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動機

有關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分為「研究立意」與「理論建構」兩點說明:

研究立意

這與筆者本人從台灣 1950 年代這一段歷史走來,親身在庶民生活中體會到 這塊土地上的移民,經歷了戰後不確定年代的動盪歲月,歷史的面貌以深沉的記 憶無時無刻不在心中迴盪,此其一;其次,個人在 1970 年代服完兵役後便投身 民歌演唱為業,後又進入唱片公司任職,從宣傳、企劃、直到製作人,全力沉浸 在台灣流行樂壇中,對於流行音樂的製程與行銷符號操作瞭如指掌,從一開始便 決定為這一塊領域建立理論基礎,這也是筆者在今天耄耋之年猶報考本校研究所 尋找相關理論的主要原因。

理論建構

本論文企圖除了含括歷史學研究角度之外,另以不同於歷史學研究觀點的三 個角度來透視戰後台語流行歌曲文本中所呈現的文化意涵,說明如下:

一、移民與殖民文化轉型的苦難

臺灣這一塊土地五百年來歷經不同殖民帝國的統治,來來去去,一直沒有間 歇,形成土地上人民心中迷惘的認同感,其中所牽涉的是移民與殖民文化的 雙重交替,以及多樣殖民政治的錯綜權力混融,從來就不曾避開過頻繁的「文 化轉型」的苦難。

二、 流行音樂的音樂學屬性

再之戰後台語流行歌曲並非純種土生土長的歌謠,它的各種構成要素來自世 界各個文明的遺產,比如中原的五音音階、七字仔調、哭調(歌仔戲)、自由 拍節奏、中文語言(漢文)、特殊的民間裝飾音唱腔13、自由行進旋律伴奏(不

13 專屬台灣民謠的許多裝飾音唱腔如《思想起》的「唉呦喂」、《卜卦調》「咿咿咿」及「耶」及

「喔」、字尾加上啊的「阿君啊喂」(《五更鼓》)、《桃花過渡》的「耶呀羅哩耶、嗨呀羅哩嗨」、

《丟丟咚》的「丟」「唉呦」「啊咿哆」、《乞食調》的「喔」「哩」拖曳轉音、《牛犛歌》的「哪唉 呦啊咿哆」、《六月田水》的「冽」、《安童哥買菜》的「囉」及「唉呦」等。都在歷史中形成一種 獨特的調子(請參閱吳瀛濤《臺灣諺語》1975,臺灣英文出版社,台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用和弦)等;日本殖民的Kobusi演歌唱腔14、傳自古中國的「七五調」音律、

傳自中國的「明清樂」15、日本所發展出來的獨有以「三味線」(三弦)配合 現代西洋樂器編曲形成的 20 世紀演歌曲式、日本傳統的五音音階「念歌」、

「浪花節民間說唱調」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但因為習以為常而被嚴重忽略 的音樂系譜,就是來自歐洲的十二音音樂傳統,以及來自美洲(包括美國、

拉丁美洲)所形成的民間音樂要素如黑人靈歌、藍調(Blues)、小型管弦組織 的爵士樂、拉丁美洲的快速搖滾變化節奏如倫巴(Rumba)、恰恰恰(Cha Cha Cha)、狐步(Fox Trot)、歐洲古典音樂的變體如華爾滋(Waltz)、探戈(Tango) 等,這三種系譜構成台灣流行音樂的音樂學屬性,這些卻是許多文本研究所 忽略的地方,也是本論文列入研究的要點。

三、後現代社會學理念

後現代社會學理念,也就是跨越過現代社會學理念後,繼起的一脈較新的研 究方法論系譜,在此引用三個層次來闡釋:

1. 社會表象層面 ── 歷史學(historicism)層次:

傅科(Foucault)在考古學方法論概述中對研究的第一層次就歷史學從文獻自 身著手展開工作方面,有這麼形容:

