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本介紹與研究架構

第一節 文本介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本介紹與研究架構

第一節 文本介紹

本論文使用的文本是筆者在 1978 年民歌時代以民歌演唱為業時所收藏的一 本百科大全(encyclopaedia)式的總匯型歌本,名稱為旭日牌《難忘台語歌曲》,由 於年代已久(距今 30 餘年),紙張焦黃,油墨滲透,封面殘缺不全,封底出版社 版面已佚失,還留有作曲家陳和平歌唱藝術團招生簡章的廣告頁以及當年該出版 社出版的廣播小說廣告頁,歌本中收錄了戰前到 1970 年代中期享有盛名的台語 歌曲 551 首(詳細資料請參閱附件一《難忘台語歌曲》歌本曲目分類一覽表),筆 者將之簡單分類如下表:

表一:《難忘台語歌曲》文本收錄歌曲分類表 難忘台語歌曲文本收錄歌曲分類表

分 類 數 量 內 容 簡 述 比例 1 為情苦歌曲 220 首 多數為愛情分離所苦的情歌 40%

2 快樂的情歌 91 首 邂逅、等待、熱戀中男女的快樂情歌 16%

3 離鄉歌曲 69 首 離開故鄉思念家鄉父母舊情人歌曲 13%

4 社會百態嘲諷歌曲 45 首 自嘲或諷刺社會百態的歌曲 8%

5 悲嘆命運歌 48 首 事業工作不順,命運捉弄的宿命悲歌 8%

6 勸世歌 14 首 銜接傳統諷世教化的勸世民謠歌曲 3%

7 江湖道義歌曲 12 首 出外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豪氣歌曲 2%

8 各界工作歌 28 首 各種場所的工作歌 5%

9 溫情歌曲 20 首 展現溫情積極和樂的歌曲 4%

10 立志歌 4 首 出外立志歌曲 1%

全部收錄歌曲:551 首

其中所蒐集的台語流行歌曲幾已將戰前及戰後流行於市面的 Hit 曲目,全部 羅列出來,並將總譜配合歌詞製版單色印刷,年代範圍囊括 1930 年代到 1970 年代初期,其中由收錄的中視、台視閩南語連續劇主題曲在內,甚至於在黃俊雄 在台視開播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插曲,這個範圍可以算是台灣閩南語歌曲 的黃金時代的代表性作品,所有當年膾炙人口的歌曲,均被收錄其中。

有關於本文所採用的文本之定義與範疇,在此特別予以說明與規範。

一、 歌本名稱《難忘台語歌曲》及內容統計:

「難忘」(unforgettable)字眼即隱含著「值得懷念」(memorable)、「永不褪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unfadable)、「難以抹除」(indelible)、「印象深刻」(imprressive),甚至於可 以引伸及「永恆的」(permanent, ingrained, constant, unchanging or enduring) 等文義,用在流行歌曲的形容上,即指那些曾經膾炙人口,普遍流通於社會 上人人都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自古以來凡是能夠讓人印象深刻且流傳下來 的創作財產,就是構成文化與歷史要素,尤其是經得起歷史洪流淘洗,始終 不會褪色而意象鮮明地屹立在集體記憶中,更是傳統的基礎。本文本《難忘 台語歌曲》意指 20 世紀 1970 年代中期所編簒的一本集戰前、後 1930 年代 至 1970 年代初期「難忘的」台語流行歌曲,包括歌譜(簡譜)及歌詞,予以 編輯成冊並印刷出來,供應市場所需的「歌本」。本論文中以「文本」稱之。

歌本中所收錄內容「流行歌曲」文本計 551 首,若將之簡化為包括情愛類、

命運類、離鄉類、煙花類、勸世類及其它等六類(遵照楊克隆所著《台灣歌 謠欣賞》中第三章〈1930 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歌詞內容分析表〉針對 109 首 統計)作一個比較 1,一是 1930 年代,一是 1970 年代,如下表《1930 年代 與 1970 年代台灣流行歌曲內容分析比較表》表二示:

