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核能發電現今約供應世界13%之電力消費,更為許多國家之能源供應結構之一,

以2011 年為例,核能占法國電力供應 77.7%、美國 19.2%、加拿大 15.3%及日本 18.1%之比例。亦有許多國家積極發展自身核能發電之技術,如大陸地區除現有 17 座核電廠外,更於東部沿海一帶持續規劃新核電廠且高達 28 座(World Nuclear Assosiation[WNA], 2012)。由此可見,核電於世界發展之現況已是不可忽視之趨

勢。

核能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1789 年德國科學家 Martin Klaproth 發現元素「鈾」

(U),而 1895 年發現游離輻射後,近代開啟原子能相關用途,而於 1939~1945 年代著重於原子軍事發展,並以美國於日本廣島及長期透下兩顆原子彈為核子武 力之具現,二次大戰後,自美國艾森豪總統發表「原子能之和平用途」後,核戰 於世界暫時畫下了句號,取而代之的是應用核能於發電之科技發展。截至今日,

核能於世界上已有430 個反應爐,供應全球 31 個國家且占全球能源結構 13.5%,

其中核能於歐洲占30%以上比例。而台灣目前共計三座實際運作核電廠,供應全 台約13%之電力。由此可知,核能在現今世界或台灣能源結構中,作為一能源 形式有其一定程度影響力。

隨著核能發電發展,核能發展之國家,應使國民對核能有基本認知及瞭解,

為使大眾瞭解核能,建立對核能正確之認知及行動知識,國際亦逐步發起針對核 能而設計之教學計畫,如法國自小學時期即開始有課程逐步建立對核能的認識及 瞭解,美國更有所謂核子時代教育 (Nuclear Age Curriculum)課程方案出現,顯示 世界核能快速發展的同時,關於核能使用的教育也逐步發展成型。而台灣目前核 能相關教育計畫遲遲未發展,從教育之層面上無法促進學習者科學溝通之能力,

相關研究指出,學生核能主要之知識來源主要以學校(占66.5%樣本數)及媒體

(占67%樣本數)為主(楊國良,2011),顯示現行教育架構上核能仍有相當大 發展空間。

綜合上述,在現今全球暖化的議題下,核能於各類能源使用中仍佔有關鍵性 角色;然而核能使用本身之環境風險往往在政府與民間未促成有效溝通之前難以 有更進一步之共識,甚至使民眾因缺乏應變技能而身陷潛在環境風險之中。由此 看來,建立合理溝通平台及相關教育計劃,是面對不同爭議性議題時之基礎根本 辦法,但為了促成較為完整與科學的溝通,大眾應具有那些對於核能的瞭解,是 目前亟待釐清之問題。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世界核能發電現況於歐美及東亞地區皆為不可忽視之事實,而核能使用引發 之經濟、社會及環境問題更是核能及未使用核能國家於能源議題時討論重點之一。

台灣目前運作中核電廠共有三座,其中核一位於新北市石門區,核二廠位於新北 市萬里區,核三廠則位在屏東縣恆春鎮,自民國67 核一廠開始商業運轉至今,

台灣核能發電曾於全盛時期供應台灣 20%電力,現今約占 13%左右(台灣電力 公司,2012)。然而,核電使用引發的一些環境議題也持續在台灣醞釀發酵,如 蘭嶼核廢料掩埋場議題,與近期核四正式營運與否之社會討論,由於政府與民間 對於核能發電關切面向與分析方式之不同,使得政府與民間團體在面對核能議題 時常有難以聚焦之狀況出現,使得雙方關切之面相難以有效於彼此間傳遞與尋求 共識,而福島核災事件過後,專家指出,無論一個東亞國家的科技多麼先進、熟 練操控核能發電,都很難在一個東亞級的大地震大海嘯下能夠置身事外、全身而 退(傅大為,2011)。而核能本身使用之環境、經濟議題亦為大眾關注重點,相 對於以非核目標前進的德國 2013 年平均高達 12.22 元台幣之電價,台灣仍處於 2.8 元左右水平,除基本收入水準差異外,學者指出關鍵在於台灣近 20%之核能 發電與尚未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之故(葉宗洸,2013)。種種核能相關之議題引起 台灣社會大眾對核能使用之廣泛討論,相關著作、新聞討論與國內NGO 如台灣 環境保護聯盟、環境資訊中心等,皆針對核能使用有過大大小小的環境專題報導,