史學家們從前把文獻看作是一種惰性的材料,人們透過它來重構過去所 說和所做,也根據過去留下的痕跡來尋找過去發生的事件,而他們現在力圖 在文獻材料內界定統一、整體和相關性(楊大春,2008:45)。

以研究方法論而言,這是本論文第一層次最粗淺的敘述。即經由歌詞內容所 敘述的人民生活層面,面對工業革命後,現代西方文化入侵,都會崛起,原 以農村生活為重心的庶民,在都會中輾轉流離,為生計而努力,經歷許多事 業、愛情、親情、生活等折磨,所透露出來的現實表象,經過分類耙梳後進 行交叉分析,便可呈現出來隱藏在後面的內在肌理。

2. 都會文明縱深 ── 考古學(archeology)層次:

傅科(Foucault)於 1968 年夏在巴黎認識論小組的《分析手冊》(Cahiers pour l’analyse)第九輯提出一篇論文《論科學的考古學》一文中說道:

目前,就在大約同一個時期裡,在被稱為觀念史、科學史、哲學史、思 想史,還有文學史的那些學科當中,在整體上已放棄了歷史學家的工作及其 方法的這些學科 ── 儘管這些學科的名目各不相同 ── 當中,注意力已

14 參見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 ── 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 自我〉,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2008 年 6 月出版,第 84 頁。

15 同前註,第 87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從建構「時代」或「世紀」的大單元上移轉開來了。有人已經開始努力去 發現在思想的偉大連續性背後,在心靈的集體性和同質性表現背後,在從一 開始就為自身存在和自身完善而鬥爭的科學的不懈發展背後存在的斷層 (Foucault, 1968)。

「考古學」在 1960 年代正是戰後世界社會心靈混亂的時代,一切存在的現 象都受到質疑,以往哲學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基礎一而再地受到兩次世界大戰 的摧毀,那些偉大的思想在歷史上一直不停地建立起歷史學的連續體系,卻 反而因為那麼不堪的結果顯得貧乏而空洞,從 1952 年氫彈試爆成功,1976 年毛澤東去世,直到 1989 年柏林圍牆被推倒後,正式將冷戰終結,這一段 期間標示著世界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波濤,二戰後,國際政治、權利爭端問 題包括韓戰、古巴左派革命運動、柏林圍牆、越戰、古巴飛彈危機、中國文 化大革命、以色列六日戰爭、慕尼黑奧運村屠殺世事件、伊朗回教革命、兩 伊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以及美國境內瀰漫著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

幾乎全世界傳播著反戰歌謠,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瓊拜雅(Joan Baez)的許多民 歌如《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Portland Town》,雙重唱歌手賽門 和葛方凱(Simon & Garfunkel)的《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鮑比狄倫(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e》,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 披頭四吉他手)的《My Sweet Lord》等,

都以傷感的情調無語問蒼天的旋律和緩慢的節奏唱著子女戰死沙場的故 事,凡是經過那個年代的戰後嬰兒潮們都可以在記憶深處反覆咀嚼著那種悒 鬱悲懷。反政治、反社會與反文化上最鮮明的一個現象就是搖滾樂(Rock &

Roll),Andy Bennett 清楚指出:

若說自 1950 年代起,年輕人開始對流行音樂及其附隨風尚進行長期的 文化投資,那麼介於 1965 年至 1970 年之間的反文化運動,以及形成該運動 許多中心意念的政治化搖滾音樂,在戰後青年文化歷史上即代表了一段具同 等重要性的時期(Bennett, 2004:43)。

