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練領導行為理論與相關文獻

一、教練領導行為理論

教練的領導行為探討的是「教練」、「選手」、與「情境」三者之 間的交互關係,希望透過各項影響領導行為因素的研究,尋找出適用 的領導模式,以提供致力於運動訓練的領導者,作為參考之用(陳玉 娟,1995)。ㄧ個團隊的成敗,往往取決於領導者的素質,因此,教 練領導行為和領導方式,對於運動團隊的成敗具有著相當關鍵性的影 響(Bird, 1977; Weiss & Friedrichs, 1986; Westre & Weiss, 1991)。換言 之,教練的領導方式對於團隊的成功與否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往往 教練的領導決策會左右團隊未來的方向,甚至會影響比賽的成敗。

目前運動教練領導理論的研究趨勢,是以運動情境理論為研究主 流。美國運動領導理論專家 Chelladurai (1993) 指出,近年來在運動 領導的研究上,發展出三個不同的情境領導模式,即多元領導模式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領導調節模式 (The Mediational Model) 及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 (陳玉娟,1995;鄭志富,1996b;吳慧卿,2001),三種運動 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如表,茲簡述如后。

表 3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

Smith and Smoll, 1978

Celladurai and Haggerty, 1978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一)多元領導模式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多元領導模式係由 Chelladurai & Carron 在 1978 年提出,是融合 了 Fiedler (1967) 的領導效能權變理論(The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House (1971)的路徑-目標理論(The Path-

goal Theory)、Osborn 與 Hunt(1975)的適應反理論(The Adatp-reactive Theory) 及 Yukl (1981) 領 導 差 別 模 式 (The Discrepancy Model of Leadership)而成(陳玉娟,1995;鄭志富,1996;范文曦,2001;鄭松 益,2001;吳慧卿,2001)。Chelladuria 綜合上述各個理論的特點,

將這些變項抽離出來,並將其視之為領導效能情境中相等重要的因 素,而提出所謂的多元領導模式,如圖 3。

1.概念

在「多元領導模式」中,運動教練的實際領導行為係受三種前因 變項(情境特質,領導者特質及團隊成員特質)、三種領導者行為(被 要求的行為、實際的行為及被喜歡的行為)、二種結果變項(成績表 現及滿意度)的交互作用與影響。在此模式當中,三個前因變項影響 了領導者行為,而領導者行為又影響了結果變項,同時結果變項亦回 饋的影響了領導者的實際行為(陳玉娟,1995)。

前因變項 領導者行為 結果變項

1 4

情境特質 被要求的行為

2 5 7 成績表現

領導者特質 實際的行為 滿意度

3 6

團隊成員特質 被喜歡的行為 圖 3 多元領導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1997a)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2.研究工具

多元領導模式是由 Chelladurai 和 Saleh(1980)提出的運動領導 行為量表(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 簡稱 LSS),作為測量的工 具。此量表將教練的行為分為五個向度的題目來進行,分別為:專制 行為、民主行為、訓練與指導行為、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茲就五個 向度做詳細的說明:

(1)專制行為:教練行為包括獨立判斷與下決定和強調個人權威。

(2)民主行為:教練允許選手參與有關團隊的訓練計劃、練習方法 及比賽時戰術與戰略決定的行為。

(3)訓練與指導行為:訓練行為主要改善運動員的成績表現,藉著 激烈與辛苦的訓練,教導運動員的技術、技巧及戰略,釐清成 員之間的關係,且指揮和協調成員的活動。

(4)關懷行為:關心個別選手的福利、正面的團體氣氛和選手之間 溫暖的人際關係所醞釀出的教練行為。

(5)獎勵行為:是一種當選手有良好成績表現時給予酬賞的行為和 認同,以增強運動員行為的教練行為。

(二)領導調節模式(The Mediational Model)

Smith 和 Smoll(1978)提出領導調節模式,認為:指導團隊獲 得勝利是所有教練的目標,而教練也致力於尋找能讓選手達到巔峰表 現的效能,不過教練本身無法單由個人的領導行為上找到結果,因 此,教練必須配合選手的反應才能得到更有效能的領導行為。換言 之,教練領導效能的良窳可從選手所表現出來的反應結果得知。Smoll, Smith 和 Curtih (1979) 指出,教練很少會察覺自己做了哪些隊選手 沒有幫助的行為,教練認為是對的而選手可能完全不認同。領導調節 模式即是要藉由對教練行為的觀察,瞭解教練與選手間彼此相互知覺 的程度,配合一連串實際的紀錄,讓整個團隊互動的過程得到可供解

圖 4 領導調節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1997a)。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頁 18。

教練領導行為 選手的知覺回憶 選手們評價的反應

教練知覺的選手 教練個別差異

7. 訓練目標/動機 8. 行為意向

9. 工具

10. 知覺的訓練規範和角色概 念

11. 推論選手動機

教練個別差異 1. 年齡

2. 性別

3. 知覺的訓練規範 4. 教練行為效價

5. 特殊的運動成就動機 6. 競爭的特質焦慮

情境因素

1.該運動項目本質 2.競爭水準

3.練習與比賽

4.先前的成功/失敗

(如截至目前的季紀錄)

5.現在比賽/練習的表現

此模式之理論架構為,教練領導行為係由「教練領導行為」、「選 手的知覺與回憶」及「選手平價的反應」等三個基本因素所構成。而 此三因素又個別或同時、間接或直接受到教練個別差異變項、選手各 變項及情境因素等三類變項之影響(鄭志富,1997b),其關係架構如 圖 4。

由教練決策模式圖中,可以發現教練個別差異變項會影響到教練 的領導行為及教練所知覺選手的想法;而選手的個別差異變項則會影 到選手的評價反應及選手的知覺和回想;此外,情境因素會同時對教 練行為、教練所知覺的選手想法、選手的知覺和回想、及選手們的評 價反應產生更大的影響(鄭志富,1996b)。

(三)教練決策規範模式(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所謂的決策是指實際做決定者的行為,包括決策程序中關於抉擇 的種種活動(Simon, 1960)。從決策來看,要達到正確或可以接受的 決策,必須基於個人的經驗、訓練和價值判斷,對已有的資訊做合理 的理解和評估(王宗吉等譯,2005)。決策制定為領導的另一個重要 因素,畢竟領導者在選擇決策之前,必須先考慮決策的品質與條件,

亦有所差異。因教練在每ㄧ次的決策制定過程均會面臨到時間壓力、

決策品質之要求、教練本身所能掌握的資訊、問題的複雜程度、團體 的接受性、教練權威及團隊整合等不同情境的問題所影響、因而制訂 出三種不同的決策類型:專制型、參與型及授權型(吳慧卿,1998b;

陳玉娟,1995b;鄭志富,1997a)。

二、教練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潘慧雯、

蕭秋祺

(2010)

355 位 大 專 院 校 籃 球選手

1. 大專籃球選手對於教練之「訓練與指導行 為」的知覺程度較高,而「溝通」、「討論」

與「關壞」等的知覺程度行為較低;團隊 凝聚力則以「人際吸引」構面較高,「人際 親和」構面較低。

2. 不同級別籃球選手對於教練領導行為及團 隊凝聚力的知覺有顯著差異;不同練習頻 率選手在教練領導行為上之知覺情形亦稍 有差異存在。

3.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具有顯著正相關,且教練領導行為 可以有效預測團隊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