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380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3806"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碩士論文. 生命的蛻變:繼母的生命歷程探究 Transformation of life :A life Course Research of Stepmothers.. 指導教授:王慧琦 博士 研究生:吳金桂. 中華民國 106 年 01 月 17 日.

(2)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生命的蛻變:繼母的生命歷程探究 Transformation of life :A life Course Research of Stepmothers.. 指導教授:王慧琦(Hui-Chi Wang) 研究生:吳金桂(Jin-Kuei Wu). 中華民國 106 年 01 月 17 日 January 17, 2017.

(3) 摘要 生命的蛻變:繼母的生命歷程探究 本研究從女性決定進入婚姻成為繼母開始,以繼母角度瞭解她們的生 命歷程,什麼樣的原因使她們決定進入婚姻成為繼母,她們在這過程中遭 遇了那些困境,什麼是支持她們前進的力量,又是什麼讓她們選擇繼續留 在婚姻中或是選擇離開。為探究研究問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敘 事研究理論為觀點,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解釋。 透過深度訪談,一共訪談了三位繼母,其中一位有二段繼親家庭的經 驗,故有四個案例,以下是研究結論: 一、本研究發現繼母的生命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 「醞釀期」、 「發酵期」、 「質變期」、 「沉澱期」、 「行動期」,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狀態與內涵,其 生命歷程按其階段順序進行。 二、早期的家庭經驗影響女性對婚姻的看法與態度,而父母的角色對研究 參與者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母職學習方面。 三、「成為繼母的決定」會形成相對應的「繼母角色的特性」,而這個特性 影響「成為繼母的自我期許」。 四、「繼母的特質」不同,將影響她們面對婚姻問題所採取的策略方式, 而「繼母的類型」不同,則影響繼母扮演母職角色投入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實務上的建議與研究的限制,提供實務 工作者做為參考。. 關鍵字:生命歷程探究、敘事研究、繼母 I.

(4) Transformation of life:A Life Course Research of Stepmother. Chin-Kuei Wu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the understanding of stepmother's life course. From the women whom decided to enter the marriage as a stepmother, what causes them made that decision, they encountered what kind of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what supported them hang on, and what made them choose to stay or leave.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pplied here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from three interviewees; one of them had two marriage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revealed and discussed as follows: (a) Life courses of stepmother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incubation period”, “fermentation period”, “qualitative change period”, “precipitation period”, and “action period”. Each period had different state and connotation. (b) The original family experience affect female's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The parental role had great influence upon interviewees, especially motherhood learning. (c) "The decision to become a stepmother" and "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epmother role" would influence "to become a stepmother's self-expectation." (d) Difference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epmother” would influence the way they face the marriage; differences of "the type of stepmother” would II.

(5) influence the way they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Motherhoo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for practioners.. Keywords: life course research, narrative research, stepmother. III.

(6) 誌謝 總算可以寫謝辭了,這個論文的產出經歷了許多的波折與漫長的時 間,總算在最後一刻忍痛的將它生出來,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有好幾次 想要放棄並企圖逃避,還好有老師及親友的鼓勵與陪伴,不然還真不知道 該如何走過孤單寫作的日子。 當初選擇以敘事的方式撰寫有關繼母生命歷程研究,主要感謝我的阿 嬤,因為她是我研究的發想,讓我能夠從研究中更進一步的認識她們,在 此我要感謝小林、小文及小燕,因為有妳們的生命故事,真實的呈現繼母 在繼親家庭中的原貌,因為您們無私的分享,讓我得以完成這份論文。 此時此刻的我,有太多的人要感謝,因為有您們的教導、鼓勵與支 持,才有這本論文的產出,感謝您們這一路上的相挺。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慧琦老師,謝謝您在初期與我討論研究主題時,看 見我真正想做的並鼓勵我放手去做,在這不算短的時間裡,總是提醒與督 促我的進度,有耐心的等待與細心的指導,不厭其煩的一再叮嚀與關心, 經常在繁忙中抽空與我討論完成的進度,適時的給予建議與鼓勵,使我有 所依靠,讓我在寫作過程中不再那麼無助,謝謝您這段日子來的教導,感 謝有您。 感謝我的口委松林老師,謝謝您幽默風趣的評論與讚許,您的鼓勵與 建議,讓我在寫作方面更有方向與自信,您細心的提醒與教導,使我受益 良多,感謝有您。 感謝我的口委邦富老師,謝謝您那麼仔細閱讀我的文本,給予我許多 的建議,讓我能從中檢視文本內容的不足與缺失,讓我獲知修改的方向, 真的很感謝您,因為您的指導,讓我得以成長學習。 IV.

(7) 感謝淑貞與柏婷,妳們總是在我需要時拔刀相助,不論是找資料、討 論或是給予建議,妳們總是為我注入滿滿的希望與信心,即便大家已經分 隔兩地,但妳們仍透過電話或網路,給予我適切的協助,讓我覺得很溫暖 與幸福。 感謝前前同事們(俞琇、彥君、嘉云),每次的聚會總是關心與嘮叨我 論文的進度,一再提醒我盡快完成現階段任務,因為有妳們的關心與支 持,讓我知道我並不孤單,謝謝妳們。 感謝前同事們(聰郎、美玉、青虹、口湖早療夥伴們),謝謝您們在我 離職後,仍關心我的論文進度以及未來工作的規劃,謝謝老天爺給予的緣 份,讓我認識了您們,一起努力的時光將是我生命中另一個美好的回憶, 謝謝您們。 感謝我在朝陽社工研究所的同學們,我很開心能和你們同班,還記得 當初在後山放的天燈,希望大家都能實現夢想與願望,因為有你們的陪 伴,研究所的那段時光,是那樣的充實與豐富。 感謝我親愛的爸媽與妹妹,謝謝您們一路的陪伴與鼓勵,雖然為我感 到著急,但總是輕描淡寫的與我討論學業問題,希望我能輕鬆的學習與面 對,謝謝您們在我沒有工作時提供經濟支持,在我遇到困難時給我鼓勵, 謝謝您們,我最愛的家人。 最後我要告訴我的阿公和阿嬤,我畢業了,雖然您們不在了,但我知 道您們會在另一個世界為我感到高興,謝謝您們給我生命與無價的人生智 慧,我會繼續努力認真的走下去。. 金桂 2017.02.14 V.

(8)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故事開始……………………………………………………………01 第二節 心中的想法…………………………………………………………0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06 第四節 名詞定義……………………………………………………………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繼親家庭的挑戰……………………………………………………07 第二節 繼母的挑戰…………………………………………………………10 第三節 繼親家庭相關研究…………………………………………………12 第四節 文化女性主義………………………………………………………14 第五節 生命歷程理論………………………………………………………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2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的選取…………………………………………………29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30 第四節 研究的嚴謹性………………………………………………………32 第五節 研究倫理……………………………………………………………34 第六節 研究者的準備………………………………………………………35. VI.

(9) 第四章 蒲公英的生命故事~憶起那些年 第一節 找尋生命中的拼圖~小林的故事……………………………………38 第二節 愛情戰勝麵包~小燕的故事…………………………………………49 第三節 正義女俠~小文的故事………………………………………………55. 第五章 生命歷程分析 第一節 醞釀期………………………………………………………………61 第二節 發酵期………………………………………………………………71 第三節 質變期………………………………………………………………80 第四節 沉澱期………………………………………………………………83 第五節 行動期………………………………………………………………8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繼母的生命歷程……………………………………………………89 第二節 結論…………………………………………………………………91 第三節 實務應用與建議……………………………………………………9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10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02 二、英文文獻…………………………………………………………………105 三、網路資料…………………………………………………………………106. 附錄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107. VII.

(10) 附錄二訪談大鋼…………………………………………………………………………108. 表目錄 表 1-1 2001 年-2011 年全國再婚率統計資料…………………………………………03 表 2-1 繼親家庭相關研究統整表………………………………………………………12 表 3-1 研究對象簡表……………………………………………………………………29 表 5-1 繼母角色的特性…………………………………………………………………67 表 5-2 繼母的類型………………………………………………………………………74. 圖目錄 圖 6-1 繼母的生命歷程…………………………………………………………………90. VIII.

