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研 究 生:王貞治 指導老師:石明宗.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3) 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 力關係之研究 摘要 指導教授:石明宗 博士 2012 年 6 月. 研究生:王貞治.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 與團隊凝聚力之現況、差異及相關情形,研究對象是以 100 學年度桃 園縣參加國中乙級籃球聯賽男、女選手共 225 名,並以「教練領導行 為」與「團隊凝聚力」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所得資料經統計方 法進行分析。結果如下:1.選手感受教練的領導行為以「訓練與指導 行為」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關懷行為」 、 「獎勵行為」 、 「民主行為」 及「專制行為」。2.不同性別、年級、最佳運動成績的選手感受教練 領導行為有差異。3.選手對團隊凝聚力以「團隊合作」得分情形最高, 其次依序為「團隊適應」、「人際吸引」、「人際親和」。4.不同性別、 年級、最佳運動成績的選手在團隊凝聚力有差異。5.「教練領導行為」 與「團隊凝聚力」間呈現正相關。. 關鍵詞: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 i.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of Taoyuan Country Second Level 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 June. 2012. Research Student: Wang, Chen-Chin Adviser: Shin, Ming-Tsu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difference and relevant situations between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of Taoyuan County Second Level 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 The objects of study are 225 male and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from the 100th junior high school second level in Taoynan Country. The study adopted th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the research data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s of “A Scale of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Inventory.”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 was concluded follows: 1.That the players feel the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s to the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 scored highest. Followed by “social behavior” and “positive behavior” and “democratic behavior” and “autocratic behavior”. 2. There were different feelings for the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grade and different optimal athletic performance of players in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 3. That the players feel the team cohesion to the “teamwork” scored highest, Followed by “squad adapt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interpersonal affinity”. 4. There were different feelings for the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grade and different optimal athletic performance of players in team cohesion. 5. The relationship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eam cohesion presented positive relevance.. Keyword: Coach’s leadership behavior; Team cohesion. ii.

(5) 謝 誌 終於到了寫謝誌的時候,回想這三年來求學的階段,辛苦的經營 著我的研究路程,這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很多,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內 人碧霞,這段期間我因為忙於課業及論文的寫作而疏於照顧家庭,她 一人照料家務及年幼的女兒,感謝她無悔的付出,成全我在課業上的 辛勞。 其次,承蒙恩師 石明宗博士殷切的指導,開啟了我的研究方向 與路程,並感謝陳錦龍教授及徐耀輝教授撥冗審核學生論文,提供寶 貴意見,使得本論文更加的充實、嚴謹。感謝一路相伴的國欽、思源, 使我在這個路途當中不會感到孤單。此外,感謝好友註源、茂盛、鈞 源、美華、秀美及柏超的鼎力相助,使本研究論文得以順利完成;也 感謝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代表隊的教練及球員在問卷填答的協助。 最後,感謝一路養育栽培我多年的雙親,讓我順利完成碩士學 位,此情此恩無以回報,僅以此論文獻給我摯愛的雙親。. 王貞治. 謹誌於. 臺灣師範大學體研所 2012 年 6 月 iii.

(6) 目 第壹章. 錄.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七節. 名詞解釋…………………………………………….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領導理論與相關文獻………………………………. 11. 第二節. 教練領導行為理論與相關文獻……………………. 27.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理論與相關文獻………………………. 46. 第四節. 本章總結……………………………………………. 6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7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4. iv.

(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球員背景分析………………. 第二節.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現況分析與差 異比較…………………………………………………. 第三節. 87.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團隊凝聚力現況分析與差異 比較……………………………………………………. 第四節. 85. 100.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相關分析……………………………………………….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2. 114. 第一節. 結論……………………………………………………. 114.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國中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 力關係之研究問卷(預試) ……………………. 133. 附錄二、國中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 力關係之研究問卷(正式) ……………………. v. 138.

(8) 表. 次. 表1. 國內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12. 表2. 國外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15. 表3.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 28. 表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 35. 表5. 國內外學者為凝聚力所下之定義…………………………. 47. 表6. 國外學者為凝聚力所下之定義……………………………. 50. 表7. 不同項目所需之團隊凝聚力………………………………. 57. 表8.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 62. 表9. 桃園縣參加國中籃球乙級聯賽之學校及選手人數………. 70. 表 10 預試問卷施測數量及回收數量表…………………………. 71. 表 11 正式問卷施測數量及回收數量表…………………………. 72. 表 12 教練領導行為預式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0. 表 13 教練領導行為量表因素構面及因素負荷量表……………. 81. 表 14 團隊凝聚力預式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2. 表 15 團隊凝聚力因素構面及因素負荷量表……………………. 83. 表 16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86. 表 17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得分情形摘要表…. 88. 表 18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vi.

(9) 摘要表………………………………………………………. 89. 表 19 不同性別球員在教練領導行為之 t 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90. 表 20 不同年級球員在教練領導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 21 不同年級球員在教練領導行為比較分析摘要表…………. 93. 表 22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球員在教練領導行為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95. 表 23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球員在教練領導行為比較分析摘要 表……………………………………………………………. 96. 表 24 不同最佳運動成績球員在教練領導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98. 表 25 不同最佳運動成績球員在教練領導行為比較分析摘要表. 99. 表 26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團隊凝聚力得分情形摘要表……. 100. 表 27 桃園縣國中籃球代表隊團隊凝聚力量表各題得分情形摘 要表…………………………………………………………. 101. 表 28 不同性別球員在團隊凝聚力之 t 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102 表 29 不同年級球員團隊凝聚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 30 不同年級球員團隊凝聚力比較分析摘要表………………. 105. 表 31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團隊凝聚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vii. 107.

(10) 表 32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球員團隊凝聚力比較分析摘要表…. 108. 表 33 不同最佳運動成績球員團隊凝聚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110. 表 34 不同最佳運動成績球員在團隊凝聚力比較分析摘要表…. 110. 表 35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皮爾遜積差相關矩陣摘要表. 112. viii.

(11) 圖. 次. 圖1.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領導模式圖……………………………. 19. 圖2. Fiedler 的模變模式…………………………………………. 22. 圖3. 多元領導模式………………………………………………. 30. 圖4. 領導調節模式………………………………………………. 32. 圖5. 運動團隊凝聚力的一般概念性體系………………………. 54. 圖6. 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模式……………………………………. 61. 圖7. 研究架構圖…………………………………………………. 72. 圖8. 研究流程圖…………………………………………………. 75. ix.

(12)

(13)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之主要目的在於陳述本研究之內容與範圍,主要分為第一 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 究之重要性;第五節、研究範圍;第六節、研究限制;第七節、名詞 解釋等方面進行論述。.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從事籃球教練的工作時至今日已有十二年,回想當初接下訓練的 工作是因為一股對教練職務的熱忱,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籃球運動這個 領域有好的成績。每年在媒體報導有關 HBL 高中籃球聯賽的相關訊 息時,更覺自己身負重任,有承先啟後,任重道遠的責任感。原以為 自己能得心應手,然而,其中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過程中遇到許多 的問題,所面臨的疑問不僅僅只是技能的指導。陳鼎華(2006)表示, 青少年時期的運動教練,往往須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如此,對於長 期訓練的選手而言,才有足夠的關照能力。處於現今多元化的社會 裡,教練如只專注於比賽勝負的追求,只能算是成功的一面,惟有兼 顧多方面的均衡發展,才能算是成功的教練(Chen,1996) 。 吳益勝 (2003)指出,在各類運動競賽中,教練無異都是最重要的靈魂人物; 因為他不但是團隊中所有成員取法的對象,其更是肩負著團隊優勝劣 敗的重責大任。教練不僅僅要提升團隊成績表現,還擔任管理者、諮. 1.

