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如何蒐集觀察資訊

評鑑的多元資料來源是利用評鑑過程中的各種來源的訊息,這些來源可能是不同的 反應者(respondents)、不同的資料蒐集方式等。反應者包括評鑑者、教師行政人員、同 事、學生等 (馮莉雅,2003)。故因應這些訊息來源的隨時影響,觀察紀錄的方式 便可使用以下幾種常見的方法:「筆記」、「錄影」、「錄音」、「逐字稿」

目前現行最常見的觀察紀錄可為現場觀察與錄影帶觀察,錄影帶觀察之優點 在於可以隨時重複多次,既沒有需要即刻做決定之壓力,也可同時記錄多人的行 為,故本研究選用這樣的方式作為觀察紀錄,但其缺點則為有可能無法記錄沒被 鏡頭照到的事件 (周玉真,1999)。

第二節 教師專業能力

接續上一節,了解何謂教室觀察,而在教學環境中一極大元素便是教學者本 身。故進行教室觀察時,要觀察的要素最重要的便是教師的教師專業能力,故本 節探討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是什麼?而觀察時又有些什麼指標可以輔助觀察這些 內容?

Fennema 與 Franke(1992)認為在數學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之中,教學知識扮 演重要的角色。其教學知識包括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知識,如:教學策略、引發學 習動機等等。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 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 濱如(2004)提出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中便將教師教學能力

「規劃」、「教學」、「管理」、「評鑑」和「專業發展」等五大層面。規劃其意義為 針對課程與教學進行的規劃,能力則指教師擁有與教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與理念,

8

像是教材教法,管理則可包含班級管理,為針對課堂的管理,像是營造學習氣氛 等,每個層面又可以細分為面向,再細分至指標,由此可知教師專業能力指標須 具備之面向相當的多元與廣泛。

Shulman(1987)藉由分析教師的課堂教學內涵,所提出的教育專業知識 (Knowledge Base)則包含以下七類:

1. 學科內容知識: 即教師對該學科及欲教課程的內容所具有的知識,例如 學科重要概念。

2. 一般教育學知識:為課堂管理與組織的策略與原則。

3. 課程知識:包含方案及對教材內容與主題的掌握,指的是教師對教材與 整體教學計畫的理解。

4. 教學內容知識:含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混合了學科內容知識與教學 方法知識,相當於學科的教材教法。

5. 學生與學生特性知識:例如教師對學生的瞭解,如能力、概念、學習興 趣等。

6. 教育脈絡與情境知識:像是教室內的工作,包含了教室環境、可用資源 等

7. 對教育目標、教育價值、及哲學與歷史淵源的知識。

由以上的內涵可發現一名教師須顧及之面向不僅只是認知方面,亦包含情意與技 能,且內涵極為豐富,那麼當進入課堂中的教學,教師能被觀察到的教學專業能 力,可利用評鑑或觀察表藉以將指標或各種校標呈現,讓評鑑者或觀察者得以明 確判別。

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教育廳採用的教師評鑑效標(1986-1987)(轉引自李榮東,

民 91)包含有教學策略、教學管理、教學展示、學習氣氛、自我成長與責任,前 面四項便是屬於課堂中能觀察到之教師專業能力。

張新仁、吳裕益及馮莉雃(民 90)所編製的教學效能教室觀察表,其分析了

9

10

1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詳細介紹研究實施方法與程序,共分六節來說明,第一節為研究方法與 研究設計,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的選取及其基本資料,第三節介紹本研究的研究 工具設計,第四節呈現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節為研究限制,第六節為研究流 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