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文化教材編寫與設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3. 利用情境教學進一步讓外籍學生接納並了解婚俗文化

華語教學注重語言的功能教學和溝通情境教學,若能讓外籍學生親臨婚禮 現場為佳,或者觀賞和婚禮相關的影片,讓學生能將課堂上習得的內容實際應 用至生活當中。

結合情境的婚俗文化教學可讓外籍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自己國家的婚俗文 化,教師可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如:遇到朋友結婚會怎麼祝賀?參加婚 禮會送上禮物或現金?現金的話金額大約多少?有沒有婚禮相關的慶祝活動?

慶祝的流程與方式是什麼?若能透過婚俗文化教學將相關主題帶入華語教學,

不僅能活絡上課氣氛,讓學生勇於發言介紹自己的文化並增加這個話題的溝通 交際能力,更能使外籍學生對象徵人生大事的婚禮有更多了解,想必是作為華 語教師最好的外交途徑和最幸福的事!

華語教學不但是語言教學,更是跨文化教學,因此教學者除了具備語言知 識外,還應該通曉語言內蘊含的文化因素,並且能將之實際應用在課堂上,唯 有外籍學生明瞭該文化的特點,才能在交際時減少誤解,因此筆者認為,婚俗 文化為跨文化交際中容易產生誤解的一項文化,筆者認為若能將此一文化主題 與華語教學相結合,對教學者和學習者而言將助益有加。

第四節 文化教材編寫與設計

教材在華語課程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是語言輸入的首要資料,

同時也是教學內容、教師與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影響著教學的模式和步調。

教材編寫與設計首重考量因素莫過於教學對象,由於華語教學的對象差異性甚 大,一套教材不可能完全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國籍、年齡、文化背景及學習型態 等條件。

文化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習者的文化意識,當學習者藉由自身文化意 識,去了解所學之文化的觀點時,他們會以一種更寬廣和全面的視野審視自己 的文化,並對自己和目前所在的文化有新的認識。外籍學生在學習文化時,也 同時學習了語言,至於文化教材的編寫與設計,需要遵循什麼樣的標準呢?

蔡雅薰等人(2008)指出,為了讓學生能在目標語的語境中體會各種功 能,應將語法結構與話題情境結合,並使學習者能自然運用,此外,也應注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語法的實用性,實用的話題能融入真實生活,而廣泛的話題則能融入文化生 活。除了語法結構外,更應該注重語用和語言文化的內涵,每個語言所使用的 文化情境不盡相同,若學生的語言學習脫離其文化背景及環境,即使說得一口 流利的中文,卻產出句句失禮且不合乎中華文化的言行,那其語言學習結果仍 是失敗,因此朱我芯(2013)認為,在華語教學領域要發展學生的跨文化溝通 能力,關鍵在於文化教學。

華語教材中有許多以文化為主題的教材,卻多是談論地理、歷史或節慶,

跨文化的華語教材不多見,因此,有別於單純的語言教材,在文化或跨文化教 學的教材設計中,應採用不同的原則與條件編寫教材。

1980 年代以來,華語教學開始蓬勃發展,於是編寫教材之各種理論因應而 生,最有代表性的幾位學者如趙金銘(2005)提出四方面的突破包括:1. 有無 前期準備工程、2. 教材中是否有一定數量可背誦性材料、3. 是否對口語做出科 學的界定與教材中要注意人類文化通感,4. 不可一味弘揚中華文化;李泉

(2005)提出的十項原則包含:定向原則、目標原則、特色原則、認知原則、

時代原則、語體原則、文化原則、趣味原則、實用原則以及立體原則;劉珣

(2008)所提出的教材編寫五性: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及系統性 等皆普遍為華語教學界接受及應用。

第二語言中的文化教學與第一語言的教學截然不同,從整體設計、內容安 排到語言表述,都應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專業性和系統性,然而文化教材編 寫時更應堅持以下四點(李楊,2006):

1. 基礎性:進行有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教育,不追求高深學問 2. 共識性:內容與觀點得到公認或多數人有共識,不介紹單一學者看法 3. 全貌性:比較完整與系統地介紹學科全貌

4. 實用性:便於學生學習,有利於掌握基本知識且提高漢語水準

楊國章(1991)16指出,根據研究,中高級語言教學階段,外籍學生已經 習得約 5000-9000 個詞,由於此階段的學生詞彙量較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程度 和理解能力相對提高,教師的教學主動性也相對增強,因此中高級語言課堂中 有條件考慮文化內容的編排設計。語言課程中的文化教學應遵循下列幾點:

16 文化教學的思考與文化教材的設計。世界漢語教學,4,237。

2. 課程須以學生為中心(Learner Centered)

課堂上不應該是老師教他們認為學生應該學的,而是教學生想要學的。

3. 真實意義(meaning)最為重要

學生應該能直接在生活中運用課堂所學的東西,老師教的東西也應該符合 學生學習的目的。

4. 課程設計應讓學生能群體交流(Social Interaction)

傳統的課室只有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而華語課堂應讓學生和學生彼此 互動,亦可讓學生進行分組練習(Group Work)。

5. 除了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之外,也應同樣重視讀與寫的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除了上述原則之外,教師應考量學生的語言程度及詞彙量,語言表達應深 入淺出,對比較難或沒有學過的詞彙應附上漢語拼音或注釋;對於各種文化禮 俗的介紹,最好還能搭配直觀圖像,使學生能一目了然,教師也可適時補充其 語言功能、內涵及演變。

有別於初級班將主題環繞在台灣的食衣住行四大層面,高級班的課程所進 行的主題已慢慢脫離民生基本問題等範疇,開始進入關於社會、經濟、教育、

環保等語言程度較高的主題,在高級班的語言層次,可以讓外籍學生進行文化 觀察與比較,使學生熟悉另一種語言實踐的方式。(郭芳君,2006)

文化教學之教材應直接反應出文化因素,也要呈現貼近現實生活的主題,

並且突顯語言運用的情境,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應該呈現該文化因素的全 貌,並且增強實用性與趣味性。(黃香宜,2005)

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原則相近卻略有不同,趙宏勃(2005)18提出文化 教材的編寫原則如下:

1. 兼顧基礎性和學術性

各門中國人文知識課程本應從學科的基本要求出發,講授相關學科的基礎 知識,並嘗試與學術性、系統性相結合。

2. 重視文化差異

在介紹中國文化時,若能夠同時兼顧外籍學生所屬文化的情形,想必更能 引起他們的興趣,也能使他們更加關注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進 行文化對比時,應盡量擺脫淺層的文化對比,引導學生在母語文化和中華文化 之間進行對比和思考,將自身的感受和客觀的敘述結合在一起。因此,在編寫 文化教材時須考察不同國別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和中華文化之間的相通和差異 處,亦可選擇能引發思考的文化點,並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

3. 注重趣味性

在介紹中國歷史、風俗、地理等教材中,簡單的闡述是不夠的,應提供圖 片、報紙、雜誌、音樂、電影等不同來源的資料,豐富教材的同時,從中發掘 外籍學生的興趣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切入點,引導學習者討論對中華文化的感 受,並藉此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18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編寫思路初探。語言文字應用,69-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