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進修成效與需求相關的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教師進修成效與需求相關的研究

一位成熟教師的成長與社會化,往往是從事實際教學工作後,透過有計畫的 培養和進修逐步形成的。教師進修常被視為提升教師專業、促進學校革新的重要 工作,亦成為師資教育革新的重要議題。教學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要經過認

知、回憶、比較、綜合整理的歷程,因此,教師必須主動參加提升專業能力的學 習活動,才能在教學進行時,根據觀察與對事物之理解,做出成熟的判斷與正確 的決定,而教師進修目的即在於提供教師合作學習與觀摩的機會,且可以凝聚眾 人智慧,幫助老師專業化。

我國教師進修活動實施多年,對於實施成效與需求等相關的研究也相當多,

本節將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蒐集國內近16年來對於教師進修成效與需 求相關的實證研究,做探討分析。

一、教師進修提升學校與教學效能

周崇儒(1997)對教師進修提升學校與教學效能之間關聯性的調查,結果是 呈現正相關的;而馬蕙慈(2003)的研究也發現,中壢市地區整體教師參與進修 教學的效能是屬於「良好」的表現。至於宜蘭縣國小教師參與進修,動機與教學 效能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教學效能以學習氣氛營造的表現最佳,其次為善用教學 評量、多元教學技巧、教學計畫與準備,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且教師的教學效 能,不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服務年資、職務、任教地區、學校規模 之不同而有差異(陳秀琪,2012)。侯崇博(2004)的研究則發現,嘉義縣市國 民小學教師週三進修方案,實施成效大致良好,且以「知識與技能發展」和「生 態改變」兩個進修層面的成效較好,符合實施指標。而吳佩珊(2006)研究高雄 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整體表現大致良好,尤以「專業態度」表現最佳。

由相關研究可以得知,參加教師進修是有助於提升學校與教學效能的。

二、教師進修模式影響教師進修成效

在教師進修模式與教師進修的研究發現,目前台中市國民小學辦理教師 進修時間,88.1%為「週三下午」,較頻繁的方式為「外聘校外人士專題演講」,

認為未來優先邀請的進修指導人員是「實務專長教師」(汪瓊嬌,2002)。而江慧 萍(2004)對屏東縣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為 教師專業成長之需求內容較偏重於實務。馬蕙慈(2003)的研究則發現,國民小

學教師參與進修,在進修方式與時間的選擇上,以參加週三下午「一般學校研習 機構」為絕大多數(約佔60﹪~70﹪左右),對學習型組織的投入學習僅限於適應 性階段。

而臺北縣偏遠國小教師參加進修,最令人滿意的辦理方式為專題演講、工作 坊及教學研討會,辦理時間為週三下午、寒暑假、週六與週日,進修內容為教師 教學知能、教師課程知能及教師輔導知能,學習環境為校內、跨校、策略聯盟學 校,師資來源為學有專精的教師、專家或社區人士、大學或師院教授及校長、主 任或組長等行政人員(王麗茹,2007)。陳秀琪(2007)調查宜蘭縣國小教師參 與進修方式,以選擇參加週三研習進修活動為大多數,其次為網路線上研習。汪 瓊嬌(2002)的研究也發現,教師未來最想參加的進修內容為「資訊電腦」,而 進修活動受限於經費不夠多元化,加上學校組織文化、進修內容、進修時間以及 課務繁重等因素,使教師進修的意願與成效受到影響。由相關研究結果可知,教 師參與進修的模式,影響著教師進修的成效。

三、教師進修行政規劃與教師需求有關

從專業理論探討國小教師進修的研究,發現對不同階段與需求的教師應安排 不同的進修課程(郭茂松,2001);王玉敏(2001)以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個 案研究的角度,探討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校內教師週三進修的實施情形,發現教 師的看法是對專業成長尚有幫助,上級規定立意良善,時間長短恰當,但活動地 點、內容、進行方式、規劃者及規劃模式,則認為不完全符合需求。多數教師對 參加校內週三進修的看法是對專業成長有幫助,並且期望進修次數酌減、進修內 容需符合需求、增加進修活動方式、由教師參與進修活動規劃並自行選擇參與項 目、活動結束後進行檢討,且認為終身教育與專業成長關係密切。

而楊玉琴(2002)以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為主題,研究國小的週三進修得 知,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週三進修的規劃,是以學校教師的需求為中心,但往 往著眼於當前現實需求,以達成短期行政目標為考量,教師對能兼顧當前的教育

需求,以及個人興趣實際生活相關的課題最感興趣;學校行政則期望透過學校本 位進修活動,提昇行政效率、專業知能及形塑學習型組織。

至於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顯示,規畫進修前,應先 對教師進行需求評估,依此為進修內容依據(史詩琪,2002);陳俐君(2006)

