性、研究倫理及研究者的準備。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與質性相遇

由於研究者想了解女性在選擇進入繼親家庭成為繼母的經歷及其過程 中的一些特殊經驗,探討傳統文化價值觀對繼母的影響。從以往量化的研

由於研究者想了解女性在選擇進入繼親家庭成為繼母的經歷及其過程 中的一些特殊經驗,探討傳統文化價值觀對繼母的影響。從以往量化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