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學效能的定義與內涵

本節主要分析教學效能之定義及內涵,其內容分述如後:

壹、 教學效能的定義

國內外對於教學效能定義的探討,大部分都源自於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 理論,因為 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為個人對於自己可以完成某一種能力的判斷,

且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的思考方式、動機、行為表現以及情緒狀態。

在國內對於教學的研究中,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常被混淆並用。教師自 我效能通常是以教師主觀地評價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成敗的一種知覺、判斷或 是信念,來預期學生可達到一些特定教育目標或是進步表現結果;而教師有效教 學之觀點,是以有效教學為重心(陳木金,1997)。

吳清山(1991)認為教師在從事其教學工作時,若能使學生在學習及行為上有 優良的表現,以達成教師教學目標,便是發揮其教學效能;周新富(1991)提出教 師效能信念,即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學能力、對學生影響 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

Marsh(1991)提出教學效能是多向度的評鑑,其內容包括學習價值、教學熱忱、

表達清晰、團體互動、和諧師生關係、課程內容、評量方式、課外指定作業、學 習難度等九個向度。

林海清(1994)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 複雜邏輯的策略行動來完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其教學活動內容包括:教學計畫、

教學策略、教學評鑑、教學氣氛,而以上四項內容表現愈佳,表示其教學效能越 好。

張俊紳(1997)指出教學效能是一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肯定自己的教 學能力,而且還能表現出適切的教學行為,促使學生有優良的表現,以達成教師 教學的目標。

蔡麗華(2001)提出教學效能為教師在教學各方面表現的績效,以及達成學校 教育目標的程度。其內容包括:教學準備與計畫、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技巧、班 級經營管理、教學成果與評量。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說法,教學效能意謂教師配合教學目標預先擬定教學計 畫,並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用適切教學技巧、有效的班級經營管理,影響學 生學習的成效,以達到預先規劃之教育目標,並透過評鑑來檢視教師教學活動的 動態過程。

貳、 教學效能的內涵

從教學效能的定義來看,我們可以發覺若要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就必須要 瞭解其教學效能的內涵,並且深入探討教學效能的內涵則有助於教師瞭解影響其 有效教學的重要層面及相關因素(塗淑君,2007)。

李俊湖(1992)將有效教學歸納為計劃策略、教學策略、評鑑活動及管理活動 四個層面,其層面內容如下:

一、計劃策略:包含熟悉教材、統整學科、清楚教學目標、瞭解學生特質、教學 設計能彈性有變化。

二、教學策略:包含增加學生學習參與度、教學過程是否流暢有效率、教學有結 構及邏輯性、教學內容需適當轉化並且重視個別化差異。

三、評鑑活動:包含即時性的回饋、增強、評量、教學反省、練習、複習及提供 後設認知之策略。

四、管理活動:包含教師期望、學習氣氛、預期問題之即時處理、督導學生進步、

教室管理。

陳木金(1997)認為教學效能為教師應對於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敗責 任、學習的作用、對學生影響力的程度之各方面自我信念並且能有效溝通學習目 標,有系統呈現教材,避免模糊不清,檢查學生瞭解情形,提供練習和回饋,營 造良好教室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學習,提高教育品質,達成教育目標。亦即教 師透過教學的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的教學技術、有效運 用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等六個向度以創造一有效率的學 習環境,營造良好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成功之學習。

林進材(1998)於「有效的教學行為」一文中則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與學的 雙向回饋歷程,而一有效能之教師於其教學活動中應表現之教學要素應包括以下 幾點:

一、清楚界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時應清楚界定教學目標,讓學習者清楚地了解所要達到之目標何 在?教學活動中的任何策略、方法、活動、資源、教具悉以教學目標為依歸。

二、熟悉教學內容和策略

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內容和策略,才知揉和「專門知識」、和「專業知識」,具 體表徵課程內容並有效轉化。

三、具備有效教學溝通能力

教師應不斷吸取教學新知,充實專業知能,強化師生教學溝通能力。

四、善用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教材內容的掌握及運用有助於教師將抽象教學內容具體化,以利學生學習,