(11) 第一章 我的奶奶是一個繼母,我印象中的奶奶,她是一個堅強的人,即便生病仍忍耐到 最後一刻,只為了不想麻煩子女。我的奶奶因為前夫過世而改嫁,而我的爺爺則是喪 偶再娶,所以奶奶一嫁進來便成了五個孩子的媽。記得奶奶曾跟我說,她嫁進來後, 不分早晚的工作,要農忙、煮飯、還要照顧孩子與整理家務,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 婚後一年懷了身孕,仍必須每天到三公里外的水井挑水,持續到生產當天,連月子也 沒做。對奶奶來說,這一切不算辛苦,最苦的是必須面對家族裡許多的與論與批評, 她總是小心翼翼的照顧孩子與侍奉公婆,省吃儉用的滿足前妻孩子們的需求,有時遇 到小孩吵架,她也只能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她怕別人說她虐待前妻的小孩,常在打完 孩子後偷偷的擦拭眼淚。 每次聽奶奶說她的故事,總覺得難過又氣憤,為她抱不平,會想這難道是當後母 的宿命嗎?究竟奶奶背負著多大的包袱度過她人生的大半輩子。奶奶的陳述像黑白的 老舊影片,播放出一幕幕畫面,因著對奶奶的思念與生命中的體驗,讓我對繼母的生 命歷程有了探索的動機與想法。. 第一節 故事開始 家庭是每一個人生命的第一站,家人也是我們學習愛、親密與人互動 的起點,人們對家庭的認識與概念或多或少有程度上的差異,究竟家庭是 什麼?家庭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花最多時間在此孕育、成長的地 方,當面臨挫折時,它成了安穩的避風港(郭靜晃、王慧玲,1999)。社會 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家庭結構從大家庭、核心家庭、小家庭以及繼親家 庭,多元的家庭結構,有著不同以往的內涵與功能。即便如此,薛承泰、 杜慈容(2006)指出,家庭制度在人類社會已存在久遠並一直保有繁衍、 生產、情感及安全的功能,家庭變遷或許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卻無法否 定家庭對個人的重要性。然而家庭的起源來自婚姻,婚姻是兩個人經由一 種社會認可的儀式而給予對方一種誓約共同生活,經由婚姻,伴侶接納其 1.

(12) 應負的責任以維持彼此的親密關係,並保護對方的生活(蔡文輝,2007)。 人們期待婚姻是永恆不變且能白首偕老,但並非每一段婚姻都能幸福美 滿,對多數人來說,結婚是邁入生命中另一個歷程碑,有的人從小就幻想 著這天的到來,期待能與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婚姻是 一種承諾與互許,也是人際關係中最親密的關係,在社會的認可下,創造 一個家庭成為彼此的家人。男女在結婚後必須面臨許多不同的改變,面對 一連串不同的挑戰與調適,若夫妻雙方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往往許多生 活中的小事都會造成生活中的適應不良,婚前羅曼蒂克的愛情慢慢演變成 爭執不休的戰場,大小事的爭執與衝突便成為婚姻中的殺手。 大多數的人對婚姻有著想像與憧憬,以為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 滿的日子。然而,隨著女性主義意識抬頭,女性的經濟能力自主,雙薪家 庭的形成等因素,皆促使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家庭主 婦,女性逐漸懂得為自己爭取權利,面對衝突與不美滿的婚姻關係時,離 婚便成為另一個選擇。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1 年粗離婚率為 2.46 ‰,指某一特定期間之離婚對數對同一期間中總人口之百分比;就是每千 人有 2.46 對夫妻離婚。離婚成了解決婚姻問題的另一種方法,也成為社 會上的普遍現象,進而為家庭型態帶來重大的改變。 另類的家庭? 從表 1-1 發現,近年來男、女的再婚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繼親家庭 的組成將成為普遍可見的現象。2003 年男性再婚率高達 54.0%,女性為 17.9%,雖然 2004 年有些許的下降,但 2009 年後,男、女再婚率仍呈現 上升的趨勢,男性再婚的比率高於女性再婚,因此女性成為繼母的機率便 高於男性。家庭的組成不再只是大家庭、核心家庭或是小家庭,更多元的 包括繼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等,每一種型態的家庭都有著不同的挑戰與 問題,對離婚後的男女而言,如何抉擇進入另一段婚姻,是值得探討的。. 2.

(13) 表 1-1. 2001 年-2011 年全國再婚率統計資料 全國男女再婚率. 年份. 男性(%). 女性(%). 2001 年. 48.4. 15.0. 2002 年. 50.9. 16.6. 2003 年. 54.0. 17.9. 2004 年. 34.3. 11.9. 2005 年. 31.2. 12.0. 2006 年. 29.5. 12.4. 2007 年. 27.11. 11.23. 2008 年. 26.4. 12.11. 2009 年. 24.60. 10.95. 2010 年. 25.01. 11.85. 2011 年. 26.65. 13.20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研究者製表 2013). 不同的原因再婚,所必須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就算再婚是在雙方 皆無子女的情況下,仍會因另一方或雙方有過婚姻經驗,而與初婚狀況有 所差異。不論是行為或心理上,第一次婚姻經驗將成為判斷第二次婚姻的 基準,並且再婚者極容易將前次關係與目前狀況兩相比較而覺得滿意或不 滿意(郭靜晃、王慧玲,1999)。新的一段婚姻如何磨合彼此間不同的觀念 與想法,將是這段婚姻關係重要的課題之一,過去分歧的生活經驗及角色 標準,再婚家庭的人們可能感到缺乏歸屬感,以及需要更多時間去熟悉自 己新的角色定位(王以仁、李育奇、林慧芬、洪雅真、連惠君、潘婉茹, 2001)。再婚家庭必須面對重新界定自我角色、與配偶的溝通方式及家庭 的重新界定,擁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規範與習慣,繼子女在面對不同的 期待與規範時,往往無所適從,繼親家庭成員較為複雜,彼此間缺乏足夠 的愛、關懷與信任,使得家庭關係較難維繫。 3.

(14) 繼親家庭所要面對的問題十分複雜,非外人所能想像,但人們卻對繼 親家庭充滿誤會與質疑,甚至對繼親家庭中的女性不太友善。或許是母親 在家庭中佔有一席之地,使社會大眾對母親這個角色有著高度的期待,期 待女性能以愛心、耐心來養育孩子,扮演著慈母的角色。同時也期待繼母 能像母親一樣,殊不知繼母在這段婚姻中必須適應新家庭成員又必須學習 扮演繼母的角色,在無學習模仿對象的情況下,需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神 學習,才能適應新的婚姻生活。但人們似乎習慣以高標準來檢視繼母的行 為,使繼母在這婚姻生活中陷入困境不知如何自處。 春天後母臉? 繼母真的如春天一樣無法預測,反覆無常嗎?從古至今,對繼母模塑 的刻板印象是不好的,曾幾何時,繼母竟成了壞女人的代名詞?從以前到 現在,許多的故事都將繼母描述成壞心、冷酷及虐待孩子的角色,白雪公 主故事中,壞後母忌妒白雪公主的美貌企圖以毒蘋果,毒害白雪公主的故 事,烙印在人們的心中。 傳統社會中的母親,必須擔負照顧家庭與養育孩子的責任,對於母親 的角色刻畫,總是慈愛、溫暖與奉獻的,使人們對母親有著高度的期待。 因此,社會大眾更加期待繼母能夠扮演好母職的角色,用愛心與耐心照顧 繼子女,殊不知繼母與繼子女間的對應方式,因缺乏明確可尋的「規範模 式,而必須自行揣摩何者才是最適當之角色反應:是疏遠、朋友、「好」 朋友、親屬,還是其他更適當的角色(郭靜晃、王慧玲,1999)。特別在繼 母的部分,因為繼父母不像生父母對子女有清楚的權力與責任,可能因繼 父母角色難以界定而變得更複雜(羅皓誠、洪雅鳳,2012),繼母因缺乏經 驗,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學習與適應,找出自我的定位,在繼子女的互動關 係上更加小心翼翼,深怕管太嚴,會被說是虐待,不管教又被說不盡責, 在雙重的壓力下,繼母在繼子女親職關係上呈現進退兩難的窘境,也使繼 母在面對繼子女時,往往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以維持彼此的關係。 4.

