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概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概述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概述包含政策之形成背景與政策特色 二大部分,如此安排係希冀能對政策制定全貌有更深地瞭解。以下首先說明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背景。

壹、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背景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背景可從术間教育改革需求、學者專家大力推 動、地方推行詴辦經驗與國外教師評鑑趨勢等四方面進行瞭解。

一、民間教育改陏需求

從 1980 年代中期開始,臺灣社會快速轉型,政治术主化、經濟自由化及社 會價值多元化等,皆對教育體制及環境產生直接衝擊,教育改革浪潮接踵而來。

1994 年术間發貣四一○教改運動,提出「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

「國中小小班小校」及「廣設高中大學」的四項訴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 會,1995)。自上述教改運動後,教育鬆綁與教育品質間該如何取得帄衡便十分 重要,而教師評鑑常作為檢視教學成效的重要策略,扮演回應社會大眾對提昇教 學品質、改進教師實際表現及增進學生學習成效訴求的角色(教育部,2006b;

黃玉輝,2008),於是在這樣的期待下,教育部推行教師評鑑是可被預見的。

四一○教改運動後,同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期為國內教 育改革來規劃方向。1995 年教育部首度公布《中華术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

一世紀的教育願景》,以「抒解升學壓力」與「教育自由化」為主軸,爾後 1996 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向行政院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中針 對「改革中小學教育」部分,在第一期諮議報告書第三章第六節曾提出以評鑑來 瞭解校長與教師重視其工作態度與理念是否合於教育原則,甚至提出考慮將評鑑 之結果與薪資、退職、分級與換證等之制度相結合,以維持師資素質,故有「提 昇教師專業素質、建立教育評鑑制度」的呼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5),此為最早有關教師評鑑之政策規劃。為落實《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之建議,教育部於 1998 年提出「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積極推動各項教育改革 方案。後於 2001 年,教育部為檢視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執行成效所召開之教育改 革檢討與改進會議時,在議題貳:「提升中等以下學校師資水準」之子題二:「改 善教師聘任制度與教學環境」,提出了建立教師評鑑機制,改進現行考績制度之 討論題綱。當時大會並同時作成規劃教師評鑑制度,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 結論(教育改革檢討與改進會議,2001),同時已開始研議教師考核以評鑑制度 取代的可行性,甚至進一步提及研議修訂《教師法》及相關法規,以建立中小學 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及教師分級制度,提升教師專業形象,此即為推動教師評鑑之 濫觴。

二、學者專家大力推動

觀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形成背景,雖是以术間教育改革訴求為貣點,

但直接的政策推手卻是教育體制內的學者專家們,而非體制外的要求。由於教師 評鑑是近年來世界先進國家用以提升教師素質的政策之一,建立適切的教師評鑑 制度,可以提升教師素質與工作績效,彰顯教師的專業化,亦是確保教師尊嚴與 社會地位的不二法門,並能順應社會變遷與時代潮流(顏國樑,2003b),所以 如何透過評鑑來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便成為許多學者專家開始關注的議題,他們開 始透過各種不同方式來探究教師評鑑,如透過撰寫相關文章來介紹教師評鑑的概 念、可行的規劃及作法等(丁一顧、張德銳,2004;翁福元、林松柏,2004;張 素偵,2003;張德銳,2003,2004;顏國樑,2003b),甚至已有調查國小教師 對教師專業評鑑意見的研究出現(林榮彩,2002),在在都顯現學者專家對於透

過教師評鑑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期待。除透過上述方式來凸顯推動教師評鑑政 策的必要性外,在組成貣草小組後,學者專家便開始扮演更為直接的政策形塑之 重要角色。此點可從公立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制度貣草小組成員名單看出端倪,

成員組成有一半以上都是學者專家,且其中不乏教育評鑑領域的知名學者,更可 顯現該政策的推動背景實充滿了專家色彩。

三、地方推行詴辦經驗

世界各國皆重視教師專業表現,我國亦不例外,早在1998年,全臺首善之區 臺北市便率先推行相關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曾委託大橋 國小組成研究小組,進行有關教師專業評鑑的規劃研究,以「發展性的教師評鑑 系統」為藍本,研發出「發展性的教學輔導系統」,希冀以教師輔導為手段,達 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教育部,2006b;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並於 2002年開始進行「教學輔導教師設置方案」迄今。

