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專業定義

專業一詞或稱作「專門職業」(profession),係指具備高度的專門 知能而異於他種 職業的特殊性,譬如:醫師、工程師、律師等等,皆屬其範圍內 (程瑞福,2002)。許義 雄 (1988) 提出「專門職業」其構成五項要素,(一) 必須具備高度專門化的知識與技能。

(二) 經由國家或團體的資格考試。(三) 維持職業團體的組織性和統一性。(四) 重視公 眾利益。(五) 個人及團體因職業活動而有自主性。賈馥茗 (1979) 認為專業是指從業者 具有卓越的知識和能力,他們對於知識或能力的運用,關係著別人的生死或利害關係,

所以專業的意義,一方面指精湛的學識,卓越的能力;一方面則是服務或是奉獻。李淑 玲、馮麗花 (1994) 則認為專業應是經過長期及嚴格訓練過程之後,再予以專門與嚴格 的資格能力檢定,而具有特殊與專門的知識和卓越的能力,並具有專業決定的自主權 利,應有健全的專業組織及倫理規範,更要不斷的進修,提高專業的程度地位。專業必 須持續成長,才能確保其專業品質,並強調專業並不是在獲得證照時就停止知識及訓練 的進行 (李忠仁,2005)。

張寶丹 (2004) 認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一種專門職業,這種職業要求,須經過嚴 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維持專門和特別的技術。而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人員應當也 是專業人員 (鍾任琴,1997)。吳清基 (2005) 提出教師專業係指,教師將其專業知識與 技能發揮在教學有關的活動上,並具備高度熱忱與良好的態度。

二、教師專業成長定義

教師「專業發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與「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

皆是專業應是一項不間斷地成長與發展的歷程,因此研究者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專業 發展涵蓋在其中,是一種持續的歷程 (Clement &Vandenberghe, 2000);也是一種長久改 變的歷程 (Pehkonen & Törner, 1999);甚至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歷程 (Polettini, 2000)。教 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在教學歷程中不斷追求進步的過程,也是教師落實終身學習的最佳典 範。

27

許義雄 (1994) 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掌握進修機會,不 斷學習成長,藉以增進專業知能,提振專業精神的過程。沈翠蓮 (1994) 則認為教師專 業成長係教師在教學生涯中,為提升個人的專業知識、能力、態度和技能,主動積極參 與正式的、非正式的學習及進修活動,使得個人在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學生輔導和人 際溝通等方面更為成長的歷程。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在從事教學生涯前或在教學生涯 中,不斷的追求個人專業知能、教學技巧與服務態度等之精進,進而建立專業知識與能 力、培養專業精神與態度、並且適應專業組織與規範。(李重毅、廖晧圭,2011)。教師 專業成長,乃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歷程中,主動、積極、持續地參加各種正式與非正式 的學習活動,以促使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態度的提升與增進。(陳香,2003;沈 俊慧,2006)。Tindill & Coplin (1989) 提出而教師專業發展,包括職前引導及在職發展,

兩者皆著重於教師教學能力的提昇,因此專業發展應是指增進教師才能,拓展其興趣,

改變其教學能力,特別是促進教學專業角色及個人成長的活動。

馮莉雅 (1997) 指出教師專業成長動機是教師在教學生涯中,為使思考、知識、態 度、技巧、行為、情感等方面有所進步,參與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進修活動,促使 個人在教學知能、教室管理、學生輔導、教學技術態度、人際溝通等方面更為成長。教 師專業成長能夠讓教師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推理的主體,使教師能夠操作理論、修 正理論、建構或創造自己的專業實踐理論 (朱苑瑜、葉玉珠,2006)。王誼邦 (1997) 將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定義為,體育教師,自發性且有計畫性的,將與教育工作有關知識、

技能、態度、做有效提升與展開,以促進學校整體發展與組織。

三、教師專業成長相關研究

李杏煖 (2000) 針對新竹縣國中小教師 762 位,透過文獻分析、訪談及問卷,得出 地方縣市教師研習中心因應教師專業發展需要而設置,而教師參與在職教育的內在動 機,才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真正誘因。吳和堂 (2000) 針對國中實習教師,瞭解教學 反省與教師專業成長情形,研究結果發現,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有密切關係,專業成長 各層面可由教學反省來預測,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有典型相關存在。

28

王欣茹 (2002) 對於花蓮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發現花蓮縣國民中學 體育教師對專業發展大致認為是也需要的,其中最需要的為情意,不需要的則是體育認 知。不同性別、年齡、婚姻、年資、職位、學校規模、地區、教師資格、擔任教練、教 育學分取得方式的國中體育教師,在整體專業發展需求並無顯著差異,教師專業能力越 低,則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越低。