(15) 第二節 心中的想法 「繼母」這個名詞對我來說,究竟代表什麼?我究竟用什麼樣的眼光 與態度看待這個角色,這是我一再重覆思考的問題。在決定研究主題時, 便開始擔心自己在情感投射方面的問題,害怕自己陷入其中。在奶奶人生 中最後的階段,我一直陪在她的身邊,陪她吃飯、聊天、照顧她的生活起 居,奶奶與我分享了她生命中的故事,使我與她更貼近也更加認識她,在 我的記憶裡,奶奶是個無所不能的奶奶,對家庭盡心盡力,臉上總是掛著 笑容,在她的人生中,吃的苦比起享的福多出許多,有時候會想究竟是什 麼力量支持她度過這樣艱辛的日子。 從小我就知道奶奶是繼母這件事,但我並沒有特別感受到有什麼差 異,直到爺爺過世後。我發現伯父們與我們的互動變少了,以往的節慶問 候也沒了,甚至奶奶生病時,照顧的工作成了我們應當負擔的責任。記得 爺爺生病時,雖然和奶奶住在我們家,卻由父親與兄長們一同雇用外傭照 顧爺爺的生活起居,但奶奶生病需要人照顧時,他們卻默默的不作聲,由 我們自行擔起照顧的責任,這樣的差別讓我深深體會到現實的殘酷。俗話 說:「生的放一邊,養的大於天」 ,這句話就我看來並不成立,似乎照顧前 妻的孩子是理所當然,老了以後讓自己孩子照顧也是理所當然,或許這聽 來像是在抱怨,卻是我親身的感受。從這件事來看,我為奶奶感到不平, 聽著她說自己是如何照顧孩子及撐起這個家,我會想難道她的付出是理所 當然嗎?而這一切只因為血緣的不同,而這就是繼母的宿命嗎? 這個研究,我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但我知道它對我來說不只是 一個研究,因為奶奶是研究的初衷,是她讓我體會到繼母角色為她帶來的 包袱與不公平對待,也激起我對探究繼母生命歷程的想法,身為孫女的我 或許無法為她帶來任何的改變,但身為社會工作者的我,希望能從中瞭解 究竟什麼是支持她們面對與度過難關的契機,身為社會工作者的我,又能 從中提供那些協助與支持? 5.

(1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透過文獻的整理,發現社會對繼母角色抱持著負面的評價,然而她們 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身為繼母這個角色,是什麼原因讓她們選擇進入婚姻成 為繼母,究竟與她們的生命經驗、個人特質有何關聯?試提出下列研究目 的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目的 (一)透過研究歸納找尋繼母的生命歷程脈絡。 (二)藉由研究發現提供服務處遇方法,針對親職教育政策給予建議。 二、 (一) (二) (三) (四). 研究問題 瞭解女性成長背景、個人特質對進入婚姻的影響? 什麼樣的決定因素,讓女性選擇進入繼親家庭成為繼母? 進入婚姻成為繼母,面臨到什麼樣的困境?如何因應? 什麼是離開婚姻的考量?什麼是留下來的力量?. 第四節 名詞定義 (一) 繼親家庭(stepfamily):再婚家庭所組成的家庭稱為繼親家庭,亦 稱為混合家庭,這包括一方再婚或雙方都再婚,並至少有一方會帶 來前次婚姻所生的子女,一起所組成的新家庭(徐光國,2003)。 (二) 繼母(stepmother):指一個單身未婚、離婚或喪偶女性,結婚時, 結婚對象已有子女,則此女性稱為繼母。 (三) 繼子女:指配偶於前次婚姻中所生的子女。 (四) 親生子女:指此婚姻關係中與配偶所生的子女。 (五) 生命歷程(life course):一種流動性的狀態,主要受個人、人際連 結、歷史與文化、時機點等因素所影響,重視路徑的階段與事件的 先後順序。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了解繼母在繼親家庭中的所經歷的問題、壓力及轉變,本章 節以「繼親家庭的挑戰」 、「繼母的挑戰」、 「繼親家庭相關研究」、 「文化女 性主義」及「生命歷程理論」,進行文獻檢閱與探討。. 第一節 繼親家庭的挑戰 繼親家庭的組成,長久以來有被汙名化的現象,使考慮再婚的男女無 不謹慎思考。選擇再婚,所要面對的不再只是單純的兩人世界,不論是喪 偶再婚或是離婚再婚,所謂的繼親家庭,即是指有一方帶著前段婚姻的子 女進入這個家庭。所以說,繼親家庭的結構會較初婚家庭來的複雜,對繼 親家庭來說,家庭的重組過程中,如何建立新的家庭關係,考驗著每個家 庭成員,以下是繼親家庭所必須面臨的問題,簡述如下: 一、再婚家庭的適應與新成員的加入 父母再婚前,在單親的階段,孩子可能必須擔負照顧手足的責任,當 父母再婚後,其角色將有所調整或卸除(羅皓誠、洪雅鳳,2012)。這樣的 情況,或許會讓孩子在情緒上感到失落,覺得自己失去權利不受重視。新 的成員加入,將為家庭帶來不一樣的改變,究竟家庭成員必須負責那些家 庭事務及如何分配,其分配是否公平。再則,再婚一方帶著前一段婚姻的 子女進入婚姻,其家人角色應該如何定位,甚至牽涉到子女的排序問題。 在家中的么兒,突然發現自己從原先受寵的「么兒」位置,變成了排行的 中間位置,往往難以調適且必須在家庭中重新找尋角色定位,對某些孩子 來說,是很費心力的(郭靜晃、王慧玲,1999)。就家庭成員來說,重新找 尋自己的定位並做適當的調整,以避免因為對新組成家庭的過度幻想與期 待,導致自我無法融入家庭生活,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家庭重組初期,家 庭成員們都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7.

(18) 二、忠誠度與家庭規範問題 再婚夫妻對婚姻有一定的基礎與瞭解,但對於繼子女來說,與繼父母 的友好是否意味著自己背叛了生父或生母,唯有抗拒或破壞才能表現出自 己的忠誠。當然有時候,也可能因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行為規範,使繼子 女無所適從。郭靜晃、王慧玲(1999)指出,家庭規範可大可小,以個人的 喜好與習慣而定,若設及繼子女已在另一婚姻結構中習得適當之行為,但 繼父母卻不見得接受那些準則時,往往使繼子女陷入矛盾與衝突。對於家 庭成員來說,再婚夫妻必須營造一個安全且相互扶持的環境,透過彼此之 間的溝通,擬訂新的家庭規範,使家庭成員得以遵守,減輕彼此因規範習 性不同,所造成的摩擦與誤解。 三、家庭生活週期的改變 家庭發展在個人的生命週期中,即便是發生相同的事件卻因不同週期 所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周麗端、黃郁婷、楊康臨、唐先梅,2010)。家 庭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每個階段與發展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學習,家 庭的演變是一種持續且動態性的,過程中經歷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 它的必要性。因再婚家庭的組成,使的家庭週期中的必要性及需求無法得 以滿足,破壞了家庭原來的發展,讓家庭系統大亂,使得家庭生活週期進 入混亂的狀態。 四、資源分配問題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會影響家庭成員使用資源的多寡,在這裡 所提及的資源包括時間與金錢(郭靜晃、王慧玲,1999)。首先以時間來 看,孩子受注意的時間因家中的新成員而受到影響。金錢方面,則必須考 量家庭成員生活費用與教育費開銷。倘若,繼子女能獲得前一段婚姻的金 錢支助,對再婚家庭將減少財務的負擔,反之,將增添家庭在經濟上的壓 力。除此之外,空間分配與使用也影響繼親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有限的 資源重新分配後,可能使家庭成員覺得受到威脅,覺得原本屬於自己的權 利被剝奪,造成家庭成員間衝突與敵意。 8.