調查也發現台北縣國民小學在職教師有專業成長之高度需求,而王麗茹的研究則 發現台北縣偏遠學校校本教師進修課程,規畫實施的辦理方式、進修內容、參與 規劃的人員、經費來源之現況及滿意度之間存在著差距。透過上述分析,可見教 師進修的行政規劃與教師的需求,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值得加以重視。

四、教師進修成效與需求具有個別差異

王玉敏(2001)的研究發現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工作中關注的問題亦不同,

多數教師參加校內教師週三進修意願,受到個人信念及社會、學校、活動、法令 等因素影響。楊玉琴(2002)則發現教師個人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週三進 修的意願,開始往往基於政策、制度的要求,而被動參與,而隨著進修活動的實 施,卻漸漸提昇為主動的、自我覺知的意願。另外,教師參與學校本位週三進修 的情形,往往隨主題內容、時間、個人生理狀況、講師技巧等呈現消極應付與積 極參與的情形。

年長、資深、高學歷、兼任行政職務的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到較高的 自身專業成長(吳佩珊,2006);而影響臺北縣偏遠國小教師參加進修的主要因 素為地點太遠或交通不便、進修時間的適宜性、進修內容不符實際需求(王麗茹,

2007)。陳秀琪(2007)調查則發現宜蘭縣國小教師參與進修之動機,以認知與 成就動機最強,其次為專業進展、他人影響、逃避或刺激;國小教師參與進修動 機,因婚姻狀況、職務、任教地區之不同而有差異。

男性國小教師、資深國小教師、兼任學校行政職務的國小教師、以及「一般 大學校院教育學程」與「國小師資班」教育專業背景的國小教師,進修成效滿意 度均高於相對一方,可能因女性教師受限於家庭、距離、時間等較多考慮的因素,

而資深的國小教師,離開學校時間較久,且在職場知道無論是教育的認知、情意、

技能各層面上的獲取,都有進行教師進修的必要;兼任學校行政職務的國小教 師,在進修的管道與訊息來源較充份,且較有權力決定行政資源,而「一般大學 校院教育學程」與「國小師資班」教育專業背景的國小教師,在教育專業的領域 上,由於職前訓練學習時間或內容上,都遠較「師範校院」教育專業背景的國小 教師少,故從事教師工作時,常常感到有所不足,教師進修成了充實教育專業能 力的重要管道(溫昇樺,2004)。由此可知,不同教師參與進修活動,會因個人 教育背景、意願、性別、職務、學校經費、課程規劃等的影響,而出現差異情形。

五、教師進修的檢討

教師進德修業本來就是十分可喜的現象,何況教師進修方式已如此多元,參 與進修教師已日益增加,進修風氣也日漸蓬勃。但歐用生(1995)認為,細加檢 討,目前中小學教師的進修教育仍有許多盲點急待突破,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進修 教育未充分達成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要突破當前進修教育的盲點,真正達 到進修教育的目標,最重要的課題是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教師能自我成長。

(一)不同階段教師需要不同的進修計畫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的研究指出,由於知識變遷快速,資訊來 源多元,使得教師的專業知識必須不斷地跟著時代腳步前進,邁向終身學習的新 時代。任教多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指標之「專業態度與研究知能」、「實用智慧與生 活經營」、「教育管理與教學領導」,有別於1-2年初任教師需專精於教材教法、教 學技巧、學生輔導、班級經營等技巧的磨練;而逐漸資深的教師們,則面臨「教 育專業發展」的更新問題,需有更「專業的能力」面對未來及變革,以從事「專 業的工作」。

從教育部統計處(1999)舉辦的「跨世紀對談」問卷統計結果得知,有效增 強教師教育專業、提昇教學品質的進修方式為「舉辦互動式研討、研習活動」

(51.05%),其次是參加學位班進修(20.77%)、參加學分班進修(17.77%)、舉

辦專題演講(7.12%)等;余民寧、賴姿伶、王淑懿(2002)研究結果發現:在 開始擔任教師的第一年後,就有25.9%的教師開始有尋求進修的想法;到了第三 年後,就有超過一半的教師想進修,累計達59.0%;第五年後,就已經累計到82.6%

的教師都想尋求進修的機會。

馬蕙慈(2003)研究中壢市地區教師的進修結果發現,齊頭式學習顯然已不 合時宜,學校行政單位應積極提出具體進修計劃,針對不同教學生涯的教師,給 予差異化的教育訓練刺激,符合教師成長需求,同時促進教師的學習動機,幫助 學校創造有價值的知識。

(二)教師學習團體有助教師進修

謝瑞榮(1999)以觀察、訪談方式研究校內兩個成長團體,發現教師成長團 體在教師專業發展上,具有激發教師學習的動力、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溝通、協

謝瑞榮(1999)以觀察、訪談方式研究校內兩個成長團體,發現教師成長團 體在教師專業發展上,具有激發教師學習的動力、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溝通、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