教師運用時間充實教學內容、擴充學習經驗層面,使學習者能從各種活動中 學習更多的概念與事實。

五、了解學習者的特質

有效能的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了解學生的身心特質、先備經驗、起點行為、

學習動機等,並不斷修正預先準備之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習者的動態需求。

六、擬定認知反省策略

教師應教導學生反省認知反省策略,並提供精熟課程內容的各種機會。

七、兼重高、低層次目標

教師擬定之教學目標應兼重高、低層次目標,並以低層次目標為基礎循序漸 進,以實現低層次目標為高層次目標的起點,使高、低層次目標在教學活動 中皆能達成。

八、評鑑學習者的理解以作為適時的回饋

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透過各種評鑑,了解學習者對課程與教學的理解狀 態和程度,以做為教學活動的修正與回饋。

九、評鑑學習結果以形成新的教學計劃

教師從評量學習者的學習結果中,了解學習成果的實施成效,並從中了解教

師教學的優、缺點及需改進之處,以形成新的教學計劃。

十、反省思考自己的教學活動

教師應在教學活動後反省自我的教學及學習者的反應,並以此做為檢討教學 得失與改正實際教學活動的依據。

張碧娟(1999)提出有效教學行為應包含教學計劃準備、系統呈現教材、多元 教學策略、善用教學評量、良好學習氣氛五大層面,其內容概略如下:

一、教學計劃準備

教師根據學生之個別差異,擬定教學計劃,精熟教學材料,並事先做好教學 安排之準備。

二、系統呈現教材

教師於教學時會說明單元之學習目標,並層次分明、有條理的呈現教材,能 夠提供學生練習之機會,彈性地調整其教學活動。

三、多元教學策略

教學時教師能適時引起動機,集中學生的專注力,運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及方 法,並能掌握發問之技巧。

四、善用教學評量

教師能適切地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給予立即回饋,並合理期待學生學習成 果,獎勵學生之學習進步。

五、良好學習氣氛

教師與學生維持良好而和諧之師生關係,掌握教室管理,並積極的鼓勵學生。

馮莉雅(2001)以能力導向認為有效教學之教學行為可分為學科教學能力、班 級經營與溝通能力兩大層面:

一、學科教學能力

有效能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能導引學習心向、清楚呈現教材、運用多種教 學技巧、提供練習與回饋、安排教學環境、有效利用時間。

二、班級經營與溝通能力

有效能之教師要能維持班級上課之秩序、鼓勵正向之學習行為、實施生活教 育、產生正向師生互動、清晰表達及適當書寫板書。

綜合上述學者的說法,本研究認為一位高教學效能的老師必須熟悉教材內 容,瞭解學生的特質並擬定適切的教學目標及計劃,擁有多元的教學策略與溝通 技巧,營造正向且高互動性的班級氣氛,適當地運用各種評量了解學習者的學習 成效,並不斷進修與專業自我成長。本研究採用白慧如(2004)對於教師教學效能 內涵的分類,共分為五大層面:一教學規劃:在教學前能熟悉教學目標,嫻熟教 材內容,妥善安排教學活動,並重視學生的個別化差異及身心特質,適時調整教 學。二教學策略:運用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在教學中能有效運用時間,

有系統地呈現教材,適時變化教學技巧及選用適當教學媒體,以維持學生專注 力。三教學評鑑:適度運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並藉評量的過 程與結果,教師反省及修正自我的教學。四教學氣氛:師生間保持良好溝通及互 動,適時運用班級經營策略,營造正向、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五教學研究:

運用各項資源創新教學,並透過主動學習、研究、專業成長進修,不斷提升自我 的教學專業知能。

第三節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 究

本節主要探討近年來對於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成果,其 內容分述如後:

壹、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隨著近年來資訊科技與資訊設備不斷推陳出新,現今的教室已與過往的傳統 教室不同,每班教室大概都是班班有電腦、班班有單槍投影機,但有了硬體設備,

課室裡主導教學的第一線教師們的資訊素養能力跟上了這些設備的更新了嗎?

因此,近十年來對於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研究更是不斷成長,以下將其相關研究 結論與發現整理如表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