根據台灣智庫民意調查 (2013.3.6)顯示,六成表示願意於選舉時前往投票的民眾 中,其中七成表示會將核能議題納入投票判斷標準中(彭保羅、蘇威任、徐旭,

2013),說明社會核能議題爭議之討論聲浪可說是不容忽視的。

根據台灣輻射安全促進協會於2011 年公布之「2011 日本福島核災後-台灣居 民對核能風險認知調查報告」指出,2287 位受試者中,北台灣民眾認為住在核 電廠附(30 公里內)的民眾,相較於抽菸的民眾,每 1000 位民眾可能得到癌症 人數的平均危險比為10 倍,南台灣民眾認為住在核電廠附近(30 公里內)的民 眾,相較於不住在上述地區的民眾,每1000 位民眾可能得到癌症人數的平均危 險比為10 倍(台灣輻射安全促進協會,2011)。然而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居 住核電廠附近居民癌症罹患比率並不如民眾認知之危險程度。顯示了台灣以核能 使用占能源結構一定比例的現況下,民眾卻普遍不了解核能相關基礎知識及風險 認知,以致於民眾對核能之認知情形往往依賴媒體報導而對核能相關知識概念難 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我國關於核能相關教育制定卻因涉及核能議題爭議問題而 窒礙難行,311 事件後,教育部表示,過去防災教育有納入中小學課綱,不過,

以往防災教育演練以地震、颱風、水災、火災等為主,對於核能、輻射防災缺乏 宣,雖緊急建置「核能與輻射教育」教材供全國教師參考下載,但其內容以中小 學生為主要對象,未深化至高中大專通識課程,國內缺乏核能教育相關課程及指 標之建構計畫,整體而言,我國各級學校或社會大眾之核能相關教育計畫、指標

及課程皆尚未完整建構,核能教育發展尚處於初步階段。

而國際核教育發展方面,以法國為例,其核能教育早已行之有年,如法國在 學校就有「核能發電」與「輻射」課程,且在四十年前就排進小學、國中、高中 課程中,經過四十年的教育,目前已享受其教育成果(劉振乾,1991)。近期法 國政府針對氣候變遷、能源安全與核能發電民調顯示,法國人普遍對核能觀感不 佳,但在面對氣候變遷及能源安全議題時對核能採「條件性支持」態度。相較之 下,台灣之政府與民眾於核能議題上較難以有對話與共識,相關研究指出,核三 廠附近居民對核能發電及核三廠信任之資訊以對大眾媒體的信任程度最高,佔信 任資訊來源57.5%,次為報章雜誌佔 40.5%,而今日之台灣媒體常不斷報導與論 述,容易導致不同之資訊傳播效果與社會價值判斷,甚至放大資訊的影響效應,

居民面對如此充斥未知與不確定性之風險事件,容易感到焦慮與恐懼(陳家儀,

2010)。有鑒於此,為有效促進民眾與政府之科學對話,有必要加強社會大眾對 於核能的瞭解,以作為政策討論與個人決策的依據。因此本研究預計透過蒐集並 分析國際核能教育文獻,結合專家學者深度訪談及問卷審查結果,建構我國大眾 核能教育指標,以釐清大眾應瞭解之核能知識範疇,及作為我國擬定核能教育相 關計畫、課程及活動之重要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因應我國核能教育發展不足之現況,本研究預計透過專家訪談及國際核能 教育相關文獻分析,建立我國大眾核能教育內涵及指標,期望透過本研究成果,

可達到下列目的:

一、探討我國核能教育發展現況。

二、瞭解國際核能教育於指標、教材及教育計劃之發展現況。

三、建構我國大眾核能教育核心內涵及內容指標。

第四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問題:

一、我國核能教育課綱及教材發展現況為何?

二、國際核能教育指標、教育計畫及課程方案發展現況為何?

三、為使大眾面對核能議題時能合理思考並判斷,我國核能教育應包含哪些核心 內涵及內容指標?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試圖透過國際核能教育文獻蒐集,找出其中共通基礎原則,綜合深度 訪談資料,作為我國大眾核能教育指標初稿基本架構, 國際核能教育文獻蒐集 主要以美國、法國、加拿大及日本核能相關教育計劃、教育指標及教學活動方案 作為主要蒐集方向。國內核能爭議議題蒐集層面,則以國內核能議題相關研究、

NGO 團體相關論述及相關核能論述出版品作為資料蒐集方向。

二、 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國際核能教育資源主要以世界主要核能組織及核電使用國家如美 國、日本、加拿大及法國為主,無法全面調查使用核能國家之核能教育 現況。

2. 本研究核能爭議議題分析文獻蒐集,主要以議題種類與議題背後知識結 構為主要分析方向,其中文獻中常涉及擁反核意識型態,可能影響本研 究之客觀性質,客觀之原則為研究者於資料分析時須不斷注意之重點。

第六節 名詞定義

一、 核能教育

國際核能教育之定義,於 1986 年美國擬定之核能教育升級 (Nuclear Education Update)中說明「核能教育能使人們更透徹的檢驗及評估議題,理性 的判斷有價值的想法並衍生新思維及連結」。說明核能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建立 核能的清楚認識,成為判斷之先決條件。而透過改善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

使民眾能正視核能應用帶來之真實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方能使民眾瞭解

使民眾能正視核能應用帶來之真實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方能使民眾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