(14) 詢者各種不同的角色,因此運動員對教練的信任也是影響球隊成績表 現的一個重要關鍵。基於此,瞭解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教練領導行為 對選手的影響,是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許多國外學者指出:「教練領導行為對於選手認知、技能、行為 及其他各種改變或團隊整體表現具有關鍵性的決定因素,且主導運動 代表隊意向,因此其具有組織、謹守規範和高度成就傾向等特性」 (Ogilvie & Tutko,1966 ; Weiss & Friedrichs,1986;Westre & Weiss,1991。)此外,為因應不同角色需求所表現的行為及因個人 認知與價值觀所表現出的身教(例如:言語、行為、對事務的判斷力、 價值觀、態度等等),同樣會對選手的成績表現及日後的身心發展產 生重大的影響(吳慧卿,2001) 。然而,因為選手個人特質不盡相同, 以及團隊的屬性和所在地域的關係,呈現出的團隊文化亦有所差異, 教練的領導方式應該也應該要隨之調整。而到底甚麼樣的方法才合 適,是研究者所欲探究的原因。 籃球是深受廣大群眾與學生喜歡的球類運動項目之一,它在我國 體育運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媒體播報的熱門項目。回顧我國體 育的發展,國中、高中、大學是我國學生求學非常重要的階段,也是 培養運動選手,推展全民運動的基礎階段,目前我國優秀運動員大多 由此系統培養。青少年期是個體成長歷程中,最快速生長的階段,更. 2.

(15) 是一個心理的浮動期,一般學理上常稱之為「狂飆期」(馬玉濱, 2006)。這時期的青少年不僅生理上有了巨大的變化,心理上、情緒 上更經常表現出強烈不穩定及暴起暴落的兩極化特性(黃正鵠、黃有 志,2004)。由此可見,學生球員常因個人情緒因素而影響團隊,然 而,籃球運動強調的是團隊合作的關係,絕非個人單打獨鬥,著名的 前美國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球星 Michael Jordan 說: 「天才贏得比賽,團隊合作贏得冠軍」 (Jordan,1994) ,所言剛好符合 這個觀念。當團隊的凝聚力越高時,團隊中的成員也就越能為所屬的 團隊付出心力、團隊合作完成彼此共同的目標。尤其是當比賽面臨到 重要關鍵時刻時,團隊凝聚力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鄭敏雄、 劉一民,1991)。換言之,凝聚力高的團隊,對於團隊的工作目標有 強烈的認同感,而這種對於團隊的認同及歸屬能驅使成員為團隊付 出。 以臺灣的訓練環境而言,除了職業球隊有較完善的組織團隊外, 其餘各隊皆由教練包辦所有事務,教練的角色是多元化的,除了要具 備專業的知識與訓練方法,也要激發球員的潛在能力,以提升運動能 力的表現,目的在於團隊間的人際關係與互動。教練與球員間的關係 亦師亦友,當選手在練習時遇到了瓶頸,教練要在一旁指導與解惑, 選手若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時教練則要擔任朋友的角色,耐心的傾聽. 3.

(16) 給予安慰與鼓勵。球員間的人際互動也是重要的一環,在團隊中如何 使隊友更具向心力,讓團隊成員願意為組織團隊付出以爭取最佳運動 成績表現。在團隊運動當中這種關係是不可或缺的,以致力於團隊凝 聚力的提升。然而,學生球員卻往往因為個性使然或因同儕間互動的 關係而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因此,教練的領導行為及凝聚力的形成是 否有直接的關係?團隊凝聚力是否因選手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是故探究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是為本研究之另一 動機。 研究者觀察發現,桃園縣國中籃球乙級代表隊的教練絕大多數 並非為籃球領域的專任教練,許多都是一般體育教師,或者是學校聘 請社區熱心人士擔任籃球校隊教練,可想而知,在專業知識的欠缺及 不足。有鑑於此,此研究實有其必要性,以供基層教練之參酌,進而 瞭解球隊的需求。. 4.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之間的關係。基於上述研究動機,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 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團隊凝聚力的 差異情形。 四、探討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目前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是 否有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團隊凝聚力是否 有差異? 5.

(18) 三、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 係為何?.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經研究者蒐集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文獻中發現,以 籃球運動為研究主題的文獻中,大多是在探討高中以上或是全國國中 甲級為研究對象,對於地區性的研究較為缺乏。筆者認為,基層運動 教練是開啟選手未來運動生涯的重要關鍵因素,但是乙級籃球聯賽卻 常常是被忽略的一群。綜觀現今活耀於籃壇的優秀選手,有很多是從 國中乙級出身,並非傳統名校的甲級,例如,林志傑、蘇翔翊、周柏 臣等。有鑑於此,探討有關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 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關係實有其必要性,藉由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 讓教練瞭解,何種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運作有所幫助,而且能被選手 所接受。.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 100 學年度桃園地區參加全國國中乙級籃球聯賽隊 伍之男女選手,透過問卷調查之方式,以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籃球選 手,在其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以及選手所知覺 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間的關係。 6.

(1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籃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者雖審慎掌控整體之研究流程,但仍無法全盤 探討,在研究中受到部分限制,茲敘述如下: 一、本研究僅針對桃園地區國中乙級籃球選手來加以研究,並無全面 性的對所有參加國中籃球聯賽的國中籃球聯賽選手進行調查,以 瞭解全面性的團隊運作現象,故無法將研究結果推估至所有國中 籃球選手。 二、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 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問卷施測過程嚴謹,但受試者可 能受到情緒、認知及問卷回答之態度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保 留,因此只能假設受試者在填答問卷時是據實回答。. 7.

(20) 第七節 名詞解釋 為便於瞭解本研究所界定的名詞,本研究之名詞解釋分述如下: 一、領導 「領導是在組織團體中,領導者指揮和影響下屬進行組織內相 關工作的方式,運用引導、鼓舞等手段,激發員工工作熱忱,及影響 成員合力達成共同目標的過程」 (馬玉濱,2006) 。陳玉娟(1995)指 出「領導是組織中,領導者領導和影響下屬的過程,目的在使組織成 員為達成組織目標而努力。」 本研究將領導的定義為:領導者帶領組織成員,藉著個人的影響 力及建立組織的願景,運用各種激勵手段,提升部屬工作態度,使成 員為達成組織目標而努力。 二、教練領導行為 在運動領導行為的研究方面,可分為多元領導模式、領導調節模 式及教練決策模式等三種,本研究採用多元領導模式中所包含之訓練 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等五個層面。 (一)訓練與指導行為(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 係指運動教練在訓練和技術指導過程中,以改進選手運動能力表現 為導向的行為。 (二)民主行為(democratic behavior). 8.

(21) 係指運動教練在平時或比賽時,允許選手參與決策的行為。 (三)專制行為(autocratic behavior) 係指運動教練在平時或比賽時,做決定時的獨立性和個人權威。 (四)關懷行為(social behavior) 係指運動教練以選手人際需要滿足為導向的行為,亦稱為社會支持 行為(social support behavior)。 (五)獎勵行為(positive behavior) 係指運動教練認同選手的良好能力表現後給予正增強的回饋,並對 良好的成績給予酬償的行為。 三、團隊凝聚力 團隊凝聚力是在團體情境中,團隊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成員 間彼此相互吸引的力量,使一個群體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追求其共同 目標和理想的動態過程(郭添財,2004)。吳慧卿(2001)指出「凝 聚力」是一個動態過程,其為使團隊成員願意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團 隊目標而努力的一種力量。 本研究將團隊凝聚力定義為:「團隊凝聚力是成員願意留在團隊 的一種決心,其心意是使團隊成員願意同心協力,達成組織目標的一 種力量。」. 9.