(19) 五、繼子女的親子關係 有些孩子會因父母離婚或死亡感到自責及心靈受創,當父母再婚對孩 子來說,可能必須面對許多不同以往的改變,需要去面對新的問題及適應 新的環境,在不同的階段過程中,面臨適應性的困難(郭靜晃、王慧玲, 1999)。繼父母教養孩子與滿足需求時,常因為繼父母對繼子女沒有明確 的權力和責任,使關係難以界定,導致溝通產生障礙,甚至讓繼子女覺得 被不公平對待。 繼親家庭在界限上較模糊,主要是繼親家庭的次系統較為複雜,繼子 女與繼父母的感情連繫、互動關係也較差(柯文生,2002)。因界定與溝通 的阻礙,使繼子女與繼父母的關係建立困難。林怡光(2008)指出,再婚父 母為了維持新的婚姻生活,同時又必須面對繼子女的問題,使感到失落與 挫折,為維持與減少衝突,繼父母大多採取保守的策略與繼子女互動,彼 此間親密及依附關係,相對也較為薄弱。 綜觀上述,繼親家庭的組成,試圖將不同生活形態、喜好及特質不同 的家庭組合成為一個家庭。江亮演(2008)指出,新的家庭生活方式,是一 種組織及團體化的過程,繼親家庭在重組的階段過程中,每位成員都必須 重新學習與適應個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因家庭型態及規範的不同, 必須嘗試著去調整自我。新成員的加入,造成資源的重新分配及愛被剝奪 感,使繼親家庭中的成員感到威脅與不安全感,除了必須面對新的改變之 外,有的繼親子女因對原先家庭的忠誠壓力,使情緒陷入矛盾與衝突,導 致家庭氛圍陷入緊張。對繼父母來說,面臨最大的困擾是與繼親子女的互 動與管教,究竟如何維持彼此的關係與塑造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往往是 繼親家庭所必須接受的考驗與挑戰。. 9.

(20) 第二節 繼母的挑戰 繼母,一個被汙名化又備受爭議的名詞,受到大眾的關注與檢視,隨 著資訊發達與家庭的多元,慢慢的大眾對繼親家庭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 繼母這個角色,仍存在著質疑與疑問,使繼母承受許多外在壓力,以下針 對繼母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提出探討: 一、工作與家庭壓力 從以往的農業社會轉變成為現今的工商業社會,隨著社會的變遷,女 性的意識抬頭,教育程度的提昇使得女性在婚後繼續投入工作市場比例增 加,當女性進入家庭婚姻後,往往必須面對工作上的壓力外,仍需承擔家 庭中沉重的照顧角色,同時,因為家務勞動的價值不被社會肯定,使職業 婦女感到心力交瘁(邱美華,2011)。對於婚後的家務勞動分配以及維持適 應新的婚姻生活,將成為女性的另一種壓力,而這也是繼母在進入婚姻家 庭後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夫妻的親密關係 家庭的組成必須經歷許多磨合與調適,但繼親家庭卻沒有所謂的蜜月 期,因為在建立家庭時就已有了繼子女的存在,很難有單獨培養感情的時 間,加上必須顧慮繼子女的感受,使夫妻的互動較少,影響了彼此的親密 關係(賴歆怡,2011;林怡光,2008)。對繼親家庭來說,親子關係的建立 似乎較夫妻關係來的重要,因此忽略了夫妻關係的經營,為了快速完成家 庭現階段的任務,使得再婚配偶缺乏時間學習扮演配偶的角色,甚至因缺 溝通與互動,導致感情上再度感到挫敗,對婚姻再次失去信心而離婚。 三、繼母的迷思 童話故事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糖果屋,這些故 事將繼母的角色描寫的負面,久而久之大家對繼母便產生懷的印象,特別 是繼母被認為較是不友善、沒有愛心,可惡又可恨,缺乏感情且殘忍的人 10.

(21) (張玉佩,2002)。Marianne(1993)指出有關繼母的描述有二種不同的形 象,一種是神話故事中邪惡可怕的繼母,另一種是將繼子女視為她自己的 孩子用愛去照顧他們的繼母,但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卻是邪惡的繼母。對 繼母來說,她不一定想擔任這個角色,只因為她選擇嫁給一個男人,而這 男人又剛好有了孩子。對於社會先入為主的評價與設定的角色,就是一種 標籤與烙印化,因繼母的負面形象與過度不切實際的期望,使繼母感受到 壓力。這樣的迷思,對繼母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該給與更多的了解與包 容,屏除對她們負面的刻板印象,找尋真實面而非妄加揣測。 四、繼母與繼子女的親子關係 許多繼子女會認為自己的親生父母會有復合的機會,覺得繼母是第三 者,因此從中破壞與分化,然而繼子女之所以產生防衛與疏離的現象,因 為與單親家長發展了相互依附的關係,對於他人的介入,為自己帶來了危 機感,因此對繼父母產生了敵意 (王鍾和,1993;張玉佩,2002)。多數 的繼子女對於家中突然出現一個陌生的人較難以適應且無法接受多了一個 人來管教他,使關係陷入對立。 社會期待女性必須擔負教養孩子的責任,因此教養繼子女便成為繼母 的責任。對繼母而言,必須與繼子女有較多的接觸與互動,要與沒有血緣 關係的繼子女產生深厚的感情,喜歡別人的孩子等同自己的孩子,是一件 困難的事(洪瑞兒、鄭文華,2003)。另外,角色的含糊不清也是種困擾, 繼父母常不知如何適度教養繼子女,害怕管太多會造成繼子女的反彈,因 此常以寬鬆態度來面對繼子女的管教問題,繼母有時也為了避免家長角色 遇到困境與避免過度的期待,繼母會選擇放棄自己的養育角色,期待由親 生父親來承擔所有父母的責任,因為對繼母來說,或許她不曾想過必須扮 演繼母的角色,也不曾有過當母親的經驗,因此與繼子女的互動成了問題 (張玉佩,2002; Salwen,1990),所以繼母需要較長時間調適與學習重 新找到自我定位與適當的相處模式,才能夠面對層出不窮的挑戰。 11.

(22) 第三節 繼親家庭相關研究 近年來有關繼親家庭與繼母相關研究,經查詢共有八篇研究論文,分 別為黃瑞雯(1999)、張玉佩(2002)、伍韋為(2002)、林怡光(2002)、王明 勳(2004)、黃烈順(2007)、陳婉慧(2008)、陳勤敏(2011),茲說明如下: 表 2-1 研究者. 論文名稱.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黃瑞雯. 繼親家庭青少年. 個案研究法,對象 18. 1.繼親家庭生活適應有其不同. (1999). 之生活適應歷程. 位(12 歲以上未滿 20. 階段的問題與挑戰,親子關係. 歲以下)青少年。. 的改變有賴透過三角關係的動 員(子女樂觀信念、生親在背後 支持、繼親展露善意) 2.繼親家庭與核心家庭本質差 異,必須提供不同的資源與協 助,須修正對繼親家庭不實際 的期待. 張玉佩. 繼母的心路歷程. (2001). 以質性作為研究方. 1.為人繼母者必須體認家庭結. 法,研究過程以半結. 構的特殊性與善加利用資源。. 構深度訪談,訪問五. 2.針對繼親家庭的問題,應該. 位繼母蒐集資料。. 提供相關家庭教育方案、繼親 家庭親子教育、繼子女成長團 體以及繼母成長團體。. 伍韋韋. 繼親家庭父母管. 以質性作為研究方. 1.繼親家庭管教模式以生親扮. (2002). 教方式與親子互. 法,研究過程以訪談. 演黑臉為主,繼父母自我的改. 動之質性研究. 方法、觀察及繪圖方. 變能增進繼子女對其接受度。. 式,參與研究對象為. 2.提早告知家庭的轉變,對家. 13 位繼子女. 庭運作有益。. 12.

