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的意義、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的意義、理論與相關研究

個人在面對工作壓力時,自然發展出一套適合個人身心需求的因應方 式,希望使壓力減輕,以維持個人身心健康和幸福。換言之,個人對於壓 力 的 因 應 能 力 , 足 以 決 定 壓 力 對 工 作 和 健 康 的 影 響 ( Pines &

Kafry,1978)。「壓力」在現今社會裡,幾乎是每個人共同的經驗;然而並 非每個壓力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在基督教的信仰當中,將壓力困難當成「上 帝化妝的祝福」-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 不再隱藏,你的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以賽亞書 30:20)。Greenberg(1993)

亦認為能導致積極、正向結果的壓力,就是「良性的壓力」(潘正德譯,

2000)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能發現在相同的工作環境下,有的人對壓力 因應得宜,表現得更好,有的人卻消極逃避。學前融合教育教師若是能夠 學習建立積極正向的人生觀,有效的壓力管理和因應策略,相信可以增進 身心健康,保持教學的熱忱和活力。

壹、壓力因應的意義與理論

一、因應的定義

因應的概念與界定因研究者的角度和重點不同而混淆,如克服

(mastery)、防衛(defense)和適應(adaption)等心理學名詞相混用,

因此有必要加以釐清界定(Pearlin & Schooler,1978)。

Lazarus 和 Launier(1978)的定義:因應是個人在行動上和內心 上的努力,以處理環境和內在的要求或衝突;而這些要求或衝突是對個人 資源構成負擔的,所以因應可以說是個人針對特定事件的反應。因應具有 三項功能:(一)處理引起困擾的問題情境;(二)改變之決問題的意義 讓問題狀況中性化;(三)調整問題引起的負面情緒。

Billings & Moos(1985)認為因應係個人針對特定事件所做的行為反 應,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主要因素。其他學者 Lazarus(2006)解釋「因應」,指出最重要的是評估的過程和個人的特 質、背景和情境的需求。而Lazarus和Folkman(1984)更加完整的詮釋「因 應」:可視為在壓力過程中,幫助個體維持心理社會調適的安定因素,因 應是個體持續改變認知和行為,去努力超越個人資源或需求,因應本身是 一種過程,包括認知、行動、評估與再行動的步驟。國內研究者對「因應」

的意義也從各種不同角度來定義,茲整理如表2-3-1。

表2-3-1 國內研究者對「因應」的定義

時間 研究者 因應的定義

2006 馮世昌 認為因應是工作產生壓力時,採取何種策略以避免長期 壓力累積之下產生威脅、焦慮或其他身心疾病。這些因 應之道,目的在減緩威脅、焦慮及身心疼痛,並尋求解 決的方法,期能繼續在工作崗位上服務。

2005 陳錫港 認為因應是只各體遇到壓力情境時,為解除壓力帶來的 威脅,而採取的一系列行動。

2004 曾瑞譙 認為因應是個體面對壓力時為解決問題,而經個體的認 知與思考之後,尋找出一種有效行動方案來解決問題的 歷程。

2003 詹美春 認為因應是個人面對壓力時,為減輕壓力帶來的焦慮 和威脅,而從認知和行為上所作改變的歷程。因此因應 是當個體面對威脅時,個體為減輕不適應感或緩衝壓 力,所採取的任何方法。

2002 吳俊容 認為調適係指個體為使目前所處之環境壓力不致對自身 產生威脅性及壓迫性,主動修改其心理認知結構或外顯 行為。調適與因應涵義相近。

2001 吳錦隆 認為因應是個人與環境的表現及需求,能達到互為滿足 狀,以維持工作的穩定性及兩者之間的和諧關係。

綜合上述,得知因應是一種調適的過程,根據個人的認知與評估能力,

化除困擾或是壓力的一種行動。因此,本研究定義因應:「因應是個體遭 遇困擾問題或面臨壓力情境時,為避免焦慮和挫折所產生的一系列行動,

以維持身心狀況的平衡。」

二、壓力因應的理論

壓力與因應的概念分析,最早由Lazarus於1966年所提出他認為壓力 包括: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和因應(coping)的歷程,皆 為個人和環境間壓力關係的重要緩衝媒介,會影響到壓力的立即和長期結 果(Folkman & Lazarus,1985)。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9)認為 當個體遇到緊急狀況或威脅時,心理與生理就會做出立即的行動或反應,

來因應個體的需要,在生理方面,被稱為「壓力中心(stress center)」

的下視丘遇到緊急狀況會馬上發揮它的二種功能:1.控制自主神經系統,

以調適身體器官的活動;2.促進腦下腺的分泌,以製造更多的能量因應身 體所需,及分泌多種荷爾蒙,使身體進入備戰狀況。在心理方面,由於個 體對環境的知覺、解釋及處理能力,面對壓力會有各種行為的變化、負面 情緒的反應,以及認知方面的改變。