(22) 四、選手背景變項 本研究選手的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與教練相處年數、最佳 運動成績四項。. 10.

(2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乙級籃球運動代表隊選手所知覺的 教練領導行為及團對凝聚力之現況,與不同背景變項的籃球選手在其 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以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之間的關係。依據本研究之問題與目的,本研究之相關文獻, 擬分為四大部分敘述,依序為:第一節、領導理論與相關文獻;第二 節、教練領導行為理論與相關文獻;第三節、團隊凝聚力理論與相關 文獻;第四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領導理論與相關文獻 一、領導的意涵 在暸解領導的定義之前,先就「領導者」與「管理者」做一個清 楚的說明,以釐清兩者之間的差異。「管理者」是被指派來的,他們 擁有合法權(legitimate)或職權(position power),影響他人的能力 是來自於正式的權威(formal authority) ;而「領導者」可能是被指派 來的,或是選擇性的由團體中產生,影響他人的權力是來自於其他權 力的基礎---他們的人格或專業知識(郭建志,1997) 。吳慧卿(2001) 認為,領導者意味著能夠影響他人而又同時擁有管理職權的人,在理 想的狀態下所有的管理者應為領導者,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領 導者都須具備其他管理功能方面的能力。 11.

(24) 综上所述,「管理者」是在其職責之下,做好份內管理的職權; 而「領導者」是因著在團體組織的影響力而具有管理他人之職權,換 言之,「領導者」凌駕於「管理者」之上,是因為領導者必須帶領團 體組織的成員完成組織的目標。 對於領導的定義,各方學者的說法不盡相同,以下就國內外學者 對於領導的定義,列述如下。. 表 1 國內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研究者 羅虞村 許士軍. 黃昆輝. 陳彰儀. 張金艦. 年代 1989 1989. 1995. 1995. 1995. 定義 領導者在團體交互反應的歷程中,引導追隨者共同 達成某一特定的行為。 領導係在特定情境下,為影響一人或一群人之行 為,使其趨向於達成某種群體目標之人際互動程 序。 教育行政 領導乃 教育行 政人員 指引 組 織方向目 標,發揮其影響力,以糾合成員意志,利用團體智 慧,及激發並引導成員向心力,從而達成組織目標 之行政行為。 領導是一種對別人產生影響的過程,亦即領導者透 過一些方法或技巧來改變被領導者的行為,以達到 預期的目標。 行政領導就是機關的各級主管適應部屬的心意與 需要,運用思想溝通、人格感召、智能表現及管理 措施,促使之踴躍熱烈的共赴事功,以協同一致的 努力,有效的完成組織的使命與任務。. 12.

(25) 表 1 國內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續): 研究者 張潤書 謝文全. 洪嘉文 莊艷慧 盧俊宏 吳慧卿. 鄭松益 江麗玉. 年代 1995 1996. 1997 1997 1998 2001. 2001 2001. 程紹同 2002 等 謝文全 張紹勳. 2004 2004. 定義 領導是組織人員在交互行為下所產生的影響力。 領導是指引組織及成員的努力方向,並激勵成員的 士氣,集合全員的力量,以共同實現組織目標的一 種過程。 領導乃是在組織中,以影響力引導組織成員邁向共 同目標之交互作用歷程,是為一動態過程。 領導者、被領導者和情境三個因素,在一個有組織 的群體為達成一個共同目標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 領導是一種在一個有組織的群體中,領導者運用其 影響力使群體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過程。 領導乃指在組織中,領導者運用各種影響力量,透 過組織成員交互反應的行為,以達到組織目標的一 種過程。 領導是組織中,運用各種影響力量,透過組織成員 交互反應的行為,以達成組織目標的一個過程。 領導是個人為有效達成既定的目標與滿足成員自 我,所進行的引導及影響成員,去執行任務與相關 工作等交互的動態過程。 領導是指引組織及成員的努力方向,並激勵成員的 士氣,集合全員的力量,以共同實現組織目標的一 種過程。 在團體情境裡,藉著影響力來引導成員的努力方 向,使其同心協力齊赴共同目標的歷程。 領導就是代表一種影響力的發揮和運用,其主要的 目的在於激發工作人員之努力意願,引導其努力方 向,以增加他們所能發揮的生產力和對組織的貢 獻。因此,領導有賴於良好的溝通和對於員工的激 勵。領導的功能包含四個因素:激發員工的動機、 影響員工的工作行為、形成有效的團體、增進工作 績效。. 13.

(26) 表 1 國內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續): 研究者 林育宗. 馬玉濱. 吳定等. 定義. 年代 2005. 2006. 2006. 組織團體中領導者藉其影響力的發揮,與組織成員 間產生交互作用的功能,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漸進式 發展功能。 領導是在組織團體中,領導者指揮和影響下屬進行 團隊內相關工作的方式,運用指導、引導、鼓舞、 激勵等手段,激發員工工作熱忱及影響成員合力達 成共同目標的過程。 領導乃是指某一種特定的情境下,某人行使各種影 響力,以影響他人或團體行為,使其有效達成目標 的過程。. 14.

(27) 表 2 國外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Max Weber 1947 Stogdill. 1950. Hemphill & Coons Likert. 1957. Fiedler. 1964. Barrow. 1997. Martens Chemers. 1987 1997. 1961. 定義 領導是一種個人的精神力量與特徵,能夠對他 人產生影響力。 領導是針對組織目標並完成目標而影響群體的 能力。 領導是指個人為了促成團體達成共同目標,所 展現出指導團體從事活動的行為。 領導是依領導者行為的不同對組織內成員形成 不同的影響力,而領導者的監督行為分為專權 及民主兩個不同的構面對追隨者形成影響。 在團體中的某一個體指導和協調工作有關聯的 團體活動。 在團體中的某一個體指導和協調工作有關聯的 團體活動。 個體影響他人朝向設定目標去行動。 領導是一種社會影響的過程,過程中領導人必 須能夠取得其他人的支持與幫助,以完成共同 目標。.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本研究將領導定義為: 領導是領導者運用其自身的影響力,藉著引導、鼓舞及激勵等手段激 發組織成員共同為組織目標努力的一種動態過程,而這種動態過程是 領導者與成員間產生交互作用的功能,使其能實現組織目標的漸進式 發展效用。. 15.

(28) 二、領導理論的演進 領導理論的研究發韌於二十世紀初期,是最早將領導研究帶入科 學研究領域的開始。依其流行的時期可分為四個階段:ㄧ、特質論 (Trait Theories) , 盛 行 於 1954 年 以 前 ; 二 、 行 為 論 (Behavi or Theories) ,約自第 二次世界 大戰至 1960 年期間; 三、情境 理論 (Situational Theories),其為現今領導研究之主流,約自 1960 年代至 今;四、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理論,約自 1980 年代開始。. ㄧ、特質論 在領導行為研究歷程中,特質論是所有領導行為研究的開端。早 期的研究認為,領導者天生便具有領導的特質,只要能找出領導者的 共通特質,便能依此特質發現領導者,換句話說,領導者是天生的, 是生而為領導者的 (吳清山,1991;陳玉娟,1995)。本時期的研究者 旨在從領導者或成功領導者身上找出某些共同人格特質,俾以鑑別領 導者與非領導者,進而以此特質作為選擇領導者之依據,亦即透過有 效能領導者個人特質之探究,以找出有效領導的研究途徑(陳增朋, 2010)。 在此時期有關領導的研究,均假定成功的領導者具有異於常人的 人格特質,研究者均致力於發現優秀領導者的人格特質,試圖歸納優 秀領導者特質中的共同特質,如:聰明、果斷、勇敢、堅強、領袖魅 16.