表二、1930 年代與 1970 年代台灣流行歌曲內容分析比較表 1930 年代與 1970 年代台灣流行歌曲內容分析比較表

類 別 1930 年代 1970 年代 1970 年代統計數字說明 備 考 情愛類 86.24% 56% 將「情苦」與「情悅」加總所得。

命運類 22.94% 8% 本類包含有悲嘆命運及煙花類在內。

離鄉類 8.26% 13% 離鄉思念母親或舊情人的歌曲。

煙花類 5.50% 煙花類歸入命運類

勸世類 5.50% 3% 勸世歌是所有歌謠都一致內蘊的主題 其它類 9.17% 20% 包括嘲諷、江湖道義、工作、溫情等 137.61% 100% 70 年代根據文本 551 首

1930 年代統計數目請參見(楊克隆,2007:125)統計分析表

兩個年代的統計數字差異在於 1970 年代統計的比例(實際上是戰後偏重反應 在 1960 年代的現象):情歌方面所佔比例減少,嘲諷歌謠、江湖道義被細分 出來,這在 1930 年代可能比較不顯著,工作歌及溫情立志歌在 1930 年代沒 有統計數字,煙花類在 1970 年代統計中歸於悲嘆命運類中,所佔比例極微,

在 1930 年代則佔有 5.50%(弱),離鄉類的比例則兩個年代相似。

又根據楊克隆在其著作《台灣歌謠欣賞》第四章國府時期台語流行歌曲與社 會環境中所作一份《國府時期台語流行歌曲內容分析表》(同註 2-1):

1 請參閱楊克隆《臺灣歌謠欣賞》2007,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 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三:國府時期台語流行歌曲歌詞內容分析表

國府時期台語流行歌曲歌詞內容分析表 資料時期:1960 年代

類 別 次 數 百 分 比

情愛類 888 72.25%

離鄉類 264 21.48%

命運類 189 15.38%

立志打拼類 155 12.61%

飲酒類 125 10.17%

勸世類 87 7.08%

煙花類 51 4.15%

諧歌類 22 1.79%

其它類 77 6.27%

總計 1858(1229 首) 151.18%

本統計實際文本 1229 首,部份內容可同時歸入一類以上,故導致總數 1858 本表統計數目請參見(楊克隆,2007:169)統計分析表

國府時期的統計樣本顯示情愛類歌曲比例下降,增加諧歌類(嘲諷歌)、立志 打拼類、飲酒類。另外離鄉類比例增加,悲嘆命運類降低,似乎符合介於 1930 年代與 1970 年代之間的一個中間數值。

二、歌詞內容特色簡述:

1.情愛題材主流:不管流行音樂內容或是文學、藝術內容,幾乎都顯現以情愛 題材為描述主流,所佔比例均超越半數以上,本論文文本情愛數值稍低是因 為其中有些數目的歌曲兼並有思鄉以及懷念舊愛的曲子,筆者將之劃歸在離 鄉數值中,實際數值應較高,並可以符合《國府時期台語流行歌曲內容分析 表》的比例。情愛題材始終是流行歌曲的內容主流,本質上也就是流行文化 的主流,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在其著作《作為激情的愛》(Love as Passion)中指出:

愛和慾望是相互交錯的;愛是同理性相對立的,儘管愛中也包含著某種 詮釋的過程(Luhmann, N. 1986. 高宣陽,2002:128)。

高宣陽引用他的論點強化流行文化的題旨,他說對於流行文化的追求、甚至 是崇拜,使群眾心理同時地隱含著對於它們的「愛」與「慾望」;兩者的結 合,使追求它的群眾他們陷入激情旋渦時,無法擺脫發自內心的「潛意識」

的本能驅動(高宣陽,2002:128)。人類是宇宙間生命的一環,生命的運作 要求普天之下不管各種形態都有相似點,生存、生殖及自由三大法則永遠並 行不悖,生命的共同感應,包括聲音、形狀、色彩、觸感、味道等,都存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著同類相悅的理則,成為生命體與生命體之間的相吸引或相斥的指標,為延 續生命的本能,情與愛的原始慾求則在其中扮演著關鍵性地位。