搖滾樂團隨著富有鼓動性的歌詞攙雜著迷幻藥的句法及電吉他擴音器的特 殊音效,向新興的青年們散佈著另類的世界觀,他們懷疑上帝的存在與關 愛,他們懷疑生命的意義為何,他們高舉著迷幻搖滾的大旗很快地對世界音 樂市場鯨吞蠶食;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Dr. Albert Hoffman)於 1930 年代發明出來的鎮靜劑,具有迷幻效能的 L S D、大麻共同在強烈的樂 音中載浮載沉,形成全新的族群「Hippies」(嬉痞),構成全方位的 1960 年 代青年文化標誌。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提莫西‧利瑞(Timothy Leary)也曾在 政府資助下進行 LSD 研究,並大力推廣而遭到哈佛大學解職。大麻與 LSD 的文化意義在於其所具有的擴大感官效果,與音樂互相呼應尋求自我安寧的 情趣,追尋一種精神的超脫,避開 1960 年代充斥傳播媒體視聽、層出不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人性醜陋與惡毒事件,英國社會學家 P. Willis 在著作《褻瀆文化》(Profane Culture)中也提到:

使用藥物後,回音與迴授(feedback),在嬉痞生活方式中,音樂與藥物 之間的關係是相應的(homological)…,以嬉痞文化而言,藥物與音樂結合對 感知造成影響,其價值觀與期望則被鑲嵌在其中(Willis, 1978:191)。

奇妙的是台語流行歌曲的黃金時代,亦正在這個時間點興起,表面上台灣 流行的本土演歌很難與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有任何搭軋;若從 19 世紀末扭 轉世界理念的精神分析學觀點來思考,當時的思想家所在意的是尋找一種方 法去探索:語言無能為力的深層地帶,語言迴避它的地帶,言說主體剛剛消 失了的地方,壯觀景像在向上仰視的眼前突然坍塌的地方16。這個神秘的深 層境域,是語言無法探測之境,卻潛藏在言說的意涵之中,每一件作品(不 管古今中外)都有一個共同的隱秘的垂直性地重疊在言說深層之處,敘述著 歷史共時、區域共域的潛意識之境域,這是考古學要挖掘的地方。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文本表面上的敘事彌漫著為情所苦、愛情歡悅、離鄉情 懷、社會百態嘲諷、悲嘆命運、教忠教孝、勸世、江湖道義、工作苦樂、溫 情及立志等內容,將這些內容揉合臺灣人民身處的移民與殖民交錯傾軋下的 處境,以及面對西潮入侵,文化多元、族群複雜、經濟混亂、社會紛擾,在 文本言說中,能夠引起閱聽人共鳴的就是它不經意地顯露出廣大庶民心中的 惶恐、焦躁、懸浮、不安的社會矛盾,以及深層的憂懼、宿命、悲劇性、生 存的不確定性、存在的荒謬反思,進而揭示人性、政治、社會、族群、文化 之間的衝突與困頓,如流動(flows)、離散(diaspora)、混雜(hybridity)、差異 (difference)等因素;以及對價值的反思如虛無(nihility)、宿命(predestination)、

孤寂(desolateness)、荒謬(absurdity)、憂懼(apprehensiveness)等,不只是庶民 內心中對存在與生俱來的潛意識反射,也是世人普遍都深藏於無意識深處,

最靠近生命純粹性的地方的東西。

3. 社會學的梳理 ── 系譜學(genealogy)層次:

音樂的創作包含聲音與語言的書寫,聲音是音樂具體的感受載體,語言則是 傳達內容的符號,語言的功能就是將隱身於其中的感受表達出來,語言的厚 度探索是考古學的層次,語言空間探索則是系譜學的層次。台灣在戰後所產 製出來的流行歌曲屬於社會學中所謂「大眾文化」的一個區塊,由當時時空

音樂的創作包含聲音與語言的書寫,聲音是音樂具體的感受載體,語言則是 傳達內容的符號,語言的功能就是將隱身於其中的感受表達出來,語言的厚 度探索是考古學的層次,語言空間探索則是系譜學的層次。台灣在戰後所產 製出來的流行歌曲屬於社會學中所謂「大眾文化」的一個區塊,由當時時空

相關文件