(29) 力、自信等等,分析其相關屬性,如:他因為有自信所以果斷,或因 為聰明所以勇敢…等等,以尋求足以鑑別或藉以培養理想領導者的身 分特質 (鄭志富,1997)。換言之,此時期的研究者嘗試用個人智力、 個人性格、人際關係、體型、教育程度等來鑑別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 的差異。 然而,對於有關領導特質論研究的基本結論是:其實並沒有發現 某種人格或特徵,可以明顯區分出成功領導者與不成功領導者之差 異,且未能獲得實證上的支持 (陳增朋,2010)。陳玉娟 (1995)指出, 並非所有有效領導者都擁有共同特質,而擁有領導特質的人也不一定 能成為一位有效領導者。有效領導者的特質中可能存有某部份的特 質,例如:自信、果斷、思考縝密、豐富的專業知識、具有宏觀的觀 點…等等,而這些特質可能是與他們的有效領導是有關的,但並非是 絕對因素 (吳慧卿,1998b)。縱上所述,有效領導者其個人特質有可 能是具備因素之ㄧ,但並非完全是以個人特質論定其為成功的領導 者。. 二、行為論 在成功的領導者中,既然沒有一定的特質存在,那是不是成功的 領導者都會有某些共同的行為。由於特質論的失敗,使得多數研究領 導行為的專家學者逐漸將主要方向轉而以探討領導者的外顯行為為 17.

(30) 主 (李青芬等,1994)。自從 1940 年代後期至 1960 年代中期,領導研 究之焦點便隨著霍桑效應及行為主義盛行的影響,開始注意領導者的 實際領導行為,探究何種領導行為有助於團體效能(陳增朋,2010)。 有關領導行為研究最具影響力的,應推由 Lewin 等人於 1938 年在愛 渥華 (Iowa) 大學所完成的領導行為研究。他們將領導行為劃分成三 種不同的領導型式 (獨裁、民主及放任型),探究受試者對三種不同形 式之反應。實驗結果發現:在獨裁型的領導下,成員的工作績效佳, 但彼此侵犯,士氣低落,當領導者不在時,則整個組織會變了樣;在 民主型的領導下,組織的氣氛是與前者相反;而在放任型的領導下工 作,成員缺乏對團體目標的認識,團體工作的質與量均低,會經常抱 怨,績效不彰 (張德銳,1994;黃昆輝,1995)。 「行為論」的意義在於區分領導者與非領導者之間,某些特定行 為是否存在差異,換言之,若要鑑別領導者與非領導者只要根據某些 特定的行為加以判斷即可 (李青芬等,1994;陳玉娟,1995;馬玉濱, 2006)。值得注意的是,行為論者認為:假若這些行為特徵能被區辨 出來,則訓練課程可依此設計,使有心成為領導者的人可依此訓練課 程培養這些行為,以塑造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王秉鈞,1995)。 此時期的研究致力於探討領導行為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係,例如 兩個廣為人知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學小組 (Ohio State Group) 和密. 18.

(31) 西根州立大學小組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oup) 的研究。 (一)俄亥俄州立大學 在 1940 年代後期,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小組進行一項有關領導行為 的研究。他們將領導行為濃縮為兩大類,稱為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 與關懷(consideration),也就是說領導行為可以分為兩個向度,其模式 圖如圖 1。 1.倡導:以工作為中心的領導,以上司對部屬下令的倡導方式為主, 故稱為倡導取向。 2.關懷:以員工為主的領導風格,這樣的領導者會對團隊成員表示關 懷與友善的態度,因此稱為關懷取向。 高 倡 導 程 度. 低. 低關懷 高倡導. 高關懷 高倡導. 低關懷 低倡導. 高關懷 低倡導. 低. 高 關懷程度. 圖1.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領導模式圖. 資料來源:程紹同等(2002)。運動管理學導論,頁 131。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密西根大學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大約是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同一個時期,研究人 員也找出兩個行為的向度,他們將之命名為員工導向 (Employee 19.

(32) orientation) 和工作導向 (Production orientation): 1.員工導向:領導者較重視人際關係,他們會關心部屬的需求,也會 接受組織成員間的個別差異。 2.工作導向:領導者較注重組織工作的技術層面與組織任務的達成, 視部屬為達成組織目標的工具。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結果強烈支持領導者的員工導向行為,他 們認為員工導向的領導行為,會使得部屬有較高的生產力,其工作滿 足感也會較高 (程紹同,2007)。 不論是 Lewin 等人的研究,或是雙層面的探討,領導行為時期之 研究者最關心的是,領導者採用何種領導行為方式會產生較佳的領導 效果。不過最終仍發現,由於領導行為論的研究無法建立領導行為型 態與組織績效間有一致的關係,所以也無法找出「放諸四海皆準」的 領導行為通則,使得領導研究不得不另闢蹊徑(陳增朋,2010)。 三、情境 (權變) 論 1960 年代初期,從事領導研究的專家學者認為成功領導似乎不 能僅從領導者的特質與特定的行為就可以得到準確的預測,而是可能 牽涉到更複雜的情境因素,但是情境又包含的許多的變項因素,因此 情境理論又稱為權變理論 (程紹同等,2002)。情境 (權變) 論是繼領 導者行為研究之後所發展出來的另一研究途徑,其目的主要在探討領. 20.

(33) 導方式或領導者行為與領導效能之關係,只是其研究取向上跳出了以 領導者的人格特質或領導行為方式來解釋領導現象之窠臼 (陳增 朋,2010)。. 1.權變模式 (contingency model) Fiedler 認為領導的效能需要考慮到領導的風格與領導的情境,因 為任何一種領導型態都可能是有效能的,主要是依不同的情境而定。 他主張領導者的效能須視領導形式與情境之有力程度交互結果而 定,如圖 2 所示。他並發展所謂「最不被喜歡的共事者」量表 ( 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簡稱 LPC )。在 LPC 此一量表上得低分者,為「任 務導向」的領導者,這類領導者因任務圓滿達成而產生滿足;而得高 分者為「關係導向」的領導者,這類領導者係由成功的人際關係中獲 得滿足 (羅虞村,1989)。. 21.

(34) 高. PLC 量表分數. 0. 低 領導者與成員關係. 佳. 佳. 工作結構. 結構化. 職位權力. 強. 弱. 佳. 佳. 非結構化 強. 弱. 差. 差. 結構化 強. 弱. 差. 差. 非結構化 強. 弱. 圖 2 Fiedler 的權變模式 資料來源:程紹同等,2007,運動管理學導論,2,178 頁。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路徑-目標理論 (path-goal theory) 此理論是由 Robert House 所發展而成的,強調領導者主要的工 作是幫部屬達成他們的目標,並找到達成目標的捷徑,也讓部屬瞭解 他們的績效表現會直接影響到工作的薪資酬償 (Evan, M. G. 1970)。 他並提出四種不同的領導行為,並建議領導者應具有彈性,視情 境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領導行為, ( 1 )指導式 (directive):直接告訴部屬該做的事,與做事的方法, 並告訴他們組織的目標與期望。 ( 2 )支持式 (supportive):對部屬表現友善與關懷,提供各種協 助,滿足部屬的需求。 22.