王誼邦 (1997) 在國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指出,(一) 服務年資與畢業學校及專業團 體組織之便向在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有顯著效益;(二) 服務年資、畢業學校、擔任職 務與專業組織變相於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有顯著差異;(三) 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 求與現況間有顯著差異。林聯喜 (2000) 對國中體育教師在職進修需求評估,研究結果 為,不同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學歷、服務年資,在國中體育教師對於在職進修課程的 需求上會有所差異,其中女教師高於男教師;年齡較低的教師在進修的需求上也高於年 齡較高者;學歷方面則學士與碩士高於專科教師;服務年資較淺之教師在專業需求上也 高於資深教師。而對進修方式的研究發現,進修的方式會因年齡、教育背景、學歷、服 務年資及學校所在地的區別而有差異,唯不同性別的國中體育教師, 其在職進修的方 式並無差異。

鄭一龍 (2003) 研究新竹地區高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發現新竹地區高中體育教師 專業發展現況、重要性及需求性在中上水準;婚姻、學校地區、不同學校屬性、最高學 歷、同儕互動在專業能力與實際現況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學校地區、學校屬性、最高學 歷、同儕互動在專業發展重要性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學校地區、學校屬性和同儕互動在 整體專業發展需求上達顯著差異;教師專業能力實際現況、專業發展重要性與專業發展 需求三者達顯著正相關。王登方 (2001) 指出國中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性,得出以 下發現:(一) 不論性別、年齡、職務、學歷、學校規模、年資,對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 重要性之看法沒有差異存在;(二) 在「教學專業能力」和「體育專業能力」項目中,均 顯示相當程度的認同。

四、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改變

近年來,無論是職前或在職教師的培育計畫,皆相當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亦有不

29

少研究致力於推動改變教師教學信念的專業成長計畫,皆強調教師必須改變對於學科內 容、教學和學習等方面的知識與信念,以因應當代的科學教育思潮,教師可藉由教學活 動設計、試教與反思等,達到專業成長的目標,透過挑戰教師內在的教學信念和教學實 施,引發教師對自己教學的思考和反省,診斷與瞭解自己教學的問題,最後進行教學的 調整與改變 (王玉品、徐偉民,2009)。

教師專業成長要發生,那麼教師的先前信念與意象須被修正與再建構。如果教師未 能意識到先前的信念需要被改變,且未能反省自己的教學信念,周遭情境因素未給予支 持的話,那麼教師的信念是不可能改變的。因此,教師專業成長動機與內省能力對教師 信念改變應是非常重要的 (Kagan,1992)。教師專業化歷程發展並不僅只於客觀理論知 識之累積與建構,它更涵蓋了教師個人思維、道德與價值系統的全面性發展。教師專業 成長是一複雜的歷程,它可以說是教師在思考、班級經營、自尊、與對教學態度上的改 變經驗。(朱苑瑜、葉玉珠,2006)。

專業成長的主要目的在於促使教師吸取新訊息,以拓展其專業知識,並改善教學信 念。而教師通常會抗拒改變其教學信念,尤其是已具備結構化信念系統的資深教師 (陳 均伊、張惠博、楊巽斐、鄭一亭,2006)

Briscoe (1991) 亦指出教師在參與以講授為主的專業成長研習後,甚少有教師會研 習內容落實於課室實務中,大多仍繼續採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信念之形成乃建 立在其過去的學習,以及其在各種不同「實務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 中所獲得的 經驗有關 (Wenger, 2009)。因此,教師信念的改變須透過嘗試與經驗累積的循環才可能 發生(Smylie,1995; Keay, 2006)。

陳信亨 (2015) 表示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發現,能促使教師質疑或改變既有觀念的 研習活動與內容,才更有助於教育變革的推行。然而要透過什麼方式來引發教師觀念或 行為的改變,卻也是教改推動者與研習規劃者最大的挑戰。教師應能透過研習中獲得觀 念的改變,才能引發其行為改變,此一邏輯可追溯到心理學的「認知行為改變」理論,

其基本假定為「只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 (認知),就可以改變他的行為」。人總是依照自 己的信念與知識而進行判斷與行動。

30

當其接收到一個新的觀念時,並不會立刻全盤接受,反之,教師們會先採取保守的 做法,先以既有的教學模式為基礎,一點一點地逐步加入新的元素,直到確實發現「效 果比較好」之後 (不論是學生學習效果提升,或自己能以更輕鬆的方式達到一樣的成 效),才會去修正或推翻自己先前的想法,最後在信念與行為上產生真正地改變。Clarke 和Hollingsworht (2002) 曾提及調適觀點的教師改變,其指教師為因應環境變化,而改 變自己的教學實踐。

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 (J.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採用適應的歷程來 解釋兒童內在心理歷程的改變,從而擴展個體的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當面對新的事物 與自身所認知的基模產生了衝突,為了保持平衡,則可能產生:適應 (adaptation)、同化

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 (J.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採用適應的歷程來 解釋兒童內在心理歷程的改變,從而擴展個體的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當面對新的事物 與自身所認知的基模產生了衝突,為了保持平衡,則可能產生:適應 (adaptation)、同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