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共分為四節,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動機,進而提出研究目的與 問題,並將本研究中之重要名詞加以定義及解釋,以及敘述本研究的範圍與限 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現今這個全球競爭的時代下,世界各國莫不把資訊科技視為國家的重要軟 實力之一,因此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國民資訊科技能力的培養,例如:英國、澳 洲、紐西蘭、韓國等國家無不把資訊科技納入其中小學的必修科目。我國亦是警 覺到資訊科技能力對於國家人民競爭力之重要,所以在 2003 年實施九年一貫課 程時,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議題之一,資訊教育議題之課程綱要將資訊課程安排 在三至七年級,並建議三至六年級學生每學年資訊課之學習節數為 16 節,七年 級為 40 節。教育部於 2008 年公布之「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則建議增加資訊教 育議題之授課時數,將三至七年級之學習節數調整為 32-36 節,八至九年級則視 實際需要彈性調整,並且於「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2008-2011」中揭示 我國資訊教育課程內容於國民中小學以資訊科技應用為主,高中職則導入資訊科 學基礎知識(教育部,2008)。

在硬體資訊設備投資方面,近年來教育部相繼投入許多經費以更新及充實學 校單位之資訊設備,從 2005 年起即逐年更新各級學校電腦教室之資訊教學設 備,至 2008 年完成全國各學校資訊教學設備之更新,由於資訊設備之新舊代謝 速率快速,更於 2009-2012 年依資訊設備使用年限四年為一期,持續辦理設備更 新補助,汰換電腦教室效能老舊之電腦,2009 年推動「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 數位教育環境計畫」,建置完成國民中小學 6,620 間「多功能 e 化專科教室」及 37,580 間「多功能 e 化數位教室」。

在教師資訊科技能力培養方面,教育部於 2005 年透過「中小學教師資訊科

技素養基準製訂計畫」,將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進行規劃,採用國際 資訊科技應用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訂定 之「教師教育科技能力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

NETS for teachers,NETST)。為了協助教師發展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教育部在 2002 至 2007 年建置了資訊種子學校及教師社群,合計成立了 2141 校,並且一共有 8500 名教師參加,以團隊之方式接受培訓及審查,發展資訊科技素養、網路與教學、

教學設計與實施等能力,此外補助各縣市政府辦理教師資訊科技應用培訓,課程 內容涵括資訊素養、資訊融入教學及資訊科技應用技能,總共約 65 萬人次教師 接受訓練。2007 年教育部則完成「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自評表發展計畫」, 研擬出適合國內教師使用之資訊科技素養自評表,2013 年教育部於「102 年資訊 教育推動細部計畫-國民中小學資訊知能培訓暨校園自由軟體應用推廣實施計 畫」中明定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教育局辦理國中小學資訊知能教職員培訓對象優 先順序,並且揭示培訓課程主要包括「網路/媒體素養」、「資訊融入教學應用能 力」、「資訊技能」、「e 化設備創新教學應用」及「自由軟體」等五類為原則。

由於全球競爭白熱化的影響,目前各國越來越重視「4C」及「運用資訊科 技」的能力,而 4C 意指:「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 有 效 溝 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 團 隊 共 創 (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則是 指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或是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張瓊方,2011)。其中運用資訊 科技能力更是身處知識爆炸的社會中,未來國民能與世界各國競爭的重要關鍵能 力,而國民基本教育階段的目的即是在培養國民面對未來社會問題之問題解決能 力。教師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人物,如果教師本身缺乏資訊融入教學的知能或是缺 乏參與的意願,即使添購再多的軟硬體設備,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研究者 希望透過本研究了解澎湖縣在教學現場的國小教師具備之資訊素養現況,此為研 究動機之一。

根據天下雜誌 2000 年針對全台灣國中、小老師所做的「教師運用資訊與網 路能力」的問卷調查顯示,只有 19.9%的老師會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或網路輔助教 學,也就是約每五個教師只有一位會在教學課堂中將資訊融入教學,而把資訊科

數中,使用電腦的時間少於一個小時;如果以國小高年級學生一星期四十堂課的 上課節數來看,臺灣學生沉浸在資訊科技教學的時間上,每週是分不到兩節課的 時數,這不禁讓我們對於我們下一代的教育感到憂心,將來我們的學生是否具備 了運用資訊科技以獲得知識的能力?是否已準備好與世界各國的學生們競爭?