(35) ( 3 )參與式 (participative):決策時,接受部屬的建議,讓其參 與決策。 ( 4 )成就取向 (achievement-oriented):設定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與 目標,刺激員工發揮潛能。 3.赫賽與布蘭察德模式 費德勒的情境領導雖然跳脫了以往只注重領導者特質與領導行 為的舊有框架,發展出新的領導理論,卻未注意到部屬的成長與轉 變,赫塞 (Hersey) 與布蘭察德 (Blanchard) 則提出了情境領導模式 (situation leadership theory; SLT),他們認為領導的成功與否,必須依 部屬不同的成熟度而選擇不同的領導風格 (Hersey, P. & Blanchard, K. H.,1982)。部屬成熟度被定義為部屬接受責任的意願與能力,而依部 屬成熟度的程度不同,可以概分出四種不同的領導形態。 ( 1 )教導 (telling):當部屬缺乏工作準備能力,成熟度偏低時, 例如新進員工或引進新技術時,較適合提供明確的指導,以掌握其績 效。 ( 2 )推銷 (selling):這階段的部屬成熟度增加,已具有承擔責任 的意願,但是缺乏應有的能力,領導者需要以支持的方式給予指導, 以繼續提升部屬成熟度。 ( 3 )參與 (participating):當部屬成熟度在提升之後,領導者就. 23.

(36) 應適當的讓部屬參與決策,但仍須提供部分協助。 ( 4 )授權 (delegating):當部屬具備承擔責任的意願,也具備相 當能力與工作成熟度,可以獨當一面時,領導者應充分授權,給予發 揮的機會。 四、新型領導理論-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 在有關領導研究的取向中,其目的均在試圖找出如何有效影響員 工的行為及最有效的領導模式,以促使組織目標之達成(陳增朋, 2010)。而大約在 1980 年代,不少研究組織的學者,他們對於許多美 國企業組織在面臨外在環境之競爭,而能尋求組織轉型或再生等有關 主題感到興趣,進而朝不同以往的論點,發展所謂新型領導研究 (Bryman, 1992)。 (一) 轉型領導的定義 Bass (1985) 指出轉型領導係指:部屬對於領導者懷有信賴、仰 慕、忠誠及尊敬等感覺,領導者透過改變部屬的價值與信念,提高他 對組織目標或任務的承諾,開發部屬的潛能,給予部屬信心,讓部屬 有意願與動機為組織付出更多的努力。 吳清山、林天佑 (1998) 認為轉型領導是指組織領導者應用其過 人的影響力,轉化組織成員的觀念與態度,使其齊心一致,願意為組 織的最大利益付出心力,進而促進追求組織的轉型與革新。. 24.

(37) 林合懋 (1995) 認為轉型領導是一種追求卓越、創新,並讓組織 與成員轉型成功的主管領導行為。 張慶勳 (1996) 則將轉型領導定義為領導者以前瞻的遠景、個人 的魅力,並運用激勵策略來激發部屬工作動機,而提升部屬工作滿足 的一種領導。 (二) 交易領導的定義 Burns (1978) 指出交易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乃基於價值利益 上的互換,因此過去的領導研究 (如俄亥俄州立大學之「倡導、關懷」) 係基於與領導者利益交換,可視為交易領導取向。 Bass (1985) 更將交易領導闡釋為領導者與部屬間,為了達成工 作目標所需,領導者運用誘因與獎勵,並對部屬如何獲致這些獎勵充 分說明,使其對工作角色清楚。 張慶勳 (1996) 認為交易領導是領導者以一種利益磋商的交換關 係,滿足部屬的需求,以使其完成既定工作目標的領導方式。領導者 對部屬的努力給予承諾及實質上獎勵,而對其偏誤予以糾正或處罰, 使得以完成既定之組織目標。 藉由上述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之相關闡述,轉型領導比較注重理 念層次的溝通,特別是經由領導行為而提升組織成員的士氣與道德層 次,並經由人際的互動增進對領導者的向心力及忠誠度。而交易領導. 25.

(38) 是在利益互換的原則下,領導者提供誘因,使組織成員完成既定的工 作目標。根據研究發展,組織績效的有效提升不僅只因交易領導所 致,乃經由組織文化的塑造及運用高層價值的傳達,促使部屬對領導 者與組織有更多承諾,進而使組織得以脫胎換骨,產生有效的轉型, 這是轉型領導者誘人之處 (濮世緯,1997)。 轉型領導透過人格、精神的感化,促使部屬發揮其潛能,來完成 組織目標和期望,如此不僅確保組織成員的福祉,亦提升組織的效 能;而交易領導的功能則僅使部屬的行為合宜,符合組織的既定目標 和期望(張明輝,2000)。因此,Burns 認為「這兩種領導模式主要不 同在於滿足或改變成員期望之間的差異」(引自劉雅菁,1998)。 另外,由 Bass 與 Avolio (1990) 所提出之模式,交易領導者並沒 有顯現出轉型領導者的行為,而轉型領導者實際上是兼具轉型領導與 交易領導的行為。換言之,轉型領導並非取代交易領導,而是擴大交 易領導的效果,也就是說,在交易領導中,部屬僅止於在被期望的範 圍內,組織之績效亦僅能與部屬所付出的努力相等罷了。可是轉型領 導者則致力於提升部屬之動機,使組織績效能超越原來所期望的。. 26.

(39) 第二節 教練領導行為理論與相關文獻 一、教練領導行為理論 教練的領導行為探討的是「教練」、「選手」 、與「情境」三者之 間的交互關係,希望透過各項影響領導行為因素的研究,尋找出適用 的領導模式,以提供致力於運動訓練的領導者,作為參考之用(陳玉 娟,1995)。ㄧ個團隊的成敗,往往取決於領導者的素質,因此,教 練領導行為和領導方式,對於運動團隊的成敗具有著相當關鍵性的影 響(Bird, 1977; Weiss & Friedrichs, 1986; Westre & Weiss, 1991)。換言 之,教練的領導方式對於團隊的成功與否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往往 教練的領導決策會左右團隊未來的方向,甚至會影響比賽的成敗。 目前運動教練領導理論的研究趨勢,是以運動情境理論為研究主 流。美國運動領導理論專家 Chelladurai (1993) 指出,近年來在運動 領導的研究上,發展出三個不同的情境領導模式,即多元領導模式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領導調節模式 (The Mediational Model) 及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 (陳玉娟,1995;鄭志富,1996b;吳慧卿,2001),三種運動 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如表,茲簡述如后。. 27.

(40) 表 3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 理論名稱及. 作者及年代. 研究焦點. 研究工具. Chelladural et al. 多 元 化 領 導 模 式 * 列出影響教練領導行為的 1978. 運動領導量表. 因素,賦予各因素相同之重. (LSS). 要性。 * 依領導模式包含之各元 素,探討選手知覺的、喜歡 的教練領導行為與教練自 我知覺的領導行為三者間 的關係。. Smith and Smoll, 領 導 調 節 模 式 教 * 評估教練行為與其運動員 練行為評鑑系統. 1978. 之間交互行為之相關性。 * 訓練教練改變其行為,再評. (CBAS). 估這些改變能對運動員有 實質之功效。 Celladurai. and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 教練決策的規範模式。. Haggerty, 1978. 式. * 在不同情境下,運動員參與 決策的程度,以及教練允許 選手參與決策的程度。. 資料來源:陳玉娟(1995)。台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 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28.