(23) 林怡光. 焦點解決短期諮. 以質性作為研究方.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有助於個案. (2002). 商對繼親兒童親. 法,參與研究對象為. 自我的成長與賦於改變的能. 子關係輔導效果. 焦點解決諮商個案 2. 力,並獲得問題解決的資源,. 之研究. 位. 進而改善其親子關係。. 王明勳. 成長於繼親家庭. 以質性作為研究方. 1.繼親家庭親子關係影響青少. (2004). 之中輟親子互動. 法,研究過程以深度. 年的中輟行為,因此繼親家庭. 歷程探究. 訪談法,4 位中輟生、. 中的父母必須重新調整其角色. 6 位繼親、生親或生繼. 與善用資源,能減少中輟的發. 親. 生率。 2.加強對繼親家庭服務資源的 提供. 黃烈順. 新加坡繼親青少. 以質性作為研究方. 新加坡繼親青少年都有其生活. (2007). 年生活適應之探. 法,研究過程以個案. 適應問題,為解決其問題,繼. 討. 訪談法,研究對象為 6. 親必須多以正向態度面對繼子. 位繼子女. 女,學校則提供諮商與諮詢服 務,以協助青少年的面對適應 問題。. 陳婉慧. 繼親少年經歷父. 以立意取樣 2 位繼親. 繼親少年在面臨家庭變故時,. (2008). 母家庭變故之經. 少年,以主題分析. 不同的生命歷程有其不同的優. 驗與調適. 法,進行個案分析。. 勢與弱勢,如何面對與調適, 其成敗因素在於調適的因應與 自我的省思。. 陳勤敏. 非為同根生,能. 以半結構深度訪談. 繼親家庭隨著家庭生活的推. (2011). 否和平處?繼親. 法,採用立意與滾雪. 進,影響其互動方式,可分為. 13.

(24) 家庭之親子與手. 球抽樣,針對 15 位繼. 初期階段、短期性與長期性效. 足關係. 親家庭中的子女做深. 果,其呈現樣貌多元,但經歷. 度訪談。. 繼親家庭生活者,多數繼親子 女具有較積極的處事態度與開 闊胸襟。. (研究者製表 2013). 從文獻檢視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研究的焦點關注繼親家庭的親子關係 與繼親家庭對青少年及其子女的影響。黃瑞雯(1999)、黃烈順(2007)、陳 婉慧(2008)指出繼親家庭子女在面對適應與調適的過程中,因不同的生命 經歷所必須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不同,應以正向態度面對並找尋自我的優勢 與劣勢,針對問題加以檢視並透過家庭與學校提供協助,以減少繼親家庭 子女的適應性問題。伍韋韋(2002)指出生親扮黑臉的管教模式有助家庭的 運作,而林怡光(2002)表示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另王 明勳(2004)、陳勤敏(2011)提出繼親家庭對繼子女行為與關係之影響。 綜觀上述,大多以探討繼親家庭子女之相關研究,惟有張玉佩(2002) 指出繼母在繼親家庭中所面對的問題與因應對策,較少有探究繼母生命歷 程相關的研究,因此我想藉著這份研究重新進入繼母的世界,探究她們生 命的全新樣貌。. 第四節 文化女性主義 由於繼母在台灣社會中,有著傳統文化的角色,不僅要面對社會價值 觀對她的期待,也必須在家庭系統中,面對丈夫對她的特殊期待,甚至有 極多的繼母在面對丈夫前妻子女時,不是過度縱容,就是過度管教,造成 其他家人對她的不諒解,這些親子互動關係都微妙的存在於台灣社會文化 價值觀與系統中。 14.

(25) 依據文化女性主義來看,現代化的衝突與現象是必須面對的,如何建 構維持一個良好健康的環境,避免女性受到男性父權主義價值的批評。在 繼母的生命歷程中,繼母如何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觀下,發展自我特質與 達到平衡便成為重要的關鍵,本節將針對文化女性主義進行討論。 一、文化女性主義(cultural feminism) 文化女性主義主要是為了重新提昇女性被貶低的女性價值,對文化女 性主義來說,女性的敵人不僅是社會系統也包括經濟制度或是思想,文化 女性主義者論辯要創造並維持一個健康的環境,把女性從不當的文化價值 觀中解放出來。文化女性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它企圖將一些女性的特質 與低估女性屬性的本質重新定義。對文化女性主義的闡述,主要概念是倡 導強調女性特質的正向觀點(或女性個人特質)的正向評價。指出女性與男 性特質的不同,倡導獨立自主與制度的建立,其焦點關注在女性個人之生 活型態而非公共事務的參與。文化女性主義是從激進女性主義發展而來, 它期待破除因父權主義使女性呈現低價值的狀態,藉由從新考量女性的貢 獻,去除、減少女性被低評價的歸因。文化女性主義的爭議圍繞在創造和 維持一個健康的環境,使女性免於男性權能價值觀和他們所有的相關價值 批判(Alcoff,1988;Alcoff,1995;李銀河,2003)。 文化女性主義是多元女性主義的一種,主要強調男性、女性基於生產 能力、生物上差異的特殊性。女性關注在陪伴、團結、分享與認同,這些 特殊性差異,來自於男女部分特質上的不同,而這個差異並非自己所能選 擇。女性與男性的差異不僅是生物遺傳上的不同,而且也是社會的性別差 異,它深植人心,使女性形成不可逆的特質,這些不同於兩性之間的階段 性差異,其中也包括:種族、年齡、族群上的不同,他們期待所有女性都 擁有照顧與陪伴的特質,這樣的理念與激變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所倡導要 改變整體社會的價值觀來解放婦女的理念不同。文化女性主義通常建立一 個目標以滿足女性在特定地位下的特殊需求,換言之,文化女性主義並沒 有要挑戰父權主義下所剝奪的社會情境或經濟關係,而是期待尋求為父權 15.

(26) 主義所造成的不好情境找出解決方法 (Lewis,2013;Ghodsee,2004)。 Mary(1986)指出文化女性主義應該重新檢視女性早期與現在的行為的 差異,在母系社會研究中有一突破性的發現,女性在早期社會是最早且最 重要的社會成員,在母系社會當中有很多不同的管理制度,包括性、婚 姻、權力的分配及規則,與現今父權主義有著極大的不同。當女性擁有較 多的社會權利時,對社會控制與要求較少,相對的女性與同伴的互動比較 好且有好的合作關係,非法的情況較少。早期的女性,有良好的傳統與組 織形態,較少有軍事化的行動,從研究證據發現,女性對經濟情況的改變 及原因,有其影響力。簡單的說,男性透過社會的發展、創造與改變進而 累積資本,改變了早期母系社會的制度,控制家庭、性及政府權力,使女 性成為交換的商品,供及男性在地位上與繼承上的特殊性。 Echols(1983),表示激進女性主義與文化女性主義的不同,激進女性 主義緣於 1960~1970 年代早期,以物質主義觀點做為出發點,部分激進女 性主義者強調母性照顧是父權主義下的產物,例如:他們強調一個婦女會 決定要結婚應該被界定為是一種理性的策略,而非虛假的良知的確認;同 時許多激進女性主義所瞭解的性別主義是一種基本的心理動力,而這種心 理動力是來自於物質條件的操縱。而文化女性主義擴大了婚姻物質現實的 狀況,發展的趨勢;使她成為一個支持的角色,例如:Dworkin 認為女性 的自由來自於不否認自己是受虐者開始。文化女性的目標不只是良知的發 展,而是可以發展出有自由的空間,文化女性主義確認一點就是個人的自 由是可以在父權主義的脈絡下達成的。 以文化取向的女性主義,在這個取向中有兩個核心理論,分別是「關 係文化理論」與「女性道德發展理論」 ,以下針對此兩項理論提出說明: (一)關係文化理論(Relational Cultural Theory) 主要說明女性原本就是在強調和人建立關係的環境下成長,因此,一 16.

