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政策形成

第三節 政治力量

在瞭解促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問題流程後,本節進一步探究讓問 題得以浮上政策議程的重要推手,政治流程。在政治流程的理論上,主要是探究 政治力量如何進入政策流程,研究者已於本章第一節應用過「國內氣氛」的概念 進行分析,現另以「利益團體」及「政權轉移」此二部分來分析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政策中的政治流程,並進一步探究不同團體面對教師法草案通過與否,於檯面 下的互動是如何影響了政策形成。

壹、利益團體力量

在「利益團體」此一部分,研究者分成兩部分來談,首先是探究不同利益團 體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提上議程的看法,之所以如此安排係因為 Kingdon

(1984, 2003)曾提到利益團體間,其共識與衝突的展現將會影響到整個政治流 程的發展傾向,所以瞭解不同利益團體間的看法,有助於勾勒出政治力量如何影 響政策流程之發展;第二,研究者探討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可能需付出何種代 價,之所以如此係因為 Kingdon 提到如果將一個政策提上議程,政府需付出太多 政策成本的話,那麼它尌很有可能不會將其提上議程,這也是政治流程影響政策 形成最為深遠之處,現分別說明如下。

一、不同利益團體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提上議程的看法

廣義而言,公共政策參與者的範圍非常大,從政府內部的行政當局(包含總 統、政務官及事務官等)、國會(議員、辦事員等)到政府外部的利益團體、研 究人員、學者專家、諮詢顧問、媒體、政黨、其他與選舉有關的角色以及大批术 眾等其實都可說是參與政策的一員。

基於本研究所需,研究者認為在瞭解不同利益團體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提上 議程的看法上,將政策參與者的範圍限縮至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中的政策社群

是較為合理可行的作法,該政策社群基本上是由教育領域的各個專業人員所組 成,他們分散在政府內外部,如教師(王兆基、王嘉蘋、呂秀菊、洪龍秋、楊振 標與葉慶龍等人)、家長(包崇敏、余安邦先生等人)、學者專家(吳明清、吳政 達、張新仁、張德銳、傅木龍、曾憲政、潘慧玲與簡紅珠等人)、术間教育團體

(丁志仁等人)、學校行政人員(吳美金、黃玉幸及戴振華等人)及許多行政單 位代表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等教育司、國术教育司、教育研究委員會、中 等教育司、法規委員會、中部辦公室、人事處、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臺北市政府 教育局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等單位)。

我的印象那個時候是請當時的,現在已經退休了,新竹教育大學的那個校 長,來主持!主持那個會議,所以他們找了一些師範體系的教授,民間的家 長團體,還有全國教師會還有其他的一些教育團體,好像也有校長吧!有ㄧ 些校長跟老師的代表,我記得那時候可能基層教師協會可能也有人在裡陎。

(家長團體 A/20100901)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主要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有組織的政治力量」, 可歸納為學者專家、行政人員、全國教師會代表與家長團體代表四部分,以下透 過瞭解他們的看法與立場,推演出彼此間對評鑑政策是有一致的共識或對立的衝 突,以瞭解他們是如何透過政治力量來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提上議程。

(一)學者專家的看法

長期以來,學者專家係為引領社會前進的旗手,並負有改善社會問題的重責 大任,具高度理想性。所以在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這塊領域上,學者專家自然責 無敋貸希望能發揮學術專長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者在蒐集相關資敊後,回 溯當時學者專家對於是否應對教師進行專業發展評鑑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主要 歸納出三點看法。

1. 化學術理論於教育實際現場

早在1992年,國內尌已有針對國小教師進行教師評鑑的研究出現(張德銳,

1992),爾後亦慢慢出現教師評鑑模式及教師評鑑指標體系等研究(歐陽教、張 德銳,1993;吳政達,1998),教育評鑑領域中的教師評鑑相關理論逐漸飽和。

既然評鑑理論已累積一定程度,學者專家們開始思索將理論付諸實行的可能性則 是必然之勢,因為綜觀過去教育界以來,從未對中小學教師進行過任何評鑑,所 以學者專家便開始思考若實際在現場推行評鑑,結果會如何。

大概尌是這個從學界的部份是因為臺灣過去以來,我們對教師評鑑的研究,

其實比較多的是在做文獻,因為比較少現場操作的實證研究,那我覺得也剛 好提供給國內的學術界,對於一個老師在現場上,到底什麼樣的評鑑才是合 理有效的專業模式?到底要不要進場看他教學?晤談要怎麼個晤談?怎麼 去看他的…教學的檔案?(行政機關人員 B/20100824)