(41) (一)多元領導模式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多元領導模式係由 Chelladurai & Carron 在 1978 年提出,是融合 了 Fiedler (1967) 的領導效能權變理論(The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House (1971)的路徑-目標理論(The Path- goal Theory)、Osborn 與 Hunt(1975)的適應反理論(The Adatp-reactive Theory) 及 Yukl (1981) 領 導 差 別 模 式 (The Discrepancy Model of Leadership)而成(陳玉娟,1995;鄭志富,1996;范文曦,2001;鄭松 益,2001;吳慧卿,2001)。Chelladuria 綜合上述各個理論的特點, 將這些變項抽離出來,並將其視之為領導效能情境中相等重要的因 素,而提出所謂的多元領導模式,如圖 3。 1.概念 在「多元領導模式」中,運動教練的實際領導行為係受三種前因 變項(情境特質,領導者特質及團隊成員特質) 、三種領導者行為(被 要求的行為、實際的行為及被喜歡的行為)、二種結果變項(成績表 現及滿意度)的交互作用與影響。在此模式當中,三個前因變項影響 了領導者行為,而領導者行為又影響了結果變項,同時結果變項亦回 饋的影響了領導者的實際行為(陳玉娟,1995)。. 29.

(42) 前因變項 1. 領導者行為. 結果變項. 4 情境特質. 2. 被要求的行為. 5 領導者特質. 3. 7 實際的行為. 成績表現 滿意度. 6 團隊成員特質. 被喜歡的行為 圖 3 多元領導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1997a)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2.研究工具 多元領導模式是由 Chelladurai 和 Saleh(1980)提出的運動領導 行為量表(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 簡稱 LSS),作為測量的工 具。此量表將教練的行為分為五個向度的題目來進行,分別為:專制 行為、民主行為、訓練與指導行為、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茲就五個 向度做詳細的說明: (1)專制行為:教練行為包括獨立判斷與下決定和強調個人權威。 (2)民主行為:教練允許選手參與有關團隊的訓練計劃、練習方法 及比賽時戰術與戰略決定的行為。. 30.

(43) (3)訓練與指導行為:訓練行為主要改善運動員的成績表現,藉著 激烈與辛苦的訓練,教導運動員的技術、技巧及戰略,釐清成 員之間的關係,且指揮和協調成員的活動。 (4)關懷行為:關心個別選手的福利、正面的團體氣氛和選手之間 溫暖的人際關係所醞釀出的教練行為。 (5)獎勵行為:是一種當選手有良好成績表現時給予酬賞的行為和 認同,以增強運動員行為的教練行為。. (二)領導調節模式(The Mediational Model) Smith 和 Smoll(1978)提出領導調節模式,認為:指導團隊獲 得勝利是所有教練的目標,而教練也致力於尋找能讓選手達到巔峰表 現的效能,不過教練本身無法單由個人的領導行為上找到結果,因 此,教練必須配合選手的反應才能得到更有效能的領導行為。換言 之,教練領導效能的良窳可從選手所表現出來的反應結果得知。Smoll, Smith 和 Curtih (1979) 指出,教練很少會察覺自己做了哪些隊選手 沒有幫助的行為,教練認為是對的而選手可能完全不認同。領導調節 模式即是要藉由對教練行為的觀察,瞭解教練與選手間彼此相互知覺 的程度,配合一連串實際的紀錄,讓整個團隊互動的過程得到可供解 釋的依據。. 31.

(44) 教練個別差異 7. 訓練目標/動機 8. 行為意向 9. 工具 10. 知覺的訓練規範和角色概 念 11. 推論選手動機. 教練領導行為. 教練個別差異 1. 年齡 2. 性別 3. 知覺的訓練規範 4. 教練行為效價 5. 特殊的運動成就動機 6. 競爭的特質焦慮. 選手的知覺回憶. 選手們評價的反應. 教練知覺的選手. 情境因素 1.該運動項目本質 2.競爭水準 3.練習與比賽 4.先前的成功/失敗 (如截至目前的季紀錄) 5.現在比賽/練習的表現 圖 4 領導調節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1997a)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頁 18。. 32.

(45) 此模式之理論架構為,教練領導行為係由「教練領導行為」 、 「選 手的知覺與回憶」及「選手平價的反應」等三個基本因素所構成。而 此三因素又個別或同時、間接或直接受到教練個別差異變項、選手各 變項及情境因素等三類變項之影響(鄭志富,1997b) ,其關係架構如 圖 4。 由教練決策模式圖中,可以發現教練個別差異變項會影響到教練 的領導行為及教練所知覺選手的想法;而選手的個別差異變項則會影 到選手的評價反應及選手的知覺和回想;此外,情境因素會同時對教 練行為、教練所知覺的選手想法、選手的知覺和回想、及選手們的評 價反應產生更大的影響(鄭志富,1996b)。. (三)教練決策規範模式(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所謂的決策是指實際做決定者的行為,包括決策程序中關於抉擇 的種種活動(Simon, 1960)。從決策來看,要達到正確或可以接受的 決策,必須基於個人的經驗、訓練和價值判斷,對已有的資訊做合理 的理解和評估(王宗吉等譯,2005)。決策制定為領導的另一個重要 因素,畢竟領導者在選擇決策之前,必須先考慮決策的品質與條件, 以及部屬接受決策之可行性(鄭志富,1997a) 。就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而言,此模式的基本論點為:因情境的不同,達成決策的的最佳方法 33.

(46) 亦有所差異。因教練在每ㄧ次的決策制定過程均會面臨到時間壓力、 決策品質之要求、教練本身所能掌握的資訊、問題的複雜程度、團體 的接受性、教練權威及團隊整合等不同情境的問題所影響、因而制訂 出三種不同的決策類型:專制型、參與型及授權型(吳慧卿,1998b; 陳玉娟,1995b;鄭志富,1997a)。. 34.

(47) 二、教練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間的關係,為使本 研究理論基礎更有根據,蒐集我國近十年有關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方面 的相關研究。以下擬就各研究者所使用之研究對象及研究結果,歸納 整理如下。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涂志賢 三 所 體 育 1. 訓練年資「7-9 年」者較「3 年以下」者知 (2000) 學 院 運 動 覺到較多教練的「理想化影響選手」 ;而訓 代表隊選 練年資「7-9 年」者較「4-6 年」者知覺到 手 共 568 較多的「個別化關懷行為」。 位 2. 不同運動項目選手在知覺教練之「理想化 影響」、 「個別化關懷」及「主動例外管理」 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3. 訓練年資在「7-9 年」者對於教練領導的滿 意度顯著高於訓練年資「3 年以下」及「4-6 年」者。 4. 不同運動項目選手在對教練領導行為的滿 意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5. 教練之領導風格對於選手的滿意度有預測 效力。 賴世堤 291 位 高 1. 高中(職)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依序 (2000) 中 職 田 徑 為: 「訓練與指導行為」、 「獎勵行為」、 「關 選手 懷行為」、「民主行為」及「專制行為」。 2. 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校別)在「訓練 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關懷行為」、 「獎勵行為」及「整體領導行為」有顯著 差異存在。. 35.