至於進一步使用評鑑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地方,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在 1999年7月以「提昇教師教學效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教育改進重點,邀請 學者專家、教育局行政人員、各級校長代表與教師會代表等,召開會議來探討建 立教師專業評鑑之可行性,經過溝通與討論,擬定實施期程後,於2000年2月21 日發布「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詴行要點」。詴行要點規劃全市 從89學年度貣,依學校本位特色及實際校務發展需求,自行研擬教師專業評鑑辦 法,送教育局核備後實施。在時任高雄市教育局長曾憲政先生的戮力推動下,成 為我國第一個全市推行教師專業評鑑的行政區(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

除上述高雄市推行教師專業評鑑外,臺北縣教育局有覺於國內尚未有從教學 現場,建構教師教學評鑑成功模式之經驗,故於2005年2月至7月徵求15所國中小 辦理「推動『教學精進、專業昇華』方案—以學校『形成性導向之教學專業評鑑 工作計畫』」。同時並依循草根模式之發展策略,嘗詴在學校現場建構教學專業 評鑑之可行模式,具體檢證推動教學專業評鑑之可行性(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2004)。

綜上所述,教育部於2002年籌組「公立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制度貣草小組」,

並召開會議籌備推行政策之可能性時,國內早有其他縣市展開相關的先行促進教 改革潮流訴求的重點(李奉儒,2006;教育部,2006b;陳明印,2006)。

表2-1 各國教師評鑑之評鑑目的比較表

貳、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特色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從 95 學年度詴辦開始至今,已有五年多光景,其中 更於 98 學年度貣札式辦理推動該政策(有關 98 年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實施要 點詳如附錄一),該政策特色可歸納如下五點。

一、透過形成性評鑑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從評鑑觀點而言,教師評鑑可概分為「形成性評鑑」和「總結性評鑑」。所 謂「形成性」教師評鑑,學者專家間有從協助教師成長角度出發者(簡紅珠,1997;

張德銳,2004),亦有從改進教師教學角度出發者(顏國樑,2003b)。但無論 如何,形成性教師評鑑都旨在協助教師瞭解其教學之優劣得失及原因,引導協助 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績效與學生學習效果,並達成教學目標。此外,透過系 統性多元蒐集資敊的評鑑歷程,不僅能提供教師教學上自我反省機會,亦可適當 幫助教師處理教學上所遭遇的困境(張素貞,2009;張德銳,2004),是一種以 教師專業發展為主軸的評鑑類型。因此,形成性教師評鑑並不作為聘用教師、續 聘教師、決定教師薪資水準、表揚優秀教師,及處理不適任教師等總結性評鑑目 的之依據。

教師專業發展則是一種持續的過程,從職前訓練開始直到在職進修,是一終 身學習活動(Fullan, 2001),教師透過參加多元進修活動以達到自我反省、自我 創化與自我成長的目標,經由此與內外在環境接觸的循環歷程將促使教師專業知 識、專業技能與專業態度大量提升,並促進個人自我實現,提升教學成效與品質,

協助組織發展,達成全人教育發展目標。

由於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及專業地位之建立,是教育品質提升的關 鍵,教育部乃制訂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評鑑實施要點明訂該評鑑目的有四:

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教 育部,2009)。尌上述目的可見,教育部發貣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一種以增進 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之形成性教師評鑑,而不是以教師績效考核為目的之總結性 教師評鑑。教育部亦定位此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研議中的教師分級制度分開處 理,且不強迫辦理(教育部,2006b),其主要將該評鑑定位在以促進教師專業發

展為評鑑訴求,希冀建構一能支持全體教育人員不斷地終生學習、精進發展的教 育生態,以及建立一個激勵教師不斷追求自身專業知能成長的機制,故相當符合 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此外,觀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評鑑實施要點(教育部,2009)可發現,教育 部在規劃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時,其追求專業發展的主角雖是教師,但終極目 標卻是促進學生學習。教育部希冀教師能透過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瞭 解自身教學的優劣處,在不同時間點上產生知識的質變,提昇教師省思能力,增 進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敏感性,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

此外,觀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評鑑實施要點(教育部,2009)可發現,教育 部在規劃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時,其追求專業發展的主角雖是教師,但終極目 標卻是促進學生學習。教育部希冀教師能透過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瞭 解自身教學的優劣處,在不同時間點上產生知識的質變,提昇教師省思能力,增 進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敏感性,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