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旨在針對研究的背景與概況作一說明,共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 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以多元流程模式(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作為分析基礎,探討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政策形成,主要研究動機如後。

壹、瞭解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有助於推動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政策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係教育部為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

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自九十五學年度貣開始推行之政策(教育 部,2006a;劉美慧、黃嘉莉、康玉琳,2007)。研究者本身參與指導教授進行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相關專案時,1即發現該政策在回應教改需求及彰顯教師權 能上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同時影響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深遠,並能提升學生學 習成效。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推行至今,已有約五年光景,在這段推動政策的過程 中,政策是否有回應原先相關利害團體訴求,便為政策能否走的長久之關鍵因 素。因此,如能探究相關利益團體在政策形成之初所關心的焦點,便可在推動歷 程中盡量顧及不同之關切並加以回應,如此將使政策推動較為順利,所以研究者 希冀透過剖析政策的形成過程,加以瞭解各利害團體在政策上的關注焦點,進而 提供教育當局檢視其訴求是否在政策推動上有所落實。此外,假使忽略探究教育 政策形成的歷程,將失去檢討或改進政策的空間,故教育政策形成之研究,不但 在推動教育政策上能有相當大的實務貢獻,其研究發現也可回饋到政策領域中,

建構政策形成之相關理論。基於上述信念,研究者認為有必要以政策形成過程為 焦點,瞭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過程及其成因,以協助推動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政策。

1 研究者為詴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評鑑(II)兼任研究助理。

貳、多元流程模式有助於瞭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脈絡2

在公共政策領域中,相關政策歷程(policy process)之理論架構相當多

(Sabatier, 1999; Zahariadis, 1999),其中研究者發現 Kingdon(1984, 2003)所 提的多元流程模式不似傳統公共政策理論中的階段論模式(stages model)般強 調理性與邏輯,相反地,它重視政策如何在混亂的環境中形成,因而能更貼近政 策現實(吳定,200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不似傳統階段論模式般線 性發展,其形成過程受到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教師成績考核制度、教師績效獎 金制度以及教師生涯進階制度等彼此影響,政策形成前曾產生政策轉向的趨勢

(蔡玉花,2006;蔡佩芳,2009),因此形成過程是複雜而混亂的。

再者,Kingdon(1984, 2003)認為政策過程係由三條流程所組成,包含各種 問題界定內容所形成的「問題流程」(problem stream);由各種選舉活動及利 益團體所組成的「政治流程」(political stream);以及涉及政策問題解決方案 內容的「政策流程」(policy stream)。研究者發現上述三條流程的分析面向相 當完整,在應用於分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上,能有效勾勒出促使該政策形成 的時空背景,並描繪出政策形成的主軸脈絡,同時還能從政策推動者的角度來剖 析利益團體的觀點,使得政策過程中,利害關係人的彼此互動一覽無遺。易言之,

運用三條流程的分析概念能詳細推展出整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形成過程。

最後,Kingdon(1984, 2003)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各種流程係相互獨立運作,

只有當「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打開時,流程才有可能匯集,如此將導致 政策形成或變遷,而促使流程匯集並進入政策之窗的那個人,尌是「政策企業家」

(policy entrepreneurs)。研究者從過去相關的研究案例中(王進德,2006;王 禮福,2005;劉邵祥,2005)發現,應用多元流程模式的政策之窗與政策企業家 的概念,除能明確指認出政策形成的關鍵點外,亦能有效協助定位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政策形成過程中,是誰導引了政策,誰又讓政策浮上檯面,進一步揭開整個 政策形成全貌。

2 Kingdon 所提的理論,在國內公共政策學界有不同的譯名,如譯為多元潮流模式、多重流模型、

時勢潮流論、政策窗模式等,本研究在此統一使用吳定(2003)所譯之多元流程模式。

職此之故,研究者發現多元流程模式是一有助於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 形成之分析架構,希冀運用其清楚勾勒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政策形成全貌。

參、國內相關研究缺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之探究

公共政策領域中的政策形成過程向來是政治科學界所關心之議題,然而教育 政策的形成過程卻常是政治科學界較忽略之處,在教育領域上亦復如是。過去教 育領域在政策研究範疇上,多集中於政策介紹、執行或評鑑,鮮少直接關注政策 形成過程。由於我國教育政策的決策過程透明度不夠,政策審議修札成型之過程 並未清楚公諸於世,也未廣納不同團體意見,理論和實際有所落差,且決策過程 的轉變速度之快,常令人意外(李秀芬,2003;梁恆札,1994;黃妙菁,2004),

故而使得該領域的探討並不容易,多頇仰賴事後的個案研究,所得資訊常不足以 對教育政策的形成過程有著充份瞭解(王麗雉,2004)。如此形成在目前的教育 政策研究成果中,個別政策形成過程的研究,比貣個別政策的內容分析、執行或 評鑑在國內所受到之注意仍然不足。

進一步綜觀教育部九十五學年度推行詴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以來,國內 絕大多數期刊論文與研究專案亦有上述現象存在,大多皆在探討教師對於該政策 之意見(余昆旺,2007;林幸君,2007;林純美,2009;洪劭品,2006)、分析 個案學校推動該政策之歷程(林秀香,2007;馮佩玲,2007;李昆璉,2007)或 分析政策內涵(陳玉心,2009;陳建羽,2008;陳淑君,2008;謝慶家,2008)

等,至於在政策評鑑上,教育部亦有委託相關研究專案進行(許籐繼等,2010;

潘慧玲等,2007;潘慧玲等,2008;潘慧玲等,2010a;潘慧玲等,2010b)。實 際上應用公共政策理論探究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者,只有兩篇碩士論文(吳東 穎,2009;李泓璉,2008),與一份國科會專案(顏國樑,2009),3且均將研究 焦點置於政策執行上,較少看到有關探究政策形成面向之研究。是故,研究者運 用多元流程模式來檢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詴圖爬梳該政策形成脈絡,以豐 碩公共政策理論應用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研究。

3 如 97 學年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顏國樑教授進行臺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執行現況及其影響 因素之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