(27) 般理論所強調的自主、分離是成熟的指標,是不適合女孩的 ,強調愛與 同理,才是成長的目標(轉引劉珠利,2011)。 1.「連結自我」(connected self) 此為關係文化理論的第一個觀點: 「連結自我」(connected self),係 指女性性別角色的特質。Surrey(1991)指出,母親與嬰兒的互動不因性別 而有所不同。之所以有改變是來自於社會刻板印象的影響,使得母親減少 了與男嬰兒的互動,造成男性缺乏與人互動的情感。女嬰與母親有較多的 情感互動及連結,使得女孩從中學習建立對人的同理反應,因此女性較容 易與人互動與關懷他人,這是主要的性別特質。因此,好的人際互動關 係,能增進女性健康的成長,使女性能與人們有好的互動關係。 2.「相互同理」(mutual empathy) 此為關係文化理論的第二個觀點: 「相互同理」(mutual empathy),係 指女孩健康成熟的目標。相互同理是指能夠在感情上與人交流,貢獻自己 與關心對方,以達到發展健康的自我。Jordan(1991)指出,一位女性要與 人建立相互同理,必須擁有自我設定的界線,知道他人與自己的距離,相 互尊重,進而遵守責任,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建立情感的交流,讓自己 被他人瞭解,建立同理關係。因此女性特質注重人際的互動,強調群居的 重要性,重視自己與他人的需要能達到平衡,願意貢獻自己照顧他人。 3.良好的衝突解決方法 關係文化理論的第三個觀點:「良好的衝突解決方法,對發展好的人際 關係是重要的」。Miller(1986)指出,人際關係有時也會出現衝突與爭 執,不可能一直平順,學習面對衝突與建立互動關係同等重要。假使女性 能接受挑戰學習面對衝突,從解決的過程中仍維持著情感的互動關係,真 實的面對彼此,才能算是成熟。 Turnier(1996)指出男性的發展是向前推進的模式,以目標為趨向。研 17.

(28) 究團體活動中發現,男性為嚴格執行達成目標,因此對違反遊戲規則者, 會以告誡或排斥的方式加以對待。而女性則是全面性模式,以人際網絡關 係取向為主,為維護彼此的關係,會嘗試透過改變遊戲規則,而使團體中 的成員能一同達成目標,重視每一個人的個人價值。主要是女性對自我的 定位與認同來自於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網絡,在其發展過程中,不被要求 獨立,它強調包容所有涉及道德衝突的相互關聯性,看待世界主要以如何 維繫關係為主,不將權利與個人分離,強調民族精神的關懷和關注關係, 而非輸贏的對立,重視相互尊重和調解。 馬永年、梁婉華(2009),指出在 Chodorow《母職的再生產》認為母親 的社會角色是撫育式的情感而父親則是工具主義的特色,主要是男女在早 期發展過程中,女孩認同母親的親切溫柔,而男孩拒絕母親對他的權力控 制。因母職的複製需要撫育性質的情感,而非男性情感的理性與中立,因 此重視情感的連結與重視生命,使女性扮演溫和的撫育者,這也是文化女 性主義中,一再強調女性特質的優勢與男性不同之處。 綜觀上述,女性在發展的過程中,與母親的互動連結奠定了與人的互 動關係,透過情感的交流對人產生同理與關懷,進一步建立了照顧關係, 面臨衝突時,學習以不傷害感情的方式處理衝突。不同的學習模式,呈現 男性與女性在發展上的不同,也因不同的社會化過程,使女性的思維與價 值觀與男性有所差異,而此差異便是女性的優勢,而這樣的優勢對於女性 進入婚姻成為繼母,扮演母職角色,有其助益性。 (二)女性道德發展理論 Gilligan(1977),提出一個女性道德發展理論,她認為道德發展與女 性特質息息相關。由於女性注重人際關係,所以重視他人與自己的需要能 獲得平衡,不以自己為首要考量,強調責任與照顧。 Gilligan 將女性道德發展分成三個階段:(1) 求取生存(orientation to individual survival),在這階段的女性覺得自己是缺乏能力的,所 18.

(29) 以以自我生存做為主要目標;(2) 自我犧牲是高尚的(goodness as self -sacrifice),在這階段的女性覺得自己必須獲得他人的認可,所以要遵 守規範,為了達到社會的期待,是可以犧牲自己的;(3) 不傷害他人的原 則(morality of nonviolence),在這階段的女性覺得自己是有價值且擁 有力量,覺得自己有選擇的權利,以不傷害他人為原則。女性天生的優勢 與後天的發展與學習,使女性擁有與人互動的感性與溫暖,喜歡與人親 近、喜歡照顧人(轉引自劉珠利)。謝明珊(2010)認為女性處於相互關係的 複雜網絡中,她們在思考道德與政治議題時,情感起了作用,她們會把注 意力放在責任上而非個人權利上,她們認為傳統倫理學與政治哲學存有男 性偏見,若能用關懷思考予以代替或補充,將會消除那些偏見。 綜合上述,男性與女性的差異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文化女性主義 認為,藉由不同的生理與社會過程,形成了男女兩性不同的價值觀。女性 的價值之所以被低估,主要是來自於父權主義的思維,為去除女性的反面 標籤,文化女性主義企圖重新定義女性,透過創造一個良好且獨立的女性 文化,讚美女性的特質,使女性能在父權主義的脈絡下,得以在一個自由 與健康的環境生活。 女性在不同的道德階段性有其不同的認知與考量,女性透過她們身體 繁衍能力與倫理道德上的建構,透過社會化與情感的連結,生育與養育孩 子。不同學者對女性的發展過程給與不同的詮釋及階段性的分類,其主要 呈現的理念是贊同女性的特質與價值,有別於男性的發展任務與特質,女 性的特質使女性更懂得同理他人,貢獻自我與他人和睦相處,一再的呈現 女性照顧人及溫和愛好和平的美德。因此女性主義者強調女性生活的特殊 性與好處,也就是親密關係、關懷與責任及與人情感的連接,這些能力使 女性成為一個好的照顧者與養育者,證實女性特質的優勢之處。. 19.

(30) 第五節 生命歷程理論 生命歷程理論被視為研究人類生活脈絡的一種理論取向,提供了另一 研究社會路徑、發展軌跡和社會變遷連結的研究架構(Elder, Johnson, & Crosnoe, 2003) ,若以生命歷程理論探討繼母的生活狀況應可更加了解 繼母過去不同的經驗對其成為繼母的影響,也可以更全面地看到繼母生活 的全貌,因此本研究擬以生命歷程理論為理論基礎。 一、關於生命歷程理論 起源於北美的生命歷程理論從一開始就是跨學科的發展,舉凡人類 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都對年齡和人口老化過程感 到興趣並研究,是以這些學科對生命歷程理論的發展都有所貢獻。 Riley(1979)強調個人生命歷程的變化會改變其周遭的社會文化環 境,個人生命歷程老化過程深受社會環境影響,而新型態的生命歷程亦會 造成社會變遷。而真正成功應用的第一個經驗研究學者是 Glen H. Elder, Jr.。Elder(1974)運用 Oakland Growth Study(1920-21 出生世代)長 期性資料,嘗試著瞭解在 1930 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情況下,所得大幅減 少的生活世界對當時處於青少年期、中年期的個體以及其家庭發展產生什 麼影響,從而將後者放在歷史脈絡中去理解這些變化的軌跡及理由,進而 確立了生命歷程理論的典範。 Elder(1994)所提出的生命歷程理論,主張個人的生命發展受個人 (human agency)、人際連結(linked lives)、歷史與文化(location in time and place)、時機點(timing)四個要素影響,說明如下(引自黃亦 寧,2012;蕭佩珊,2011)。 (一)個人:個人受社會環境、時間、社會網絡所影響,但個人仍擁有自我 的行動與決策能力,依照個人的特質與喜好選擇與規劃自我的生命歷程。 20.

(31) (二)人際連結:這是一個動態性的循環,個體依賴與環境中的系統相互互 動,人與人的連結產生人際網絡,而也會影響個人的生命歷程的規劃。例 如:經濟與景氣不佳,許多人都去參加公職考試,這時候我們就可能受影 響而去參加考試,將它視為生命歷程中的一個目標。 (三)歷史與文化:個人在經歷歷史與文化中的不同事件而對生命歷程的影 響。例如:戰爭的年代,因為必須躲避空襲而無法專心上課或中斷學業, 使那一年代的人文盲者較多,又或是因為日本的統治,使在這歷史與文化 下的青少年接受了日本的教育。 (四)時機點:相同的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下進行,往往對個人會有著不同 的影響,每一個生命階段的轉變與銜接,勢必影響下一階的生命歷程。例 如:生育孩子或是進入婚姻。 生命歷程理論的特色關注焦點於個人的經驗、選擇的時間點,以及構 成個人發展路徑的階段或事件的先後順序。例如:多數人都會經歷結婚、 生子、為人父母的生命事件。但若將排序改為結婚、為人父母、生子,則 尚未生子便為人父母的影響與生子後再為人父母的影響大不相同。 社會將人們的生命劃分成各種階段,而賦於階段任務並期待人們去完 成,而這些階段形成生命歷程(life course),它是一種角色與地位的承 繼,也是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在特定社會中經歷相當可預期的模式(葉肅 科,2000)。雖然人們的生命歷程會受到社會脈絡的影響,但生命歷程觀 點也強調人的能動性,在一定的社會體制規範下,個體仍保有主動性,能 選擇自己的前進方向。 二、生命歷程理論相關研究 生命歷程是個人和社會結構互相作用的過程。學者特別注意個人生命歷 程中的階段變遷對於後續歷程的影響,尤其強調有些轉捩點(turning point) 21.