達爾文在其《人種起源》一書中明確地指出:

早在遠古時期,在人類發明有音節的語言之前,原始人就已經試圖用比 自然界的天然聲音和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較為悅耳者,通過音調和節奏的精 巧加工,發出男女(雌雄)兩性互相吸引的「情歌」(Darwin, 1871:866. 高宣 陽,2002:244)。

情歌本就是人與人的情感、慾望與思想交流之文化形式,透過悅耳的音樂方 式配合樂器使用將心中的愛、慾美化,成為最原始也最重要的傳達規則,也 是社會、文化成形時候的形式,流行音樂是淺白的、直接而俗世化的一種藝 術,在情愛表現上,自然也不能脫離其基本軌道,甚至於在表現上,比精緻 文化更直接,也更多樣。這是台語流行歌曲脫出時間、歷史、民族意識、長 期殖民生活特色、政治、經濟等規範的藝術表現。

2.離鄉與命運主題上有互相交錯的關聯:在台灣庶民的特殊生活背景中,台語 流行歌曲雖然誕生不到一世紀,但是它所反映出來的意識形態卻包含著整個 種族的內涵,尤其是五百年來的主體性挫折,其中包含了民族血緣認同、政 治地位標定、經濟狀況特質、社會結構異動、墾拓模式轉變等,在近五百年 間從來沒有一瞬間有昇平時段展現,因此也沒有其他大型國家或民族的輝煌 傳統能夠被蘊育出來,從鉅觀上而言是本論文第二個層次所要詮釋的主旨,

從微觀上則處處表現在歌謠中隱含的生活不確定性,如離鄉背景去為生活努 力,盼望有所成就以提升家庭的環境,然而變異不停的社會情勢不容一般庶 民有圓滿成就的機會,不穩定的社會結構及其他相關因素形成無可改變的現 實,相對地呈現出命運的無可違悖,在台語流行歌曲主題中,佔有相當大的 比例。

黃裕元在其《台灣阿歌歌》第三章開頭敘文說:

一首思鄉的歌,唱出遊子的心情,訴說一個移民的故事,台灣歷史上的 人口流動有好幾波移民潮,就連被尊稱為「原住民」的人們,不可否認也是 千萬年來移入的,台灣人的鄉愁,又是怎樣的故事,是怎樣的情感呢?從這 些在台灣響起過的樂音裡,可以回溯出幾條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曾走過的離鄉 心路(黃裕元,2005:128)。

數百年來台灣的移民社會最堅固的民族來自大陸唐山遷移而來的漢人,經過 近五世紀的土地融入,與原住民共同在地生活,卻一直接受異族的殖民統 治,殖民主國家來來去去,最終至今天,社會上還是呈現著一種混亂與失序 狀態,異族間文化衝突與交纏,反而形成特殊的「族群」(ethnic group)想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對立,此其一;另外是近代都市化趨勢形成一種新形態族群,套用外來名 詞「布爾喬亞」(Bourgeois),這也是一個伴隨著大都會形成誕生不到一百年 的專有名詞,你可稱它為自治市公民、生活穩定的有產階級或馬克斯主義特 別標定的投資有成生活平庸的資產階級都可以,但是在台灣這個數十年發展 卻有著歐美文明兩百年的成果社會,可以泛稱之為生活穩定的小中產階級,

由於台灣的經濟社會形態靠中、小企業崛起,所以對於中產階級(middle-class) 的涵概範圍又更模糊,幾乎凡是不屬於富裕的資本家(財團世家)、有權有勢 的政治世家、官宦世家(在台灣算是隱性存在)、大地主等之外,都可以稱之 為「布爾喬亞」,此其二。

形成離鄉與宿命的主題作品均來自弱勢者的族群意勢,台灣流行歌曲中的怨

形成離鄉與宿命的主題作品均來自弱勢者的族群意勢,台灣流行歌曲中的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