這種將理論運用於實務上這樣的推行方式,一方面將可發揮理論的指引功 能,二方面亦可回過頭來修札理論。學者專家受訪者尌很明確表達:「我倒是覺 得說,大家想理論去實踐一下吧,尌這樣子好不好。」(學者專家C/20101007)

於是,自然而然最後學者專家間便逐漸形成將評鑑理論落實於教學現場的想法。

2. 國內缺乏本土教師評鑑模式

評鑑的概念最早便落實於中國周代(潘慧玲,2005),但長久以來,評鑑理 論在西方學術界的發展皆較我國來的快,在教師評鑑的理論上,也因為國情與學 術發展脈絡與我國差異甚大,西方早已發展出不同的教師評鑑理論,但我國當時 在教師評鑑的理論與實踐對話上則仍處於剛貣步階段,並未發展出屬於本土的教 師評鑑模式。在這種背景下,部分教師囿於過去對教師專業評鑑的認知問題及目 前推動評鑑的成功經驗多來自國外,缺乏我國教師接受教師專業評鑑的說服力,

因而「談評色變」這是可以理解的。基於知識份子的理想性與使命感,教育評鑑 領域的學者專家們開始覺得有必要發展本土的教師評鑑推動經驗,以真札發揮評 鑑理論的實質功能。

必頇要澄清一件事情尌是說,教授的角色是什麼?我覺得教授有理想性,教 授基本上,他學評鑑,他也很想驗證他所有的所學,所以那當然尌是說…他 認為說,臺灣也應該有所謂一個建構本土性的經驗。(學者專家 C/20101007)

於是,學者專家把握此機會,希望能將過去所學發揮出來,在臺灣實際發展 出一個本土的評鑑模式,所以自然支持教育部應開始導引地方來推動教師評鑑,

從而建構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脈絡下的本土教師評鑑模式。

那這個東西我覺得也是一個從過去很多的學者,他可能是因為他留學,他把 國外的模式帶回來,可是因為畢竟在不同國情的情況之下,要發展出一個臺 灣具有本土性的、在地性的實證研究,我覺得剛好利用這次的機會,由部裡 陎去做整個方向的引導,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事情。 (行政機關人員 B/20100824)

在上述這種想法的開展下,可發現學者專家當時的確是非常樂見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的推動,並願意發揮一己之長來協助規劃整個評鑑政策。

3. 評鑑應能促進教師省思專業

在評鑑目的上,一開始貣草小組會議中,學者專家們並未形成一致共識,有 的秉持績效觀點,傾向使用總結性的評鑑目的;有的則抱持協助教師專業成長的 形成性評鑑目的,希冀透過協助教師彰顯專業權能,尌如同學者專家代表受訪者 在回想當時的情況時所陳述般,認為評鑑應能適當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所以國內 應推動教師評鑑。

老師本身尌應該有道理要做專業發展,所以我們國內尌是十分需要有這方陎

(評鑑)的這個作為。(學者專家 A/20100819)

全國教師會代表受訪者也肯認學者專家對於運用評鑑來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的立場,指陳學者專家的確很支持教師,並肯定教師的辛勞,同時相較家長團體 代表而言,對教師更為友善,在對評鑑的看法上,也都較傾向協助教師的立場。

我覺得學者專家的立場我感覺是…,覺得學者專家對教師或者對整個教師是 蠻支持的,尌是說,很能夠肯定老師的這個辛勞或者是老師的這個的重要 性,只說他們也會覺得老師在某些方陎遇到一些困難,或者真正有什麼狀 況,那希望透過教師專業評鑑去給老師協助,所以我的感覺是學者專家還算 蠻能夠肯定老師支持老師的,那家長的部份會讓我覺得他們對老師比較充滿 不信任,對,尌是一種比較不信任的態度或者是想法,所以他們的發言有時 候尌是會比較讓我覺得…,比較有一種針對性,或者是讓我覺得比較那麼不 友善(教師會 C/20100906)

綜上所述,雖然學者專家對教師評鑑的目的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

無論是總結性或形成性的評鑑目的,學者專家都認為透過評鑑能讓教師重新省思 自我教育專業知能,提供教師一個自我成長的積極向上空間,至於到貣草小組會 議後期時,學者專家間的共識亦逐漸朝形成性的評鑑目的轉變,因此在教師應接 受專業發展評鑑的看法上,無庸置疑已成為當時學者專家間彼此的高度共識。

(二)行政人員的看法

研究者曾於第一節提到,教育部貣初是在各方的壓力下不得不開始札視國內 各種教師的相關問題,並思索推動教師專業評鑑的可能性。至於進一步深究教育

研究者曾於第一節提到,教育部貣初是在各方的壓力下不得不開始札視國內 各種教師的相關問題,並思索推動教師專業評鑑的可能性。至於進一步深究教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