(48)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吳慧卿 100 名 大 1. 國內大學院校桌球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 (2001) 學 校 院 桌 「訓練與指導行為」。 球選手 2. 組別、性別、學校類別及訓練頻率的差異 會影響選手對於教練領導行為的知覺。 蔣憶德 530 名 大 1. 女選手較男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訓練 陳淑滿 專足球、 與指導行為」及「關懷行為」;而男選手則 葉志仙 籃球、排 較女選手知覺到較多的「專制行為」。 (2001) 球 、 棒 球 2. 男選 手較 女選 手知 覺到 較多 的「 專制 行 選手 為」。 3. 籃球 選手 較足 球選 手知 覺到 教練 較多 的 「訓練與指導行為」;排球選手較棒球選 手、足球選手及籃球選手知覺較多的「專 制行為」 ;棒球選手與籃球選手較排球選手 知覺到教練較多的「關懷行為」 ;棒球選手 知覺到教練較多的「獎勵行為」。 江麗玉 94 位競技 1. 競技體操女子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關 (2001) 體 操 女 子 懷行為」,而以「獎勵行為」為最低。 選手 2. 當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訓練與指導」 與「關懷」行為較高時,滿意度越高。 李建平 大專網球 1. 乙組網球選手所喜好教練領導行為, (2002) 優秀選手 除在「專制行為」構面較甲組網球選 手較低之外,其餘在「訓練與教學」、 「民主」、「社會支持」、「正向回饋」 構面的教練領導行為較甲組網球選手 高。 2. 女 生 網 球 選 手 較 男 生 網 球 選 手 喜 好 「專制」構面的教練領導行為高;雙 打網球選手較單打網球選手喜好「民 主」、「社會支持」構面之教練領導行 為高;球齡 1-5 年網球選手較 6-10 年 網球選手喜好「訓練與教學」與「社 會支持」構面的教練領導行為高。 36.

(49)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吳益勝 182 位 高 1. 在不同年齡組別方面, 「16 歲」選手較「18 (2002) 中 男 子 排 歲」選手所知覺教練表現較高的民主行為。 球隊選手 2. 在不同隊齡時間方面,「3 年」選手較「1 年」的選手所知覺教練表現較高的「專制 行為」。 3. 在不同學校類別方面, 「私立高職」選手較 「公立高職」的選手所知覺教練表現較高 的「訓練與指導行為」。 4. 在不同訓練頻率方面,每週「6-7 天」選手 較「4-5 天」的選手所知覺教練表現較高的 「民主行為」。 林金杉 中 等 以 上 1. 男選 手較 女選 手知 覺到 教練 表現 較多 的 (2002) 學 校 拔 河 「民主行為」與「專制行為」。高中選手較 運動 大學選手知覺到教練表現較多的「訓練與 指導行為」及「專制行為」 。每周訓練次數 多的 選手 知覺 教練 表現 較多 的「 獎勵 行 為」。 2. 男選手較女選手喜好教練表現較多的「民 主行為」、「專制行為」、與「關懷行為」。 高中選手較大學選手喜歡教練表現較多的 「專制行為」 。每週訓練次數較多的選手喜 歡教練表現較多的「訓練與指導行為」 、 「民 主行為」、「關懷行為」與「獎勵行為」 蘇寶蓉 擊劍選手 1. 男選手在知覺「訓練與指導」 、 「社會支持」 (2002) 及「獎賞」等行為顯著高於女性選手。 2. 男性教練對教練領導行為知覺「訓練與指 導行為」認同情形上高於女性選手。 3. 在教練與選手之間對於教練領導行為知覺 「訓練與指導行為」及「專制行為」兩個 構面上教練認同程度高於選手。. 37.

(50)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邱旺璋 433 位 大 1. (2002) 專 院 校 及 高中(職) 2. 足球選手. 郭聰智 輔 仁 大 學 1. (2003) 運 動 代 表 隊成員 2.. 王耀聰 163 位 固 1. 王正松 定參與團 (2003) 隊 訓 練 之 運動代表 隊選手 2. 3.. 不同背景變項之足球選手在所知覺的教練 領導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在足球選手所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上與團隊 凝聚力之間的關係中,除了教練領導行為 在關懷行為向度上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係 數呈中度以上之顯著正相關。 性別、年級、競賽組別、專長性質、訓練 年資、最高代表層級及入學身分的差異會 影響成員對於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知覺。 輔仁大學運動代表隊成員之組織承諾與知 覺運 動教 練領 導行 為之 間有 著正 相關 存 在。而且知覺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中「訓練 與指導」 、 「保護行為」 、 「互動表現」和「關 懷行為」能有效預測組織承諾。 個人項目選手知覺教練所展現的「高訓練 與教學的行為、低專制的行為、高社會支 持的行為、高獎勵和讚賞的行為」領導組 織型與「高社會凝聚力與高工作凝聚力」 的團隊凝聚力組型有密切的關聯。 團體項目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間並無典型相關存在。 個人項目選手知覺社會支持行為可有效預 測選手對教練的滿意度;團體項目選手知 覺社會支持的行為、知覺專制的行為和知 覺訓練和教學行為可有效預測選手對教練 的滿意度。. 38.

(51)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李柳汶 230 名 大 1. 男選手對教練「關懷行為」的知覺程度顯 (2003) 學 院 校 跆 著高於女選手;每週訓練頻率 6 天以上選 拳道選手 手較每週訓練頻率 2-3 天選手知覺到教練 表現較高的「訓練與指導行為」 ;就讀於設 有體 育相 關科 系選 手在 教練 領導 行為 的 「訓練與指導行為」及「協議行為」的知 覺程度,顯著高於就讀於未設體育相關科 系選手。 2. 教練 領導 行為 與團 隊凝 聚力 典型 相關 分 析,選手所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間確有典型相關存在。 洪英櫻 51 名拳擊 1. 不同背景變項的拳擊教練知覺教練領導行 教練、356 為,除選手出身及成績滿意度達顯著水準 名拳擊選 外,其餘均未達顯著水準。 手 2. 不同背景變項的拳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 為, 除接 受拳 擊訓 練年 數未 達顯 著水 準 外,其餘均達顯著水準。 3. 不同背景變項的拳擊教練知覺教練領導行 為,其優先順序為訓練與指導行為、獎賞 行為、關懷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 4. 不同背景變項的拳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 為,其優先順序為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 行為、獎賞行為、關懷行為、專制行為。 5. 拳擊教練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其差異 情形在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關懷 行為、獎賞行為構面中皆為拳擊教練知覺 高於拳擊選手知覺。. 39.

(52)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何俊明 412 位 國 1. 選手所知覺的教育領導行為,以對教練的 (2004) 小 拔 河 選 「訓練與指導行為」感受程度最為深刻。 手 2. 性別、年級、團隊年資、對外比賽次數、 教練身分、每週訓練次數、比賽組別、學 校班級數及全國賽經驗的差異會影響選手 對教練領導行為的知覺;而不同練習時間 的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則沒有差異存 在。 3. 整體而言,臺北市國小拔河隊選手知覺教 練領 導行 為與 組織 承諾 之間 呈顯 著正 相 關。顯示臺北市國小拔河隊選手在知覺教 練領導行為得分較高,其組織承諾較高。 4. 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向度均能有效預 測選手的組織承諾。就個別變項的解釋量 來看,以「訓練與指導行為」向度的預測 力最佳,四個向度均具有正向預測力。 羅振財 230 名 大 1. 教練領導行為之分量表部分以訓練與指導 (2004) 學 院 校 跆 行為 平均 得分 最高 ,其 次依 序為 獎賞 行 拳道選手 為、關懷行為、民主行為及權威行為。 2. 不同性別、年齡、校隊年資、運動成就、 學業成就於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達顯著差 異。 3. 不同性別、年齡及年段於喜歡的教練領導 行為達顯著差異。 4. 不同性別、年齡、年段及校隊年資於選手 滿意度達顯著差異。 5. 關懷行為、民主行為、權威行為及訓練與 指導行為可預測選手對教練整體行為的滿 意度。 6. 關懷行為及訓練與指導行為可預測選手對 個人運動項目的成績滿意度。 40.