(32) 的重要性大於其他變遷(Abbot, 1997)。而這樣以個人生命歷程轉變為焦點 卻忽略了制度面的安排,制度面的安排同樣對個人的生命歷程有決定性的 引導效果(Marshall & Mueller, 2001)。如此,雖然可以解釋特定個人生 命歷程變遷的來龍去脈,卻無法適當解答為何不同國家中個人生命歷程的 型態有所差異。在這點上,歐洲的生命歷程理論彌補了缺口而進一步和福利 國家研究扣連起來,並且成為社會政策學門中的新興領域。 Kohli (1986)以歷史的角度告訴我們西方現代社會中生命歷程是一種 發展漫長的路徑。在現代化的歷程中,透過社會結構的變遷,個人的生命歷 程將有系統的區分成為個別化的標準階段,以符合工業組織的運作。個人生 命歷程有四個主要共同運作的結果:1.時間化與紀年化:隨著平均壽命的增 加,個人能預期規劃的生命歲數增加。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代化前,西方家 庭型態較複雜,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短促使家庭成員組成變化較大,難以形成 標準化的家庭型態。這點在現代化歷程中有了很大的轉變,因為個人的生命 歷程在家庭所經歷的事件與時間逐漸接近一致,使家庭生活型態變成個人 生命歷程中可預期的階段。3、年齡界線的確定:國家透過法律的規定設定 了個人參與社會組織的年齡,對於就學權、選舉權以及兵役義務都訂定具體 的規範,相對的賦於個人生命歷程的階段性責任。4、主觀生命時間的浮現: 生命歷程是一種行動的內化過程,透過外力的強制規範,個人視其為常態, 並將其社會時間用來規劃自己的生命歷程。 從生命歷程理論的角度來看,社會政策尤其對於個人生命歷程的階段變 遷有關鍵性的影響:家庭和伴侶關係、教育進修和工作及退休等階段之間的 轉折順利與否,和個人周遭福利制度所能提供的資源機會息息相關。 三、在生命歷程理論中的性別化 生命歷程有許多不同的學派針對它提出討論,其討論的焦點也有所不同, 所以很難有一個全面性與完整性的界定。從生命的連結(linked lives)觀 點來看,可從中發現「性別」對於生命歷程具有「雙重」的影響(Moen, 2001) 。 22.

(33) 因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被認為應當擔負起家庭中子女與年長長輩的照顧責 任,又另一方面,假使相同的事件對於男女仍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當女性承 擔其家庭成員照顧責任時,往往女性會提早離開勞動市場,但男性則是延後 退出勞動市場,即便他仍須負擔照顧責任。 Krüger(1995、1999、2001)認為,Levy 將生命歷程視為多重社會參與 的結果,雖然將結構與文化對於個人認知的影響納入考量,但是其焦點仍然 停留在個體的微觀層面,並未考慮到制度與個人生命歷程的連結,以及制度 對於男女兩性的不同影響(引自 Bird,2003) 。制度雖然也反映出社會的變 遷,但其反應是緩慢的,因此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仍持續延續著傳統的性別分 工。雖然在規範上、在社會期望中,對於兩性的看法比起以往已有相當大的 不同,然而在制度上的改變仍不甚明顯,使得男女兩性無論在家庭內或社會 上,還是傾向於維持傳統的性別關係。 現階段生命歷程議題的討論往往針對單一問題進行探討,經常忽略在生 命歷程中,早期的生命歷程經驗與晚期的生命歷程有著重大的關聯性。例如: 學童期的學習可能影響成年後的就業,而成年後的就業狀況將進一步影響 老年期的經濟狀況。然而成年期的工作狀況出了影響老年期的經濟安全,也 相對影響子女可使用的資源,又或則會成為子女的負擔。但這種生命歷程的 相互影響性,我們在現階段現有的研究中是看不到的。另外,現階段文獻雖 有提及女性時常因未必須配合他人的需求進而調整自己的選擇,在理論層 次上未深入進行探討,這是文獻較不足的地方。再者,目前大多數的研究對 象都聚焦於「個人」 ,往往忽略個人處在環境中,受其制度與國家政策所影 響,以致於個人生命歷程往往與上述兩者脫節。 生命歷程理論的制度性觀點取向,強調福利國家透過結構化、整合和規 範性的形塑,建構與界定典型的生命歷程,一方面關注當代典型生命歷程的 鬆動對制度改革產生的壓力(張世雄,2006) 。而這樣的制度性關懷在我們 現有的文獻中是缺少的。假使能有一個更全面而整體(holistic)的生命歷 23.

(34) 程的思考,應該能對女性獨特的生命歷程有更好的掌握。 總觀上述,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影響要素是環環相扣的,生命的歷程 可是一種流動的過程。熊同鑫(2001)指出生命歷程重視時間與空間及經驗 因果順序的建構,透過生命改變的描述、預測、評估來瞭解個人在社會脈 絡下所採取的行動與決策,強調人處於情境中與時間互動的過程。以繼母 的生命歷程研究來看,女性的早期生命歷程對後期的生命歷程有直接的影 響性,因此我們從女性早期的家庭經驗及所處的社會脈絡中,試圖找尋女 性選擇進入婚姻成為繼母的生命歷程。. 24.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者本身的家庭經驗,對探索繼母在進入繼親家庭的抉擇與歷程有 其深度的好奇與興趣,究竟研究參與者為何選擇進入繼親家庭,受到哪些 情境或因素影響?歷程為何?遭遇哪些問題?結果為何?對自我的期許為 何?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理論與觀點作為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 與解釋。本章將說明本研究的方法、研究對象的選取、資料蒐集與分析方 法、研究的嚴謹性、研究倫理及研究者的準備。.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與質性相遇 由於研究者想了解女性在選擇進入繼親家庭成為繼母的經歷及其過程 中的一些特殊經驗,探討傳統文化價值觀對繼母的影響。從以往量化的研 究,大多以表格式及量表做測量,獲知的答案則是一堆數字,這些數字究 竟能代表什麼,令我感到疑惑。正因如此,研究者認為探討一個人的歷程 與經驗,很難透過量化的研究來得知,唯有透過貼近研究參與者,接觸她 們的生活,從心出發瞭解她們的世界,從她們的主觀理解她們的經驗,瞭 解事件對她們的意義,以及她們如何去詮釋它,藉此重新創造旅途的真正 意義,因此選擇以質性研究作為本次研究的方法。 在質性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真相,我們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建構現 階段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在質性的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工具,強調互 為主體性(inter subjectivity),即研究者必須參與在被研究者的主觀經驗中 (胡幼慧,1996;潘淑滿,2003),藉著文本的詮釋、經驗的分享,透過一 再的淬煉,獲取貼近的真實。簡春安、趙善如(2008)指出,現象只能從現 象的「內部」去探討,而非觀察外部,必須進入當事者的內心世界,從他 的角度才能獲知答案。 25.

