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分析與討論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自101 年 11 月至 1 月陸續進行專家訪談及文獻探討,並於 102 年 2 月20 日發放本研究問卷,回收問卷至分析修改指標過程中,共 22 項指標獲得德 菲法專家小組一致建議使用,以及相對於其他指標較高重要性評比(M>4.5),另 外有三項重要性評等較低(M<4)指標,經研究者分析回收問卷,得到三項結果:

一、 核能安全、輻射影響與防護及核廢料議題為專家學者主要關切面向:

於本研究指標審查過程中,德菲法小組成員普遍對核能與安全、輻射影響及 防護、核廢料種類及處理及核災事故應變高度關切且願意將其納入核能教育指標 之中,以指標得分中重要性評等而言,研究結果中評等前1、2 及 3 名之指標分 別為:

(一)3-1-1 瞭解核廢料種類及處理方式。

(二)5-1-3 瞭解基本輻射防護方式。

(三)6-1-1 瞭解世界核能意外肇因及後果。

除了前三名上述指標外,研究者統整標準差、平均數及使用建議等統計指標 後,對研究成果進行重要性排序,其中核能意外事故肇因及應變相關指標占重要 性排序後十九項最重要指標中十一項,分別為:

(一)3-1-1 瞭解核廢料種類及處理方式。

(二)5-1-3 瞭解基本輻射防護方式。

(三)6-1-1 瞭解世界核能意外肇因及後果。

(四)6-1-2 知道核能意外事故發生時之基本應變步驟。

(五)5-1-4 瞭解輻射對人體產生之影響。

(六)6-1-3 知道台灣核子事故緊急應變防護手冊相關內容。

(七)4-1-3 瞭解台灣核廢料儲存場設置及選址議題。

(八)4-1-5 瞭解核能電廠除役過程與後端處理問題。

(九)4-1-2 瞭解背景輻射與核能電廠對周遭環境影響。

(十)4-1-4 瞭解核能國際事故周遭環境的影響。

(十一)3-1-3 瞭解台灣地質條件與耐震設計關係。

由專家對本研究德菲法問卷指標所做出的評比趨勢可看出,專家學者對大眾 核能教育關切之核心面向皆較以災害應變及輻射防護相關面向為核心,相對於其 他三項重要性評等較低指標,皆是以核燃料之開採提煉及輻射測量與國際法規相 關,經專家學者判斷較不適用於大眾核能教育指標中,而專家C06 亦指出核能 知識較難為一般民眾瞭解,對於核災更是無比惶恐,而建議問卷之敘述需考量一 般人易於理解之內涵,釐清核能與能源、經濟、氣候變遷及生活之關係,以大眾 為思考方向反映出專家學者對我國大眾核能教育知識及技能指標之明顯取向。

二、 核能相關理化原理重要性評等相對較低:

從較不受重視之指標中看出專家學者對於核能教育範疇之定義方向。相對於 最重要之十九項指標,各回合得分最低指標皆與核能之基本理化原理相關。如第 一回合問卷指標評比最低三名分別為:

(一)2-2-4 認識核能其他領域之應用及原理(平均數 3.33;標準差 1.39)。

(二)2-1-1 能知道鈾礦開採與提煉過程(平均數 3.66;標準差 0.89)。

(三)2-1-2 能認識放射性同位素基本物理理化學原理(平均數 3.66;標準差 0.89)。

此三項指標於第一回合問卷得分最低,其中2-2-4 及 2-1-2 已於專家學者之 建議下進行修正,2-2-4 於修正指標已被更換而刪除。而第二回合問卷指標評比 最低分別為:

(一)2-1-1 能知道鈾礦開採與提煉過程(平均數 3.53;標準差 1.06)。

(二)2-1-2 能認識放射性同位素基本濃縮原理(平均數 3.53;標準差 1.41)。

(三)5-1-5 認識國際輻射標準及法規(平均數 3.8;標準差 1.01)。

自兩回合問卷結果可得知,專家對於大眾核能教育之定義已逐漸朝向核能發 電後端所產生之環境問題、災害應變及輻射相關影響面趨近,而核能之物理化學 原理則普遍被專家認為難度過高,亦缺乏實際應用功能,故重要性評等較低。

三、 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對核能教育指標之論述有明顯差異:

於研究訪談及問卷審查過程中,研究者訪談核工相關專家學者,得到較多核 能知識構面及能源於氣候變遷議題下發展現況之論述,如:

(一)「了解核能原本就會先知道原子構造,接下來才會有所謂輻射的產生,以 及核能的原理是甚麼,基本上原子能產生核能,所以這些大概都是基本的

知識」。(M01)

(二)「基本原理都是「分裂」,質量消耗轉化成能量,然後拿來發電.水變成水 蒸氣然後發電,那像這樣簡單的原理一般的民眾都可以接受」。(M05)

(三)「必須要瞭解就是他(核能)是怎麼應用的?包含他的一些基本反應,這 在國中時都有學過,這些那..之後的這個廢棄物初步要怎麼去處理,包含 低放射性及高放射性的部分,我覺得這民眾必須要瞭解,那透過這樣子的 東西我們所產生的能源,我想都是可以提的」。(M03)

(四)同時我們也要告訴民眾說核分裂完畢之後的這些分裂產物,有一些半衰期 就很長所以它會在這段時間持續釋放一些輻射線出來,這時候你再去跟民 眾解釋甚麼叫做半衰期。(M05)

反觀研究者訪談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團體相關專家學者,較多收穫來自於對 於核能意外事故瞭解之關懷及應變技能重視,核廢料所引發社會正義問題亦為上 述相關領域專家所重視,如:

(一)「教育第一個是要傳遞現實的狀況給民眾,還有就是每種能源需求他都有 副作用,有海灣的風險,能源儲存風險等各種風險,比較好是比較客觀的 分析拉」。(M02)

(二)「純發電能源本身的話,我們應該要更花點時間知道其他的發電方式,而 不是針對核能」。(M02)

(三)「覺得我們在核能的教育裡面,我覺得是應該把那個核能的應變能力這個 部分應該要先把它建起來,因為最起碼你能讓你自己知道你是在甚麼樣的 風險裡面,你會承擔了甚麼?你怎麼樣去求自保?不能求自保的時候你怎 麼辦,我覺得應該要有這樣的東西」。(M04)

(三)我們的核能的教育應該要先去談核的好處、核的壞處,然後核能萬一發生 意外的話要怎麼要去處理。(M04)

整體而言,核能技術相關專家學者較傾向以客觀角度檢視核能發展現況,於 核能教育層面則較注重核電相關知識層面指標;而環境保護團體則對核能引發之 社會爭議抱持高度關切,但並不排斥核能教育相關計畫之推動及執行,但其所著 重面向多為大眾所關切輻射、核廢料及核能意外事故等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