(53)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郭添財 335 位 國 1. 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以「訓練 (2004) 小 桌 球 選 與指導」行為之得分最高,其他依序為「民 手 主行為」、 「學習支持行為」,而以「專制行 為」的得分最低。 2. 在「專制行為」因素上六年級的國小桌球 選手知覺教練「專制」的領導行為,顯著 高於四年級及五年級的選手。 3. 與教練相處時間「3 年以上」的國小桌球選 手,知覺教練「訓練與指導」行為,顯著 高於「1 年以下」的選手。 4. 在比較不同運動成就表現的國小桌球選手 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上的差異發現,在「專 制行為」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且在臺北市 師生 盃比 賽獲 名次 的選 手所 知覺 教練 的 「專制行為」顯著高於未獲名次的選手。 5. 教練對學生的「學習支持」 、 「民主」及「訓 練與指導」的行為越多,其團隊凝聚力越 高; 「專制」行為越低,則團隊凝聚力越高。 6. 教練對學生的「學習支持」行為越多,專 制行為越低,其「團隊合作」越高。 7. 教練對學生的「學習支持」行為越多,其 「人際親和」越高。 8. 教練對學生的「訓練與指導」及「民主」 行為越多,「專制行為」越低,其「團隊適 應」越高。 9. 教練對學生的「學習支持」和「訓練與指 導」行為越多,其「人際吸引」越高。. 41.

(54)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王俊明 1110 位小 國內的教練領導行為比較偏向對低成熟度的 (2005) 學 、 中 選手使用高關係高任務的行為。 學、大學 及社會組 運動團隊 選手 鄭俊傑 523 位 大 1. 大專棒球隊教練領導行為依序為「訓練與 (2006) 專 棒 球 聯 指導行為」 、 「關懷行為」 、 「民主行為」 、 「獎 賽選手 勵行為」、「專制行為」。 2. 不同年齡、不同選手層級與不同守備位置 對教練領導行為均未達顯著差異。不同比 賽組別在「訓練 與指導行為」、「關懷 行 為」、「民主行為」、「奬勵行為」達顯著差 異。而不同練習天數的選手在「專制行為」 與不同練習時間的選手在「訓練與指導行 為」上則有差異。 3. 不同年齡、不同選手層級與不同守備位置 的選手在組織承諾上沒有差異存在。不同 練習時間的選手在組織承諾上則有差異。 而不同練習天數的選手在「留隊傾向」承 諾與不同比賽組別的選手在「努力意願」 承諾上則有差異。 4. 大專院校棒球教練領導行為之「訓練與指 導行為」 、 「民主行為」 、 「關懷行為」 、 「專 制行為」與「獎勵行為」與選手「團隊認 同」、「努力意願」、「留隊傾向」組織承諾 呈顯著正相關。 5. 教練的「訓練與指導行為」、「關懷行為」、 「專制行為」均能有效預測選手對「團隊 認同」、「努力意願」、「留隊傾向」的組織 承諾。 42.

(55)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陳鼎華 308 位 國 1.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甲級籃賽球員在知覺教 (2006) 中 男 、 女 練領導行為有顯著差異。其中,以「性別」 、 生籃球隊 「年級」、「訓練頻率 」、「與教練相處 年 隊員 數」、「最高運動成就」等背景變項在所知 覺教練領導行為有顯著差異。 2. 國中甲級籃賽球員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 團隊凝聚力的相關情形,除「專制行為」 與團隊凝聚力為負相關外,其他四個自變 項與團隊凝聚力都呈現顯著正相關;亦即 教練對球員的「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 行為」 、 「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越多, 其團隊凝聚力愈高;「專制」行為越低,則 團隊凝聚力越高。 3. 國中甲級籃球球員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對 團隊凝聚力之預測分析,由結果得知,教 練對學生的「訓練與指導」行為越多,其 團隊凝聚力愈高。 游聰吉 406 位 高 1. 乙級高中籃球選手在訓練過程中,對教練 (2007) 中 籃 球 聯 實際表現的領導行為感受程度高低依序為 賽乙級選 「民主行為」、「訓練與指導行為」、「回饋 手 或獎勵行為」、「社會支持行為」、「專制行 為」。 2. 三年級的選手較一年級與二年級的選手知 覺教練表現較高的「民主行為」 ;參加團隊 年資四個學期(含)以上的選手較二個學 期與一個學期(含)以下的選手知覺教練 表現較高的「民主行為」。 3. 球齡三年級的選手較一年級與二年級的選 手知覺教練表現較高的「民主行為」 ;女選 手較男選手知覺到教練表現有較高的「訓 練與指導行為」及「回饋或獎勵行為」。 43.

(56)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黃惠芝 209 位 競 1. 獎學金部分:領取 75%獎學金選手在教練 (2008) 技 體 操 與 領導行為的「訓練與指導行為」與「社會 啦啦隊選 支持」顯著低於領取 50%獎學金與 0%獎 手 學金的選手。 2. 不同運動項目:團體項目之「專制行為」、 「社會支持」顯著高於個人項目。 3. 不同變項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比較分析: 男子選手在「民主行為」顯著高於女子選 手,但男子選手在「專制行為」顯著低於 女子選手。 「個人吸引」之全運會選手顯著 高於大專盃選手。 「訓練與指導行為」之大 專及高中競技體操選手顯著低於高中啦啦 隊選手。 「民主行為」之大專啦啦隊選手顯 著低於高中啦啦隊選手。 「社會支持」之大 專與高中競技體操及大專啦啦隊選手顯著 低於高中啦啦隊選手。 「正面回饋」之大專 與高中競技體操選手及大專啦啦隊選手顯 著低於高中啦啦隊選手。 韋 磊 240 位 大 1. 不同性別大專院校籃球選手在知覺教練領 (2009) 專 院 校 籃 導行為的「專制行為」及「社會支持行為」 球隊選手 兩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2. 不同性別大專院校籃球選手在團隊凝聚力 的「團隊合作」及「團隊適應」兩層面上 具有顯著差異。 3. 大專院校籃球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 團隊凝聚力之相關上,除了在「專制行為」 與「人際親和」及「人際吸引」層面無顯 著相關外,其他各層面均達顯著相關,且 顯示出教練的「專制行為」越多,對於「團 隊合作」及「團隊適應」越有不利的影響。. 44.

(57) 表 4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重要研究結果. 潘慧雯、 355 位 大 1. 大專籃球選手對於教練之「訓練與指導行 蕭秋祺 專院校籃 為」的知覺程度較高,而「溝通」 、「討論」 (2010) 球選手 與「關壞」等的知覺程度行為較低;團隊 凝聚力則以「人際吸引」構面較高, 「人際 親和」構面較低。 2. 不同級別籃球選手對於教練領導行為及團 隊凝聚力的知覺有顯著差異;不同練習頻 率選手在教練領導行為上之知覺情形亦稍 有差異存在。 3.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具有顯著正相關,且教練領導行為 可以有效預測團隊凝聚力。.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專案執 行團隊

–保護兒童特別調查隊 (Child Protection Special Investigation Team/ CPSIT).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

團隊管理 (team management) 就成為專案成功 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好的團隊可以發揮一加 一大於二的功效,壞的團隊可能會將努力消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But,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target, and it can measur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s, so it can not being ignored.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typed wit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