(36) 當研究者要進入一個與自己全然不熟悉的社會情境中,選擇質性研究 能透過被研究者主觀的陳述和經驗脈絡,提供更深層的理解以協助研究者 獲知其主要生命經驗。當我接觸了質性,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被量化的訓 練與學習所洗腦,執著信效度的呈現,直到對質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對於質性充滿彈性化及能深入探討的特性感到喜歡,惟有使用質性方法, 才能從研究過程中知曉我所關注的,繼母究竟在她的生命歷程中經歷了什 麼?又為她的生命帶來甚麼樣的改變,這一切都是等待開發與沉寂已久的 問號。 二、敘事與我 記得小時候,家的附近有一間幼稚園,那時候我還小,每次一到說故 事時間,我和妹妹就會站在教室外聽故事,直到年紀大一點才進到教室裡 聽故事。因為這樣,我喜歡閱讀與聽故事,小學的閱讀時間,我總會坐在 圖書館的角落,看著我最喜歡的民間故事及傳奇人物故事。從國小的書籍 到國中時期的有聲書,看故事和聽故事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與放鬆。隨 著年紀的增長,我仍就喜歡閱讀,也因就讀的科系,我開始學習說故事。 記得高職實習的階段,每天都要為小朋友說故事,練就了說故事的功夫, 也獲得小朋友的喜愛。所以敘事對我來說,它充滿著想像與吸引力,不同 的故事帶來不一樣的觸動,而我就是被那故事所深深影響的人。 林美珠(2000)指出,敘事研究可說是一種研究工具,資料的蒐集是藉 由訪談生命故事或是從敘事觀察紀錄中獲得。敘事的魅力在於人們透過口 語或是書寫的方式來建構過去的生命經驗,經由情節與劇情的安排重新賦 予自己經驗的意義。我們則透過傾聽人們故事來認識這個世界,藉由故事 讓我們了解其個人內在的認同和意義建構,甚至會為自己找到新的生命位 置(吳芝儀,2008)。人們對於事件的解釋會因經驗的不同與受外在刺激而 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流動的形態,藉由經歷生命的變化,建構一個自我認 定的「自我」 ,透過故事重新賦於生命不同的方向與動力。胡幼慧(1996) 敘說不單是陳述往事,而是將生活故事與對話視為研究問題加以剖析,其 26.

(37) 中包括對狀況的瞭解與意義的解釋。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希望透過繼母的 主觀敘述,瞭解敘事者本身對事件的觀點與感受,重點在於敘事者本身對 事件的詮釋與感受及對她的意義。 三、如何進入敘事世界 在敘事的世界中,研究者不只是參與者也是共事者,必須一同去經歷 經驗,研究者必須細心觀察每個小細節、時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 變化。Riessman(1993)表示一個人無法完全客觀的進入另一個人的經驗之 中,因此,Riessman 將敘事研究過程「經驗世界的再呈現」分為五個層次 (轉引自胡幼慧,1996)。 (一)關注此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在訪談的過程中,受訪者透過圖像反射、回憶與重組,將自己所關注 的經驗,透過重新組合與選擇有意義的事件,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真實。 (二)訴說此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受訪者透過不同的陳述方式,關注在受訪者有組織與有意義的表達, 透過口語或文字書寫的表達方式,將以往所發生的事件或是經驗重現,藉 著不同的敘說方式分享自己的經驗。 (三)轉錄此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在這裡強調文本蒐集的工具的使用,如何轉錄截取資料,透過訪談過 程,研究者不但參與訪談,也必須使用錄音或錄影的方式, 藉著文本呈現與轉錄受訪者的經驗。在轉錄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研究者 的詮釋與經驗的不同,而選擇性的轉錄某一些文本,或以另一種方式被呈 現出來。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當訪談文本進行分析後,不同的撰寫方式、風格與選取的文本段落不 27.

(38) 同,依據研究者的取捨、節錄、呈現與放置標題,企圖建構自我的書寫風 格,研究者可能從中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故事。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訪談文本分析後,最後一步是閱讀者的參與,不同的讀者因經驗與時 空背景的不同,會以不同的角度與詮釋去理解研究者所呈現的故事,以建 構出自己的詮釋與意義。 研究者為強化自我在敘說研究的能力,故檢閱相關敘事研究文章,透 過學習獲知如何將故事具體呈現,也藉著文章書寫過程中的自我揭露與故 事中的主角對話,透過回憶與重組,一同將生涯轉折經驗重新建構成有意 義的故事。胡幼慧(1996)指出,敘說分析,是研究者將所聽到的故事、對 話與說辭視為真相與經驗的呈現,重點在於將「生活故事和對話」的表 達,以「研究問題」的方式加以剖析。 每一段故事與經歷都有它賦予的意義,它協助我們連結與建立架構。 透過上述的提醒,我知道,我必須一再的閱讀文本、重覆聽錄音資料,反 覆的思考,用心去傾聽故事中的不同之處,因為不同的敘說者,有著不同 的訴說表達方式,不同的閱讀者因經驗不同所理解的也不盡相同。吳芝儀 (2008)表示研究者能藉著「安排」和「再安排」的過程中,從新釐清與察 覺人們究竟透過語言來做些什麼樣表達。因此,我所能做的,就是一再反 覆的閱讀與思考並藉助受訪者的檢閱,盡可能呈現繼母所敘說的故事,進 而貼近真實的那一面。. 28.

(39) 第二節 研究参與者的選取 一、如何選取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由於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故研究者希 望透過本身的人際網絡、社群網站與身旁的親朋好友為主要資源,發出訊 息找尋符合研究的對象,進一步透過訪談對象,請他們協助介紹其他符合 條件的研究成員。訪談準備第一步,先蒐集符合條件的名單,再透過電話 的詢問確認受訪者意願。詢問過程中,必須先告知研究目的與方法,所需 配合的事項且告知訪談過程中會進行錄音與紀錄,受訪者能視個人狀況做 分享,如感到不妥即可退出研究。再則,確認受訪前,給予發問機會與詢 問受訪者者對研究的期待後,便可安排受訪時間與地點。 二、研究對象的規模與基本資料 質性研究對象的數目沒有一定的標準,胡幼慧(1996)表示質性研究的 抽樣,重視是否能提供深度與廣度,因此與量化研究中以代表人口推論人 口母群體不同,主要著重在代表性與資訊的豐富性。本研究參與者為「繼 母」,係指一個單身未婚、離婚或喪偶的女性,結婚時,結婚對象已有子 女。本研究主要探討繼母的生命歷程,研究參與者必須曾經有過繼親家庭 經驗且擔任繼母或目前婚姻狀態仍存在者為主。因為研究對象找尋不易且 願意接受研究者不多,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對象找尋上花費許多時間,最後 總共訪談了三位繼母,由於資料豐富,進而進入資料分析的階段。. 29.

(40) 表 3-1 研究對象簡表 別名 性 別. 受訪 年齡. 教育 宗教 程度. 工作 繼親 狀況 家庭 經歷. 婚姻 狀況. 繼 子 女 人 數. 進入婚 姻(繼 子女年 齡). 是否 生 同住 育 子 女 數. 小林 女. 42 歲. 大學 基督. 家庭 10 年 主婦 2 年. 已離婚 婚姻中. 1 2. 3 13. 是 否. 0 1. 是. 1. 15 小燕 女. 50 歲. 空大 基督. 服務 10 年 業. 婚姻中. 1. 3. (7 年 後同 住). 小文 女. 51 歲. 空專 道教. 老師 5 年. 已離婚. 2. 8 10. 是. 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做為資料蒐集方式。潘淑 滿(2003)表示,研究者透過談話的過程,了解受訪者對研究的認知與想 法,藉由有目的的談話過程,進行意見的交換,由於是面對面的互動,同 時能觀察到受訪者的非口語表達;透過訪談的過程了解繼母在其生命歷程 中的感受、經驗與想法。 訪談類型以「半結構的訪談方式」,透過口述生命歷程的方式來進行, 以故事的方式呈現,藉此發現受訪者的觀點、感受與詮釋。林淑馨(2010) 指出訪談大綱,有提示作用且能鼓勵受訪者提出自己的問題,並適度的調 整內容的進行與程序。透過訪談主題設定,使資料蒐集有其連結性,其訪 談主題依次為:認識自己、生命中的大事、進入繼親家庭的歷程,每次訪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songkhapa’s meditation thought,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1) introduction, (2) Tsongkhapa’s exposition of meditation practice,

For an important class of matrices the more qualitative assertions of Theorems 13 and 14 can be considerably sharpened. This is the class of consistly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Siao Gong JULY 13 , 2009 Chen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inorities migrated into Central Plain and established different regimes in north China. With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oyang University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t1. Chaoyang University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