2009 年教育部推動了為期四年的「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的 計畫」,希望改善專科教室及班級教室資訊教學設備的老舊與不足,在專案的經 費挹注下,使得目前各校至少有一間多功能的 E 化教室,建置了單槍投影機或顯 示器、網路、電腦、電子白板等資訊教學設備;而一般教室更是班班有單槍投影 機或顯示器、網路、可攜式及可寫式的資訊設備,使得從 2009 年以降,班級教 室營造了數位學習的環璄,而對學校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有了很大的影響,部份教 學現場第一線老師的教學也開始有了改變。教育部(2009)也希冀透過為期四年的

「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的計畫」能提供師生均等的數位機會、增 進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及生活的能力,以及教師能善用資訊科技以提升教學品 質。因此本研究希望了解在教育部「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的計畫」

推動之後,澎湖縣國小教師之教學效能成效現況,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已對不同地區的教師進行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 之研究,根據簡木全(2003)的研究發現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越高,其教學效能也愈 好;張順發和羅希哲(2005)研究則發現不同程度教學資訊素養的教師於教學效能 各層面上達到了顯著的差異;嚴振農(2007)以他的研究指出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 學校效能知覺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白慧如(2004)以問卷調查方式發現國小教師資 訊素養與教學效能呈顯著相關。雖然已經有許多臺灣本島縣市針對教師資訊素養 與教學效能提出研究,但是針對資訊數位刺激城鄉落差大的澎湖縣做出的研究卻 付之闕如,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本研究瞭解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 的關係,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基於上述三項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透過問卷的方式,瞭解澎湖縣國小教師 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現況,並探討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的關 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研究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基於本研究之 研究背景與動機,進而提出本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一、探討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及教學效能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澎湖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關係。

貳、 待答問題

一、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及教學效能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差異為何?

(一) 性別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年齡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服務年資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最高學歷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 學校所在地區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澎湖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差異為何?

(一) 性別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年齡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服務年資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最高學歷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 學校所在地區不同之澎湖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採用之重要名詞為「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教學效能」,茲將其 意義闡述於後:

壹、 國小教師

本研究所稱之國小教師係指依教師法第 4、5、7 條規定取得教師合格證書之 國小教師,並於一 0 一學年度任職於澎湖縣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師,包含級任 教師、科任教師(含教師兼行政人員)、代理教師,不包含校長、職員、代課教師 及實習教師。

貳、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是一種概念、能力、自我學習的工具或技能,亦是一種知識、技能 與個人態度的綜合能力,並且也是一項可以從多樣的訊息來源中取得、評估並應 用所需資訊的學習能力(吳美美,1996;曾淑芬、吳齊殷、黃冠穎與李孟壕,2001)。

本研究所謂資訊素養,乃以研究參與者在白慧如(2004)所編製之「國民小學教師 資訊素養問卷」得分高低代表之,教師得分越高,表示其資訊素養越高;教師得 分越低,表示其資訊素養越低。

參、 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意謂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用適切教學行為或技巧,影響學 生學習的成效,以達到教育目標。(吳清山,1991;陳木金,1997;張俊紳,1997) 本研究所謂教學效能,乃以研究參與者在白慧如(2004)所編製之「國民小學教師 教學效能問卷」得分高低代表之,教師得分越高,表示其教學效能越高;教師得

教學效能意謂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用適切教學行為或技巧,影響學 生學習的成效,以達到教育目標。(吳清山,1991;陳木金,1997;張俊紳,1997) 本研究所謂教學效能,乃以研究參與者在白慧如(2004)所編製之「國民小學教師 教學效能問卷」得分高低代表之,教師得分越高,表示其教學效能越高;教師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