根據心理學與社會學家的各項研究,茲介紹「人格特質導向理論」、

「壓力認知評估理論」及「個體與環境互動理論」等三種理論如下:

(一)人格特質導向學派

人格特質導向理論是由Pervin所提出,其在說明個人人格的形式是 極為複雜的,差異性亦大,人格特質是影響因應策略的主要因素。Pervin

(1983)將人格特質的特徵歸納為四種:

(1)先天遺傳的人格特質:如基因、種族、體型、智力和外貌等,這 些個人先天的本質受遺傳因子所決定,都會影響因應的方式。

(2)環境性的人格:生存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格的心理症狀,如緊 張、焦慮、壓力大多是來自生存競爭的環境經驗所造成,民族性、

個人生活史、和生活的環境經驗,是影響因應策略要因素。

(3)社會性人格:Pervin(1983)提出社會力量影響心理發展,現在 的社會領導、移民政策、智力測驗等等,均有社會達爾文現象。

因此,社會階級實際是由先天基因與後天努力所決定,所以人格 特質明顯朝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的因應行為模 式。

(4)教育性人格特質:人格的發展是可教育性的,包括有情緒性,認 知性、行為性等因應方式,教育性的人格改變,有助於增進人際 關係。

人格特質導向學派認為人格特質是壓力因應方式的評估基準,不同的 人格特質有不同的因應方式,而人格特質又受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的影 響,所以人格特質導向學派的因應是以個人人格取向為主。

(二)壓力認知評估理論學派

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學派認為壓力和因應都是認知 評估的動態過程與結果。Lazarus 和 Folkman(1984)提出壓力認知 理論,認為壓力與因應是認知的評估歷程,個體經歷了可能的壓力事 件,經由調節過程,即對事件的威脅感和因應作不斷的評估,事件的 結果將對個體產生立即和長期的結果,如圖2-3-1所示。認知評估歷程 主要分五個步驟,說明如下:

(1)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來自個人和環境因素。

(2)初級評估:針對壓力事件直接評估其是否會造成威脅的後果,此 時可能形成三種判斷;無關的或不重要的;正向的,預期會帶來好 結果的事件;以及壓力的,會帶來不利影響的事件。

(3)次級評估:是以初級評估為基礎,針對應付此一壓力事件的可能

途徑與自己是否有能力加以應付進行評估。再評估則是以先前的經 驗做回饋,若某些因應方式容易收效,可能使個人重新評估此事件 較無威脅,同樣的,若某因應不如預期有效,則個人會重新評估威 脅的程度和因應的策略。

(4)因應方式:根據可用的壓力紓解方式和社會資源,採取行動。

(5)適應結果:包含身體健康、士氣和社會功能等。由此可知,個人 知覺與對事件的解釋很重要,認知評估與因應方式,將影響壓力的 立即和長期結果,也是個人與環境之間很重要的緩衝媒介。

由壓力認知評估與因應模式,可得知「認知評估」是一切因應的基礎,

而認知結果是受先前的認知評估的影響,假如評估錯誤就會產出不正確的 因應,所以說認知評估學派的因應是以過程取向為主。

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

(重大事件、日常困擾)

圖 2-3-1 Lazarus & Folkman(1984)壓力因應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馮世昌(2006)。國民小學出任主任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 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 27。

(三)個體與環境互動學派的因應理論

Lazars 和Folkman(1984)主張因應行為決定於個體和環境的互動的 結果。Moss(1984)認為壓力事件的性質與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互相作 用,會影響個人對因應策略的選擇,如圖2-3-2所示。並提出八種因應策 略量表,茲說明如下:

1.面對問題:堅持自己立場,為自己爭取,試圖改變對方心意。

初級評估 我有麻煩嗎?

無關、良性正向、有壓力的、傷害或失去、威脅、挑戰

因應方式

(問題解決、情緒抒解)

適應結果

(社會功能、士氣、生理健康)

次級評估 我能做什麼?

因應選擇、期望效能、可利用的資源

2.有計畫的解決問題:我知道做什麼,擬定行動計畫並加倍努力實踐,以 求事情成功。

3.正向再評估:認知重建,尋找新的信念,經過此事之後我會變得更成 熟。

4.自我控制:把自己的感情隱藏起來,不讓他人知道事情有多糟。

5.接受責任:自省、接受後果需要自己來負責。

6.尋求社會支持:找對事情有影響力的人幫忙,接受他人的同情,讓別 人了解與支持。

7.逃避:希望這種事情全過去,藉著吃、喝、抽煙、服藥物,是自己好 過些。

8.疏遠:過自己的生活不去想那些事,當做什麼都沒發生。

1.環境系統(物理、

政策、超個人的社會 氣氛)

圖 2-3-2 Moss(1992)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馮世昌(2006)。國民小學出任主任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 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 29。

綜合以上三種理論模式歸納發現,因應理論大多著重個體本身與外界

綜合以上三種理論模式歸納發現,因應理論大多著重個體本身與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