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指標建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教育指標建構相關研究

本研究「我國大眾核能教育指標」於意義上即為針對核能之原理、風險與應 用等面向建立之背景知識、理解及行動技能所發展的指標,因此在指標建構及教 育指標方面研究,為研究者主要參考方向。

壹、 指標意義與內涵

有關指標之意義與內涵定義,有學者指出指標是一個教育品質與功能的指示 者,藉由其量化的呈現,能作為分析報導重要教育資訊、瞭解教育健康狀況、導 引教育發展,以及顯示教育趨勢等功能 (Thomas, 1997)。或為一組包含著指示意 義的資料,其能為相關決策者、研究者、教育人員或管理人員等提供所需要的參 考資訊 (Blank, 1993)。由此可見指標必須反應建構主題之關鍵要素,方可使指標 本身於各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在制定相關教育計畫時,指標的選擇往往反映出教 育思潮與政策需求(黃政傑、李隆盛,1996)。而指標建構的方法眾多,包含量 性與質性之方法。其中量性方法包含問卷調查法、迴歸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與階 層分析法等。而常用的質性方法則有文獻探討法、專家判斷法、腦力激盪法、專 業團體模式、提名小組、焦點團體法以及大慧調查法七種(郭昭佑,2001)。指 標所代表的不僅是一種反應研究者對研究主題之統計測量方式,亦可以作為顯示 事物表現情形之對照,及瞭解事物質量之具體指引。而指標主要功能可分為(郭 昭佑,2001):

一、 陳述教育期望

二、 管制與評鑑教育品質 三、 提供教育決策的資訊

四、 提供教育消費者選擇所須資訊

綜合以上,指標在教育上扮演許多功能,自評鑑、課程方案制定、教育政策 走向之引領,皆有其意義及功能存在。

貳、 教育指標相關研究

指標在教育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指標本身可最為教育事務之評鑑機制,從 而發現教育系統中產生之困難或問題,再藉由完善的教育政策、教案或方案來改

進教育現象,以追求卓越及高品質的教育發展。是以,教育指標的功能係相互連 結的,透過動態歷程的相互牽繫,教育指標的功能方能整全的彰顯開來(李政翰,

2006)。

而教育相關指標建構之研究,多採用文獻分析及德菲法建構完成,如鄭義勳

(2012)建構之「國民小學關鍵能力指標系統」,即針對8 位實務工作者進行一次 指標問卷調查後,再採用徳菲法請15 位工作者及學者,進行兩回合德菲法問卷 調查,最後取得專家共識後,建立研究之指標系統。可見指標建構時專家學者意 見常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研究本身各領域專家學者選擇是相當重要的。而林篠梅 (2007)於國民小學海洋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中首先以文獻分析法建構指標草案,

其次以問卷調查法諮詢海洋領域、課程領域專家、教育心理學領域專家及教育實 務推動者針對草案主題軸、內涵及能力指標項目提出看法及意見修正,最後針對 主題軸及主題內涵之劃分,以及問卷填答內容不明之處進行訪談,訪談三位海洋 領域專家後結合上述研究方法完成指標建構。由此可見,指標之建構除了廣泛的 文獻蒐集及分析,更需要結合專家學者意見進行反覆地修正指標草案,方能在實 際應用上賦予指標建嚴謹之效度。

而指標建構與環境教育中扮演之角色亦十分重要,如晏涵文、馮嘉玉、劉潔 心(2006)透過文獻探討及專家諮詢擷取指標建構相關經驗及重要概念,並以現場 訪談及問卷調查對我國各級學校推行環境教育之現況進行了解,最後以徳菲法及 專家座談方式找出各級學校間具有共同性及特殊意義之環境教育指標,最終建構

「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成為日後學校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評鑑之重要工具。

整體而論,指標建構對特定主題及目標提供明確架構及方向,於發展相關教 育計畫、課程方案及評鑑時往往成為重要參考工具,而研究者分析相關教育指標 建構研究發現,多數教育指標研究方式皆採用多種研究方法結合使用為主,自不 同面向蒐集及分析關於研究主題之大量文獻資料,找出及共通性及特異性。並使 用專家訪談、焦點團體座談及德菲法方式彙集專家學者意見與回饋,對研究者本 身指標內涵之釐清,以及各項細部指標進行修正,最終之研究成果彙集多方意見 與文獻分析結果,使指標得以實際應用於現實社會之中。因此,指標之建構往往 是特定主題教育推廣及評鑑之首要步驟,扮演引領教育方向的角色。而不同種類 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賦予所欲建構指標完整資料背景及專業意見修正,於建構 內涵定義清晰且架構完整之指標是不可或缺的。

參、 核能教育指標相關研究

國內核能教育發展多歸屬於能源教育之一環,而未有獨立之核能教育指標體 系,然而於福島核災之後,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為建構學生正確核能觀念與輻射 防護資訊,研訂「核能與輻射教育」教學模組,供學校下載使用,理念以防災減

災、整備、應變及重建中整備的概念強調教育之重要性,透過理念的介紹,說明 教育應融入在整備階段,使民眾面對災害時能夠使用正確的應變技能來降低危險。

內涵主題分為六大項目(教育部環保小組,2011),分別為:

主題一:捕鼠器和乒乓球-核能發電的原理。

主題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核能發電廠的種類。

主題三:套上韁繩的野馬-反應爐的控制。

主題四:為什麼要用核能發電?

主題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主題六:核電廠爆炸-如何保護自己免於輻射傷害。

國內專家學者對核能教育進行之教學之研發中,如林明瑞(2007)針對「核能 防護及輻射安全」、「認識輻射」主題設計一系列教學模組,強調民眾對核電廠防 護措施的認識不足而容易造成錯誤的聯想。教學模組分為兩大單元,首先讓學生 認識輻射,了解日常生活中輻射對我們的影響。另外,給學生正確的核能防護知 識,使學生對於核能發電的安全防護有較完整的認識,而不以先入為主概念放大 核能發電的危機。於認知、情意及技能上分為以下目標:

一、認知:

1.瞭解什麼是輻射-介紹電磁波以及應用。

2.了解核能與輻射安全知識概念的內涵。

3.了解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4.了解日常生活中電磁波的來源以及傷害。

二、技能:

1.能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蛻變率計算以及圖形。

2.知道輻射的基本單位,以及簡單的計算。

3.知道如何有效防護生活中的輻射或電磁波。

三、情意:

1.能培養對核能與輻射安全的敏感性。

2.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對核能正確判斷的價值觀。

而楊國良(2011)對我國高中職學生應具備之核能認知及態度內涵上進行初 步之定義,其將高中職學生核能認知及態度內涵區分為下表:

表2- 15 高中職學生核能認知、態度內涵架構

核能認知

z 核能安全 z 健康影響 z 核廢料處理 z 核能與經濟 z 核電需求量 z 核能的擴散

核能態度

z 核能與經濟層面 z 核能與環境層面 z 核廢料處理層面 z 核能危機層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核能教育指標相關研究於指標本身之建立上處於待發展階段,

而相關教學模組及方案亦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但不難看出目前所建構之教學方案 較傾向輻射與安全主題為主,教材多集中於核能發電原理及輻射安全知識建立,

目的在於建立核能基礎認知,作為防災整備之前置作業,但於核能本身之爭議或 是經濟、行動技能等層面之建構尚處於缺乏狀態,整體而言,更完整之教育計畫 或指標建構,是我國未來核能教育不可或缺之走向。

第六節 我國大眾核能教育指標架構初稿

主題架構

文獻來源 世界能源與氣候變遷 核能基礎知識 核電與安全 z 核反應操作

《Nuclear Power :

Both Sides》 z 經濟 z 核電廠 z 廢料 國際綠色

和平組織

z 安全 z 核廢料

z 增殖(Proliferation)

「你不能不知道

表2- 17 核能教育指標主題彙整表(環境、輻射及應變)

《Nuclear Power :

Both Sides》 z 輻射

主題架構

文獻來源 核電與環境 輻射原理及防護 事故應變及處理

z 核災動搖國本,政 府無力救災、賠償 擁反核爭議總評

(尤俊達,2007)

z 環境議題下的核能 發展

《戒除核癮》 z 燃料有限、昂貴的 高溫熱水器

z 放射性物質對人的 影響

z 臺灣萬一發生嚴重 核災,該去哪?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